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志军[1]2001年在《范成大诗歌新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论文第一章《范成大诗歌的生命和人生主题》主要讨论了范成大的生命价值观,以及与此相联系的人生态度、生存方式和理想追求。认为“以儒为根本,以佛老为补充”是范成大人生观的基本特征。佛老思想对于保持个体人格独立、化解人生苦难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形成范诗温润典雅的整体风格也有很大影响。不能一概斥为“消极”。 第二章属于题材和艺术方面的探讨。对以往研究者关注不够或挖掘不深的反映各地风土民情的诗歌和写景咏物之作有所阐述,对范诗及宋诗“多重复”的弊病有所思考。
曾维刚[2]2018年在《巨擘之路:论范成大的诗学历程》文中认为范成大诗歌丰富的历时性变化长期被忽略。事实上在人生与时代的变奏中,其诗歌形成特定嬗变轨迹与诗学特征。其人生主要经历了寓游苏杭、初仕新安、崭角朝廷、北上燕云、经略广西、帅守蜀中、屡仕屡辞、归居吴乡等八大阶段,而其诗学则相应形成了初学唐人、转学苏黄、自成家数、晚年新境等四个层次的嬗变。从共时性角度来看,范成大诗学具有特定时代及个性特征,形成清隽而不失温润的风格,比肩杨万里、陆游,他们共同推动了宋室南渡至中兴的诗学代变。从古代文学史的总体视域中来看,范成大诗学亦表现出不可替代的经典性与诗史特征,特别是他对宋代使北诗歌题材的开拓,以及他晚年将古代田园诗推向新的高度。他也因此成为代表一个历史时代的巨擘。
张金花[3]2004年在《从范成大诗歌看南宋商贸活动与商人生活》文中研究说明范成大作为南宋时期地位较为显着的官僚和诗人 ,创作了相当数量的反映商贸活动的纪实性诗歌 ,在宋代涉商诗中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笔者力图以诗证史 ,通过对范诗有关城市市场、农村市场以及各类商人描写与反映的分析 ,证实宋代市场形制的时空巨变 ,城市市场的繁荣 ,乡村集市及经营风格的多样化 ,农村商品化程度的提高 ,以及不同阶层商人的生活境况差异较大等
左汉林[4]2012年在《论范成大学杜及其宗唐倾向》文中指出在宋人崇杜的风气下,范成大的诗歌受到杜诗的影响。范成大诗中大量使用杜诗典故,并学习了杜诗的句法。他的诗歌继承了杜甫关注现实、关心民瘼的传统,其《四时田园杂兴》等诗歌较多反映了民生疾苦,其使金纪行诗也有诗史意味。但从总体上说,范成大的诗歌温和秀丽,不仅不似杜诗,不学江西诗派,反而有较为明显的宗唐倾向,这说明南宋前期江西诗派的影响在逐步减小。范成大诗歌中有宗唐倾向,亦有宋诗的特点。
余霞[5]2007年在《陆游、范成大的巴渝诗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主要是以南宋齐名的两大诗人陆游、范成大的巴渝诗为研究对象,结合时代背景和个人身世,在对两人巴渝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分别研究的基础上,再加以比较研究,探讨二者异同及形成异同的原因。陆游中年入巴蜀,任夔州通判,后离川经夔,在巴渝地区共创作了一百多首诗,或凭吊怀古,或记游抒怀,或写民情风俗,或记梦寄志,由于受巴渝雄伟山川的激发,屈原、杜甫精神和诗风的影响,虽然处于人生低落时期,仍不忘抗金复国之志,始终跳动着一颗拳拳爱国之心,这也正是其中年诗风转变的发韧——诗歌题材更为广阔,语言渐臻炉火纯青,风格呈现出沉郁悲壮兼雄健宏大。范成大也是中年入蜀任封疆大吏,入蜀、出蜀皆途经巴渝地区,留下了四十多首记录所见所闻所感的优秀诗作,或录民情,或记农事,或写景记游,或怀古考证;沿袭了其重在纪实、雅好志述的诗风,展现了婉峭、清新等多样的艺术风格;这些诗内容很充实,反映了巴渝雄伟险峻的山川形势,描摹了巴渝地区独特的风土人物,是其山川行旅诗的重要组成部分。陆、范两人的巴渝诗虽各有特色,却有着内容和情感上的共鸣,都品尝了羁旅的艰辛孤寂,有着悲老、思归之情,在这些优秀的诗卷中一展巴渝雄伟独特的自然景观、丰富深厚的人文精神及淳朴奇特的风情民俗,再现了古代巴渝地区之魅力。而由于两人诗歌创作的社会政治背景、入蜀心境之差异,出身家世、仕宦经历、人生观之不同的影响及两人在蜀交游政见的不同,两人的巴渝诗在内容情感和艺术风格上又有着明显差异。从内容情感上说,陆诗偏重关注爱国、收复,诗中寄寓浓情,沉郁中激情迸发;范诗更重关心民生疾苦,诗中情感较平和内敛。从艺术上说,陆诗在现实基础上有浪漫主义特色,而范诗主要是现实主义。陆、范的巴渝诗从不同的侧面都为古代巴渝文学增添了绚丽多姿的光彩,在地域文学中具有重要的影响。
杨理论[6]2006年在《中兴四大家诗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兴四大家是南宋前期崛起诗坛的尤袤、杨万里、范成大和陆游四位诗人的合称。这一提法滥觞于杨万里,后经方回确认而得到历代学者的普遍认同。江西法席盛行的特殊文学环境,促使四大家不约而同地具有突破江西的诗学诉求。本文以师江西与破江西这一反题为主线,勾勒四大家从师法江西到走出江西的诗学历程,探讨这一诗人群体的诗学理论走向,归纳他们的群体诗学意识,对他们承前启后的诗学观念加以公允的评价。以期对南宋江西诗派之后、江湖诗派之前的这一特定的转型时期的诗学思想有较为宏观而准确的理解与把握。 绪论部分考索了“中兴四大家”名号的提出、四大家成员的演变情况,并辨析了尤袤入选和萧德藻出局的原因,以明晰本论文的研究对象。最后,对本论文的选题意义和研究现状作了简要的说明。 第一章介绍四大家的生平着述,考察他们相互间的交游状况。四大家之间的相互交游品评,是他们群体诗学意识彰显的基础。四大家中,杨、尤间和杨、范间相知深笃;陆、杨间和陆、范间情感颇为疏离;陆、尤间情意最淡;尤、范二人则素未谋面。中兴四大家是一个松散的诗人群体。 第二章追溯中兴四大家诗学发生的文化根源。首先以文人党争为切入点,扼要说明南宋前期党争的状况,观察四大家在党争漩涡中的应对态度。在和战问题上,四大家共有的爱国热忱使得他们都趋向主战,其中以陆游恢复愿望最为强烈。在道学与反道学的党争中,道学学者杨万里冷眼旁观党争,能够抽身局外,全身而退。道学同调尤袤为周必大党中人士,仕途升沉也多系于党争。陆游和范成大与道学关系比较疏远,但时代环境也使得他们与道学人士颇多往来。
李芳[7]2009年在《范成大行旅诗研究》文中指出范成大的行旅诗主要包括72首使金行旅诗和山川行旅诗。使金行旅诗是范成大在宋金对峙、交往的历史大背景下,在其出使金国的过程中创作的诗歌。范成大的使金行旅诗是宋代爱国文学的重要组成,也是探索宋代士人特殊内心世界和精神风貌的重要渠道。其山川行旅诗以其多维复合的主题,浓郁的地方风味特色,达到了很高的思想、艺术境界,对古代行旅诗、山水诗乃至南宋诗坛做出了独特贡献。本文的论述分为叁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述行旅及行旅文学的概念,综述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概述范成大行旅诗的创作情况、主要成就及主要价值。第二部分分析范成大使金行旅诗的主要成就、创作背景及艺术特征。范成大的使金行旅诗包括五个方面的思想内容:吟咏古迹抒发历史兴亡的沧桑之叹,关注遗民的苦难生活和渴望复国之愿,与金人交往表现的民族自尊心和失落感,对古代英雄的缅怀和对自身的勉励,揭露和讽刺敌人的野蛮、荒淫和落后等。他借使金诗抒怀言志,寄托自我的理想和期待,抒发沉重的历史叹喟,并很大程度上拓展了诗歌题材范围,丰富了艺术表现力,整体上提升了这种特殊文学体式的审美境界与文化品格。第叁部分重点对范成大山川行旅诗进行了梳理。范成大的山川行旅诗的主要内容包括悯农诗、巴蜀诗及怀古诗等。本文从地域文化的角度对范成大的山川行旅诗歌进行研究,主要探讨此类诗浓郁的地方风味特色及以实录写山川行旅诗的特色。
程杰[8]1989年在《论范成大以笔记为诗——兼及宋诗的一个艺术倾向》文中研究说明清人纪昀曾就范成大的方志着作《桂海虞衡志》提出过这样的猜测:“成大《石湖诗集》,凡经历之地,山川风土,多记以诗。其中第十四卷自注皆桂林作,而咏花惟有《红豆蔻》一首,咏果惟有卢橘一首(按:石湖集中有《燕台后卢橘一株冬前先开极香》),至咏游览惟有栖霞洞一首,佛子岩一首,其见于诗注者,亦仅蛮茶、老酒、蚺蛇皮腰鼓、象皮兜
余霞[9]2007年在《陆游、范成大巴渝诗异同之原因探析》文中研究表明陆游、范成大中年入巴蜀,创作了大量反映巴渝地区雄壮的自然风光、独特的民情风俗及丰富的人文精神之诗篇,以两人的巴渝诗为研究对象,结合时代背景和个人身世,探讨两人巴渝诗在内容情感、艺术特色上形成异同的原因。
刘薇[10]2006年在《论范成大的农民情结》文中研究说明范成大一生不断地关心农民,真情地聚焦民风民俗,天生一颗赤子之心,和人民建立了真挚的感情,写下了有着深挚人民情结的田园恋歌,是一位真正为民请命的士大夫。
参考文献:
[1]. 范成大诗歌新探[D]. 宋志军. 河北大学. 2001
[2]. 巨擘之路:论范成大的诗学历程[J]. 曾维刚. 中国文学研究. 2018
[3]. 从范成大诗歌看南宋商贸活动与商人生活[J]. 张金花. 江海学刊. 2004
[4]. 论范成大学杜及其宗唐倾向[J]. 左汉林.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12
[5]. 陆游、范成大的巴渝诗研究[D]. 余霞. 重庆师范大学. 2007
[6]. 中兴四大家诗学研究[D]. 杨理论. 四川大学. 2006
[7]. 范成大行旅诗研究[D]. 李芳. 湖南科技大学. 2009
[8]. 论范成大以笔记为诗——兼及宋诗的一个艺术倾向[J]. 程杰.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9
[9]. 陆游、范成大巴渝诗异同之原因探析[J]. 余霞.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10]. 论范成大的农民情结[J]. 刘薇.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