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斯登转身赢得了市场_波司登论文

波司登变身赢市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变身论文,市场论文,波司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初创期的企业要想在残酷的市场环境中生存下来,应先扎好根基,切忌好高骛远。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情况,应不断及时调整经营方向和策略,开拓新的利润增长点,迅速成长。

经过30多年的打拼,高德康从一个小裁缝成为了大富豪。创业之初,波司登仅仅是一个拥有8台缝纫机的“小作坊”,从替人来料加工,发展到贴牌制衣,最后拥有自主品牌,应靠灵活的服装款式和价格政策,高德康带领波司登稳坐中国羽绒行业的“第一把交椅”。

波司登为全国四驱拉力系列赛漠河站提供防寒装备

“为人做嫁衣”却发现巨大商机

30年前,江苏省常熟县白茆公社山泾村二大队的一个年轻人,不甘贫困,带领11位农民成立了缝纫组,用仅有的8台缝纫机开始了艰辛的创业之旅。波司登的历程就是从这里开始,而那位年轻人正是高德康。

当时,这个作坊式的缝纫组既没有自己的产品,也没有自己的品牌,只能给别人做一些来料加工式的活。慢慢地,高德康发现这个市场盈利空间有限,开始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

1983年,小作坊已带上一顶集体企业的“红帽子”,经营业务也不再局限于来料加工,已经向贴牌制衣转变。

富有戏剧性的是,高德康找到的第一个贴牌企业,就是生产出我国第一件羽绒服的上海飞达厂。而如今,上海飞达厂已被波司登全面收购,该厂的“双羽”牌——我国最早的羽绒服品牌,也已被波司登收入囊中。

高德康是一个头脑非常活络的商人,他在为上海飞达厂做“贴牌”时,敏锐地发现了羽绒行业的巨大商机。然而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社会上流行的是皮夹克,羽绒服仅仅问世10年,加上样式臃肿,布料粗糙,颜色单调,并不被市场和消费者看好,尤其是加工羽绒程序复杂,许多企业都不愿意做这单生意。

高德康却对羽绒服情有独钟。他认为,中国还是一个正在走向富裕的国家,人们需要这种物美价廉的产品,虽然这种产品季节性强,但是需求量特别大,只要稍加改进,就可以在短期爆发出强大的生命力,拥有无限的发展空间。

高德康开始调整经营方向,一边“贴牌”加工服装,一边潜心研究羽绒服市场的未来走势。慢慢地,高德康掌握了从生产、加工到制作羽绒服的一整套成熟技术,他决定向梦想进军了!

对高德康来说,1992年是他创业历史上一个最重要的拐点。在这一年,高德康注册了“波司登”商标,迈出了打造品牌羽绒服的第一步。两年后,波司登羽绒服正式面市销售,高德康终于创造了自主品牌,参与市场竞争。

亏本甩卖成了救命稻草

1994年,波司登刚刚入市就遭遇到一场前所未有的市场“寒冬”!工厂这一年生产的23万件羽绒服在冬天快要结束的时候仅卖出了10万件,其余的全部积压在仓库里。雪上加霜的是,银行的800万元贷款又上门催账了。

高德康心急如焚,“该怎么办啊?难道波司登就这样死去吗?几百名职工的饭碗就这样丢了吗?”

整整一周的时间,高德康辗转反侧,落枕难眠,每天早晨起来,衣服都被汗水湿透了。

在这个冬天快要结束的时候,高德康无意中发现很多百货大楼在搞反季销售,他突然变得激动起来。对于波司登来说,反季节促销此时是它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不进行降价促销,这些产品就要压死,没有充足的流动资金,来年就无法开工生产。

高德康下令将剩下的羽绒服全部甩掉!接下来的两个月内,波司登开始亏本甩卖。高德康至今还记得那次甩货的价格:长衣220元一件,中长200元一件,短衣180元一件。当产品价格降到不到原来的一半时,又引发了消费者的抢购热潮,仅在北京的王府井百货公司,就创下了日销售800件的纪录。随后在其他城市,波司登也开始降价促销。

“这次降价虽然是亏本甩卖,但另一方面也起到了品牌推广的作用。”高德康说,“这让不少消费者认识了我们的品牌。”

通过反季促销这“反客为主”的一招,波司登回笼了近1000万元货款,从财务上看,还是留下了1000多万元的赤字,这是企业前所未有的一次惨败。有的人说:“目前市场供过于求,不如不做羽绒服,转产别的产品。”也有的人说:“近年暖冬频现,不如先歇一歇。”还有的人说:“打自主品牌吃力不讨好,不如继续给人家做贴牌。”各种说法开始冒出来。

对症下药

面对种种质疑,高德康开始总结经验教训,“为什么会遇到这么大的困难?”

首先,是自己的产品本身存在颜色、面料、板型、款式、质量等方面的问题。在颜色上,过去是千人一色,现在是一人一色甚至一人多色;板型上没有研究不同地区消费者身材的特点,结果造成羽绒服不合身;面料上也落后于流行……一句话,产品本身落后,是最根本的原因,波司登要想不被淘汰,必须“洗心革面”!

除了找到自己的原因,高德康也看到了当时市场上羽绒服的通病——缺乏美感。由于里面70%以上填充的是羽毛,所以不仅臃肿肥大,笨拙不便,而且有时候羽毛还会从衣服里钻出来,很不雅观。

找准病因了,接下来就要对症下药了。于是,波司登大胆尝试,把当时羽绒服60%、70%的含绒量提高到90%,并全选优质绒,使羽绒服变得更轻、更薄、更暖和。在此基础上,波司登革新工艺,从色彩、面料,到线条,全面引入了时装设计,增加了时装的所有元素,从而掀起了我国羽绒行业的“第一次革命”,即时装革命。1995年,股份制改造后的康博集团投资8000万元在短短4个月内改造了生产线,引入了专业设计团队,对羽绒服动了大手术,开发出了新一代波司登羽绒服。

针对很多代理商和消费者对波司登这个新品牌不熟悉,康博集团在各地建立了自己的贸易公司,构建起自己的销售网——在销售上摒弃了代理制。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 决定,因为前一年波司登的滞销已经让代理商们心有余悸,自然不会为他们不看好的波司登卖力。

对于高德康来说,这一次是破釜沉舟,背水一战了,因为8000万元的投资,在当时几乎是企业的全部资产。

变身后一炮走红

很快,变身后的波司登正式登场了——含绒量达到70%,臃肿羽绒服变成了轻薄短小、款式新颖、手感柔软、极具时装特色的新式服装,人们禁不住惊叹:“面包服”变成了俏佳人。这种完全不一样的羽绒服一下子成了市场上的香饽饽,订单像雪片一样飞来。就连一向没有多少需求的华南市场也来要货!生产车间里,灯火通明,工人们加班加点,赶制羽绒服,但仍然难以满足需求。波司登一炮走红。

年底一算账,产品销量达到62万件,销售额超2亿元,毛利润达3000多万元。在1996年2月的总结表彰会上,高德康这样评价,“这是公司成立以来最大的胜仗!”

那一年,波司登占到全国市场份额的17%,坐上了我国羽绒行业的头把交椅。此后便一发而不可收,到了2001年,销售量冲到1000万件!

而就在这一年,我国羽绒服市场爆发了著名的“鹅鸭之争”。央视黄金时段的“北极绒”羽绒服广告一度引起人们的注意:“请听好,鹅绒和鸭绒的区别是什么?

“我知道,它比鸭绒更松软……”

“它没有鸭绒那股怪味道……”

当小男孩以那句“地球人都知道”的名言收尾时,一只大白鹅站起来昂首高鸣,表示赞同,旁边一只灰鸭子则灰头土脸地趴在地上,一声也不吭。

一时间,市场上掀起“弃鸭用鹅”的浪潮。其实,鹅绒优于鸭绒本是羽绒行业的公开秘密,鹅绒与鸭绒各安其位,用什么样的填充料是根据具体产品的要求来决定的。

波司登顺应了这种潮流,果断推出了高鹅绒绿色环保羽绒服,从而在业界掀起了一股绿色风暴,这就是羽绒行业的“第二次革命”—绿色革命。

波司登用30年时间从一家村级缝纫组发展成为一家上市公司,是全体波司登人通过实干创造的奇迹;波司登品牌壮大为品牌价值超百亿的名牌,并扩充出“雪中飞”、“冰洁”和“康博”等多线品牌,则是波司登面对市场变化不断调整,从而适应了市场的结果。

标签:;  ;  ;  ;  

博斯登转身赢得了市场_波司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