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产业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_贡献率论文

信息产业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_贡献率论文

信息产业对中国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信息产业论文,中国经济增长论文,实证研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023(2005)01-0095-05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正在对经济增长方式产生深刻而广泛影响。其范围涉及宏观经济运行如经济总量和通货膨胀水平、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周期、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收入分配、以及政策等。但是如何在定量的基础上度量信息技术对经济的影响,一直是研究者所面临的一项难题,本文用实证方法对其如何影响中国经济增长作一研究。

一、信息技术产业的界定

在以实证的方式研究信息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时,首先需要给出信息技术产业的定义和边界。国内外对信息技术产业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有以下两种:

一是美国商务部的定义。“信息技术产业包括生产、处理和传输信息产品和服务的产业—无论这些产品和服务是作为中间投入物(投入到其它产业的生产中),还是作为最终产品用于消费、投资、政府购买或出口。”[1]

二是国内信息产业部的定义。国内的研究者更习惯于将与信息技术相对应的产业称之为现代信息产业,以便与以出版、市场咨询为代表的传统信息产业相区别。现代信息产业被定义为“社会经济活动中从事信息技术、设备、产品的生产以及提供信息服务的产业部门的统称,是一个包括信息采集、生产、检测、转换、存储、传递、处理、分配、应用等门类众多的产业群”[2]。

从上述两种定义来看,尽管国外和国内的叫法各异,但对信息技术产业内涵的认识则比较接近和比较一致。无论哪一种定义,都将信息技术产业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与信息技术有关的产品制造业,通常包括通用和专用的集成电路和电子元器件、计算机及外部设备、电信设备和视音频产品生产的行业,另一部分是与信息技术有关的服务业,包括计算机、通信设备和软件的销售与服务、电信、互联网与有线电视服务等。

为了叙述方便,同时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我们根据国家技术监督局1994年发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标准(GB/4754—1994),尝试性地给出了按中类(3位数代码)和按小类(4位数代码)分类的中国信息技术产业目录,如表1所示。虽然新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已于2002年5月10日正式发布,但由于已公布的各种官方统计资料均基于1994年发布的标准,因此,表1仍然按1994年标准进行分类。

表1 信息技术产业目录

产业名称

1994年行业分类代码

3位代码

4位代码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

通信设备制造业 411 4111,2,3,9

雷达制造业 412 4121,2

广播电视设备制造业 413 4130

电子计算机制造业

414 4141,4143

电子器件制造业 415 4151,3,5

电子器件制造业 416 4160

日用电子器具制造业 417 4171,2,3

电子设备及通信设备修理业

418 4181,2,3,9

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 419 4190

电信业 602 6020

邮电业 603* 6030*

软件及服务业

软件开发咨询业 831 8310

数据处理业 832 8320

数据库服务业

833 8330

计算机设备维护咨询业

834 8340

电子信息产品销售业

机械、电子设备批发业

627* 6270*

计算机及软件、办公设备零售业6495

广播电视业

广播

911 9110

电视

913 9130

*表示该产业只有一部分属于信息技术产业

二、信息技术产业产出的测算

1.信息技术产业的名义产出

为了方便信息技术产业的产出与国内生产总值进行比较,本文用增加值来测量信息技术产业的产出。增加值等于全部销售收入和其它经营收入减去中间产品和服务以及进口的购买,再减去外购经营费用。增加值的计算通常采用收入法和支出法两种,本文采用的是收入法,即增加值是一个产业所有新增收入的总和,包括折旧、劳动者报酬、税收和利润。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我们对表1中的产业分类进行了调整和合并,将信息技术产业分为五个部分,分别为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通信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电子信息产品销售业和广播电视业。本文依据《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以及信息产业部等提供的有关基础数据,对信息技术产业五个主要部分的增加值进行了测算,测算的范围为1992年-2001年,所有的测算均按当年价计算,测算结果见表2。

表2 1992-2001年中国信息技术产业总增加值(单位:亿元)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 275.5 472.3726.4

1060.5 1114.9 1497.91972.92332.0

2845.93052.5

通信业151.2 248.8414.2602.3 780.7 1019.01148.61318.7

1898.42426.0

软件及服务业

27.4 60.4 72.0 97.7 137.9 174.6 218.2 277.9369.0 460.5

电子信息产品销售业 22.9 39.2 60.3 88.0

92.5 124.3 163.7 193.6236.2 253.4

广播电视业 12.8 16.5 25.4 30.3

36.1

41.9 47.1 54.3 61.1 76.7

总计 489.8 837.2

1298.3

1878.8 2162.1 2857.73550.54176.45410.66269.1

2.信息技术产业的实际产出

信息技术产业的名义产出难以确切反映其发展的实际状况和水平,需要在名义产出的基础上测算信息技术产业的实际产出。实际产出的测算依赖于分行业产出的平减指数,但是,除了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外,信息技术产业其它部分的平减指数难以从公开的统计数据中直接得到,因此,本文只能从现有的分类价格指数中寻找比较接近的指数加以替代。由于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产值的不变价是以1990年为基年的,因此,为了数据口径的一致性,对信息技术产业其它部分的测算也均以1990年不变价为基准。本文首先依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分类价格数据测算了信息技术产业各部分的平减指数,而后依据表2中的名义产出数据对实际产出进行了测算,测算的范围为1992-2000年,测算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信息技术产业的实际产出(以1990年为基年)(单位:亿元)

1992 1993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

344.4555.7798.21191.5 1327.2 1872.4 2627.63274.94067.9

通信业 150.4245.3305.3 439.1 595.3 749.3 965.31172.41428.0

软件及服务业34.2 71.1 79.1 109.7 164.1 218.3 290.5 390.3 527.4

电子信息产品销售业 19.2 29.1 37.4 51.3

50.9

67.7

84.8 93.4 105.3

广播电视业 10.8 12.2 15.8 17.7

19.9

22.8

24.4 26.2 27.2

总计

559.0913.4

1235.81809.3 157.4 2930.53992.64957.26155.8

三、信息技术产业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1.信息技术产业对名义GDP的影响

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信息技术产业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最快和最具活力的产业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其对国民经济的直接贡献也越来越大。从表4可以看出,1992年到2001年,信息技术产业占名义GDP的份额从1.8%直线上升到6.5%,增长了2.6倍,信息技术产业的名义产出也从489.8亿元扩大到6269.2亿元,增长了11.8倍,年平均增长率达到32.7%,而同一时期,名义GDP的规模只增长了2.6倍,年平均增长率只有15.3%,前者比后者高出一倍多。

表4 1992年-1998年信息技术产业对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直接贡献(单位:亿元)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国内生产总值 26638.134634.446579.4

58478.1

67884.6

74462.6

78345.282067.589442.2

95933.3

IT产业增加值

489.8 837.2 1298.31878.72162.02857.83550.5 4176.4 5410.66269.2

IT产业对GDP 1.82.42.8

3.2

3.2

3.8

4.55.16.0

6.5

的贡献(%)

注:国内生产总值的数据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为了与信息技术产业产出的口径一致。该项数据也是按当年价计算的

从信息技术产业对GDP名义增长的贡献来看,在1997年之前,其对名义GDP增长的贡献只是略高于同期对GDP的贡献,但是从1997年开始,其对名义GDP增长的贡献就迅速上升,1997年达到10.6%,1998年上升到17.8%,之后3年虽呈下降趋势,但仍然维持着较高的比例,表明信息技术产业对整体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在迅速增强。

2.信息技术产业对实际GDP的影响

表6给出了1992-2000年信息技术产业对GDP的实际贡献率。可以看出,信息技术产业对GDP的实际贡献率与其对名义GDP的贡献率一样,呈现出直线增长的势头,而且实际贡献率要高于同期的名义贡献率,两种贡献率的差距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迅速扩大。1992年,信息技术产业对GDP的实际贡献率为2.4%,高出名义贡献率仅0.6个百分点,1997年上升到7.5%,高出名义贡献率3.7个百分点,2000年更达到12.6%,约相当于同期名义贡献率的2倍。信息技术产业对实际GDP的高贡献率反映了这样一个事实,即信息技术产业和GDP之间实际增长率的差异要大大高于两者之间名义增长率的差异。按实际增长率计算,1992—2000年信息技术产业平均为35.0%,GDP则为9.8%,前者是后者的3.5倍多,而同期名义增长率仅仅相差1倍。

表6 信息技术产业对GDP的实际贡献率(单位:亿元)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实际GDP

23137.126227.1

29418.3

32684.3

35827.8

39026.4

42071.0

45100.1

48708.1

IT产业实际产出 559.0 913.41235.81809.22157.52930.53992.64957.16155.9

贡献率(%) 2.43.5

4.2

5.5

6.0

7.5

9.5 11.0 12.6

注:表中实际GDP以1990年为基年,并依据2001年《中国统计年鉴》的有关数据计算而得

表7反映了信息技术产业对GDP实际增长的贡献情况。表7比表5更好地说明了信息技术产业在上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增长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因为信息技术产业对实际GDP增长的贡献要大大高于同期对名义GDP增长的贡献,这一事实显然没有被许多研究者所注意,并导致对信息技术产业实际作用的忽视和低估。回顾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历程,会发现尽管自1992年以后中国经济出现了连续6年的增长滑坡,但是,这种下滑过程总体上讲是比较平缓的,即使在增长速度下滑到低谷时的1999年和2000年,增长率也达到了7.8%和7.1%,远远高于1981年和1989年、1990年两次经济低谷时期5.2%、4.2%和3.8%的增长率。由于历史上中国的经济周期往往表现出大起大落的特点,因此,1992年之后经济增长没有出现“硬着陆”现象,而是在平缓下滑的过程中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特别是在1997年出现严重的通货紧缩后,增长的下滑依然平缓就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理论界对此的解释普遍着眼于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即政府宏观管理部门在发现1997年所出现的通货紧缩苗头后,很快地将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由抑制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转向反通货紧缩和刺激经济增长,这导致了一系列扩张性财政政策和以利率持续下调为特点的货币政策的出台,上述政策的出台在很大程度上维持了总需求,特别是投资需求相对强劲地增长,有效地减缓了总需求可能出现的陡然下滑趋势。上述解释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也存在着夸大宏观经济政策效用的一面,因为这一解释显然忽略了信息技术产业在90年代后期的强劲增长及其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按照在表7中的估算结果,1997年—2000年,信息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均在2个百分点以上,如果没有信息技术产业的这种突出贡献,这一时期GDP的增长率无疑会有相当大的滑坡,增长率将分别为6.7%、5.1%、4.8%和5.3%。虽然信息技术产业的超常增长与扩张性的宏观政策有某种相关关系,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种增长主要是信息技术的迅速进步和信息产品与服务需求超常增长推动的结果。因此,中国经济在1997年之后面对通货紧缩的严峻形势并没有出现严重的经济衰退,信息技术产业的高速成长是一个重要的决定因素。

表5 1993年-2000年信息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名义贡献(单位:亿元)

19931994 1995

1996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GDP年增长值(1)

7996.3

11945

11898.7 9406.56578

3882.6

3722.37374.76491.1

IT产业年增长值(2) 347.4

461.1 580.4 283.3

695.8692.7625.91234.3 858.6

(2)/(1)×100(%)4.3 3.9

4.93.010.6 17.8 16.8 16.7 13.2

表7 信息技术产业对GDP的实际增长及贡献率(单位:亿元)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GDP实际增长 3090.0 3191.23265.93143.63198.53044.63029.13608.0

IT产业实际增长354.5 322.4 573.4 348.2 773.11062.1 964.61198.8

贡献率(%)

11.5

10.1 17.6 11.1 24.2 34.9 31.8 33.2

GDP实际增长率(%)13.5

12.6 10.5

9.6

8.8

7.8

7.1

8.0

IT产业的贡献(%) 1.51.3

1.8

1.1

2.1

2.7

2.3

2.7

剔除IT后GDP实际增长率(%)12.0

11.3

8.7

8.5

6.7

5.1

4.8

5.3

三、信息技术产业对通货膨胀的影响

信息技术的进步对于整个经济活动的总体价格水平的变动有重要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种影响是直接的和可以计算的,即由于信息技术进步而导致的信息产品和服务的价格下降,直接影响了宏观经济的总体价格水平(注:导致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价格持续下降的原因除了信息技术进步这一原因外,政府对信息技术产业,特别是通信业的管制放松和鼓励竞争的政策也是一个主要原因。但是由于很难将二者加以明确地区分,因此在本文中,我们将信息技术产品和服价格的下降完全归结为信息技术进步本身所带来的一种后果。);另一种影响是间接和难以计算的,即由于信息技术产业以外的其他经济部门对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而产生的间接效应,这一效应虽不容易度量,但却符合人们的观察。例如,对非信息技术产业部门而言,作为中间投入品的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的价格下降,对其生产成本和产出价格的下降会有一定的影响;再比如,由于采用信息技术而导致的产业之间竞争的加剧和效率的提高,也会对产业产出的价格水平产生影响。本文主要考察信息技术产业对通货膨胀所产生的直接影响。

信息技术产业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可以用两种指数的差额来度量,这两个指数分别为国内生产总值年度平减指数和剔除了信息技术产业产出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度平减指数。剔除了信息技术产业产出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度平减指数以及两种指数的差额如表8所示。

表8 信息技术对通货膨胀的影响(%)

年份(年)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1998 19992000

(1)107.8114.7119.9 113105.9100.797.6 97.7

100.9

(2)115.8133.5160.7183.3195.2198.4

196.4194.0

197.5

(3) 115.3120.3114.1106.5101.699.0 98.8

101.8

(4)

0.6 O.4 1.1 0.6 0.9 1.4 1.1 0.9

注:(1)为GDP年度平减指数;(2)为剔除了信息技术产业产出的以1990年为基年的GDP平减指数;(3)为剔除了信息技术产业产出的以上年为100的GDP平减指教;(4)与(3)—(1)

从表8可以看出,在1996年以前,信息技术产业对中国通货膨胀的影响比较微弱,除1995年外,信息技术产业的价格下降仅仅使整个经济的通货膨胀水平下降了0.4-0.6个百分点。从1997年开始,其对通货膨胀的影响相对增强,在这一年,信息技术产业使整个经济的通货膨胀水平下降了0.9个百分点,1998年则下降了1.4个百分点,1999和2000年也分别下降了1.1和0.9个百分点。尽管信息技术产业的价格下降对整个经济的通货膨胀水平的影响有增强的趋势,但相对于信息技术产业对整体经济增长的影响而言,依然要弱得多。一个比较合理的解释是,由于信息技术产业对经济总量的增量部分贡献很大,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也很大,但同时由于信息技术产业在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依然较小,因此其对总体物价水平的影响也相对要小得多。1997年,中国经济中开始出现的通货紧缩现象,主要是一种宏观经济现象,但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价格的下降毫无疑问强化了这一趋势。

五、结论

本文的主要出发点是对信息技术产业的名义产出和实际产出进行测算,以便考察信息技术对中国上世纪90年代经济增长的影响。本文的主要结论可以归纳如下:

1.信息技术产业的高速增长和产业规模的迅速扩大,使其对GDP和GDP增长的贡献都呈现出加速上升的趋势,也就是说,中国的经济增长对信息技术产业的依赖程度在不断提高。

2.1997年之后,中国经济中所出现的通货紧缩型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与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有关。研究表明,在通货紧缩的环境下,中国经济增长之所以没有出现大的滑坡,而是保持了相对比较高的增长率,其原因除了积极的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外,信息技术产业的超高速增长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同时,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价格的下降对于1997年开始的通货紧缩现象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标签:;  ;  ;  ;  ;  

信息产业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_贡献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