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中国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的原因分析_国内生产总值论文

20世纪90年代中国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的原因分析_国内生产总值论文

90年代我国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的原因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年代论文,原因论文,服务业发展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世界银行高级经济学家华尔诚先生揭示了90年代我国服务业价格增长快于价格总水平增长,但服务业发展滞后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这种“令人迷惑”的现象(注:Erh-Cheng Hua:China:Manufacturing Competitiveniss and the Service Sector。)。本文试图从不同的方面进一步证实和解释这种现象。

一、服务业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服务业,也称第三产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全世界经济发展情况看,服务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呈上升的趋势。这意味着,至少在较长的时期内,服务业的平均发展速度快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平均发展速度。80年代,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也表现出这种特征,从1980年到1989年,第三产业年均增长13.4%,GDP年均增长9.9%,前者比者高3.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逐年上升,从1980年的21.4%上升到1989年的32.0%,上升了10.6个百分点。但是,90年代,我国似乎发生了相反的情况。相对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相对缓慢,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不但没有上升,反而下降。表1展示了我国1990~1999年国内生产总值和三次产业增长的情况。

表1国内生产总值和三次产业增长率(%)

年度

 GDP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增长率

增长率

 增长率

 增长率

1990

 3.8

 7.3 3.2 2.3

1991

 9.2

 2.413.9 8.8

1992

 14.2

 4.721.212.4

1993

 13.5

 4.719.910.7

1994

 12.6

 4.018.4 9.6

1995

 10.5

 5.013.9 8.4

1996

 9.6

 5.112.1

   7.9

1997

 8.8

 3.510.5

   9.1

1998

 7.8

 3.5 8.9

   8.3

1999

 7.1

 2.8 8.1

   7.5

年平均   9.7

 4.312.9

   8.5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摘要(2000)》中的国内生产总值指数表。

从表1可以看出,除1997、1998和1999年度第三产业增长率略高于GDP增长率外,其余年度均低于GDP增长率,年均低1.2个百分点。因此,90年代,我国第三产业发展落后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这种情况必然导致第三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比重的下降。表2展示了我国1990~1999年现价国内生产总值的三次产业构成情况。

从表2可以看出,我国现价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三产业比重以1992年最高,占34.3%,随后一直下滑,1996年滑到30.1%,下滑了3.2个百分点。1997年后开始回升,1999年回升到32.9%,但仍比1992年低1.4个百分点。

表2 现介国内生产总值的三次产业结构

年度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比重(%)比重(%)

 比重(%)

199027.1 41.6 31.3

199124.5 42.1 33.4

199221.8 43.9 34.3

199319.9 47.4 32.7

199420.2 47.9 31.9

199520.5 48.8 30.7

199620.4 49.5 30.1

199719.1 50.0 30.9

199818.6 49.3 32.1

199917.3 49.7 32.9

年平均

 21.0 47.0 32.0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摘要》(2000)中的国内生产总值构成表。

表3展示了我国1990~1999年不变价国内生产总值的三次产业构成情况。

表3 不变价国内生产总值的三次产业结构

年度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比重(%)比重(%)

 比重(%)

199027.1 41.631.3

199125.4 43.431.2

199223.3 46.030.7

199321.4 48.630.3

199419.8 51.129.1

199518.8 52.628.6

199618.0 53.828.1

199717.2 54.628.2

199816.5 55.228.3

199915.8 55.728.4

年平均

 20.3 50.329.4

注:根据《中国统计摘要》(2000)中的国民生产总值表和国内生产总值指数表计算。

从表3可以看出,我国不变价第三产业比重的变化趋势与现价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不过,1997年以后不变价第三产业比重上升的趋势不像相应的现价比重那样明显;从整个时期看,不变价比重更低,比现价比重年均低近3个百分点。

与增长率较低的情况恰好相反,第三产业价格上升的幅度高于整个国民经济的价格上升幅度。从1990年到1999年,国内生产总值价格指数上升了82.3%,第三产业增加值价格指数上升了111.1%,后者比前者高近28.8个百分点,年平均高1.8个百分点。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也通常被用来观察一个国家的价格变化情况。表4展示了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和其中的服务项目指数。

表4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以上年为100)

年度

 总指数

 服务项目价格指数

1990

 103.1

120.9

1991

 103.4

108.7

1992

 106.4

113.4

1993

 114.7

127.9

1994

 124.1

125.7

1995

 117.1

120.2

1996

 108.3

116.0

1997

 102.8

116.5

1998

  99.2

110.1

1999

  98.6

110.6

年平均

107.5

116.8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5,1999)和《中国统计摘要》(2000)。

从表4可以看出,1990~1999年,历年的服务项目价格指数均高于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年均上涨7.5个百分点,而服务项目价格指数年均上涨16.8个百分点,高1倍以上。特别是1998和1999年,在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负增长的情况下,服务项目价格指数仍高于10%,趋势截然相反。

二、服务业发展滞后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原因分析

价格指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供求关系。服务价格上涨的幅度高于全部消费品的价格上涨幅度,说明服务的需求大于供给的比例超过全部消费品的相应比例。特别是1998和1999年,在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呈负增长的情况下,服务项目价格指数仍以较大的幅度增长。这说明,与货物需求不足的情况相反,服务的需求较旺。那么,为什么90年代服务业的增长低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服务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出现下降的情况呢?我认为应当从两个方面来解释这种现象:一是从制约第三产业发展的现实因素方面去解释,二是从反映整个国民经济和第三产业发展的统计方面去解释。

(一)制约服务业发展的现实因素

我国服务业没有伴随着需求而迅速增长,存在许多现实因素。下面以教育服务和居民住房服务为例来加以说明。

1.教育服务

90年代,我国政府一直把教育支出作为财政支出的重点,在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明显下降(注:国家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1990年为15.8%,1991年为14.6%,1995年为10.7%,1997年为11.6%。见《中国统计年鉴,1999》第266页。)、财政经费非常紧张的情况下,不断增加教育经费的投入。例如,1991~1997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累计达8334.84亿元,年平均增长19.1%(注:苏明:《中国科技教育发展与财政投入政策》,《宏观经济研究》,2000年第6期。),比同期财政收入的年平均增长率(16.7%)高2.4个百分点。尽管如此,我国的公共教育经费占GNP的比重仍明显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我国公共教育经费投入明显不足(见表5)。

表5 公共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

1990

1994

1995

中国2.5

 2.2

2.5

世界总计

4.8

 4.9

5.2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9)》。

90年代,国家采取了多种渠道筹集资金、多种形式发展教育的政策。其中包括对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收取学费,鼓励社会集资办学、捐资助学等政策。这些措施是解决教育经费不足的有效手段。很多国家,包括很多发达国家都采取有效措施,充分挖掘和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发展本国的教育。表6给出了部分国家1995年民间教育资金占全部教育经费的比重。相比之下,我国对社会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远远不够的。我国1998年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集资办学以及捐资助学经费占全部教育经费的比重仅为7.9%(注:张本波、李震:《我国教育产业化问题研究》,《宏观经济研究》,2000年第6期。)。近些年来,许多有支付能力的居民将低龄子女送往国外留学,造成大量资源外流。

表6 部分国家1995年民间教育资金占全部教育经费的比重

国家

民间教育资金比重

德国

27.1

日本

26.1

美国

21.4

西班牙 19.9

法国

10.3

印度

11.0

资料来源:张本波、李震:《我国教育产业化问题研究》,《宏观经济研究》,2000年第6期。

与此同时,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接受教育的程度在获得就业机会、经济回报和实现自我发展目标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因此,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渴望接受更多更好的教育,从而产生了日益旺盛的教育需求。

在公共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情况下,潜在的教育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导致我国教育没有以应有的速度发展。教育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尖锐矛盾,导致教育服务价格以高于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的幅度迅速上涨。这是导致服务项目价格指数高于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的因素之一。

我国教育的进一步改革必将促进教育行业的迅速发展。

2.居民住房服务

我国住房服务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很低,不仅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其他发展中国家(见表7)。其中主要原因之一是我国长期以来一直实行福利性住房制度。在这种制度下,一方面,公有住房的房租很低,弥补不了房屋的维修成本,住房管理部门没有能力开发新的住房和提高住房服务水平;另一方面,由于职工工资很低,尽管福利住房条件很差,但没有能力购买或租用条件较好的住房。即使有的家庭“一家两制”,例如夫妻一方在国家机关工作,因而享受福利住房,另一方在私人公司或外企工作,因而有较好的收入。这样的家庭本来有能力购买或租用条件较好的住房。但是,一旦他们购买或租用非福利住房,他们就失去福利住房的资格。所以,一般情况下,他们宁可委屈一些,也不放弃相应的福利。因此,福利性住房制度限制了住房服务的发展。

表7 居民住房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情况对照表

国别

 1990

1991

1992

1993

中国

  1.8

1.7   2.0

1.8

美国

 11.8

11.8

11.9

11.6

加拿大

15.7

16.2

16.3

16.3

德国

  7.1

7.0   7.1

7.8

日本

 11.0

11.2

11.8

挪威

  9.6

9.6

韩国

  9.5

10.3

10.7

泰国

  4.4

4.0

3.7

3.7

菲律宾

6.7

6.9

7.5

7.8

印度

  3.3

3.2

3.1

资料来源:许宪春、李文政:《中国房地产业核算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改革设想》,《研究参考资料》,1998年第54期。

我国目前进行的住房制度的改革无疑将推动住房服务的迅速发展。

(二)统计方面的影响

1.现价统计问题

(1)农村工业统计

农村工业曾经长期不在国家统计局系统的直接统计调查范围之内,而是有关部门根据全面报表和层层汇总的形式统计出来的。全国第三次工业普查结果表明:农村工业总产值被高估了18000亿元(1995年),占全部农村工业总产值的40%。

根据有关资料计算,1991~1997年农村工业总产值合计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如表8所示(注:许宪春:《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中的若干问题研究》,《经济研究》,2000年第2期。)。

表8 农村工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

年度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比例(%)

 28.0

32.5

36.3

43.8

33.7

44.2

45.8

表8中的比重,1991~1994年是第三次工业普查前的比重,1995年是第三次工业普查的比重,1996和1997年是工业普查之后工业统计的比重。从中可以看出,普查年度的比重较低。普查年度之前的比重较高的原因是农村工业总产值中的水分没有扣足(注:不论在普查前,还是在普查后,国家统计局系统在采用其他部门统计的农村工业总产值数据时都要进行调整,即所谓挤水分。)。普查之后比重的反弹,也必然主要是农村工业总产值中的水分造成的,因为农村工业的发展不可能出现如此大的跳跃。虽然在工业增加值计算中对农村工业总产值数据中存在的水分做了进一步的调整,但仍然没有调整到位。

(2)农业统计

全国农业普查结果表明,经常性牧业统计中的肉类产量高估了22.0%,猪、牛、羊存栏头数分别高估了20.7%、21.1%和21.8%(注:许宪春:《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中的若干问题研究》,《经济研究》,2000年第2期。),因而高估了猪、牛、羊产值。这种情况也对农业增加值产生一定的影响。

(3)服务业统计

受传统的重视物质产品生产、轻视非物质产品生产指导思想的影响,我国服务业统计一直是一个薄弱环节。1993~1995年,我国第一次对服务业进行了普查。普查结果发现,服务业存在着严重的低估现象。普查之后,国家统计局对服务业历史数据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但是,普查之后我国尚未建立起完善的服务业经常性统计调查制度,统计的遗漏现象仍然比较突出。例如,计算机软件服务、网络服务、律师服务、会计师服务等新兴服务业的统计调查几乎处于空白状态,传统服务业的统计调查范围也存在缺口。这种情况势必导致服务业的低估。

农业、农村工业的高估和服务业的低估,必然导致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一、第二产业比重的高估和第三产业比重的低估。

国家统计局从1999年开始开展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和个体工业(大部分农村工业属于这一类别)抽样调查,以解决相应工业统计中存在的水分问题。目前,国家统计局正在利用第一次农业普查资料解决经常性农业统计中存在的高估问题和研究服务业的经常性统计调查制度方法问题。这些统计工作的改革和发展将逐步减少和消除高估和低估因素的影响,使现价GDP的产业结构趋向合理。

2.不变价统计问题

从表2和表3可知,90年代,我国服务业不变价增加值的比重低于现价增加值的比重。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是服务业价格的上涨幅度高于其他行业的价格上涨幅度,二是统计不变价计算中对价格因素剔除的不均衡。

(1)工农业不变价统计

目前,我国工业不变价总产值的计算仍然采用的是50年代初期建立起来的传统方法。这种方法的基本做法是:国家统计局和有关部门以基期的实际价格为基础规定各种工业品的不变价格,工业企业根据这些不变价格计算本企业的工业不变价总产值,然后通过逐级汇总的方法得到地区和全国工业不变价总产值。90年代,我国工业不变价总产值的计算采用的是1990年工业品不变价格。工业不变价总产值的这种计算方法能够同时满足各级经济管理部门的需要,但存在许多缺陷:一是基期之后产生的新产品由于缺少不变价格,其不变价总产值大都是利用现价计算出来的,没有剔除价格因素。二是直接受基层工作人员业务素质等方面因素的影响。特别是乡镇企业,受统计和会计人员业务素质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以现价代替不变价的情况较为突出。90年代的多数年度,我国各行业的价格水平是上升的,因此以现价代替不变价将高估工业不变价总产值增长率。三是由于采用了逐级汇总的方法,增加了干预机会,部分企业和政府部门领导出于政绩的考虑,对数据进行直接或间接人为干预的现象时有发生,这种情况也导致工业不变价总产值增长率的高估。四是实践表明,利用固定价格加权得出的产值增长率在基期之后往往偏高,距离基期越远,表现得越明显。这是世界各国不变价计算中普遍遇到的问题(注:为了解决这方面问题,国际上普遍采用缩短基期或采用链式指数的方法,以消除产品结构和价格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率产生的影响。环比指数方法是一种以上年价格为权数或以当年价格为权数,或者同时以上年价格和当年价格为权数计算经济增率的方法。美国在1995年采用了这种方法,同时对历史数据进行了调整。)。我国工业不变价总产值既然也是利用固定价格加权计算出来的,必然存在同样的问题。我国工业不变价增加值是在工业不变价总产值的基础上计算出来的,因此,工业不变价总产值计算方法的上述缺陷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工业增加值以及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进而影响工业不变价增加值在不变价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

农业不变价总产值的计算方法与工业基本相同。它也存在工业不变价总产值类似的缺陷,因而也影响到农业不变价增加值的增长率及其在不变价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

(2)服务业不变价统计

服务业的不变价统计是世界各国国民经济核算工作中普遍的难题。由于难以找到更合适的计算方法,许多国家利用就业人数的增长代替服务业不变价增加值的增长。但是,这种方法不适用于我国,因为我国人口众多,就业压力大,某些行业就业人数的增长情况往往并不能够代表这些行业的发展情况。所以我国服务业不变价增加值的计算基本上采用了价格指数缩减的方法。我国的价格资料是通过抽样调查取得的,价格指数是以上年为基期而不是以1990年为基期加权计算出来的。因此,服务业的价格指数缩减法避免了传统的工农业不变价计算方法的许多弊端,较好地剔除服务业的价格因素。

由于工农业不变价增加值的计算方法和服务业不变价增加值的计算方法对价格因素剔除的不均衡,导致服务业不变价增加值比重偏低。

针对这种情况,近些年来,国家统计局一直在进行工业不变价计算方法的改革试点。1997年开始进行工业生产指数法试点,1999年又开始进行价格指数缩减法试点。经过试点检验之后,国家统计局将采用新的更加科学的方法计算工业不变价总产值和增加值。目前,国家统计局正在研究试编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试编成功之后将采用价格指数缩减法计算农业不变价总产值和增加值。国家统计局也正在完善各种价格指数的编制方法和服务业不变价计算方法。这些方面的改革和完善将使不变价国内生产总值核算能够较好地反映三次产业的发展变化情况。

标签:;  ;  ;  ;  ;  

20世纪90年代中国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的原因分析_国内生产总值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