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欺凌:学校、家庭和社会应该说“不”_校园暴力论文

校园欺凌:学校、家庭和社会应该说“不”_校园暴力论文

校园欺凌:学校家庭社会都应说“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都应论文,家庭论文,学校论文,社会论文,校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校园欺凌频发,家长怎样教孩子预防与面对?

      2015年6月21日,浙江庆元县多名初中生将一名小学生关在黑屋里暴力殴打,用香烟头烫,事件在网上引发热议。6月22日,江西永新县初中女生打架视频广泛传播,视频中多名女孩对一下跪女孩殴打长达5分钟。6月23日,有两段视频在网上流传,视频中女生至少说了17次“对不起”,其间还失声痛哭……

      同学之间的欺凌为何这么多

      近年来校园暴力呈现低龄化、群体性、网络化特点,女生之间的暴力逐渐增多。有专家分析,这其实是长期积淀的社会问题的外露。

      原因1:过分溺爱,孩子唯我独尊

      从社会深层次原因来看,“独生子女”式的社会结构、过分溺爱的家庭教育、缺乏道德评价的学校教育等是导致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院张燕说,在独生子女家庭,父母视孩子为掌上明珠,造成了孩子“唯我独尊”的心态。有些孩子在层层庇佑下,社会认知差,缺乏责任心。而且,现在的孩子比富心理严重,这使得孩子容易产生集团式的歧视、阶层性的划分。

      原因2:缺少关爱,心理灰暗

      有些爸妈忙于生活,忽略了对孩子的沟通和心理辅导。孩子为引起注意,便开始采取一些极端方式。孩子犯错时,父母则通常采用打骂作为教育手段,久而久之形成了孩子灰暗的心理。另外,如果父母之间经常有家庭暴力存在也容易让孩子受到影响。

      原因3:道德教育效果有限,学生法制观念薄弱

      学校“以成绩为标准,以名校为目标”的教育理念,也让老师们仅抓学习,而忽视了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以及相应的心理辅导课程。

      这种教育理念使得孩子缺少对自我行为的把控意识,做事不计后果,根本不知道自己做出的行为,究竟要承担什么样的后果。

      原因4:对影视、动画、游戏的模仿

      暴力电视剧、动画片、游戏的大量出现也对孩子有很深的影响。黑帮老大、哥们儿义气、血腥暴力成为青少年崇拜羡慕追捧的对象。这些都导致孩子不自觉地拿起暴力武器进行效仿,从中获得“存在感”与“成就感”。

      原因5:违法成本低

      很多欺凌同学的孩子都不满14岁,属于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人。按照法律规定,不需要承担很严重的法律后果,这也是造成此类事件频发的原因之一。

      告诉孩子被欺负了怎么办

      面对孩子可能存在的被欺凌危险,或者避免孩子成为欺凌他人者,家长应该怎么办?孩子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能否进行有效的预防?

      预防:防患于未然,关爱孩子,让孩子学会自我保护

      1.告诉孩子上下学尽可能结伴而行。

      2.给孩子的穿戴用品尽量低调,不要过于招摇。

      3.在学校不主动与同学发生冲突,一旦发生及时找老师解决。

      4.上下学、独自出去找同学玩时,不要走僻静、人少的地方,要走大路。不要天黑再回家,放学不要在路上贪玩,按时回家。

      5.看管好孩子远离暴力游戏、暴力性动画片及电视剧,不要沉迷于网络。

      6.告诉孩子要慎重择友,多交品德好的朋友,多交“益友”,不交“损友”。

      7.平时可以让孩子进行一些跆拳道、散打之类的训练,尤其是女生。

      8.给予孩子更多家庭关爱,注重和孩子的沟通与交流。

      9.平日教育孩子时,不要采用打骂等极端行为,否则会对孩子心理造成负面影响。

      10.对孩子爱之有道,不要一味的满足其要求,言听计从。适当进行挫折教育,培养孩子坚强的品格。

      11.家长要经常了解孩子校园内外的治安情况。要多与老师和孩子交流,善于通过聊天去了解孩子的学校是否有校园暴力现象。

      12.进行预防教育。一定要引导孩子学会分辨事情的对与错、曲与直,不能诱导孩子片面出手,或者为不受欺负而以暴制暴。当然,还要教孩子一些自我保护的方法,让孩子平时有心理准备,遇事能从容处理。

      应对:遇到问题沉着应对,教会孩子坚强面对

      1.告诉孩子遇到校园暴力,一定要保持镇静,不要惊慌。采取迂回战术,尽可能拖延时间,有勇有谋地保护自己,争取有机会求救。

      2.必要时,向路人呼救求助,采用异常动作引起周围人注意。

      3.人身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不要去激怒对方。

      4.当自己和对方的力量悬殊时,要认识到自己有保护自己的能力,以及通过理智和有策略的谈话或借助环境来使自己摆脱困境。

      5.遇到自己和对方力量相距不是太远时,可以考虑使用警示性的语言来击退对方的企图。但要避免使用恐吓性的言语,以免反而激发拦截者的逆反心理。

      6.告诉孩子如果遭遇校园暴力事件一定要及时跟家长老师沟通情况,不要在忍气吞声中一个人默默承受身体和心理上的创伤。

      7.如果孩子遇到校园暴力事件后,在心理上出现害怕上学、害怕出门、交友焦虑等情况,需要及时与专业人士交流,从心理层面给予帮助。

      8.孩子遭受暴力后要稳定孩子的情绪,理解和同情孩子。同时抽出时间多陪伴孩子,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

      9.知道孩子遭遇校园暴力之后第一时间和学校沟通,了解孩子在校的真实情况,并拿起法律的武器来保护孩子。

      孩子出现这些迹象时,家长要注意

      如果孩子遇到暴力事件,作为家长最重要的就是在第一时间发现孩子是否受到了伤害,平时要多关心孩子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下面这些迹象预示孩子有可能正遭遇校园暴力:

      1.身体伤痕

      如果孩子身体表面无故出现各种人为伤痕,诸如瘀伤、抓伤及其它伤痕,那很可能是孩子受到了暴力侵害。要注意,如果孩子经常穿着长袖衣服,即便是温热天气也如此,他/她可能是想遮掩伤痕。

      2.丢失或损坏

      虽说有些孩子会把个人物品保管得乱糟糟的,但如果发现他/她经常丢失一些个人物品,比如说鞋子、首饰、文具等,或者衣服、书包等物件总是有破损,那么家长就要留心了。

      3.如厕习惯改变

      观察孩子是不是非得等到回到家才上厕所?虽然有点奇怪,但这也是受暴力侵害的一种征兆。学校的厕所由于位置特殊且不易受到监控,很容易成为校园暴力发生的场所。

      4.自尊心受挫

      如果孩子经常回到家都带着伤心、沮丧甚至是哭着鼻子的情绪,那么他/她很可能在学校受到言语诽谤等精神方面的伤害。校园暴力的受害儿童,可能会变得很依赖家长,并且变得孤僻、怕生,而且显得很没有自信。

      5.自我伤害倾向

      受到校园暴力侵害的儿童,很可能会出现自我伤害或自虐的倾向。孩子任何形式的自我伤害甚至是自杀行为,家长都要予以高度重视,及时带孩子到有关心理咨询专家处寻求帮助。

      6.不愿上学

      如果孩子非常不愿意上学,甚至出现逃学、装病请假等现象,那就要注意了。这可能是孩子在学校被人排挤、欺负,他/她不愿意回到让其感到不适的地方。

      7.睡眠出现问题

      失眠、噩梦、尿床等问题也是孩子遭受暴力侵害的表现之一,如果睡眠问题还伴随着其他以上提到的现象,那么孩子受到暴力侵害的可能性会更大一些。

      “校园欺凌”频发,老师可以做什么?

      面对校园暴力,同学问的欺凌,有人说,教师也成了弱势群体,不敢管学生,甚至管了还可能适得其反。还有人说,很多时候,学生间的欺凌行为都发生在校外,老师也无能为力。

      那么,究竟有没有什么好的教育方法可以为教师所用,助力校园暴力问题的解决呢?

      路径:帮助孩子拥有好朋友是防止其被欺负的好方法

      国内外的研究表明,欺负同学在中小学校里非常普遍。2006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曾对某地级市进行全市抽样调查,发现有“高年级欺负低年级”现象的学生占到51.3%,有“拉帮结伙打架”的占36.3%,有过“勒索钱财”的占22.5%。由于许多被欺负者对此保持沉默,所以其严重性可能已超出多数老师和家长所认知的程度。

      一项对10岁左右的美国儿童展开的研究发现,学生的性格内向和情绪焦虑(如孤独、爱哭等)也是被欺负的危险因素,但如果这个学生有好朋友的话,其被欺负的危险就会大大降低。

      所以,学校、家庭或个人层面,都可通过帮助学生学会人际交往,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来减少或消除校园欺负,形成健康、和谐的同伴群体亚文化。

      实操:通过课程改善同伴关系,消解校园暴力

      学生同伴关系的形成一般包括建立关系、维持关系、冲突解决三个方面,如果缺乏建立、维持关系以及解决冲突的必要技能,就会导致糟糕的同伴关系。因而,我们的改善同伴关系的课程包括下面三个方面。

      1.建立关系课程

      该课程分五个步骤:

      第一步,开场热身活动“寻人信息卡”。引导学生讨论“大家愿意与什么样的人建立同伴关系”(第一课时独有的开场活动,后面的课时都从第二步开始)。

      第二步,向学生展示具体的同伴交往情境。例如,“你刚进入新班级谁也不认识,你发现座位后面的同学课间活动时也独自坐在座位上”。

      第三步,评估任务环境。引导学生就某具体情境分组讨论并解决以下问题:在此情境中应该确立怎样的社交目标;哪些是积极的社交目标;如何从社交情境、熟悉性、他人的年龄、性别、可能的想法等方面进行评估。

      第四步,提出和筛选策略。教师引导学生依据可接受性、可行性等标准尽可能多地提出策略并选出最合适的策略(不限于一种)。之后,由各组选出代表在全班报告本组讨论的情况,教师引导全班分析汇总各组提出的合适策略。

      第五步,练习策略。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设定的具体情境下进行实际演练,教师引导学生分享感受并对失败的情况进行合理归因,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重复练习。课程结束时,教师向学生布置课后实践作业。比如,“尝试与一个不认识的人开始一段对话”。

      2.维持关系课程

      首先引入主题。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同伴相处过程中,双方怎样才能维持良好的关系”。

      然后虚拟情境。给学生提供维持关系过程中常见的问题情境。

      例如,“你回家路上和同学小林聊得高兴,就把小学时的糗事和他说了,还告诉他不要告诉别人,他答应了。结果第二天,你就听见他在和别人说这件事(关于信任的问题)”;“你们四个朋友一直玩得挺好,一天A和B吵架了,A就跟你和C说不要理B,B也和你们说A不好,要是你们还和A玩,B就不和你们玩了(群体交往中的问题)”。

      接下来进行有针对性的讨论和练习。

      其余的选择积极社交目标,评估任务环境、产生和筛选策略、练习策略等步骤都与建立关系课程相同,最后布置一系列练习实践作业。

      3.冲突解决课程

      该课程具体包括了解他人的想法,了解他人的感受、了解他人产生想法和感受的原因、换位思考、提出尽可能多的解决冲突的办法、评出公认的最合理有效的冲突解决方法六个步骤。

      课程首先通过“最佳配图”进行热身活动,让学生体会到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对同一件事情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就会产生不同的感受与立场,由此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不伤害彼此的前提下合理解决冲突”。

      接下来向学生展示2~3个冲突情境。例如,“你跟一个朋友一起聊天,她说喜欢明星××,你认为××很一般,为此你们争论起来”。然后引导学生确立积极的社交目标,接着使用“同伴冲突解决六步法”进行细致解析,得到合理有效的冲突解决办法,并加以练习。最后布置课后实践作业。

      经过10个星期的课程,实验班学生在干预后和干预两周后的同伴关系水平都显著高于对照班和空白班的学生,说明干预课程确实能够改善学生的同伴关系。而同伴关系得到改善后,学生的欺负行为大大减少了。

      诚然,通过改善同伴关系减少欺负行为的同时,还应该在学校强化反对欺负的文化和加强防范欺负的措施。

标签:;  ;  

校园欺凌:学校、家庭和社会应该说“不”_校园暴力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