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建施工结构变形缝的施工工艺分析及其技术探究论文_马凯旋

房建施工结构变形缝的施工工艺分析及其技术探究论文_马凯旋

(中煤第三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第三十三工程处,安徽 宿州 234000)

摘要: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容易存在裂缝问题,导致结构变形或者安全事故。文章主要对房屋建筑施工结构变形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探讨变形缝施工工艺及技术。

关键词:房建施工;变形缝;施工工艺;工艺技术

引言

在房建施工结构变形缝施工的过程中需要面对极其复杂的施工活动,并且由于建筑物在气温变化、地基沉降和地震影响时的内力计算比较复杂且不易评估,因此在具体的施工活动中如果不能按照相关工艺要求以及设计需要进行,就会使得变形缝不会切实发挥其作用,影响建筑物的整体施工质量。所以在建筑业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进一步提高变形缝施工水平已经成为集中关注的问题。

1房建施工结构特点

首先,延性。建筑结构需要承担和经受外力荷载,如风力、地质沉降等,建筑物必须具备低于外力的能力,在建筑结构设计环节采取科学适宜的对策,确保建筑结构具备良好的延性,从而增强建筑物抵抗荷载影响的能力,以免出现严重建筑变形、房屋坍塌等问题。其次,水平荷载。垂直方向荷载对低层建筑物具有极大影响,故而在建筑结构设计中需要重点考虑垂直荷载。垂直荷载虽对高层建筑具有一定影响,但水平荷载才是主要影响因素。在开展建筑结构设计时,既要关注垂直荷载,又要有效应对水平荷载,从而保障整体建筑的稳定安全。另外,抗震性。处于地壳活跃区域的地方容易发生地震,在开展建筑结构设计时,需要考虑到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以避免当发生地震时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为此,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必须考虑到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贯彻落实“小震不坏,大震不倒”的理念。最后,侧移变形问题。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用地日益紧张,促进了高层建筑的发展,成为我国建筑行业的主要发展趋势。高层建筑在应对土地资源紧张上具有突出优势,但高层建筑物的水平荷载极大,建筑物高度越高,更易在外力作用下产生侧移变形,故而在开展建筑结构设计工作时,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增强建筑强度,以有效应对侧移变形问题。

2房建施工结构变形缝施工工艺及技术分析

2.1伸缩缝工艺

挤压现象是建筑材料或配件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导致热胀冷缩,伸缩缝针对建筑之间的缝隙,需要将建筑物地面上的部分断开保证建筑的安全和稳定。标准的房建工程要求的伸缩缝宽度为3cm。房建伸缩缝施工应采用以下三种施工工艺:第一,工作人员要先找出建筑中受力变化大的位置,对位置周围的墙体、梁、柱体等的受力进行计算,算出不同位置的受力变化值;第二,对建筑可能出现形变的方向进行伸缩范围计算,从而进行伸缩形变量的设定,对较高的建筑物,在其发生热胀冷缩明显的部位要增加钢筋数量,提高伸缩缝的质量;第三,在建筑物之间填充隔热及保温材料,隔离建筑物和伸缩缝。

2.2沉降缝施工工艺

第一,针对桩基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工作者需要对桩基周围的岩石层所具有的稳定性予以充分的考虑,在全面满足各方条件的基础上尽量将沉降缝设置在稳定性相对较高的岩石层区域上;与此同时,在设计的时候一定要结合桩基的负荷、密度以及自身压缩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实现对埋深的精准计算,这样一来就可以为后续的施工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提供可靠的依据。第二,在完成桩基设计工作之后,相关设计工作者应该结合建筑的整体负荷情况、地基的实际承载能力以及桩基的埋深计算结果实现对沉降缝宽度的计算,在完成这项工作之后,相关施工单位就可以按照设计的具体要求开展实践性的施工活动。第三,在施工的过程中,施工团队应该对沉降缝的变化情况进行密切的关注,当主体结构的沉降缝设置完成并且已经满足设计标准之后才能针对周围的沉降缝实施设置,如果在施工中发现承重发生了改变,施工人员以及技术人员一定要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对沉降缝的宽度做出调整,必要时结合设计院的意见可以对基础的布置进行调整,从而确保沉降缝的设置具有科学性与合理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3防震缝工艺

防震缝施工工艺包括三点:第一,根据建筑的高度设置防震缝的宽度,如建筑物在50m以上,地下超过10m,需设置5cm宽的防震缝,加固处理;第二,优化平面结构,因为防震缝的位置是固定不变的,施工人员需在空间大的区域设置防震缝,降低建筑物对空间的依赖性;第三,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对建筑物每个区域抗震能力进行仔细的计算,对抗震能力差的地方加以保护,提高建筑的抗震性能。

3房建施工结构变形缝技术应用的提升策略

3.1提升建筑结构设计的抗震性能

良好的抗震性能,能够有效抵御地震等自然灾害,特别是处于地壳活跃地带的城市。若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不佳,当遭遇地震等自然灾害时,极易出现建筑变形,甚至坍塌,导致严重的人员伤亡及财务损失。为此,在建筑结构设计中,设计人员要结合当地自然条件及地质结构,在综合分析和评估之后确定抗震规范,严格依据我国建筑行业规定,落实建筑结构设计工作,贯彻落实“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理念,切实提升建筑工程质量。

3.2模板支设

钢筋绑扎完毕,模板支设后,进行检查效正,与施工层的平台排架进行连接固定,连接点数量不低于排架的水平步距。钢模两侧20cm长,直径48mm钢管与内支撑架连接成一个整体。模板安装前涂刷脱模剂,模板吊装时防止脱模剂污染钢筋,支模后经验收准备浇注混凝土时,采用压力水枪清洗模内底部浮渣,对模底进行检查后,对于存在缝隙处采用水泥浆临时封堵。

3.2混凝土浇筑技术

房建工程施工结构变形缝施工时,混凝土浇筑是关键部分,因此要正确应用混凝土浇筑技术,使用交替浇筑的方法,利于房屋结构的模板均匀受力。同时对混凝土浇筑的工序要严格控制,防止出现浇筑时间延长问题。合理控制混凝土的浇筑时间,可有效解决混凝土初凝问题。同时在每个模板外表及时涂隔离剂,以防混凝土在模板表面发生凝固,也利于施工结束后对模板的快速拆卸。

3.4增强建筑结构设计人员的安全意识

建筑结构设计人员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及良好的实践经验,明确建筑结构安全性的重要性,从而基于实际情况有条不紊的开展建筑结构设计工作,将安全防范工作落实到位。设计人员在制定整体建筑工程施工方案时,既要考虑到建筑物的经济效益,还要考虑建筑结构设计是否稳定安全,在经由团队洽谈协商之后,确定最终方案,妥善解决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安全隐患,切实增强建筑结构设计的安全性能。

3.5重视GPS技术在建筑变形监测中的应用

随着GPS定位技术的迅速发展,其在大型建筑变形监测中的应用已为从业人员所认识,其精度也逐渐接近于传统的常规测量方法,甚至在某些领域也优于传统的测量技术,而GPS技术具有全天候、动化程度高、实时、高精度、动态、自不受能见度条件影响等优点,在建筑变形监测领域逐步取得长足进展,其精度也逐渐达到了相应措施的要求,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结语

在建筑行业蓬勃发展的当下,确保建筑结构设计的安全性已成为时下人们关注的热点。设计人员明确当下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安全隐患,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予以解决,提升自身安全意识,有效解决建筑结构设计中的不足之处,从而确保建筑结构设计的安全性及稳固性,推动我国建筑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为人们提供舒适安全的居住环境。

参考文献

[1]王留喜.房建施工结构变形缝的施工工艺分析及其技术初探[J].居舍,2018(4):45+47.

[2]路民军.建筑结构设计中控制裂缝的措施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31):246-247.

[3]许小英.关于房建施工结构变形缝的施工工艺分析及其技术研究[J].福建建材,2017(11):85-86

论文作者:马凯旋

论文发表刊物:《新材料·新装饰》2018年8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9/3/13

标签:;  ;  ;  ;  ;  ;  ;  ;  

房建施工结构变形缝的施工工艺分析及其技术探究论文_马凯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