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科学探究活动中“问问题”的指导策略_生物科学论文

生物科学探究活动中“问问题”的指导策略_生物科学论文

生物科学探究活动中“提出问题”的引导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物科学论文,策略论文,活动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生物新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究”列为课程内容十个一级主题中的第一个一级主题,充分说明了科学探究在新课程标准下的生物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科学探究活动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六个基本环节。其中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基础,因为科学探究提出的问题具有明确的指向性,提出的问题就是科学探究的方向。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科学而正确地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活动成功的关键。

但是,我在科学探究活动的实际操作中发现,学生特别是才开始尝试科学探究活动的七年级学生,对在探究中怎样提出问题感到很困难。究其原因主要是:(1)不能从日常生活、生产实际或学习中及时发现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2)不善于从相关资料中演绎出问题;(3)无法正确描述已知科学知识与所发现问题的冲突所在。

为了帮助学生解决科学探究活动中的这些困难,使学生在科学探究中顺利地提出问题,教师应注意加强对学生提出问题的引导,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可以采取以下策略对学生进行提出问题的引导。

一、帮助学生主动获取丰富的问题背景资料

由于学生积累的生活经验少,贮存的相关信息少,获得问题的背景资料少,所以从日常生活、生产实际或学习中及时发现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较困难,因此每次在开展科学探究活动之前,教师应想办法尽可能让学生获得丰富的背景资料,一般可采用下列方法。

1.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收集、查阅、调查、咨询、整理背景资料,然后再引导学生从所获得的背景资料中去挖掘,发现并提出问题。

如在组织学生进行“非生物因素影响蚯蚓生活”的科学探究时,可以这样让学生去主动获得相关问题的背景资料。第一,了解蚯蚓的生活习性(学生可以通过网上查阅或在图书室查阅获得);第二,实地挖捉蚯蚓(挖捉时要求学生特别注意蚯蚓的生活环境);第三,相互交流(以竞答的方式进行,题目是“我所知道的蚯蚓”)。通过以上方式的活动,可以让学生获得大量关于蚯蚓生活的背景资料。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从这些背景资料中挖掘出影响蚯蚓生活的非生物因素,然后提出问题,就容易得多了。

经过如此引导,学生很快就能提出诸如“光会影响蚯蚓的生活吗”“温度会影响蚯蚓的生活吗”“水分会影响蚯蚓的生活吗”等一系列较为科学的问题。

2.引导学生将已经理解的问题重新整理成新问题。

实践告诉我们,一次生物科学探究活动往往只能解决或说明一种生物现象,或者是一个问题的某一个方面,而不是问题的全部,要想弄清楚与此有关的全部问题或是问题的各个方面,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科学探究活动。这就需要引导学生对已经理解的问题重新整理,从中找出新问题,如学生通过探究水分会影响蚯蚓的生活后,得出了蚯蚓喜欢生活在湿润的环境中,不喜欢生活在干燥的环境中的结论,但是蚯蚓对“湿润”的要求是有限度的,环境过度湿润也会影响蚯蚓的生活,如夏天大雨过后,因土壤中积水过多,蚯蚓都会爬到地面上来。

为了使学生全面理解水对蚯蚓生活的影响,就要引导学生从另一个角度去提出问题,进一步探究水分对蚯蚓生活的影响。怎样帮助学生从另一个角度去提出问题,探究水对蚯蚓生活的影响呢?可以引导学生从第一次探究水分对蚯蚓生活影响的实验中去发现新问题,因为第一次探究实验中,学生一般都是设计干燥的环境和湿润的环境进行对照实验的,而没有设计用水环境进行对照实验,这时可以引导学生提出“水环境是否适宜蚯蚓的生活”的问题,这样,通过对已经理解的知识重新整理,可以获得编辑新问题的方法。

3.引导学生品析教科书中的问题例子。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以下简称生物学新教材)生活物新教材安排了系列化、多样化的科学探究活动,并且有些探究活动都是以案例的形式出现的,其中就有不少经典性的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来分析这些问题,模仿这些问题,掌握提出问题的技巧。

如对生物学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中的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提出问题“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吗”,这就是一个经典问题,通过引导学生对这一个问题的结构、指向性等元素的分析,可以使学生掌握问题的基本结构,然后进行模仿,学生在进一步探究其他非生物因素影响鼠妇生活时,就能依照“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吗”的问题方式提出“土壤的潮湿程度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吗”“温度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吗”等问题。

二、帮助学生将生活中的生物现象和教材中的相关信息提炼成问题

1.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随时都存在或发生各种各样的生物现象,特别是生长在农村的学生,由于他们经常参与家庭的农业生产活动,耳闻目睹的生物学现象较多,若能把学生在生产实践中经常遇到的而又暂时无法理解的生物学现象用问题形式提出来,然后再组织学生用已有的生物学知识对这些问题进行科学探究,就不光对生物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对学生将来从事农业生产也具有实际意义。如学生周末在家里帮助栽油菜时看到,人们都把移栽油菜的时间选在阴天或傍晚,并且栽油菜苗之前,还要先给油菜幼苗浇上大量的水,使油菜苗的根带上较多的泥土。为什么栽油菜时要这样做呢?这时就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生物学知识,讨论分析影响移栽油菜成活酌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通过讨论,学生找出了气温的高低、光照的强弱、幼苗根部根毛的多少,都是影响移栽的油菜幼苗成活的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然后再引导学生把这些影响移栽油菜幼苗成活的各种因素提炼成问题。这样做既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怎样从生产实际中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方法,又可以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生产技术(如学生提炼出来的问题有“天气会影响移栽以后的油菜成活吗”“油菜幼苗根毛的多少会影响移栽以后的油菜成活吗”)。

2.生物学新教材,文字图片资料丰富,描述的生物现象千差万别,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和问题背景资料,如果在教学中能引导学生把这些信息和相关的背景资料提炼成各种问题,就会收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如生物学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所提供的“资料分析”中的“旗形树”发布的信息是“旗形树的树冠像一面旗帜”,这是大树对季风环境的适应,若把这种现象换一个角度看成是季风对大树生活的影响,就可以引导学生把这一现象提炼成“季风会影响树的生活吗”的问题。又如在同一节内容的“技能训练”中,“观察兔和猫的双眼在头部的位置,你能发现什么问题吗?提出你所发现的问题,与同学交流,讨论谁提出的问题更有探究的价值”。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纷纷提出了“兔的双眼着生在头部两侧,这有利于兔的生活吗”和“猫的双眼着生在头部前方,这有利于猫的生活吗”等问题。完成这一技能训练之后,可以要求学生继续观察兔和猫,“除了兔和猫的双眼着生的位置不同,你还能发现兔和猫的哪些形态和结构不同,并把你发现的问题提出来。”通过继续观察,学生又发现,兔的耳朵、牙齿和猫的耳朵、牙齿形态不同,并提出了“兔的耳朵又大又长,这对它的生活有利吗”和“猫的牙齿又尖又长,这对它的生活有利吗”等问题。

三、帮助学生描述已知科学知识与所发现问题的冲突所在

科学探究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若已知的生物学知识与所发现的问题之间产生矛盾和冲突,这才是最具科学意义和实用价值的探究;但学生很难把这些矛盾和冲突用问题描述出来。如鱼都必须生活在水里,这是学生皆知的生物学知识,但鱼池中的鱼为什么会因“泛塘”而死亡呢?死亡的鱼并没有离开水呀?这就是已有的科学知识与所发现问题的冲突。“树怕伤皮,人怕伤心”,但橡胶树、松树却都要割破树皮才能取得橡胶汁和松脂。树怎么不会死呢?农民种植作物时生怕损坏它们的枝叶,而当棉花、西红柿的植株长到一定的高度时,却又要摘掉它们的顶芽,这是为什么呢?水稻只有在水中才能正常生长,但当水稻栽种50天左右,正要含苞吐穗时,却要把水全部放掉晒田,这是为什么呢?这些问题都与已知的科学知识发生了矛盾和冲突。

怎样解决这些矛盾和冲突呢?只有通过科学探究。要探究就要首先提出问题。但学生用问题来描述这些矛盾和冲突的问题不是很正确,如有的学生提出的问题是:“泛塘会影响鱼的生活吗”这个问题显然是不科学的。这里的关键是“鱼生活在水中”的科学知识与“生活在水中的鱼死了”的问题发生了矛盾和冲突。怎样首先用问题来描述这个矛盾和冲突的原因所在,然后再进行科学探究,对学生来说,就是比较困难的了。学生往往会被矛盾和冲突的表面现象所迷惑,从而提出“泛塘会影响鱼的生活吗”这一类错误的问题,而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要让学生用问题正确地描述这一矛盾和冲突,就要让学生弄清“泛塘”是怎么一回事。就要让学生获得发生这一生物学现象的背景资料——泛塘是因为天气变化,大气压强降低,影响氧在水中的溶解量,造成水中缺氧,水中的鱼因缺氧而死亡。学生通过解读这些背景资料,理解了气候、大气压强、水中的含氧量等都是影响鱼生活的非生物因素以后,就能提出“大气压强降低会影响鱼的生活吗”“水中的氧气减少会影响鱼的生活吗”“天气变化会影响鱼的生活吗”等问题,这些问题才正确描述了已知的科学知识与所发现问题的冲突所在,也为后面要进行的科学探究指明了方向。

只有运用以上引导策略才能够帮助学生主动获得丰富的问题、背景资料,使学生及时从问题背景资料中发现问题或迅速发现已知科学知识与所发现问题的冲突之处,并能用正确的格式将问题表述出来,指出科学探究的方向,从而使科学探究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标签:;  ;  ;  

生物科学探究活动中“问问题”的指导策略_生物科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