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连词发展过程中的若干特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连词论文,汉语论文,过程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 要 汉语连词从产生到现代的定型形式,经历了一个长时间的历史发展过程。其发展方式是:同义共存,同义竞争,自然淘汰,约定俗成。体现出发展的特点是:一、兼职者分担——精密化。二、同义者竞争——单一化。三、异形者更换——通俗化。四、同形者自汰——纯形化。本文分别举例讨论。
关键词 汉语 连词 发展 特点
连词是比副词、介词更虚的一个词类,它用来连接词、短语、分句和句群乃至段落,具有纯连接性,没有修饰作用,也不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说来,连词有很多是由副词、介词发展而来的;很多副词、介词又是由动词发展而来。上古时期,开始形成的连词,绝大多数是单音连词,比较集中地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复音连词(主要是双音节的),上古时也有,但不多。到近代多起来,并形成一个复音连词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更显示出共存与竞争(据王士元竞争变化理论)的现象,最后成为现代汉语复音连词的定型形式。在产生连词的上古时期,就有一些连词搭配组合使用。连词搭配组合使用的大发展时期在近代。现代汉语中的连词组合形式多产生于近代后期的明清时期。本文是站在现代汉语的立场上,讨论连词从“诞生”到现代汉语中的定型这段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突出特点。正是有了这些发展特点,才使得连词有了当今使用的定型词儿和结构格式。这些特点表现在四个方面:一、兼职者分担——精密化。二、同义者竞争——单一化。三、异形者更换——通俗化。四、同形者自汰——纯形化。
一、兼职者分担——精密化
上古早期,连词很少,只有“以、而、且、则、乃、惟、其”等十几个,到春秋战国时期,连词渐渐多起来,一词兼数职也逐渐分工,用法开始固定化。中古以后,职务的分化与分担甚为明显。经过近代汉语的职务消长演化,连词分工精细,发展成为现代汉语运用的连词。
拿“以”作为例子试加说明。
“以”由动词发展成为介词、连词、代词,春秋战国时期基本上完成了它的虚化[1],动词“以”开始消失。这里讨论连词“以”的用法由多职能逐渐分化的历史演变状况。
连词“以”至少有6项职务:它们是(一)并列连词,(二)条件连词,(三)因果连词,(四)转折连词,(五)目的连词,(六)修饰连词。经过中古和近代的发展,有5项职务由其他连词分担,只有目的连词保留到现代汉语中了。下面分6项讨论。
其一,“以”充当并列连词,相当于“和、并且、而”。如:
(1)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论语·为政》)〔敬忠以劝:严肃、忠实和互相勉励。〕
(2)以舅犯之谋与楚人战以败之。(《韩非子·难一》)〔战以败之:作战并且打败了它。〕
中古以后,表示并列关系常用连词“与、和”;“以”作为并列连词,明显地逐渐减少。
其二,“以”充当条件连词,往往承接条件或原因,以引出结果,相当于“才、才能”。如:
(3)百工居肆,以成其事。(《论语·子张》)〔各种工匠身在作坊才能完成他们的工作。〕
(4)秦与韩、魏河北及封陵以和。(《史记·秦本记》)〔以和:才能和解。〕
上古常用的条件连词是“惟、其惟、其”等。如:
(5)惟明,克允。(《尚书·舜典》)〔只有明察案情,才能处理恰当。〕
(6)其惟王勿以小民淫用非彝,亦敢殄戮用义民,若有功。(《尚书·召诰》)〔只有王不与小民一起纵欲而违背法度,并且取于用刑杀的手段治理民众,这样才能获得成功。〕
(7)王其德之用,祈天永命。(《尚书·召诰》)〔王只有以德行事,才能求得天命长久。〕
上古时,已有“惟”类连词与之并用,而且力量比它强大,也比较活跃。大约在中古以后“以”的这项职务就免除了。在近代汉语中看不到这一用法了。
其三,“以”“充当因果连词,常用于复句中的后一分句,相当于“因此、所以、以至于”。如:
(8)余必使尔罢于奔命以死。(《左传·成公七年》)〔以死:以至于死。〕
有时用“以”于前一分句,当“因为”讲,如:
(9)孤以不用百里奚,蹇叔言以辱三子。(《史记·秦本记》)〔我因为没有采纳百里奚和蹇叔的意见,所以使你们三位蒙受耻辱。〕
“以”作“因为”用很少;用作“因此、所以”义时,上古多用“故”,还有“以故、是故、是以、故此、因是、因而”等。中古以后“以”所用渐少,在近代,逐渐为其他连词所代替。
其四,“以”充当转折连词,相当于“虽然”,用于前一分句,含有让步的意味。如;
(10)以陈、蔡之密迩于楚,而不敢贰焉,则敝邑之故也。(《左传·文公十七年》)〔虽然陈、蔡两国紧紧地挨着楚国,然而对晋国不敢三心二意,是由于我国的缘故。〕
也有把“以”用作“但是、却”的,这种“以”多用于后一分句。如:
(11)尧无百户之郭,舜无置锥之地,以有天下。(《淮南子·汜论》)
“以”用于转折句的前一分句,上古多用“虽、虽则、虽使、虽或”,近代出现“虽然”。用于转折句后一分句表“然而、但是”义的,上古有“则、而、然、之、然则、然而、且、可”等。中古以后至近代出现“但、却、可是、但是、不过”等,它们分别分担了“以”充当转折连词的职务,在近代汉语中已见不到“以”作转折连词的用法了。
其五,“以”充当目的连词,也有承接作用,相当于虚化了的“去、来”义。如:
(12)使师崇、子孔帅师以伐舒。(《国语·楚语上》)〔派师崇、子孔率部队去讨伐群舒。〕
有时可直接译成“为了”。如:
(13)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唐·柳宗元《捕蛇者说》)〔因此写了这篇文章,为了等那观察民间情况的人得到它。〕
“以”的这种用法,保留在现代汉语书面语中,常用来连接目的分句,例见《毛泽东选集》。
其六,“以”充当修饰连词,连接修饰语和中心语,可理解为虚化了的“来,去”和“地”。如:
(14)樊哙侧其盾以撞。(《史记·项羽本纪》)〔樊哙侧过他的盾牌来撞击卫士。〕
(15)木欣欣以向荣。(晋·陶渊明《归去来辞》)〔树木蓬勃地长势旺盛。〕
前例“以”连接动作行为的方式,后例“以”连接修饰的一种状态。这种用法在中古以后的对偶句中偶尔可见到。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
上面所述,连词“以”的基本情况是,在上古有6项职务。中古以后,在近代汉语中,它的职务多在消失,不断地分给其他连词担任。在现代汉语中,仅留下目的连词的部分用法,且只见于书面;“以”在现代汉语中作并列连词只是古代用法的历史残迹。“以”的基本职务发展到现代汉语,被确定为介词。“以”字用法的发展,表明连词的职务由兼任到分工,其用法逐渐单一,明确。
再举一个“为”的例子。“为”由动词发展为介词、连词、语气词。其连词职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并列连词,(二)承接连词,(三)假设连词。下面讨论连词“为”职务的演化。
其一,“为”充当并列连词,相当于“和、与”。如:
(16)民之未戾,职盗为寇。(《诗经·大雅·桑柔》)〔民众到了不安分的时候,就会做盗贼和土匪。〕
在上古,与并列连词“为”同义共存的有“矧、惟、曰、越爱、于、之、有、以、以及、与、既、及、若、如、而、乃、并、共”等,在同义竞争中,中古以后,并列连词“为”的这一职务逐渐消失。
其二,“为”充当承接连词,相当于“于、是、就、便”。如:
(17)其精必愚。精为易辱,愚不知避难。(《国语·晋语一》)〔过分高洁必然糊涂。高洁就容易受辱,糊涂不知道避难。〕
承接连词“为”的同义连词上古时有众多的数量:“丕、丕乃、丕则、否、便、乃、仍、若、然、然而、焉、焉乃、安、越、越其、曰、唯、乎、于、于时、于是、于是乎、于是乃、已攸、亦、其、斯、是、遂、则、则安”等,似有吞掉“为”的承接连词职务之势。到中古,承接连词“为”的用法消失。
其三,“为”充当假设连词,相当于“如果”。如:
(18)王甚喜人之掩口也。为近王,必掩之。(《韩非子·内储说下》)
上古时,假设连词甚多,除“为”外,还有“尚、则、之、但、但若、当、当使、常使、当试、当若、乃、然、而、如、如使、如欲、如或、若、若其、其使、若以、使、适、适使、试、设、设如、及、今、今其、今且、今使、假、假使、假之、假如、亦、抑、壹、因、虽、虽无、唯毋、必、苟、苟为、苟使、果、或、欲、有、有如、以、乡者、向者、向使、令、”等等[2],假设连词“为”就有很多同义连词纷纷要求分担它的职务。到中古,势单力薄的假设连词“为”的这一职务就被其他连词分担了。
以上两例可看到,上古时一个词儿身兼多职,有的一个职务又兼有多种意义,中古以后发生变化,近代汉语变化尤其大,变化的方式是同义竞争与同义替代,变化的结果是“职务分担”,由一个词的多个义位变成多个词。兼职分工以后,各词各司其职,有的不担任连词职务了,如“为”。这样,词的职务与词的自身都明确化,精密化了,这是语言发展的必经过程。
二、同义者竞争——单一化
连词在它发展的过程中,往往是相对地集中在一个历史时期涌现出成组成批的同义连词,经过一次又一次的“竞争”,同义连词在竞争的历史过程中逐步定型,最后成为现代汉语使用的连词。这种成组同义连词的出现,多集中在上古的春秋战国时期和近代的宋元时期。这两个时期也是连词同义共存与同义竞争的典型时期。下面举两例以作说明。
例如,“或者”义的选择连词,春秋时出现了“若、如、一”等,战国时出现了“壹、或”等。东汉出现了“或者”。在历史的竞争中,“或、或者”取胜,成为现代汉语中的代表性选择连词。
当“或者”讲的“如、若、一”在上古时期十分活跃。如:
(19)其以丙子若壬午作乎!(《左传·昭公十七年》)〔恐怕会在丙子日或者壬午日发生火灾吧!〕
(20)国之守龟,其何事否人?一藏一否,其维能常之?(《左传·昭公五年》)〔一藏一否:或吉或凶。〕
(21)壹阴兮壹阳,众莫知兮余所为。(《楚辞·九歌·大司命》)〔壹阴:或者隐藏。壹阳:或者出现。〕
战国时期出现了“或”如:
(22)将有所止之,则千里虽远,亦或迟或速,或先或后,胡为乎其不可以相及也?(《荀子·修身》)
这里的“或”一般被认为发展成为并列关系的选择连词了,表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情形,只能是其中的一种。我认为,可看作是选择连词的萌芽。再早一点,在西周至春秋时期,它还是一个副词,表示动作行为同时或交替发生,相当于“又、有时、有的时候”。如:
(23)既立之监,或佐之史。(《诗经·小雅·宾之初筵》)〔已经确定了监酒官,又以史官佐辅。监,监酒官,负责纠察的官吏。宴会中设有史官,以备记下酒醉胡闹的故事。〕
连词“或”由副词发展而来,到汉代得到社会的确认。如:
(24)其神或岁不至,或岁数来。(《史记·封禅书》)〔那神或者一年都不来,或者一年来好多次。〕
在西汉,这一用例中,似乎还可看到副词“或”的痕迹,到东汉,情况就不同了。如:
(25)圣人之才,皆能先知。其先知也,任术用数,或善商而巧意。(汉·王充《论衡·知实》)〔任术用数,或善商而巧意:掌握了方法规律,或者善于商讨并且深入思考。〕
“或”用作并列关系的选择连词,中古继承下来,如:
(26)冠先,宋人也,钓鱼为业,……得鱼,或放或卖,或自食之。(《搜神记》卷一)
连词“或”在近代汉语中沿习下来,成为现代汉语常用的选择连词。而其他单音节同义连词“如、若、一”之类则在竞争中被淘汰。
双音节选择连词“或者”,最早见于东汉。如:
(27)令单于自疏,不亲边吏;或者设为反间,欲因而生隙,受之适合其策,使得归曲而直责。(《汉书·匈奴传下》)
“或者”在春秋战国时期还是副词,表示不肯定,相当于“也许、大概”,隐含着“或者这样或者那样,拿不定把握”的意思,这一隐含的意思到东汉才被显示出来,成为选择连词。而在战国时期萌生的选择连词“或”成为“或者”发展的语义内因。“或者”出现后一直被沿用。到近代汉语的明清时期十分活跃,由此确定了它成为现代汉语常用的选择连词。如:
(28)就是下海行江,我须要捻着避水诀,或者变化甚么鱼蟹之形才去得。(《西游记》第四十九回。)
(29)长江一带,不免总要去看看。几时到了汉口,或者走一趟宜昌,或者沙市也可以去得。(《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之》第八十回)
近代,还出现了和“或者”音似的“或则、或是”,现代汉语都沿习下来。但占主导地位的还是“或、或者”,它们从上古到中古,历经近代,乃至今天,一直以强大的生命力活跃在汉语的历史发展中。
上面提及上古时活跃的“惟”类条件连词,中古以后,失去了它的活力,在近代汉语中,为宋元时期的“除非”类连词所代替。“除非”类连词阵势强大,有“除非是、除是、除只、只除、只除非、只除是、则除非、则除是”等,它们都当“只有”讲。[3]如:
(30)若问相思甚了期,除非相见时。(宋·晏几道《长相思》)
(31)此情谁表?除非是重相见了。(宋·程邈《剔银灯》)
(32)除是法师会飞,方能到彼。(《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下)
(33)但今日之事,我的生死尚且不保。皆因我素性忠直无私,朝中无一人肯向我的。只除公道明白,或者有个生还日子。(元·无名氏《鸳鸯被》楔子)
(34)我和他这冤仇结的来甚尽期,只除非各一家天地。(元·元名氏《朱砂担》第四折)。
(35)则除孙子不来,若见便捉孙子。(《七国春秋平话》卷下)
这一组基本语素相同的同义连词,显得十分活跃,在同义竞争中,致使上古的“惟”类连词没有存身之处。“除非”一组同义连词,经过了历史的发展,“除非”被保留在现代汉语中。
同义连词的竞争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一组同义连词和与之同义的另一组同义连词的竞争,如“惟”组和“除非”组的竞争。二是一组同义连词自身的竞争。如“除非”组的内部竞争。内部竞争虽有同义共存的现象,但仍有主次之分,如“或”组中主者“或、或者”,次者“或是、或则”。同义连词通过同义竞争,使连词的词形和用法都单一化,从而形成现代汉语的规范连词。
三、异形者更换——通俗化
异形,指书写形式不同的字,在这里,它具体地指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指单音节同义字的不同书写形式,它以语素的身份出现在复音连词中。二是指同音近音的异形字。三是指双音节词中两个不同形体的字,形成一组同素逆序词。这里从这三个方面来分析其发展与演化。
其一,单音节同义异形字,在连词中,自行更换。通假字,兼类字,书面语色彩较重的字被换下来,使之适合于那个时代的人乃至今人的运用。
下面以“不但”类的同义连词为例,来讨论同义字(语素)的更换。先看——
上古A组 B组 C组
《尚书》 不惟
《诗经》匪
《左传》 不唯非唯
《墨子》 非特
非独
非直
《孟子》 非惟
非徒
《韩非子》不徒
不独
《战国策》非但
中 古
A组 B组 C组
汉张衡《西京赋》 匪唯
汉蔡邕《郭有道碑文》 匪惟
汉曹操《步出夏门行》不但
晋葛洪《抱朴子》 匪独
南朝陈何处士《通士人篇》 非止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 匪直
近 代 A组 B组 C组
唐欧阳詹《德胜颂》 匪徒
宋杨万里《过下梅》 不特
宋祁雍《论诗吟》
不止
宋欧阳修等《新唐书》
匪特
元元明善《武昌路学记》 匪但
明陈汝之《金莲记》 非仅
明刘兑《娇红记》不只
清曹雪芹《红楼梦》 不单
清李渔《闲情偶寄》 匪止
清严复《原强》 不仅
上列图表中,A组B组C组头一个语素“不、非、匪”为同义语素。“不”,早已发展成为一个副词,古今使用广泛,作为语素组词,也很活跃。用“不”明显比“匪、非”要通俗。三组的词儿后一个语素为:“惟、唯、独、特、徒、直、止、但、仅、只、单”它们也是同义近义甚至同音近音的语素。都有“只,只有、仅仅”的意思。通过同义语素的更换,最后是最活跃的“但、仅”以及“只、单”替代了其他语素,成为现代汉语常用连词。语素的更换体现了词语发展的通俗化原则。这也是由于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而决定的。
其二,同音近音异形字的更换,如:
A.乃-来:(a)一来……二乃……(b)一来……二来……
(36)吴军师一来与你相识,二乃知你两个武艺本事,特使戴宗来宅上相请。(《水浒传》第三十九回)
(37)昨日府学开送一名廪生陈最良,年可六旬,从来饱学,一来可以教授小女,二来可以陪伴老夫。(明·汤显祖《牡丹亭》第五出)
B.边-面-壁:(a)一壁……一壁……(b)一面……一壁……(c)一边……一面……(d)一边……一边……(e)一面……一面……
(38)一壁教有国家削减的刑罚省,一壁教关市处征收的税敛薄。(元·郑德辉《周公摄政》第二折)
(39)郑屠家自备棺木盛殓,寄在寺院,一面迭成文案,一壁差人杖限缉捕凶身。(《水浒传》第三回)
(40)那妇人先叫一个后生来面前筛酒,一面做饭,一边炒肉。(《水浒传》第十七回)
(41)你看我老爷一边写字,一边就睡着了。(明·无心子《全雀记》第二十二出)
(42)却因人舟未便,一面收拾起身,一面寻觅便人。(《醒世恒言·十五贯戏言成巧祸》)
上面两组例子,经过同音近音或兼同义字替代,约定俗成,定形于A(b)、B(d) (e)这三种,成为现代汉语的常用形式。它们的定型,仍靠一个“俗”,不“俗”则不“成”。
其三,双音节异形字形成一组语素相对“错位”的同义词,呈同素逆序关系,发展的结果定型于较通俗较常用的一种形式。大体有三种情况。
A.双音连词中的两个语素(字)为同义语素,互相变换,成为一组逆序词,其义不变。如:
“虽:然推出虽然~然虽”
(43)虽无老成人,尚有典刑。(《诗经·大雅·荡》)〔虽然没有德高望重的老臣,但仍然保存有典章制度。〕
(44)然有忧念,不过患诸吕、少主耳(《史记·陆贾列传》)
从用例可知“虽、然”是同义词,它们作为语素构成“虽然”出现于唐代,沿习至今。如:
(45)罗汉虽然是小圣,力敌天魔万万重。(《敦煌变文集·破魔变文》)
(46)虽然不致乎打他,也须早晚训诲。(《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
(47)那汉道:“虽然如此,必有个人荐兄长来入伙。”(《水浒传》第十一回)
“然虽”始见于宋代,如:
(48)老汉然虽是个封胳落里人,稍通得些个人事。(宋·无名氏《张协状元》第十二出)
直到明代,是“然虽”和“虽然”并用的时期。再看一个《水浒传》中的“然虽”用例:
(49)然虽遗言如此,哥哥权且尊临此位。(《水浒传》第六十回)
“然虽”在历史的发展中,犹如一支“插曲”,奏罢即成历史陈迹,在同义竞争中“虽然”取胜。
B.双音节连词中的两个语素,由于特殊语法结构的发展变化,致使词序发生变化,形成一对历时性的逆序词,其义不变。如:
“是以~以是”
(50)维是褊心,是以为刺。(《诗经·魏风·葛屦》)〔由于她的心地狭窄,因此编了这首歌来进行讽刺。〕
(51)然公子遇臣厚,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史记·魏公子列传》)
“以”是由动词发展而来的介词,带宾语“是”,“是”是代词,当“这、此”讲,古汉语中的介词“以”的宾语可以提前,即“是以”即“此因”。汉代以后,宾语提前的句式大大减少,出现了“以是”。此外,《史记》中还有“以此、用是、用此”;《汉书》中有“因是”,语序皆为“介宾”。依此语序,唐时出现了“因此”(见于王度《古镜记》),沿用至今,成为现代汉语中用连词之一。
C.一组双音节同素逆序连词,由于习惯造成的,这是个次要方面的原因。如:
“况其~其况”
(52)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周易·系辞上》)[君子居住在房子里面,说出话有道理,那么千里之外都来响应,何况近的呢!]
(53)其况能任大国之赐!(《左传·昭公七年》)[何况能胜任大国的赐与呢!]
由“况其”发展成“况乎、况夫、况于”沿用到中古、近代。而“况其”的逆序词“其况”,发展成“岂况、又况、何况”,“其”作“何”讲,而因“其”演化为“何、岂”,用反问语气表示更进一层意思,成为人们的习用语序。“何况”保存于现代汉语中而成为常用的连词[4]。
词中的语素互为逆序,形成同义并存(常常是一段时间内),同时也进行同义竞争,这也是词语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竞争”现象,通过历史的淘汰,其中通俗化的连词被保留下来。
上面讨论了双音节连词换字的演化情况,其方式大体上是同义互换、近音对换、变序交换,演化的目的是使词儿通俗化。这是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四、同形者自汰——纯形化
在连词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同形异义的连词,这两个同形连词,其中一个在发展中消亡,由其他的同义连词替代,而另一个则竞争取胜而留存下来,使词形与词义单纯化,即一形表一义,这就便于人们交际。如:
(a)“却”
(54)但织绮罗数已毕,却放二个人归本乡。(《敦煌变文集·董永变文》)
(55)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唐·李白《把酒问月》)
这两例都出现于唐代。例(54)“却”是承接上文,表示条件句“但(只要)……却(就,便)……”。称“却[,1]”。例(55)“却”构成转折关系,表示明月得不到,可是却与人相随。称“却[,2]”。这两个“却”是同形词,在发展过程中,“却[,1]”消失。“却[,2]”保留下来。它们的共存期是从唐到明代。
“却[,1]”从发展至消失,下例似乎可以看得出一点痕迹:
(56)我如今趁武大未归,走过去细细地说诱他,你却便使人将绫绸绢匹并绵子来。(《水浒传》第二十四回)
这里的“却”与“便”同义联合,但在语义上已成剩余信息,只用来加强语气和语势。明代以后这种用法就消失了。
“却[,2]”在句子中,起一个转折作用,从唐代到清代,均有用例。它常与“一是”连用。如:
(57)他说话古怪,明是欺心光景,却是既到此地,不得不把他来作傍。(《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四)
用“却是”加强了转折的意味,而起主要作用的是“却”。“却是”沿习到清代。现在较少用到。
“却[,1]”“却[,2]”表示的句中关系不同,它们分别组成双音词后,“却[,1]”成为“陪伴”;“却[,2]”成为“主角”,明代以后,“却[,1]”消失,“却[,2]”一直沿习至今,这就使“形”与“义”单纯而一致起来,避免了形同而意义分岐的现象,成为“纯形化”历史发展的一个代表。
(b)“不论”
(58)不论崔李上青云,明日舒王亦抛我。(唐·白居易《履信池樱桃岛上醉后走笔送别舒员外兼寄宗正李卿考功崔郎中》)
(59)五岳四椟皆总受,不论江海及诸山。(《敦煌变文集·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经文》)〔不论是江海还是群山,五岳四椟全都统统地接受。〕
例(58)“不论”当“不但”讲,是递进连词,构成“不论(不但)……亦(也,还)……”句式表示递进关系。例(59)是一个“倒装句”,“不论”表示不受条件限制,是条件连词。前者称“不论[,1]”,后者称“不论[,2]”。“不论[,1]”和“不论[,2]”的共存期从唐到明代。“不论[,1]”在唐宋时期特别活跃,宋以后渐少,多用“不但、不特、非独”等,清代又出现了“不单、不仅”,“不论[,1]”消失。“不论[,2]”在唐以后,宋、元、明、清皆有用例,通过一段共存期,到清代,“不论”成为专用于表条件关系的连词,常与“都、总”配合使用,成为现代汉语的常有用连词之一。“不论”纯形化了。
连词的发展,从古到今,主要有上述四种情况,也是四个特点。即:兼职者分担,同义者竞争,异形者更换,同形者自汰。这四种情况又是互相渗透,交织在一起的。连词的发展,在历史上从上古到中古、近代到现代其数量经历了“少-多-少”这一竞争变化的发展过程,使连词趋于精密、通俗、单一,以适合社会交际的需要。全面来看,就整体而言,语言中连词的数量似不致太多。这是由于连词的功用仅在于在话语结构和篇章结构中做并列、条件、因果、转折、目的、修饰之用。连词总的发展方式是“同义共存,同义竞争,自然淘汰,约定俗成”,到清代中叶至“五四”时期,连词发展成为现代汉语中使用的结构模式及其语义内容。
收稿日期:1997年元月13日
1989.Aspects of Historical and Comparative Syntax between Mandarin andTaiwanese.proceedings of the 2nd IntemationalConference on Sinology,Academia Sinica,719-54.
1994.Competing Changes and Linguistic Compromise inChinese Diachronic Syntax.In Honor of William S-y.Wamg: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on Language and Language Change.Eds.Matthew Chen and Ovid Tzeng.Taipei:Pyramid Press.268-80.
1996.Aspects of Historical and Comparative Syntax:Functions of Prepositions in Taiwanese Min and Mandarin.Proceedings of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Synchronicand Diachronis Perspectives on the Grammar of SiniticLanguages,Malboume.To appear(in England).
Wang,William S-Y:
1969.Competing Changes as a Cause of Residue.Language 45:9-25.
注释:
[1]参阅王力《汉语语法史》149页“实词虚化”有关部分。杨伯峻《古汉语虚词》254页“以”条部分。
[2]这些词,因方言的差异与文字使用的不统一,致使同一意义的词出现一音多字或近音多字的的现象,这是连词增加的原因之一。近音字后来因语音的简化差别消失,趋于统一;一音多字也逐渐减少字数而统一定型。另外,连词(也包括其他词类的词)有同义重叠使用的现象,致使二、三个单音节同义词(字)以语素的身份构成复音连词,也使连词数量增多。
[3]在构词衍生的过程中,可看出相类连词大多有音似情况,“只除是、则除是”是又一例。其他还有字数加减合并,如“除非”与“除是”合并成“除非是”是明显的一例,类似词的搭配组合现象是汉语历史变化过程中常发生的情形。
[4]“其况、况其、何况”等连词本非双音节词,原来,“何、其”乃是代词,均有所指,但因在句中常一起出现,为后人分析为词组,而代词意义渐逐消失,其后形成双音词。“所以、虽然”亦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