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茄子黄萎病是由大丽花轮枝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的引起的发生普遍、为害最严重的病害之一。 着重介绍茄子黄萎病的危害症状、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措施。
关键词:大棚秋茬茄子;黄萎病;发病规律;综合防治
茄子黄萎病俗称半边风,是大棚生产中的主要病害,危害着春、秋茬茄子生产,以秋茬表现尤为突出。特别是近几年水稻育苗大棚二次利用,因大棚茄子管理相对简便,省工省时,效益较好,备受农户的青睐。大棚育苗后茄子种植面积逐年扩大,病害也随着迅速蔓延,呈上升趋势,一般发病率为30%左右,减产10%。
一、危害症状
茄子从苗期到成株期都可以发病,但一般在结果初期达到盛发期。发病初期先在中下部叶片发生,由一侧或隔叶自下而上向全株发展。叶片初在叶缘及叶脉间变黄,后发展到半边叶或整叶变黄。早期病叶在棚内干旱缺水或中午高温时呈萎蔫状,早、晚尚可恢复,后期病叶由黄变褐,致使叶片萎蔫下垂以至脱落,严重时全株叶片变褐萎垂,直至脱光剩茎杆。有的植株从一侧枝叶表现症状,并向上扩展,引起半侧植株叶片变黄,或后期病叶由黄变褐叶缘向上卷曲。本病是全株性病害,镜检病根、茎、分枝及叶柄,纵抛根茎可见维管束变褐色,挤捏各横切面无乳白色混浊液渗出,可与青枯病区别。此病病原菌在茄子上引起的症状有枯死型、黄斑型、黄色斑驳型3种类型:一是枯死型。植株矮化严重,叶片皱缩、凋萎,枯死脱落。病情扩展快,常致整株死亡;二是黄斑型。植株稍矮化,叶片由下向上形成掌状黄斑,仅下部叶片枯死,一般植株不死亡;三是黄色斑驳型。植株矮化不明显,仅少数叶片有黄色斑驳或叶尖、叶缘有枯斑,一般叶片不枯死。
二、发病规律
该病的病原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菌丝体初无色,老熟时变褐色,有隔膜。分生孢子梗直立,较长,呈轮状分枝,分生孢子椭圆形,单胞,无色或黄色。除危害茄子外,还危害番茄、甜椒、瓜类等。秋茬黄萎病病菌主要来源是施用带病残体的有机肥料,病菌也能以菌丝体潜伏在种子内部或分生孢子附在种子表面越冬,带病种子可以进行远距离传播。病菌在棚内靠灌水、农事操作等传播。病害在当年一般不作重复侵染。从茄子定植到开花期,日平均气温低于15℃的日期越多发病的可能越早,越重。高温发病轻,棚室温度在28℃以上时病害受到抑制,如果这个时期供水均匀,天气温暖,病害会显著减轻。重茬地发病重,施未腐熟农肥的地块易导致发病,缺肥地块发病重,偏施氮肥,植株生长幼嫩抗病力低,也易发病。有时冷凉天气,直接滴灌井水,会使地温将至15℃以下,也可导致该病发生蔓延。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综合防治
茄子黄萎病是一种比较难预防的病害,因此,按照国家农药化肥双减原则,坚持以农业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按照高效、低毒、低残留的用药原则,严格执行用药安全间隔期。
(一)农业防治
1、选用抗病良种。如黑又亮、齐茄、公牛系列等高产优质抗病良种。一般紫色品种抗病性优于绿色品种。
2、实行轮作。对发生过黄萎病的地块,要与非茄科作物进行5年以上轮作,以减少土壤中病原菌数量,有条件的进行水旱轮作。
3、保护根系。采用营养钵等护根育苗措施,在起苗、定植时多带土,少伤根;采用高垄、高畦或高钵栽培,以利排水;定植期宜选择在10 cm处地温达15℃以上进行。及时中耕、培土,促进根系生长。
4、肥水管理;根据茄子的需肥规律,平衡施用氮、磷、钾肥。苗期施足磷肥和腐熟的有机肥,开花结果期增施钾肥和氮肥;门茄采摘后,适当叶面喷施0.2%磷酸二氢钾或其他叶面肥,以增强植株抗病性。灌溉要小水勤浇,沟灌,禁止大水漫灌,有条件的采用滴灌,防病菌随水传播。
5、病株处理。发现零星病株及时拔除,并带出田外深埋或烧毁,在病株周围撒生石灰,防止病菌扩散传播。收获后及时清理田园,将茄秧连根拔除,清扫残枝落叶,集中处理,减少田间病原积累。
(二)药剂防治
1、播种前用50℃左右温水进行温汤浸种15min,并不断搅拌,然后催芽播种。或用2.5%适乐时悬浮剂1ml加2ml水拌125g种子后直播。
2、苗床(营养钵)防治。苗床整平后,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g拌15kg 无高残留除草剂的细土 ,采用下铺上盖方法,然后在播种 。
3、药剂治疗。发病初期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加2%吲丁.萘乙酸3000倍液灌根。5-7天一次,共灌2-3次。
(三)嫁接防病
用托鲁巴姆或红茄做砧木,采用劈接或插接法嫁接。
作者:张秀丽(1971-),女,黑龙江绥化人,高级农艺师,长期从事蔬菜植保技术推广工作。
论文作者:李晓萍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
标签:黄萎病论文; 茄子论文; 植株论文; 叶片论文; 病害论文; 病菌论文; 大棚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2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