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境下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是何种面目——2.注意中西方社会在时空上的“错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西方论文,语境论文,马克思主义论文,中国论文,面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30年来,西方马克思主义成为国内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主要理论资源,但是,在汲取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精华”时,也应注意中国社会在时间、空间上与西方的“错位”以及内涵上与西方社会的各种差异。不能机械地把西方马克思主义对西方社会的批判用于对中国现代化的批判。
首先,西方马克思主义对技术理性的批判确实切中了西方社会的要害,但细察之却有失偏颇。这种理论没有看到科学技术只是被超出范围地使用,被滥用才成为一种意识形态。西方马克思主义在批判技术理性和科学技术的意识形态化的同时,有一种否定科学技术本身,复古怀旧的浪漫主义情结,如马尔库塞在批判科学技术使劳动失去了创造性,变得简单枯燥时,认为这种劳动甚至不如中世纪的工匠活动——这是其理论自身的偏颇。这样一种思想对于中国现实来说,却需要一种具体分析。市场经济原则上对人的要求是全面的,它不仅要求人们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技术,而且要求人们具备一定的人文精神素质。然而,由于市场经济尚不发达,人们对它的认识尚不深刻,特别是我国的市场经济又建立于由“五四”启蒙精神形成的传统氛围内,这就自然而然产生了一种浅近的功利主义。这种功利主义进一步把人文学科放逐到生活的边缘,助长了唯科学主义倾向。今天人们甚至用科学技术特有方法和功利效用来衡量人文学科,人文学科遭到排斥和贬抑而边缘化。在此意义上说,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技术理性批判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的健康发展有一定的意义。但是,机械地搬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技术理性批判用于中国现实,高扬价值理性,批判工具理性是很容易和中国近代的“中体西用”论及其在今天仍不断沉渣泛起的各种变种相结合,而成为改革开放的阻力,进而成为现代化建设的羁绊。
其次,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批判不完全适合中国现实。西方马克思主义一开始就具有双重特征:一方面,它批判正统马克思主义的僵化性;另一方面,作为一种社会批判理论,它的矛头直指发达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就后者而言,它对我们建设市场经济,保障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西方马克思主义又与中国的现实之间具有时空间隔性。因此,用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发达资本主义的理论批判中国不发达的市场经济,自然应有所保留。这种批判应充分注意两种市场经济的时空间隔性,在发展市场经济与批判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经济暴政、人的物化、人与人关系的异化等市场经济的负作用之间,不要陷入一种两歧逻辑——或者一味强调发展市场经济,而对其负作用不加限制;或者过分批判其负作用,而阻抑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因此,应建立一种健康的、促进社会发展的经济伦理和社会伦理以调解这一矛盾。
再次,西方马克思主义关于富裕社会理论亦不适合中国国情。西方马克思主义特别是法兰克福学派是以批判发达工业社会而著称的。在批判发达工业社会时法兰克福学派提出,发达工业社会已经使工人阶级变成只追求物质不追求精神、只顾现实不讲理想、只按技术规范行事没有创造性和革命精神的“单面人”。这一理论与中国国情是有距离的。自上个世纪末起,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民经济得到了很大发展,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得到很大改善。但是,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很多地区尚未摆脱贫困,国民生活水平还没有实现全面小康,更莫谈进入富裕社会了。在这种社会现实面前,确实应当有限制地应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富裕社会批判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