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成人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思考

对成人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思考

一、关于成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洪成文,郑承军,周满生,宋亦芳,朱红,刁元园,米淑兰,吴晓川[1](2020)在《推进教育现代化》文中指出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2019年年会在成都召开。此次大会以教育现代化与教育发展战略研究为主题,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围绕党中央国务院2019年颁布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的战略目标和任务,聚焦我国教育发展战略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来自全国各地的会员及高校和教育研究机构的代表、学者300多人参加了会议。此次会议由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与成都大学联合主办。会议由一个主论坛和四个平行分论坛组成,本刊编辑部特此记录整理论坛专家的主题报告,本期按照发言先后顺序刊发"教育现代化与教育国际化""教育现代化与终身教育"分论坛专家的部分主题报告,以飨学界同仁和广大读者。

谢程[2](2020)在《“双线索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田径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全球信息化的普及,给我国教学以及教学工作者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与挑战。社会不断的发展与进步,国家对人才的需求程度也在不断的提升,“素质教育”应运而生,“素质教育”的提出对当代青少年学生综合能力要求越来越全面,学生不仅要有竞争与合作能力,更需要有健康的体魄和心理。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为我国教育教学的改革带来了新局面,当然也给体育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如何提升体育课堂效率和质量,成为了现今体育教师们遇到的新问题。在体育课程的改革中,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成为了广大专家学者关注的领域,基于此,“双线索教学模式”应运而生。研究通过教学实验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等方法,以湖南省劳动人事职业学院2018级田径选修课中的两个班级共计70名学生作为实验对象,经过16周的实验,得出以下结论:1.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在实验后,身体素质的成绩中,仅在男生50米和引体向上,女生50米和仰卧起坐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2.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教学在学习兴趣方面,在“双线索教学模式”下的实验班对田径项目感兴趣程度人数的增加远大于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对照班,由此可以说明双线索教学模式能有效提升学生的体育学习积极兴趣、自主与探究学习、运动参与程度、对体育的关注程度,在学生的体育学习消极兴趣方面,则能有效改善学生的消极体育学习兴趣3.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教学在在田径成绩方面存在显着性的差异,实验后短跑成绩和投掷实心球的成绩都要好于实验前,且实验班成绩提升的幅度要大于对照班提升的幅度。4.实验班和对照班在积极幸福感维度、心理烦恼维度和疲劳程度维度上面的得分存在显着性差异,“双线索教学模式”能有效提升学生体育运动的积极幸福感,缓解心理疲劳程度和疲劳。

赵长龙[3](2020)在《高中羽毛球不同学习目标及评价标准比较实验研究 ——以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羽毛球专项班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在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进程中,常常需要对体育成绩、运动技能水平以及生理机能等指标进行评价。其评价的目的,除比较体育成绩的优劣外,还可使专项班学生获得自身运动能力和水平的信息,找出存在的差距,形成进一步进行体育运动的动机,调节体育运动的内容、项目,提高运动水平。同时还可以让教师了解教学的效果,为改进教学提供充分的教学实践依据。然而,现实中传统的高中羽毛球专项化教学,注重教学任务即:传授体育基础知识和原理的完成。体育成绩评价最习惯用的是把标准10分扩大10倍的标准百分制,通过采用统一方式、统一标准对教学终期进行体育成绩考核评价。这种评价标准忽视了不同运动能力学生间对羽毛球运动技能教学目标即:教学中师生预期达到的教学结果和标准的需求差异性,导致中学生对羽毛球技能掌握的无序化、无趣化及学习上的心理压力,制约了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及运动技能水平的提高。因此,从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与统一评价标准为突破口,就高中羽毛球不同学习目标及评价标准进行比较研究,对进一步改革完善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目标,确立学生个体运动技能习得评价标准与获得运动技能水平等级认证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问卷调查法、比较分析法、专家访谈法及数理统计法,以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高二羽毛球专项班男生100人为实验对象,就高中羽毛球教学对学生终期进行统一标准百分制评价为突破口,将实验前对不同学生各自初始运动技能水平及教学目标进行确认。按照实验方案在终期运用《青少年羽毛球运动技能等级标准与测试方法》(以下简称《羽毛球运动技能等级》)与传统的《标准百分制法》两种不同的评价标准对其教学目标任务及运动技能等级测试实验结果进行比较研究。结论:1.高中羽毛球专项不同教学目标路径在教学内容与教法上相同,学法不同。传统的《百分制评价》标准具有对教学任务的完成与整体运动技能习得成绩所呈现的百分位特征;《羽毛球运动技能等级》评价标准能对实现个人学习目标及发展水平的认证,体现出社会价值的特征,且学生需求率高。2.运用《羽毛球运动技能等级》评价标准对高中羽毛球专项不同学习目标进行教学评价,补充完善了《百分制评价》标准中个体内差异目标等级评价的缺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有效的甄别出学生运动技能水平提高的真实性和成效性,且呈显着性差异,实现了个体差异化评价的科学性和可行性。3.《羽毛球运动技能等级》评价标准对高中羽毛球专项教学目标与学生个人技能水平发展目标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体验实现个人目标与获得运动技能等级认证的成就感及提升教学效果方面优于《百分制评价》标准。建议:1.在高中体育羽毛球专项课中,根据不同的学习目标,参照《羽毛球运动技能等级》进行分层教学。2.羽毛球专项课可以运用《羽毛球运动技能等级》进行评价,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内差异,提高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积极性。3.高中羽毛球专项课应运用《羽毛球运动技能等级》设置学生个人目标并进行教学评价。

陈玄玄[4](2020)在《我国不同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格局比较研究 ——基于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视角》文中研究说明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推进和深入,关于高等教育发展格局的研究十分必要。高等教育发展格局是普通高等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在学历相互弥补的基础上,为了实现高等教育更好服务经济社会目标不断调整研究生层次教育、本科层次教育和专科层次教育之间比例关系的一系列过程。相较于传统的高等教育发展历程研究,高等教育发展格局研究更具有针对性。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实现历史性跨越中,普通高等教育承担着大众化的主要职能,尤其是普通本科教育,而成人高等教育逐渐没落。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较大,但高等教育发展层次不高,研究生教育占7.16%左右,普通本科教育占44.52%,且高等教育发展地区差距明显。为进一步分析各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格局,本研究基于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我国31个省市划分为“普及化地区”(毛入学率≥50%)、“后大众化地区”(毛入学率在40%-50%)、“大众化地区”(毛入学率在15%-40%)。发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越低的地区对普通高等教育的依赖性越强,其研究生教育越不发达,进而高等教育发展层次越低,同时高等学校质量越低,也就是新建本科院校越多;本科教育对不同发展阶段地区的贡献基本没区别,专科教育对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较低地区的贡献较大;地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越高的地区的成人高等教育越发达,尤其是网络本专科教育,而“后大众化地区”和“大众化地区”的网络高等教育有较大发展潜力。为进一步研究地区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本研究从人口发展、经济发展、科技发展三个维度进行探究。研究发现,上海、北京、天津、湖北、江苏、浙江、陕西、吉林、辽宁、山东等省份具有较高的匹配层次,匹配状态也整体中等偏高;福建、黑龙江、湖南、重庆、安徽、广东、宁夏、四川、河北、山西等省份呈现出中等层次的中、低度匹配状态。此外,部分省份属于低层次的不同匹配状态,包括河南、江西、海南、青海、新疆、内蒙古、云南、广西、西藏、甘肃、贵州11省份。发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高的地区的高等教育与人口、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匹配层次整体上高于毛入学率低的地区,匹配状态则不尽相同。由于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不同、基础不同、条件不同、环境不同,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存在地区差异是必然的、客观的。这并不意味着一定不好,差异发展的过程某种程度上就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它使得高等教育结构不断优化,高等教育质量不断提高。不同高等教育发展格局的比较分析,不是为了比较而比较,其最终目的在于明了地区高等教育发展差距,对高等教育的差异发展要实施必要的控制。不追求绝对均衡,重要的是高等教育发展与地区的经济、人口、科技等发展协调一致。

张艳超[5](2019)在《生态视角下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认为可持续发展观正在引领全球教育的前进方向,“全纳、公平、优质、终身学习”已经成为全球教育的核心发展理念。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如何创新办学模式,改善人才培养质量,拓展办学空间,已成为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办学院校以及劳动力市场普遍关切的问题。本论文以生态系统理论、资源依赖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框架,探索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统计分析法、数学建模法、情景预测法和访谈法,研究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演变过程及综合发展水平;探讨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现实困境、办学空间及发展趋势;关注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改革发展路径。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系统演变是外部环境与办学群落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先后经历“一枝独秀”“双雄并举”“三足鼎立”等三个发展阶段,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量人才,加快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目前,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办学群落整体发展处于生态失衡状态,不能有效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以及成人学习者的学习需要;同时,我国不同地区人力资源存量、继续教育机会、继续教育资源的差距较大,导致办学群落区域发展处于非均衡状态,滞缓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改革的推进步伐。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即将来临,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将逐步进入“融合统一”的发展阶段。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目前,我国31个省(区、市)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演化形成三个发展方阵,随着国内外环境的快速变化和高等教育普及化的推进而发生演变。结合生态学规律可知,解决供需矛盾是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的直接动力,教育政策主导下的异发演替是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演变的主要方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是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追求的办学目标,新时期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主要改革任务是提高质量、促进公平、改善环境、优化结构。综合分析,本文提出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改革发展建议:一是提升各省(区、市)办学自主权,采取区域推进方式进行差异化改革,第一方阵重点探索教育引领创新,拓展办学发展空间,第二方阵重点聚焦教育质量保障,提升院校办学水平,第三方阵重点推进信息技术应用,改善现有办学生态;二是明确系统整体办学生态位,生源输入环节建立基于师生比的规模生态位,办学群落优化结构生态位和质量生态位,资源输出环节形成基于多维评价的效益生态位;三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应用可持续发展模型,不断提升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Bayanmunkh Pagamdulam(都拉曼)[6](2019)在《蒙古国大学本科会计专业课程编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蒙古国经济已经逐步恢复并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各类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增多;同时,伴随着科学技术的提升,计算机应用广泛化,监管设施日趋完善,使得企业对于精通电脑技术、明确国家政策法规的综合型会计专业人才急切需求。但蒙古国各大学本科会计专业课程编制还存在诸多问题,还不能满足学生就业的需要,不能满足社会对会计人才需求,蒙古国各大学本科会计专业课程编制的改革势在必行。本研究基于中国教育家施良方课程编制理论和英国着名哲学家、教育家A.N.怀特海的大学教育思想,根据调查研究,阐释了蒙古国大学本科会计专业在课程编制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围绕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方面存在的问题,给出了问题的解决策略。本论文共七章:第一章绪论。阐述了选题缘由、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研究内容与方法、研究的创新和不足之处,以及概念界定与相关说明。第二章研究综述。一是研究文献来源;相关研究综述。第三章研究的理论基础。本研究是建立在施良方的课程理论和怀特海的大学教育思想基础上的。本章阐述的施良方关于课程的定义、课程的理论基础、以及课程编制原理,重点是施良方的课程编制原理。怀特海的大学教育思想由四部分构成:大学教育的目的、大学教育的作用、大学的课程设置、大学教育评价。第四章蒙古国大学教育与会计专业的发展历史。本章对蒙古大学教育发展历史,特别是蒙古国会计专业发展历史进行了梳理,回忆过去是为了理解现在更好地走向未来。着重分析了蒙古国的大学教育起源和发展历史、蒙古国大学会计专业的发展历史和现代蒙古国立大学等五所大学的简介以及会计专业的课程编制情况。第五章蒙古国大学本科会计专业课程编制情况的调查。调查主要使用了问卷法和访谈法。对蒙古国大学本科会计专业的本科生、教师和企业雇主对本科会计专业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四方面的满意度进行调查;本文还采用了“广告收集分析法”。第六章蒙古国大学本科会计专业课程编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这也是本论文的核心内容,创新之处,论文的价值所在。基于中国教育家施良方课程编制理论和怀特海的大学教育思想,根据调查研究,阐释了蒙古国大学本科会计专业在课程编制方面存在的四方面的问题:1.课程目标方面存在的问题:课程目标中关于人才培养规格的定位偏高;课程目标的表述过于抽象概括,不明确;课程目标未能更好地满足雇主和学生发展的需要。2.课程内容选择与组织方面存在的问题: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存在不一致现象;开设的课程不能满足雇主与学生的需要;课程结构不合理。3.课程实施方面存在的问题:过于重视讲授法,教学方法单一;会计实习的实效差;教学条件难以支持课程目标的实现。4.课程评价方面存在的问题:蒙古国各大学对本科会计专业课程评价重视不够;大学评估组织机构不健全;考试形式和学分制需要变化。第七章蒙古国大学本科会计专业课程编制存在问题的解决策略。这也是本论文的核心内容,论文创新之处和价值所在。在与中国5所大学会计专业课程编制情况的对比中,以及依据施良方课程理论与怀特海大学教育思想,根据蒙古国及各大学的发展状况,针对蒙古国大学本科会计专业课程编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四条解决策略:1.要充分研究影响目标确定的各个因素,制定适宜可行的课程目标;2.加强课程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提升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的科学性;3.重视影响课程的实施因素改变教师角色,提高课程实施的实效性;4.重视对学生的评价设立课程评价部门,提升课程评价的质量。

陈沛酉[7](2019)在《从就业导向到生涯导向:高等职业院校组织转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社会环境的急剧变迁导致发展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日益严峻。这一情形使得“转型”成为各类组织解决危机、谋求生存的不二法则。高等职业院校组织亦是如此。但转型不是对未来的空想式建构,须是站在已有积淀上的优化与完善。因此,亟待从组织的视角和历史的眼光来审视改革开放40年来高职院校转型的过程、要素及逻辑。本研究综合运用文献考察法、历史研究法以及延伸个案法等质性研究方法和基于新制度主义学派的“组织场域”、“制度逻辑”以及伯顿·克拉克创业型大学组织转型理论搭建的分析框架,深入考察了围绕着高职院校组织的诞生与转型所形成的场域关系、转型要素及其中的多重制度逻辑。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首先,本研究基于国家(政府)、行业企业、高职院校以及受教育者及其家庭等多方行动体的核心利益考量,本研究将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发生、变化及解决作为高职院校组织转型的“核心议题”,从而确立了高职院校组织从升本导向到就业导向再到生涯导向的转型历程:(1)升本导向阶段(1980年~2003年)。1980年,“收费、走读、短学期、不包分配”的短期职业大学的相继成立,标志着中国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蹒跚起步。而后经由1996年“三改一补”、1997年规范命名、1998年“三教统筹”、1999年高校扩招以及2000年管理权下放等等正式制度供给,以职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高等专科学科为组织形式的高职院校组织种群获得了数量上的跨越式发展。(2)就业导向阶段(2003年~2010年)。2003年,在扩招后第一届本科毕业生就业之际,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爆发。基于此,中央政府部门确立了职业教育的“就业导向”转型目标,并综合运用择优项目引领示范与人才培养评估等举措,引导建立“地方政府主责、行业企业参与、高职院校实施”的组织转型场域关系。高职院校组织场域行动体对“高职的基本特征是什么、高职应该如何办”达成多项规范性共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双师型教师、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顶岗实习等等办学观念深入人心。(3)生涯导向阶段(2010年至今)。就业导向组织转型带来了就业率显着提升,但以数字为单一表征方式的一次就业率并不能完全、真正地反映各高校的就业情况。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就业质量和职业生涯发展等指标上的表现却不尽如意。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新危机引起高职院校组织场域中的行动体围绕着“提升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和“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为主要内容的内涵式转型策略。在《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顶层设计推动下,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和高职院校组织间的互动关系得以制度化,高职院校组织亦与四年制大学重新建立起合作交流。同时,高职院校组织自身开始强调职业素养教育。其次,高职院校组织转型的制度逻辑。在升本导向阶段,受国家政策分层歧视与升格诱导、市场生源选择偏好以及大学理性神话的规范性和模仿性力量等多重逻辑制约下的高职院校选择了模仿本科院校学科教育,即把升为本科院校当做规划目标,把大学课程进行“压缩饼干式”删减、把毕业生“专升本”率高低当做招生噱头的“漂移性”组织生存策略。在就业导向阶段,支配组织场域行动体实现就业导向组织转型的制度逻辑有:“教育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就业是民生之本”的国家逻辑,“项目驱动”的科层制逻辑,“生源充盈”、“满足企业需求”的市场逻辑以及“职业主义”的教育逻辑。在生涯导向阶段,高职院校组织场域行动体受到“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国家逻辑、“国家推动、地方创新”的科层制逻辑以及“生源危机”、“产业转型升级下的企业新需求”的市场逻辑和教育“成人”逻辑的共同支配。

程思嘉[8](2017)在《协同创新视角下成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以上海A大学为例》文中认为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校的生存与发展所产生的教育影响与实践价值,已得到了广泛认可。协同创新的校园文化建设,为学校带来了新的管理思路与实现路径,有利于更好地弘扬先进文化、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构建和谐校园。对成人高校来说,确定文化方向、创建文化制度、打造文化队伍、开展文化活动、进行文化管理等一系列工程,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成人高校需要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来实现凝聚力、向心力和传承文化的历史使命与时代责任。因此,成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协同创新主体,提升校园文化内涵,加强师生对校园文化的认同,促使师生共同努力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的队伍中,使其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管理者和组织者,进而推动成人高等教育深化改革与长远发展。论文以协同创新理论作为理论基础,采用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进行相关研究。首先,通过文献阅读与资料搜集,形成研究思路。接着论述成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概念、特征、具体内容、实现路径,其次,论述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分别是协同理论、创新理论和博弈理论。然后结合协同创新理论内涵、主体、模式和运行机制进行研究,阐述协同创新理论对成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解释力。再者,以上海A大学作为个案研究对象,分析了上海A大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现状:注重校风学风;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现状:活动内容丰富;校园制度文化建设现状:规范建设制度。然后,结合调查问卷数据和访谈内容,分析上海A大学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目标缺乏战略规划、榜样作用发挥不足、校园文化活动开放性不足、校园文化活动管理方式陈旧、实施过程缺乏民主透明、沟通机制不健全;归纳影响成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最后,提出完善成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构建“五位一体”的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协同创新主体、创新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协同创新路径、健全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协同创新机制。通过研究结论表明:成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从具体内容出发,应当由社会、企业、学校、教师和学生等多元主体协同创新,实现路径,在运行机制的保障下,共同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协同创新主体是提升成人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基础;协同创新路径是成人高校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行动逻辑;协同创新机制是提高成人高校校园制度文化建设的根本保障。

张文东[9](2016)在《教育史视野下我国学位制度建立以来福建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1981年学位制度建立以来,我国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丰硕的成果,尤其是进入21世纪,我国的学位与研究教育更是突飞猛进,但同时也存在着结构不合理、学科建设水平不高等问题。当前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处于关键发展阶段,特别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和福建发展对高层次创新人才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如何改革福建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从数量建设到质量建设的转型,是当前教育者所面临的重大问题。本文以我国学位制度建立以来的时间为经,以福建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为纬,主要运用宏观阐述与微观考究结合、制度与实态并重及比较、统计和定量分析、高校考察等方法,对三十余年来福建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过程与演绎规律、经验教训与历史启示,进行系统与深入研究。本文认为:第一,我国学位制度建立以来福建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程呈现以下几个特征:(1)福建省学位教育经历恢复和起步(1981-1991年)、稳步发展(1992-2000年)、全面快速发展(2001-2011年)三个阶段;从培养单位和授权点看,福建省1981年开始就有培养单位和授权点,但发展较慢,三十年间仅有硕士培养单位13个,博士培养单位8个,且学科分布相对集中于某些培养单位。这反映了福建省研究生培养单位对研究生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专业型学位教育虽得到大力发展,但教育体系不够成熟,整体教育水平不高。(2)从培养规模和经费保障看,福建省研究生教育规模呈现快速增长,经历了初创与发展兴起阶段(1981-1991年)、规模扩大和调整改革阶段(1992-2004年)、深化改革和内涵发展阶段(2005-2011年)三个阶段;研究生教育经费保障也相应经历了由国家财政完全拨款到逐步呈现国家、社会、个人共同承担或补偿研究生培养费用的格局。(3)从师资结构看,研究生导师的数量也在逐年增长,但由于招生规模的扩大,生师比也在增大;研究生导师呈现高职称、年轻化,并且女性研究生导师比例在逐步增加的趋势。第二,通过对福建省13所研究生培养高校实地考察发现:(1)研究生教育规模在扩大,但与全国比仍然偏小;工科类学位点和专业学位授权点发展相对滞后,与福建的社会、经济发展多样化需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2)研究生教育布局不断完善,但内部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存在;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推进,但培养质量仍然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究其原因,主要存在着研究生教育的省级统筹和规划、学科建设水平与特色、导师队伍建设、研究生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研究生教育经费保障等诸多方面不够完善的问题。第三,在剖析福建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程特征、对培养高校做了实地考察研究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概况,提出了福建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的五个“转变”:即从规模扩张向规模发展与质量提升并重转变;从封闭办学向开放办学转变;从学术型人才培养为主向学术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并重转变;从单一招考制度向招考制度多元化转变;从集中统一管理向依法自主办学转变。第四,PEST分析表明,当前福建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良好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和技术环境。在现象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差异化、协同发展、国际化、质量保障的发展战略思考和建议。总之,本文以时间为主轴,以教育史为视角,基于历史条件与时代背景,从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两个层面,较为深入地探讨了中国学位制度建立30年(1981-2011年)福建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程,揭示了每个发展阶段的主要演绎特征,在史料研究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提出了现阶段福建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现状特点,剖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采用了 PEST分析法,分析了今后面临的发展环境,提出了战略前瞻和对策思考。

胡纵宇[10](2015)在《从“组织化运作”走向大学治理 ——以C大学和A学院合并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中国高校合并大潮兴起于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已基本告一段落。随着高校合并融合进程的深化,以及人们对合并研究的不断深入,高校合并的利弊得失日益清楚地呈现在人们面前。现时如果再有高校自主决策选择合并道路,人们有理由认为新的合并进程有可能避免前面集中性高校合并存在的很多不足,从而得到师生更多的支持。本文试图通过C大学与A学院合并的案例研究来呈现多年教育改革背景下大学治理水平的现状。案例表明,即使在上一轮合并潮基本结束十年后的今天,自上而下,充分运用组织的力量,通过组织的途径,实现组织目标的“组织化运作”依然主导了两校合并的进程。组织化运作延续了教育的“行政化”趋向,与大学“松散的组织系统”的特性相冲突,使合并决策带有“理想导向”的特点,改革过程“工程”色彩浓厚。高校合并及后期整合过程中,一些“组织决策”成为合并争端的焦点。学校决策者和管理者忙于救急,整合过程中对矛盾过度退让,人为因素过多干扰决策,合并磨合过程艰难而反复。作为利益主体的普通教师和学生与决策层信息不对称,教师、学生、管理者等在合并中有着复杂的利益诉求,合并高校双方的教师都将自己归为合并的被剥夺者,改革动力不足。学科布局、人事安排、人员考核晋升制度改革、分配制度改革等学校发展中的重大决策,缺少有力的统筹和系统支持,学校管理趋向“碎片化”。C大学合并进程诸多问题的根源在于“组织化运作”模式下教育变革形式与变革精神的断裂。新C大学后续改革以及今后高等教育改革仍然需要“去行政化”,使大学按照自身发展规律进行顶层设计,坚持特色发展,使内部改革成为一种常态。高校决策者应更多关注改革中的“人”,注意维护个人愿景,增加变革动力,守护大学的尊严和教育者的尊严。社会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应支持高校通过大学章程的制定与实施,依法治校,民主决策,不断提升治理能力,依据大学运行的基本逻辑解决大学系统的组织控制和利益相关者的权利保护问题,使大学得以从组织化运作走向现代治理。

二、关于成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成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推进教育现代化(论文提纲范文)

国际化助力我国教育现代化的思考
    一、何谓现代化:从不同角度理解
    二、国际化如何助力教育现代化
教育国际化创新应从生活世界着手
    一、对教育国际化的理解
    二、创新的政策背景和理论来源
        (一)政策背景
        (二)理论来源
    三、创新从生活世界着手之案例———“中澳千禧计划”
    四、教育国际化创新从生活世界着手所面临的问题和解决的对策
        (一)面临的问题
        (二)解决的对策:教育创新必须联结生活世界
服务贸易背景下,推动基础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一、服务贸易背景下,基础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发展
    二、加强基础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时代特点
        (一)对基础教育国际化的认识更深入、更全面
        (二)基础教育国际化的推动从以区定位为主开始向以市定位为主过渡
        (三)基础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从引进来开始走出去
        (四)“一带一路”倡议助推基础教育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三、推动基础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需要把握好几个关键环节
        (一)要在理解和坚守本国教育特色及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中西结合
        (二)要重视公办教育机构的引领作用
        (三)民办国际学校要坚持走特色发展之路
        (四)要牢牢把握课程设置这一核心问题
        (五)要强调提升教师国际化素养
        (六)要开放办学,密切与社区特别是与家长的联系
        (七)利用“互联网+”平台,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教育国际化
区域成人高校构建终身教育大平台的探索与思考
    一、问题的提出
        (一)什么是区域成人高校
        (二)为什么会学校变平台
        (三)终身教育大平台的内涵
        (四)大平台理念形成的过程
    二、区域成人高校构建终身教育大平台的探索
        (一)前期研究
        (二)相关实践
        (三)主要成效
    三、进一步思考
        (一)如何顺应教育现代化发展战略
        (二)如何对接终身教育现代化战略
        (三)如何发挥区域成人高校平台优势
基于学生发展倡导基于传统文化的大生涯教育理念
    一、倡导大生涯教育的缘起
    二、大生涯教育是什么
    三、大生涯教育实现生命经验到生命智慧的转换
成都市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新发展与再出发
    一、对学习型城市认识与定位的再聚焦
        (一)终身学习成为时代趋势
        (二)学习型城市的概念界定
        (三)学习型城市的建设目标
    二、成都学习型城市的新发展
        (一)持续出台政策
        (二)完善办学机构
        (三)推动多元主体参与
        (四)发展老年教育
        (五)扩大公众参与
        (六)深度参与国际交流
    三、成都学习型城市的再出发
        (一)进一步加大国际合作交流
        (二)落实学习型城市三年提升行动计划
        (三)建立完善学习型城市的监测指标
        (四)加大对社会各方的动员与整合力度
对习近平关于学习型社会和学习型政党论述的研究
    一、研究的实施过程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研究的三个分课题
        (二)强调课题中的“重视”
    三、课题研究的重要意义
        (一)从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认识
        (二)从国际发展潮流角度认识
        (三)从教育改革角度认识
        (四)从习近平学习型政党建设论述的理论价值体现认识
        (五)结合习近平全国教育大会讲话、《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和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认识课题研究的意义
    四、课题主要成果
        (一)为宣传贯彻十九大相关精神做出了新的贡献
        (二)强化了“依靠学习走向未来”战略信念
        (三)拓展了对学习型政党建设论述的系统认识
        (四)启示了教育改革向学习革命的必然发展
        (五)为学习型社会建设研究积累了重要学习资料
未来我国学习型城市建设的主要任务
    一、加快完善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服务体系
        (一)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服务体系的结构特征
        (二)加快完善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服务体系要解决的四个问题
    二、把握人工智能时代未来教育改革和终身学习的基本特征
        (一)人工智能时代人们对于知识的获取方式将被颠覆
        (二)人工智能时代学生能力培养和培训空间将极大拓展
        (三)人工智能科技正推动从“教育1.0”转向“学习2.0”
        (四)人工智能时代教师将成为指导者和协助者
        (五)人工智能时代终身学习将成为主流
        (六)人工智能应用将成为学校教育和成人继续教育联动的关键,加快形成终身教育共同体格局
    三、未来推进我国城市学习型组织创建的路径和策略
        (一)如何推进学习型组织中的个人学习
        (二)如何推进学习型组织中的团队学习
        (三)如何推进学习型组织中的组织学习
        (四)不断推进学习型组织创建进入较高阶段

(2)“双线索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田径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创新之处
    1.4 文献综述
        1.4.1 相关概念界定
        1.4.2 国内研究综述
        1.4.3 国外研究综述
第2章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3 专家咨询法
        2.2.4 数理统计法
        2.2.5 教学实验法
        2.2.6 教学计划
        2.2.7 教学实施
第3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3.1 实验前学生身体素质情况分析
    3.2 实验前学生学习兴趣情况分析
    3.3 实验前学生技能成绩情况分析
    3.4 实验后学生身体素质情况分析
    3.5 实验后学生学习兴趣情况分析
    3.6 实验后学生技能成绩情况分析
    3.7 实验后学生主观锻炼体验情况分析
第4章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4.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教学应用过程实例情况
附录 B
附录 C 教案设计 抗洪救灾——快速跑
致谢

(3)高中羽毛球不同学习目标及评价标准比较实验研究 ——以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羽毛球专项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本文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高中体育专项化
        2.1.2 教学目标
        2.1.3 教学任务
        2.1.4 运动技能等级
        2.1.5 评价标准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1 国内研究
        2.2.2 国外研究现状
    2.3 未来发展趋势
    2.4 小结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专家访谈法
        3.2.4 实验法
        3.2.5 数理统计法
4 实验结果与分析
    4.1 羽毛球专项教学目标路径与评价标准特征分析
        4.1.1 不同教学目标与运动技能水平评价标准特征分析
        4.1.2 羽毛球专项班不同教学路径比较分析
        4.1.3 学生对运动技能水平评价标准的需求现状
    4.2 高中羽毛球专项班运动技能等级评价与传统百分制评价比较分析
        4.2.1 实验班与对照班羽毛球基本技术实验结果比较分析
        4.2.2 实验前后羽毛球专项班学生身体素质水平比较分析
        4.2.3 实验前后羽毛球专项班学生身体机能水平比较分析
        4.2.4 实验前后羽毛球专项班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比较分析
    4.3 运用不同评价标准对高中羽毛球专项班教学实验结果比较分析
        4.3.1 实验前后羽毛球专项班学生学习动机比较分析
        4.3.2 实验前后不同考核评价标准下教学结果比较分析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4)我国不同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格局比较研究 ——基于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格局的现状
    第一节 我国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
    第二节 我国高等学校的院校类型
    第三节 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地区分布
第二章 “普及化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格局
    第一节 “普及化地区”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
    第二节 “普及化地区”高等学校的院校类型
    第三节 高等教育普及化地区的内部差异
第三章 “后大众化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格局
    第一节 “后大众化地区”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
    第二节 “后大众化地区”高等学校的院校类型
    第三节 高等教育“后大众化”地区的内部差异
第四章 “大众化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格局
    第一节 “大众化地区”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
    第二节 “大众化地区”高等学校的院校类型
    第三节 “大众化地区”与“后大众化地区”“普及化地区”的比较
第五章 地区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
    第一节 地区高等教育与人口发展的协调性
    第二节 地区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
    第三节 地区高等教育与科技发展的协调性
    第四节 研究结论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5)生态视角下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第1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2节 研究问题与概念界定
        一、研究问题
        二、概念界定
    第3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国外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研究
        二、国内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研究
        三、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研究述评
    第4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特色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特色
    第5节 研究思路及论文架构
第2章 理论基础及分析框架
    第1节 生态系统理论
        一、生态系统概述及其特征
        二、生态系统构成要素特点
        三、生态系统理论对于本研究的适切性
    第2节 资源依赖理论
        一、资源依赖理论概述
        二、生态系统的资源依赖关系
        三、资源依赖理论对于本研究的适切性
    第3节 可持续发展理论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内涵及溯源
        二、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对于本研究的适切性
    第4节 系统构成及生态分析框架
        一、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系统构成
        二、系统构成要素的“生物学”隐喻
        三、生态分析框架
第3章 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群落演变的生态分析
    第1节 办学群落构成及子系统发展历程
        一、成人本专科教育发展历程
        二、自考本专科教育发展历程
        三、网络本专科教育发展历程
    第2节 成人本专科教育:“一枝独秀”演变分析
        一、物种构成及种群关系
        二、群落办学水平综合分析
        三、群落演变动因生态分析
    第3节 成人、自考本专科教育:“双雄并举”演变分析
        一、物种构成及种群关系
        二、群落办学水平综合分析
        三、群落演变动因生态分析
    第4节 成人、自考、网络本专科教育:“三足鼎立”演变分析
        一、物种构成及种群关系
        二、群落办学水平综合分析
        三、群落演变动因生态分析
第4章 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群落的现实发展困境
    第1节 办学群落整体发展处于生态失衡状态
        一、院校之间互斥竞争为主,缺少互利共生
        二、质量优先的K对策发展模式难以形成
        三、办学生态位模糊,人才培养质量低下
    第2节 办学群落区域发展处于非均衡状态
        一、各省(区、市)人力资源存量差距较大
        二、各省(区、市)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机会差距较大
        三、各省(区、市)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资源供给差距较大
第5章 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办学空间及发展趋势
    第1节 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区域发展水平分析
        一、31个省(区、市)综合发展水平测量
        二、31个省(区、市)的三个发展方阵划分
    第2节 国内外环境生态因子发展变化分析
        一、国际环境生态因子
        二、国内环境生态因子
    第3节 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进程预测分析
        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作用及贡献率分析
        二、基于毛入学率指标的高等教育普及化预测
    第4节 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发展趋势透视
        一、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办学空间所受影响
        二、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群落生态演变规律
        三、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未来发展趋势判断
第6章 促进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改革发展建议
    第1节 采取区域推进方式进行差异化改革
        一、第一方阵:重点探索教育引领创新,拓展办学发展空间
        二、第二方阵:重点聚焦教育质量保障,提升院校办学水平
        三、第三方阵:重点推进信息技术应用,改善现有办学生态
    第2节 明确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系统办学生态位
        一、生源输入:建立基于师生比的规模生态位
        二、办学群落:优化结构生态位和质量生态位
        三、资源输出:形成基于多维评价的效益生态位
    第3节 实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办学理念:坚持可持续发展
        二、办学群落:应用可持续发展模型
        三、办学行动: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针对成人学习者的访谈提纲
附录二:针对继续教育主管部门的访谈提纲
附录三:针对院校继续教育管理者的访谈提纲
附录四:针对院校继续教育教师的访谈提纲
附录五:针对函授站点(学习中心)的访谈提纲
后记
在学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6)蒙古国大学本科会计专业课程编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一)蒙古国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呼唤大学会计专业课程编制的研究
        (二)蒙古国大学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弊端
        (三)蒙古国学者对大学本科会计专业课程编制鲜有研究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一)研究创新之处
        (二)研究不足之处
    五、概念界定与相关说明
        (一)概念界定
        (二)相关说明
第二章 研究综述
    一、研究文献来源
        (一)蒙古国关于会计专业课程编制研究文献来源
        (二)中国关于会计专业课程及课程编制研究文献来源
    二、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一)课程理论研究综述
        (二)课程编制研究综述
        (三)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研究综述
        (四)会计专业课程设计研究综述
        (五)会计专业课程考评和评价研究综述
        (六)会计专业课程教学研究综述
第三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施良方及其课程编制原理
        (一)施良方简介
        (二)课程的定义
        (三)课程的理论基础
        (四)课程编制的原理
    二、怀特海的大学教育思想
        (一)怀特海简介
        (二)怀特海大学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第四章 蒙古国大学教育与会计专业课程的发展历史
    一、蒙古国大学教育的发展历史
        (一)现代教育产生之前的游牧教育阶段(1921年之前)
        (二)现代教育的发展及大学的产生阶段(1921年至1942年)
        (三)大学教育发展的初期阶段(1942年至1990年)
        (四)大学教育的繁荣发展阶段(1991年至现在)
    二、蒙古国大学会计专业发展历史
        (一)会计专业的发展阶段
        (二)蒙古国会计方面使用的法律和准则
        (三)大学本科会计专业课程现状
    三、蒙古国立大学等五所大学及会计专业课程的现状
        (一)蒙古国立大学及会计专业课程的现状
        (二)蒙古国商业大学及会计专业课程的现状
        (三)蒙古国农业大学及会计专业课程的现状
        (四)蒙古国财政大学及会计专业课程的现状
        (五)蒙古国“曼达胡”会计大学及会计专业课程的现状
第五章 蒙古国大学本科会计专业课程编制情况的调查问卷
    一、大学本科会计专业学生对会计专业课程编制的满意度调查问卷
        (一)调查问卷设计与实施
        (二)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二、对大学会计教师的访谈
    三、社会对会计岗位人才的要求与满意度分析
        (一)企业对会计岗位的能力要求和满意度访谈调查
        (二)蒙古国的会计岗位招聘广告的内容分析
第六章 蒙古国大学本科会计专业课程编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课程目标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目标中关于人才培养规格的定位偏高
        (二)课程目标表述过于抽象概括、不明确
        (三)课程目标未能更好地满意雇主及学生发展的需要
    二、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存着不一致现象
        (二)开设的课程不能满足雇主与学生的需要
        (三)课程结构不合理
    三、课程实施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过于重视讲授法,教学方法单一
        (二)会计实习的实效差
        (三)教学条件难以支持课程目标的实现
    四、课程评价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蒙古国各大学对本科会计专业课程评价重视不够
        (二)大学评估组织机构不健全
        (三)过于重视课程结果的评价,课程评价方法单一
第七章 蒙古国大学本科会计专业课程编制存在问题的解决策略
    一、要充分研究影响目标确定的各个因素,制定适宜可行的课程目标
        (一)要重视对课程目标的研究
        (二)要充分研究影响课程目标确定的各种因素
        (三)课程目标的表述要明确具体
    二、加强课程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提升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的科学性
        (一)加强课程理论与实践研究
        (二)提升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一致性的两点建议
        (三)完善课程内容满足雇主与学生的需求
    三、重视影响课程的实施因素改变教师角色,提高课程实施的实效性
        (一)重视影响课程实施因素
        (二)提高会计实习的实效
        (三)建立教师作为决策者的课程实施
    四、重视对学生的评价设立课程评价部门,提升课程评价的质量
        (一)重视对学生能力生成和知识学习的评价
        (二)大学需要设立课程评价部门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从就业导向到生涯导向:高等职业院校组织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问题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国内“高校组织转型”相关研究
        二、国外“高校组织转型”相关研究
        三、“高职转型”相关研究
        四、研究述评
    第三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二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高等职业院校
        二、组织转型
        三、就业导向与生涯导向
    第二节 研究方法的选取
        一、文献考察法
        二、历史研究法
        三、延伸个案法
    第三节 分析框架的建立
        一、高职院校组织转型的场域互动与要素变化
        二、高职院校组织转型的制度逻辑
    第四节 篇章结构的安排
        一、高职院校组织转型的“关键节点”:就业问题的变化
        二、高职院校组织转型的阶段划分:从升本到就业再到生涯
第三章 升本导向下高职院校组织“漂移性”诞生
    第一节 改革开放带来的高校与环境矛盾
        一、数量供给不足造成的人才浪费
        二、结构供给矛盾造成的人才缺失
    第二节 高职院校组织种群的混乱“前世”
        一、高职院校的雏形:职业大学的兴起、扩散与分流
        二、“三教统筹”:高职院校组织种群的形成与缓慢发展
        三、1999 年扩招后高职院校组织种群的激增
    第三节 案例院校“升本导向”组织要素的建构
        一、“专升本”目标的形成
        二、领导管理理念与直线职能式组织结构运行
        三、学科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
        四、组织文化整合
    第四节 “漂移性诞生”的制度逻辑
        一、高职院校组织诞生与扩散的逻辑
        二、高职院校组织漂移的逻辑
第四章 就业导向下高职院校组织“规范化”转型
    第一节 “就业难”与“技工荒”的吊诡
        一、“难中之难”: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
        二、悖论:“中国制造”下的“技工荒”
    第二节 国家引导下的高职院校转型历程分析
        一、转型目标的生成:“以就业为导向”
        二、转型项目的启动:“示范校”建设
        三、转型成果的扩散
    第三节 案例院校“就业导向”组织要素的转型
        一、目标使命调整:安心做职教
        二、领导“职教”办学理念形成与组织结构调整
        三、“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变革
        四、组织文化:新公共管理主义盛行与企业文化融入
    第四节 “规范化转型”的制度逻辑
        一、国家的逻辑
        二、科层制的逻辑
        三、市场的逻辑
        四、教育的逻辑
第五章 生涯导向下高职院校组织“内涵式”转型
    第一节 “好就业”与“就好业”的新矛盾
        一、目标替代:就业导向异化为就业率导向
        二、就业率导向形成的根源
    第二节 质量观变化与高职院校转型分析
        一、“服务社会需求”的高职院校质量提升运动
        二、“服务学生需求”的精英高职院校实践探索
        三、后示范期组织场域行动体满足双需求的举措
    第三节 案例院校“生涯导向”组织要素的转型
        一、目标使命调整:从“示范”到“优质”
        二、领导办学理念更新与组织结构优化
        三、“促进学生生涯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四、组织文化:自主发展的开放型文化模式
    第四节 “内涵式转型”的制度逻辑
        一、国家的逻辑
        二、科层制的逻辑
        三、市场的逻辑
        四、教育的逻辑
第六章 结语与展望
    第一节 总结
        一、场域互动关系:高职院校组织转型的“脉络”
        二、自主发展探索:高职院校组织转型的“特色”
        三、多重制度逻辑:高职院校组织转型的“指南”
    第二节 研究创新点、不足与展望
        一、研究创新点
        二、研究不足
        三、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8)协同创新视角下成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以上海A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一、问题提出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第二章 成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成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概述
        一、成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二、成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
        三、成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
    第二节 协同创新理论
        一、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
        二、协同创新理论的主要内容
        三、协同创新模式及机制
    第三节 协同创新对成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解释力
        一、协同创新促进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主体多元化
        二、协同创新拓宽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路径
        三、协同创新保障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机制
第三章 成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案例分析——以上海A大学为例
    第一节 上海A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
        一、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注重校风学风
        二、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活动内容丰富
        三、校园制度文化建设:规范建设制度
    第二节 上海A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目标缺乏战略规划
        (二)榜样作用发挥不足
        二、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校园文化活动开放性不足
        (二)校园文化活动管理方式陈旧
        三、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实施过程缺乏民主透明
        (二)沟通机制不健全
    第三节 影响上海A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因素
        一、内部因素
        (一)学校领导思想上不重视
        (二)教师建设能力不足
        (三)学生主体意识不强
        二、外部因素
        (一)社会风气
        (二)互联网影响
第四章 完善成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分析
    第一节 构建“五位一体”的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协同创新主体
        一、学校层面
        二、教师层面
        三、学生层面
        四、企业层面
        五、社会层面
    第二节 创新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协同创新路径
        一、校内文化建设协同创新路径
        (一)校内领导层与管理者之间的协同创新
        (二)校内不同团队之间的协同创新
        (三)校内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协同创新
        二、校外文化建设协同创新路径
        (一)校社联合,引导学生服务社会
        (二)校企合作,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第三节 健全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协同创新机制
        一、完善沟通机制
        (一)公开征集活动项目
        (二)拓展沟通渠道,提升学生信任感
        二、引入激励机制
        (一)提升文化建设激励
        (二)保障资源共享激励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教育史视野下我国学位制度建立以来福建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的背景
        二、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概述
        一、相关概念界定
        二、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概况
        三、国外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概况
    第三节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综述
        一、关于学位教育发展的研究
        二、关于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研究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 本文的创新之处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一、本文的创新之处
        二、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第二章 中国学位建立30年福建省学位教育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福建学位教育的发展阶段
        一、福建学位教育的恢复和起步(1981-1991年)
        二、福建学位教育的稳步发展(1992-2000年)
        三、福建学位教育的全面、快速发展(2001-2011年)
    第二节 学位授予单位与授权点的发展历程
        一、学位授予单位发展过程
        二、学位授权点发展历程
    第三节 福建学位授予规模与结构的历史变迁
        一、学位授予规模
        二、学位授予结构
    第四节 福建不同门类的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的历史特征
        一、不同门类硕士学位授予的历史特征
        二、不同门类博士学位授予的历史特征
第三章 中国学位建立30年福建省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福建研究生教育的发展阶段
        一、研究生教育初创与发展兴起阶段(1981-1991年)
        二、研究生教育规模扩大和调整改革阶段(1992-2004年)
        三、研究生教育深化改革和内涵发展阶段(2005-2011年)
    第二节 福建研究生教育规模与结构的发展历程
        一、研究生招生规模和结构
        二、在校研究生规模和结构
    第三节 福建研究生导师规模与结构的发展过程
        一、研究生导师规模
        二、研究生导师的结构
        三、生师比情况
    第四节 福建研究生教育经费保障的发展历程及特点分析
        一、福建省研究生教育保障机制的演化
        二、不同阶段研究生资助保障制度对比
第四章 现阶段福建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特点、问题与趋势(2012年以来)
    第一节 福建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现状与特点
        一、福建省13所研究生培养高校实地考察情况
        二、福建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现状特点
    第二节 福建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问题与分析
        一、研究生教育的省级统筹和规划问题
        二、学科建设水平和特色问题
        三、导师队伍建设问题
        四、研究生教育协同育人机制问题
        五、研究生教育经费保障问题
    第三节 福建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趋势分析
        一、从规模扩张向规模发展与质量提升并重转变
        二、从封闭办学向开放办学转变
        三、从学术型人才培养为主向学术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并重转变
        四、从单一招考制度向招考制度多元化转变
        五、从集中统一管理向依法自主办学转变
    第四节 福建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环境PEST分析
        一、政治、政策环境及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关系分析
        二、经济环境及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关系分析
        三、社会、文化环境及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关系分析
        四、技术环境及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关系分析
第五章 福建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前瞻与对策
    第一节 福建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战略前瞻
        一、差异化问题
        二、协同发展问题
        三、国际化问题
        四、质量保障问题
    第二节 福建省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政策和支撑保障,推动研究生教育发展方式转变
        二、建设优势特色学科,夯实研究生教育发展基础
        三、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增强研究生综合创新能力
        四、突出对台合作办学,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
        五、重构教育治理体系,完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
第六章 结语
附录1 福建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大事记
附录2 论文相关图表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10)从“组织化运作”走向大学治理 ——以C大学和A学院合并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意识
    二、理论框架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实施
    五、研究的伦理考虑
    六、文献综述
第一章 组织化运作的“理想导向”
    第一节 在“工程”的旗帜下——合并决策的整体视角
    第二节 何以是被剥夺者——合并决策的个体视角
第二章 组织化运作的组织化应对
    第一节 复杂的利益诉求——何为应该坚持的根本利益
    第二节 艰难反复的接轨进程——合并磨合的迂回轨迹
第三章 组织化运作的管理之伤
    第一节 从碎片化到有机联系——高校呼唤决策支持系统
    第二节 “管”或“理”—C大学《大学章程》的探讨
第四章 组织中的改革对象或大学的主人
    第一节 责权利的分离——“一级半管理”与二级管理
    第二节 共赢何以可能——一个融洽的新C大学三级机构
第五章 组织融合的钥匙与顶层设计
    第一节 学科融合的关键——“大信息”与“信息文科”的设计
    第二节 新C大学的再出发——分类发展,特色发展之路
第六章 结论:大学合并之于教育改革
    第一节 一元复始——大学改革的形式与精神
    第二节 人本情怀——守护教育的尊严和教育者的尊严
第七章 建议:从组织化运作走向大学治理
    第一节 他山之石——大学合并的自在节奏
    第二节 实践之行——告别大学改革的组织化运作
结语: 回眸与展望
    一、调查结果与现有文献的关系
    二、本研究的局限性
附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致谢

四、关于成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推进教育现代化[J]. 洪成文,郑承军,周满生,宋亦芳,朱红,刁元园,米淑兰,吴晓川.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20(08)
  • [2]“双线索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田径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谢程. 湖南科技大学, 2020(06)
  • [3]高中羽毛球不同学习目标及评价标准比较实验研究 ——以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羽毛球专项班为例[D]. 赵长龙. 上海体育学院, 2020(01)
  • [4]我国不同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格局比较研究 ——基于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视角[D]. 陈玄玄.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5]生态视角下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D]. 张艳超.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2)
  • [6]蒙古国大学本科会计专业课程编制研究[D]. Bayanmunkh Pagamdulam(都拉曼).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9(02)
  • [7]从就业导向到生涯导向:高等职业院校组织转型研究[D]. 陈沛酉. 天津大学, 2019(01)
  • [8]协同创新视角下成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以上海A大学为例[D]. 程思嘉. 上海交通大学, 2017(06)
  • [9]教育史视野下我国学位制度建立以来福建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研究[D]. 张文东. 福建师范大学, 2016(05)
  • [10]从“组织化运作”走向大学治理 ——以C大学和A学院合并为例[D]. 胡纵宇. 南京师范大学, 2015(12)

标签:;  ;  ;  ;  ;  

对成人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