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知识爆炸”理论的误区_科学论文

走出“知识爆炸”理论的误区_科学论文

走出“知识爆炸”说的误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误区论文,知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知识爆炸”的说法曾一度在我国学术界广为流传。它不仅被各大新闻媒体、学术期刊、特别是图书馆学方面的文章大量引用、推销,甚至曾波及到最高决策层,高层领导的一些讲话中也多次引用过。十多年来,这种说法已经对我国科技发展的走向乃至科技政策的制定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和危害,而且还可能影响相当一批人对科学知识的价值取向。“知识爆炸”一说究竟出自何处?我们应该怎样理解它?这对我们的知识教育、科技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追根寻源,早在1944年,美国有位名叫赖德(F· Rider)的图书管理员,他曾对当时一些主要大学图书馆藏书量的增长进行过统计,结果发现它们的藏书量从18世纪以来,平均每16年增长一倍,呈现出指数增长的规律。后来到1962年,美国另一位名叫普赖斯(D.J.Price)的学者又作了进一步研究,他把18世纪以来的科学期刊数、科学家人数、科学文献数等用以表征科学发展的各种参量都作了统计分析,结果证明这些科学参量基本上均呈指数增长的规律,其倍增周期大约在10~20年之间。

普赖斯曾把科学期刊和学术文摘作为科学知识增长的两项重要指标,对科学知识的增长进行了推算,结果发现,从1665年世界上第一份科学期刊《伦敦皇家学会学报》创刊算起,以后每过60年科学期刊数增长10倍,其倍增周期约为18年。而第一种科学文摘从19世纪30年代出版后,基本上也是以每50年增长10倍的速度在递增。另外,他还对1900年以来发表的物理文摘(物理与电力工程)总数作了统计,大致也是符合指数增长的。他根据以上统计数据画出了科学文献随时间变化的指数增长曲线。照此推算,大约每过半个世纪,科学知识的总量就要增长一个数量级。所以,他在《巴比伦以来的科学》这本书中,就有了这样的结论:“似乎没有理由怀疑任何正常的、日益增长的科学领域内的文献是按指数增长的,每间隔大约10到15年的时间增长一倍。”再根据他描点作图得出的指数增长曲线进行教学外推便得出了“知识爆炸”的推论。于是,一个从软科学研究演变而来的结论——“知识爆炸”说开始在学术界流传起来,而且,还有人对中国古代科学的发展也作了相应的统计,验证了这一结论。尽管也有人发现这种指数增长的逻辑矛盾,并指出不能将阶段性的研究成果当成普遍性法则,但还是抵挡不住“知识爆炸”说这一新颖理论的传播势头,特别是在图书情报界,伴随着知识、信息的传播,“知识爆炸”说也被快速地、广泛地推销出去了。

现在,我们不妨对“知识爆炸”说稍作一点较细致的分析。“知识爆炸”说是建立在对文献总体数量的定量统计和对指数增长曲线直观外推的基础上得出的推论。众所周知,由于自然科学学科的交融渗透和科技文献的种类繁多,出现了同一篇科学论文,常常采用不同文种、在不同地区、不同出版物上多次发表的现象。例如,加拿大的专利有87.2%与外国专利重复。据统计,所有的会议论文有40%又都在期刊上发表。这势必导致科学文献在数量上的急剧增加。所以说对待软科学的研究,若只是采用描点作图、线性外推去作定量统计,而忽略了对科学发展内部状况的深层结构的细致分析,就是违背了严密的自然科学传统的。普赖斯指数增长曲线只注意到科学文献的数量,而对其质量并未作较多的分析。事实上,科学文献的质量和级别是有着明显差异的。尽管人类科学知识总量剧增,即所谓的“知识爆炸”,但应看到其中绝大部分只不过是我们这个时代知识的宣传普及件、组装件、应用件而已,而真正的高质量的科学文献还是屈指可数的。显然一篇荣获诺贝尔奖的科学论文和充斥于各种科技期刊的普通论文是不能相提并论的,它们的学术水平和使用价值均相差悬殊,是不可等量齐观的。因此我们说,这种出自于一个美国图书管理员的粗略统计而演化来的“知识爆炸”说,其理论依据是不严密的,逻辑推论是矛盾的,忽视质量是错误的。

然而,竟是这种在西方国家也只是一部分人的试探性学说却以软科学研究新理论的面目在我国被全盘接受、迅速流传。这种谬误扰乱了人们的思想,使得许多人担心自己将会在知识陈旧中被淘汰,因而惶恐不安,为了求得生存,只好被动地去学习,因此学习缺乏主动性,思维缺乏创造性;还有些人想到反正再学也赶不上“爆炸”,辛辛苦苦地学上一点也没用,于是便弃学经商;更有一些青年人干脆什么也不学,不去奋斗,不安本职,只想凭关系、靠命运就能时来运转,功名利禄垂手可得,等等。这些消极心态使相当一批人在追求知识的道路上蒙受了很大的损失,害了一些目光短浅的人,使他们半途而废,还影响到整个社会对知识应有的尊重,使民族知识素质的提高受到阻力,直接影响到四化建设的速度,危及到国家的命运和前途。所以,我们必须对“知识爆炸”说给以正本清源,澄清这一错误传言,还其本来面目。要让人们认识到,科学文献在数量上的剧增只能说明科技在高速发展,知识在广泛传播,它绝不是也不会导致科学知识的“爆炸”。同时,科学知识有着质和量的区别,我们应讲求去生产有真正价值的高质量的知识,以促进我国的科技发展和经济建设。

在1994年2月1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一次发表的《世界科学报告》中指出,当今世界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距是“知识的差距”,并强调“没有科学知识的传播就不会有经济的持续发展”(科技导报,1994(3),14)。发达国家由于重视知识实现了发达,现在愈加重视知识可望走向更发达。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在皇家学会328周年宴会上说:“在座的每一位和我一样,都会支持怀特海德的名言——‘不重视知识的国家必定会灭亡。’”在所有成功的国家里,科学以及对知识的追求,都居于非常优先的地位。这不是因为国家富裕才买得起这种奢侈品,而是经验告诉我们,知识及其有效的利用对国家繁荣和国际地位的提高都至关重要。

目前,我国已形成了全方位的开放格局,并以整体改革推进的态势走向新的世纪。要想提高中华民族在下一个世纪的竞争实力,必须要重视知识。首先是我们要纠正“知识爆炸”说的误识,要清醒地认识到,发展科技、建设四化都需要知识,特别是需要高层次的综合性知识。

图书馆担负有传播知识、信息的重任,在全社会还未形成尊重知识的风气时,图书馆一方面要依靠多种形式的智力服务活动吸引广大读者来利用图书馆,使其在获得收益中重视图书馆;另一方面要通过各种舆论工具揭开“知识爆炸”说的面纱,纠正由此产生的错误导向,促进人们对知识的尊重,要向全社会宣传:“知识就是力量”。

标签:;  ;  

走出“知识爆炸”理论的误区_科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