构建以专业群为单元的校企合作有机体的实践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有机体论文,单元论文,校企论文,专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这在政策层面明确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对于职业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性。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组成部分,在坚持高教性和职教性统一的同时,如何构建校企合作的有效体制和机制,推进校企合作的深入有效开展,全面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笔者认为,在探索校企合作深入推进的过程中,应将合作的重心放在专业群层面,构建以专业群为单元的校企合作有机体,使合作形式从松散走向紧密,从形式走向实质。
一、推进专业群建设是高职院校深化内涵建设、提高质量的内在诉求
1.专业群建设是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内在诉求。专业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单位,高等教育本身是一种专业教育。专业即学科门类,是高等学校根据社会职业分工需要以及科学体系的内在逻辑而划分的学科门类。我国高等学校的专业大体相当于《国际教育标准分类》的课程计划或美国高等学校的主修[1]。专业群则是根据学科或职业性质的内在联系、按照一定的层次结构联结起来的专业集群。高职院校由于其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决定了其专业群与一般本科院校的专业群有较大的差异。
高职院校的专业群主要是指由若干个专业技术基础相同或紧密相关、表现为具有共同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和基本技能要求并能涵盖某一技术或服务领域的、由若干个专业组成的一个集群。专业群中的各专业可以是同一专业大类中的专业,也可以是不同专业大类中的专业,能否归为一个专业群主要有两个基本的条件:其一,是否拥有共同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和基本技能;其二,专业群中的各专业或专业方向其所必需的实践教学,是否能在同一个实训体系中完成。一般而言,高职院校的专业群不但要反映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而且要体现产业变迁的最新要求,同时要适应经济运行机制的最新变革。
2004年教育部公布的高职教育专业目录的分类就是依据“以职业岗位群或行业为主,兼顾学科分类的原则”进行划分的。该专业目录分设19个大类,下设78个二级类,共532种专业。专业大类中的二级类专业体系可称为专业群。但具体到每一所高职院校其专业群如何规划和建设则由学院的行业背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学院自身的办学条件和专业发展过程来确定。
2.专业群建设是高职院校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过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在规模上已经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已步入深化内涵建设,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时期。《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根据市场需求与专业设置情况,建立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辐射服务面向的区域、行业、企业和农村,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同时,《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也明确指出,“要加强重点专业领域建设。形成500个以重点建设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重点建设专业群,提高示范院校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这就从政策层面要求高职院校应将专业群建设作为深化内涵提高质量的重要任务,
任何专业的设置及其建设总是建立在一定的价值建构基础之上的[2]。高职院校的专业群建设是以专业建设为核心的资源整合活动,其核心价值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
第一,有利于优化高职院校的专业结构,形成专业的集群优势,从整体上提升学院在行业和区域内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水平和配置能力。专业群建设打破了专业之间的壁垒,也有利于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与专业能力,提高职业岗位的适应能力,特别是岗位迁移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可持续的发展。
第二,有利于形成实践教学优势。专业群建设将分散的实验资源整合为专业化的实习实训基地,利于实现资源共享。
第三,有利于形成师资队伍优势,形成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专业群内不同知识结构、专业背景的教师荟萃,便于形成学术共同体,使教学、科研、服务行业企业互动,增强专业办学实力。
第四,有利于形成学院专业特色和品牌优势,使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更符合行业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提升学院的核心竞争力。由于专业群内各专业具有相同的行业背景和职业岗位群,推进专业群建设,能够及时跟踪行业与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把握社会职业群或岗位群所需的共同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变化,主动适应行业、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及时调整课程体系满足职业岗位群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彰显专业特色和品牌优势,最终实现由专业特色而形成的学院的生命力和核心竞争力。
二、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重要平台
校企合作,作为构成职业教育类型属性的基本特征与重要载体,是教育通过行业企业与社会经济生活紧密结合的有效途径,是高职教育系统中个体(学校或专业)主动与经济活动中的个体(行业企业)进行的合作。校企合作强调行业企业参与办学共同培养人才,合作双方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合作办学、合作发展、合作育人、合作就业。然而,现实中这一理想目标的实现却存在诸多现实问题。
1.当前校企合作的主要类型与现实问题。当前校企合作得到了职业院校、行业企业乃至政府部门的普遍重视,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推进与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发展已基本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学校为主体、行业为指导、企业广泛参与的合作格局[3]。概括而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主要有以下四种模式:
一是传统合约形式。这种形式的校企合作比较普遍。它是指在办学过程中由学校以事业单位法人的身份与当地若干企业(行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明确各自的权利与义务。如约定学校可以聘请行业(企业)的业务骨干担任兼职教师,把行业(企业)作为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的基地,学校为企业技术开发和员工培训提供便利;合作企业可以优先挑选毕业生,为学校教学工作提供奖教、奖学资助等。合作协议一般列明了“可以”,但如何落实和执行,通常没有明确的制度和办法。
二是订单合作形式。学校和企业在合作过程中,根据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和企业发展的需要,企业委托学校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订单式人才培养机制一旦建立,学校与企业的多方面联合就成为必然。
三是科技合作形式。它主要是综合利用学校和企业人力资源的共同优势,双方合作进行产品、技术开发,或者由学校为企业提供科技服务。学校组织相关学生参与科技开发与服务,接受企业的技术指导,实现对学生的职业技术与职业技能培养。
四是企业学院形式。这种形式在当今的校企合作中比较普遍,但内涵各有不同。有冠名企业学院而合作滞留在协议层面和订单培养层面的,但也有实质性深层合作。如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与海天集团的合作,杭州职业技术学院与友嘉机电集团组成的友嘉学院——校企共同体的合作模式则属于实质性的深层合作。
无论采用哪种形式的校企合作方式,都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高职教育开放办学理念的形成,促进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培养质量的提升。但是,我们也应看到,以上校企合作模式还普遍滞留在校级层面上,各专业往往是被动地接受学校提供的校企合作资源;由于合作对象提供的合作内容很难满足与适应学校不同专业面向不同行业和职业岗位群的需要,合作内容则更多的是停留在宏观层面,很难将校企双方的合作深入到专业微观层面;同时校企合作机制不稳定,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很难深化与深入。因此,如何将校企合作深入到专业群层面,根据专业群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合作伙伴,形成有效的合作机制,亟待破解与创新。
2.深入有效地推进校企合作应落实到专业群层面。目前,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现状来看,绝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是综合性院校,即使是行业特点比较鲜明的学校,专业之间的跨度也很大,面向的行业与职业岗位群也完全不同。由于专业之间差异很大,这就决定了不可能用同一种文化或理念来指导专业建设和教学工作,也不可能在同一层面用同一标准来设计和实施人才培养工作[4。因此,校企合作有必要落实到专业群层面,以专业群为单元构建校企合作平台,建立合作组织,构建合作机制,真正把校企合作从形式走向实质,从表面走向深入,从被动走向主动。
从专业群层面开展全方位深层次的校企合作,能够充分发挥专业群的特点与优势,吸引相关对口企业积极参与学校教学与人才培养工作,并根据企业岗位技能标准改革、创新教学内容,完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内涵,使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更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以专业群为单元的校企合作平台建设,有利于切实引进一批行业企业技术专家和业务骨干充实到专业教学团队中来,真正组建起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有利于建立起一批有效的校内外实习基地,真正把工学结合、顶岗实习落到实处,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真正实现毕业与上岗零过渡。
三、以专业群为单元的校企合作有机体建设策略
以专业群为单元的校企合作有机体作为一种专业层面的校企合作新型组织形式,是一个集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科学研究、文化传承为一体的有机体,也是一个集学生学习与就业、教师挂职锻炼、公司创造经济效益、共同创造社会财富的有机体。以专业群为单元的校企合作有机体建设需要重点把握搭建平台整体运作、共同建设交叉管理、共担业务共享收益、协同发展合作育人等关键环节。
1.搭建平台整体运作。校企合作有机体应由专业群、企业、研究院所三方共同构成,通过专业教育资源与行业企业优势资源的整合,实现育人过程与行业企业生产工作过程中各要素的深度对接,将专业人才培养、企业经营活动与应用性技术研究有机融合、整体运作,实现人力、目标和运作上的协同,真正实现校企合作共同育人、共同创造财富、共同服务社会的目标。如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会计专业群是以国家重点专业——会计专业为核心,带动财务管理、信用管理等专业形成会计专业群。会计专业群联合浙江众诚资信评估公司及其合作伙伴、浙江信用与会计研究中心及其发起人,共同组建会计专业群校企合作有机体——浙江众诚会计学院,共同出资建设了近千平方米的实践工场,共同承接科研项目,共同承担公司业务,共同培养专业人才,形成了三方合作、协同发展的会计专业群校企合作有机体。
2.共同建设交叉管理。校企合作有机体合作各方应根据行业企业典型业务与职业岗位群的要求,共同出资建设校内实践工场,共同建设“双师型”教学团队,共同建立技术研发中心,共同开展企业员工培训。有机体构成各方的核心管理岗位要实现交叉任职,实行“领导班子互兼、中层干部互任、教师员工互聘”,深度融合共同管理。如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会计专业群校企合作有机体三方共建实践工场。工场既是学生实习实践和工学结合的场所,又是资信评估公司员工进行信用评级业务的工作室,同时也是研究中心组织研究人员、教师和学生进行企业会计管理与区域信用体系研发的平台,同时也是浙江省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考证点和会计人员后续教育的基地,工场综合使用效率相当高。会计专业群校企合作有机体实行的人事管理则是相互兼职、一体运作的合作格局。
3.共担业务共享收益。校企合作有机体合作各方要充分利用校内工场先进的设施和专业群内师生丰富的人力资源,共同承接相关业务、共同开展各项业务活动;并将企业的部分经营活动、生产任务、研究项目直接转移到校内工场进行,派专门的业务主管或骨干员工全程指导,双方合作创造的经济效益由事先约定的比例进行共享与分配。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会计专业群校企合作有机体实行“五环紧扣、六位合一”的服务与共享机制。“五环紧扣”即教师、研究人员和学生全程参与公司业务运作上的五个环节:营销受理、业务初评、业务初审、业务复审、业务终审,并根据员工、教师和学生在各个环节的工作量支付一定的劳动报酬。同时,共同承接各类研究项目,研究工作源于业务实践,并与教学有机结合。“六位合一”,即在会计专业群有机体工场运作中实现“工场教室合一、教师专家合一、学生学徒合一、教学科研合一、作业作品合一、服务与创收合一”。
4.协同发展合作育人。校企合作有机体要统一定位、目标清晰,各方要以人才培养为纽带,以提高综合竞争力为目标,以技术服务和研发为主要途径,在校企合作有机体中作用发挥充分,协调运作合作共赢,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会计专业群校企合作有机体合作三方共同开发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实施教学,共同承担公司业务。在教学与业务活动中创造公司经济效益,教师实现了教学即工作的目标,在教学与业务活动中培养专门人才;学生实现了学习即工作的目标,学生在工场中学习专业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熟悉社会实践和企业运作,直接参与职场工作;员工实现了工作即育人的目标。公司员工承担教学任务、指导学生实训和工作,在完成自身工作职责目标、创造公司经济效益的同时,顺利参与了人才培养和育人工作。学院会计专业群还充分利用合作主体的合作金融机构和参评企业平台安排学生实习和就业,真正把就业为导向、服务为宗旨、产学研相结合的高职教育发展道路落到实处。
四、构建以专业群为单元的校企合作有机体保障机制
为了确保以专业群为单元的校企合作有机体持续健康运行与科学发展。充分发挥校企合作有机体在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中的主导作用,有必要从制度与政策层面明确校企合作各方的责、权、利,构建有效的校企合作有机体保障机制。
1.建立有效的组织保障机制。以专业群为单元的校企合作有机体建设,需要专业群独立地面对市场,面向行业和产业,面向企业和研究院所,面向政府和主管部门,拓展市场、提升服务、寻求合作机会,这就需要学校赋予专业群更高的地位和更多的权利,提高专业群的社会地位。学校应以专业群为单位组建二级学院,推行二级管理,扩大专业群的自主权和管理权,为专业群提供必要的人力和财力保障。
2.建立合作主体准入机制。校企合作主体的选择直接关系到校企合作的质量与合作成效问题。为此,应根据专业群的特点制定校企合作有机体的行业企业准入标准,充分考虑与专业群相对应的职业岗位群对专业人才核心职业知识与职业技能的要求,选择行业企业中具有涵盖专业群所要求的典型工作业务与操作技能的优势企业和研究机构。这类优势企业和研究机构必须具有先进的企业文化和良好的职业环境,并在行业内具有良好的品牌与声誉,有着优质的客户资源,发展前景广阔。
3.建立互惠多赢的运行保障机制[5]。为确保以专业群为单元的校企合作有机体协调高效运行,应构建与专业群为单元的校企合作有机体相适应的运行机制。在设计有机体运行机制时,应兼顾合作主体各方的本质属性,充分发挥合作主体相互间的优势,找准合作主体之间合作的有机结合点、各自利益的诉求点,将利益、人才、技术三要素作为构建校企合作有机体系统内部运行机制的关键因素,建立符合校企合作有机体运行要求的开放式教学管理体系、教学质量评价监控体系、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和管理服务体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