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尼西亚民族分离主义运动_伊斯兰文化论文

印度尼西亚民族分离主义运动_伊斯兰文化论文

印度尼西亚的民族分离主义运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印度尼西亚论文,主义论文,民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印度尼西亚(以下简称印尼)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全国共有250多个民族,有人甚至说有500-600个民族。其中,最大的民族是爪哇人,人口占全国人口近50%,最小的民族人口仅有数千人。印尼的民族问题十分复杂,从纵向看,自印尼独立至今,民族冲突、民族分裂活动不曾停止;从横向看,许多民族和地区都发生过不同程度的分裂活动,这对印尼的稳定与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对印尼的民族分离主义运动进行剖析。

一、建国初期的分裂与背叛活动

印尼是个文明古国,公元3至7世纪时已建立了一些分散的王朝。13世纪末、14世纪初在东爪哇建立了强大的麻喏巴歇(又译麻喏八歇、满者伯夷、门遮把逸)封建王国。15世纪,印尼先后遭葡萄牙、西班牙和英国的入侵。1602年荷兰在印尼成立具有政府职权的“东印度公司”,从此印尼开始了长达300多年的被殖民历史。1945年日本投降后,印度尼西亚共和国于当年8月17日正式宣告成立。之后,不甘心失败的荷兰殖民者在英、美等国的支持下于1946年及1947年两次对年轻的印尼共和国发动武装进攻,印尼共和国不得已与荷兰签署了《林牙椰蒂协定》(又称《井里汶协定》)。根据该协定,1949年12月27日印尼共和国改为由16个邦组成的联邦共和国。但“印度尼西亚共和国政府”依然存在,并领导人民开展反荷武装斗争。由于“印度尼西亚共和国政府”在政治、军事上不断取得胜利,1950年8月17日在庆祝印尼独立5周年时“印度尼西亚共和国政府”正式宣布废除联邦制,恢复原来的共和制,成为统一的印尼共和国。(注:参见Ensiklopedi Umum,Yayasan Kanisius,1984.p.453。)直到此后的几年,新、老殖民主义者对印尼虎视眈眈,印尼国内各种政治力量不断较量,在这种背景下,印尼出现了一系列民族分裂和反叛活动。

1949年8月7日,马斯友(由)美党领导人之一卡托苏维约(Kartosuwirjo)纠集激进的伊斯兰势力在巽他人聚居地西爪哇成立印尼伊斯兰军(Tentara Islam Indonesia),宣布成立“印尼伊斯兰国”(Negara Islam Indonesia),其影响迅速扩大到中爪哇、南苏拉威西、南加里曼丹、亚齐等地。(注:参见 Nico Thamiend R.& M.P.B.Manus,Sejarah 3 SMU,Yudhistira,2001,p.19。)1952年1月,南苏拉威西的卡哈尔、穆萨卡尔(Kahar Muzakar)与卡托苏维约取得联系,宣布参加其行动并将2万多名部下并入“印尼伊斯兰军”。(注:参见 Nico Thamiend R.& M.P.B.Manus,Sejarah 3 SMU,Yudhistira,2001,第20页。)1953年9月20日,亚齐人达乌德·贝勒乌(Daud Bereuh)以当地伊斯兰领导人身份宣布接受卡托苏维约的领导,将其势力影响地盘亚齐纳入“印尼伊斯兰国”。(注:参见 Nico Thamiend R.& M.P.B.Manus,Sejarah 3 SMU,p.20。)

1950年4月25日,马鲁古人、前东印尼联邦(即马鲁古省)政府司法部长索乌莫基尔(Soumokil)因拥护荷兰人炮制的联邦制、反对统一的印尼共和国而宣布成立“南马鲁古共和国”(Republik Maluku Selatan),妄图把马鲁古从统一的印尼共和国中分裂出去。他的分裂活动得到了前东印尼联邦政府大部分高官的支持和拥护,加之马鲁古人受荷兰文化影响较深,信仰基督教,所以“南马鲁古共和国”行动也得到了部分马鲁古人的响应。(注:参见 Nico Thamiend R.& M.P.B.Manus,Sejarah 3 SMU,第22页。)

1956-1958年间,在西苏门答腊由部分军官及文职人员带头发起成立了“印尼共和国革命政府”,在北苏拉威西军政要员发表了“全面斗争约章”,目的都是颠覆、分裂印尼共和国。(注:参见 Nico Thamiend R.& M.P.B.Manus,Sejarah 3 SMU,第23页。)

以上分裂、背叛活动的魁首大多是非爪哇族人。他们均受到政府的镇压,有人在流窜或抵抗中被击毙,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二、当今的分离主义运动

(一)“亚齐独立运动”的分离主义运动

亚齐是印度尼西亚的一个省,其现在的全名为南格鲁亚齐达鲁萨兰省(Prov.Nanggloe Aceh Darussalam),位于苏门答腊岛北端、马六甲海峡航道的西南侧,战略位置十分重要。亚齐素有“麦加走廊”之称,是伊斯兰教自西向东传入印尼的基地。亚齐省的主体民族为亚齐人,他们笃信伊斯兰教。亚齐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盛产石油、天然气、黄金、木材及橡胶等。

亚齐在历史上曾是个独立国家。早在1205年,亚齐地区就已建立了亚齐伊斯兰王国。在15-16世纪,亚齐王国统一了苏门答腊岛北部,其势力鼎盛时曾拥有30个属国,征服了马来亚的柔佛、彭亨、吉打和霹雳等地。亚齐人民的性格勇敢强悍,从不屈服于外来的侵略势力,曾同入侵的葡萄牙、英国和荷兰殖民主义者展开过顽强的斗争。荷兰殖民者在占领爪哇后,于1873年对亚齐发动了侵略战争,亚齐人民在杜古·乌马尔以及东姑·谢赫·穆哈玛德·萨曼等人的领导下,同荷兰殖民军进行了长达40年的浴血抗战,打死荷军万人以上,直到1904年终因力量悬殊而被征服。(注:参见 M.C.Ricklefs,Sejarah Modern Indonesia.Gadjah Mada University,1998,pp.48,217。)20世纪初,印尼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1928年印尼各地青年进步组织召开大会,发表了旨在统一印尼各岛的“青年誓言”。1945年印尼宣告独立后,根据印尼与荷兰签订的协议,荷兰把在东印度群岛控制的地区都移交给了印度尼西亚,统一在印尼共和国之中,亚齐自然也包括在内,成为印尼的一个州,后来成为印尼的一个省。然而,自印尼独立后,在亚齐一直存在着一股离心、叛变势力。如前所述,1953年亚齐伊斯兰教首领达乌德·贝勒乌与西爪哇爆发的“伊斯兰国/伊斯兰军”运动遥相呼应,在当地兴风作浪,最终于1962年被印尼政府镇压。1976年12月4日,由激进的亚齐伊斯兰教势力在亚齐发起成立了“亚齐独立运动”(以下简称“亚独”)组织。它以政治斗争和武装斗争为手段,展开反对政府的活动,目的是谋求亚齐脱离印尼,另建一个独立的亚齐伊斯兰教国,实行政教合一的伊斯兰教制度。

“亚独”的核心人物参加过上个世纪50年代“伊斯兰国/伊斯兰军”叛变、分裂活动,其现任领导人为哈桑·迪罗(现年75岁)。他自称是亚齐历史上抗荷英雄东姑·谢赫·穆哈玛德·萨曼的曾外孙,长期鼓吹亚齐“独立”,成为“亚独”的精神领袖和最高领导人。至今,他已移居瑞典20多年,并取得了瑞典国籍,现主要通过遥控来指挥亚齐的分裂、叛乱活动。(注:参见Tahun Perburuan Hasan Tiro,载http://www.suarapembaruah.com,2004年3月5日。)

“亚独”在其发展过程中得到了外部势力的支持。利比亚和菲律宾南部摩洛游击队基地曾为“亚独”的人员进行军事训练。他们的经费来源除依靠在亚齐的税收外,还得到了居住在国外的亚齐富商的支持。他们的军火主要通过从泰国、缅甸和柬埔寨的走私活动获得。(注:参见Konflik Aceh,Jalan Panjang Menuju Perdamaian.载http://www.sinarharapan.com,2003年5月7-10日。)此外,欧洲、美国及澳大利亚等地的一些推崇人权与民主自由的个人或组织经常给予“亚独”道义上的支持,为“亚齐独立”制造舆论。

“亚独”成立后,遭到了印尼政府军的打击,至1983年时“亚独”已基本瓦解,哈桑·迪罗被迫逃亡国外,许多”亚独”分子逃到马来西亚。但他们并未放弃分裂活动,而是开始进入重新积聚力量的阶段。1989年,“亚独”认为自己已拥有足够的力量,便再次展开了武装斗争,袭击政府军和地方官员,但遭到了印尼政府军的镇压。至1992年,当地局势已基本上被政府所控制。1997年,苏哈托总统下台,其任期内军队在镇压“亚独”过程中发生的违反人权的行为受到国内外的强烈谴责,迫使新上台的哈比比政府和印尼军方不得不宣布从亚齐撤出大部分军队,将治安任务交给警察担任,期望以此来缓和当地居民的怨恨情绪。但印尼政府的这一措施不仅没有为亚齐带来和平,相反,“亚独”利用政府军撤出的机会,大力扩充实力,使其武装力量达到5000人,在亚齐拥有17个基地,并不断发动大规模袭击,致使武装冲突再起。其间,在国际社会的压力下,“亚独”曾两次与政府进行政治谈判,但由于他们拒不接受印尼政府提出的建议,致使谈判破裂。梅加瓦蒂政府于2003年5月19日做出决定,宣布在亚齐实行为期6个月的军事紧急状态,向亚齐派出34100多名军人,对“亚独”分子进行清剿。同年11月,在6个月的军事紧急状态期满时,印尼政府宣布将其再延长6个月。据印尼国民军统计,在实施军事紧急状态的一年中,军方消灭了“亚独”的2/3的兵力,歼灭了“亚独”分子1904人,缴获枪支1012支,另有1157名分裂分子向印尼政府军投诚;在亚齐全省227个乡中,已有181个乡恢复行使政府职能。(注:参见"Presiden Tetapkan Darurat Sipil NAD",in Kompas,2004年5月19日。)2004年5月18日,梅加瓦蒂政府宣布将对亚齐的军事紧急状态改为为期半年的民事紧急状态,实施综合治理,即建立并完善各级政府、加强人道关怀、加强执法、恢复经济与社会治安。至11月18日的6个月里,综合治理取得了显著成绩,“亚独”分子仅剩2400人左右,枪支仅剩800多支。(注:参见"Operasi Pemulihan Keamanan Belum Selesaikan Separatisme",in Kompas,2004年11月10日。)2004年11月17日,新上台的苏西洛政府与国会协商达成一致,决定在11月18日亚齐的民事紧急状态期满后,继续实施为期半年的民事紧急状态(此后又决定将其延长至2005年11月18日)。在这期间继续实施综合治理。苏西洛总统强调指出,此次的综合治理必须做到行之有效。(注:参见"Darurat Sipil di Aceh Diperpanjang Lagi",in Kompas,2004年11月18日。)

由“亚独”引起的长期内战给当地和印尼全国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首先是造成大批生灵涂炭。据不完全统计,1990-2002年的十几年内,已有约1.2万人在战争中丧生,造成1.48万个单亲家庭,还有数万无辜平民流离失所,成为难民。(注:参见LSM:148000 Perempuan Aceh Jadi Orangtua Tunggal,载http://www.gatrta.com,2004年3月18日。)其次是当地的社会和经济生活遭到严重破坏。在这期间,亚齐的粮食产量大幅度下降;一些石油公司停止了当地油井的生产活动,致使当地石油供应严重不足;战争还造成当地的大量学校被毁,学校无法正常开课,致使大量学龄儿童不得不辍学。(注:参见Mendayung di Sela-Sela Karang,载http://www.liputan6.com,2003年6月5日。)第三是对印尼全国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亚独”分子除在亚齐开展武装斗争外,还在包括首都雅加达在内的印尼其他地方从事恐怖活动,破坏了印尼政治与社会的稳定,致使国内外投资者对在印尼投资望而却步,严重影响了印尼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004年12月,印度洋海啸给亚齐带来巨大的灾难,数十万人或被海啸吞没,或无家可归、流离失所。在这场灾难中,“亚独”成员趁机抢劫,并继续与印尼政府军对抗,使灾民更加苦不堪言。

(二)西伊里安地区“巴布亚独立组织”的分离主义运动

西伊里安位于印尼的最东部,与巴布亚新几内亚国毗邻,分属印尼的两个省,总面积为42.2万平方公里(相当于3个爪哇省),人口有210万。那里的主体民族是由310多个部族组成的巴布亚人。在种族上属美拉尼西亚类型的巴布亚人,长期处于原始生活状态。历史上,巴布亚人受马鲁古群岛古老王国的影响。1606年,荷兰人踏上巴布亚人聚居的伊里安岛西部。19世纪初,荷兰宣布对西伊里安拥有主权。1885年,荷兰对该地区的殖民占领得到了英、德等国的承认。在荷兰殖民主义者长期实行殖民统治的期间,西方传教士在该地区宣传基督教,一些伊里安人成了基督教徒并取了西方人的名字。

随着20世纪初印尼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1908年5月20日成立了第一个争取印尼民族解放的政治性组织“至善社”(也译“良知社”)。1918年在举行庆祝该组织成立10周年活动时,印尼著名政治家基·哈查·德万达拉发表文章指出,印尼的领土不只局限于马来人—美拉尼西亚人地区,还应该包括荷属东印度公司所霸占的全部地区;国土不能只按文化区域划分,而应该按政治区域划分。(注:参见Beberapa Catatan Terhadap Makalah,Analisis:Evolusi Nasionalisme Papua Barat,载http://www.maluku.net,1998年10月31日。)1928年,来自印尼各地的青年代表在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表“青年誓言”,宣布印尼是一个统一的国家,一个统一的民族,拥有一个统一的语言——印尼语。1939年印尼各族、各地代表召开大会,进一步明确了国家概念,认为荷属东印度公司管辖的全部地区都属于印度尼西亚。

印尼独立后的1949年,有人在仍被荷兰人控制的西伊里安地区升起了印尼国旗——红白旗。1949年8月23日至11月2日,印尼、荷兰双方在荷兰海牙召开了圆桌会议,荷兰决定承认印尼联邦共和国主权。而关于西伊里安地区的地位问题,双方在后来的6年间进行了多次谈判,但均未获得结果。其间,印尼国内要求收复西伊里安的斗争日益高涨。1961年12月19日,印尼总统苏加诺发布解放西伊里安的“三项命令”,荷兰殖民主义者不得不于1962年又重开谈判。1963年5月1日在联合国的参与下,荷兰将西伊里安主权交还给印尼政府。1965年印尼、荷兰在联合国及美国见证下签署了解决西伊里安问题的《纽约协定》,规定1969年之前在西伊里安举行全民公决。1969年4-8月印尼根据该协定的规定在西伊里安举行了全民公决,公决结果是绝大多数西伊里安的巴布亚人同意留在印尼共和国中。同年11月9日,联合国批准了该公决,认为该公决合法、有效。(注:参见Nico Thamiend R.& M.P.B.Manus,Sejarah 3 SMU,p.44。)但长期以来,西伊里安地区的一部分巴布亚人一直存在着离心倾向,且愈演愈烈。20世纪60年代初以来,荷兰政府豢养的“巴布亚志愿营”(Batalyon Sukarelawan Papua)到处煽风点火,鼓吹以暴力手段与印尼政府对抗。1965年7月26日,他们在马诺夸里(Manokwari)发动了大规模武装暴动,烧杀抢掠,发泄对印尼政府的不满。几天后,西伊里安地区的县、市均掀起了反政府风暴。(注:参见Separatis akan Terendam?载http://www.Detik.com,2001年10月23日。)7月29日,在旅居国外的“巴独”分子的策划下,在“巴布亚志愿营”的基础上成立了“自由巴布亚组织”(Orgainsasi PapuaMerdeka),主张通过暴力手段在西伊里安建立独立的巴布亚政府。(注:参见"Pernyataan Papua Merdeka Tergolong Tindakan Makar",in Kompas,2000年6月5日。)该组织现有武装力量1600人,枪械200支,常常以小分队的形式向印尼政府军、警察的驻地和哨所发动突然袭击,并不时在与巴布亚新几内亚接壤的边境与政府军交火,然后流窜到村庄、森林中,甚至越境逃到邻国。该组织还从事绑架外国人的活动。1999年一部族首领戴斯(Theys)号召成立了“巴布亚委员会主席团”(Presidium Dewan Papua),主张通过非暴力手段取得“巴布亚独立”。(注:参见Gerakan Separatis di Papua Semakin Meresahkan",in Kompas,2000年6月18日。)2000年5月底至6月初,自由巴布亚组织召开了所谓第2次全国代表大会并发表“独立宣言”。近几年,在西伊里安地区多次举行规模不等的示威游行,最大的一次竟有近万人参加,光是手持长矛、弓箭或斧头,只戴遮羞套“高戴加”(koteka)或只穿草珠裙(awir-awir)的示威者就有5000多人。(注:参见"Situasi Jayapura Memanas",in Tempo,2001年11月12日。)示威者歇斯底里地大喊大叫,焚烧店铺及政府机构的办公楼,高唱所谓“巴布亚国歌”,升起所谓的“巴布亚国旗”等,以抗议成立西伊里安查亚省、在巴布亚省实施特别自治以及其头目戴斯被害等,要求巴布亚从印尼共和国分离出去。一些巴布亚人近年又成立了“巴布亚联合论坛”等社会组织,将“巴布亚独立”作为其行动纲领。

目前,印尼国内有一些社会自助机构为巴布亚分离活动提供法律咨询等各种帮助。此外,旅居国外的巴布亚分裂分子与国内的同伙遥相呼应,一刻也没停止其分裂行径。他们的主要活动方式是组织社团、建立网站、发表文章、举办研讨会,并在联合国以及南太平洋论坛年会等国际及区域性组织内开展游说活动,以扩大其影响,争取国际社会的支持和援助,进而从根本上否定1969年联合国认定、批准的西伊里安公决结果的合法性,达到建立“独立的巴布亚国”的目的。据不完全统计,当前,在美国、英国、爱尔兰、瑞典、加拿大、澳大利亚、荷兰等国均有巴布亚分离运动的据点,其中在荷兰的巴布亚分裂分子人数最多,活动最猖狂。需要指出的是,巴布亚的分离主义运动得到了西方某些社会团体、人权人士甚至某些政府明里暗里、不同程度的支持。(注:参见"Separatis Papua Minta Dukungan Forum Pasifik Selatan",in Kompas,2002年8月2日。)

显然,没有上述支持,“巴布亚独立”运动绝对成不了气候。那么,目前还相对落后的西伊里安何以受到一些发达国家的青睐?首先,西伊里安面积广大,约占全国面积的20%,土地肥沃,资源丰富,岛上有一望无际的原始森林,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石油、金和铀。美国在现巴布亚省拥有一家大型的开采金、银、铜的弗里波特跨国公司,据弗里波特公司探测,在西伊里安,金的储量为4000万盎司,银的储量为2000万盎司,铜的储量为250亿磅,是世界第一大金矿、第三大铜矿。(注:参见"Freeport Dinilai Tidak Jujur Laporkan Produksi",in Kompas,2000年7月5日。)现在,该公司每年的纯利润为2亿多美元。笔者于1992年曾到该矿参观过,印尼一位官员半开玩笑地说:“伊里安查亚的山都是金山。”其次,那里的战略地位重要,是通往西南太平洋的门户。二战时,那里曾是美军的重要军事基地。为了便于管理并阻止该地区对印尼中央的离心倾向,印尼政府多次派要员到西伊里安地区视察,并在政策上注意向该地倾斜。1999年印尼政府发布第45号法令,决定将该省分成中伊里安查亚和西伊里安查亚两个省,但未及时实施。为满足原住民巴布亚人要求恢复原名的愿望,2000年8月16日西伊里安查亚省人民协商会议决定并经印尼中央批准,西伊里安查亚省更名为巴布亚省。2001年印尼政府发布了第21号法令,给予巴布亚省特别自治区的地位。2003年2月6日,印尼政府宣布成立西伊里安查亚省,同年5月5日正式成立。(注:参见Undang-Undang dan Peraturan Lain Berhubungan dengan Papua,载http://www.papusweb.org,2004年3月26日。)这样,原来的伊里安查亚省就分成了两部分,东部为巴布亚省,西部为西伊里安查亚省。

(三)马鲁古地区的分离主义运动

马鲁古是印尼东部的一个省,由诸多岛屿组成。该省的主体民族为由阿里夫鲁(Alifwru)、托基梯尔(Togitil)及弗鲁阿鲁(Furu-Am)等部族组成的马鲁古人。据史书记载,公元7世纪,即中国唐代,该地开始被外部世界知晓,最初来到这里的外国人是中国人,他们与当地马鲁古人做香料生意。公元9世纪,阿拉伯人也发现了这块宝地,他们除了做生意,还传播伊斯兰教。公元12世纪,统治印尼西部的室利佛逝王朝的势力伸展到了马鲁古地区,14世纪印尼历史上最强大的王朝麻喏巴歇控制了东南亚海域,马鲁古自然包括在该势力范围之内。从此,爪哇人垄断了马鲁古的香料生意。公元1512年,葡萄牙的舰队在马鲁古的班达及伯钮两群岛登陆,之后葡萄牙人拉拢当地大、小苏丹,与他们开展贸易往来,并向马鲁古人传播基督教。1596年荷兰人登上马鲁古群岛,并于1667年征服了整个地区。马鲁古人对荷兰殖民者不断进行反抗,1817年著名的抗荷英雄巴蒂穆拉(Pattimura)领导的斗争惨遭镇压,巴蒂穆拉本人被处以绞刑。二战期间,马鲁古人与印尼其他民族一道奋勇反抗日本侵略者。印尼政府在国家独立两天后宣布马鲁古为印尼共和国的一个省,(注:参见Sejarah Maluku,载http://www.mulukuprov.go.id。)但1946年、1947年荷兰殖民主义者向印尼共和国进行反扑,随后印尼妥协,同意建立荷兰—印尼联邦政府,马鲁古成为其中的一个邦。1950年8月17日联邦制被取消,马鲁古成为印尼共和国的一个省。(注:参见Sejarah Maluku,载http://www.mulukuprov.go.id。)

如前所述,1950年4月25日在荷兰殖民主义者的支持下,一部分马鲁古人宣布成立所谓的“南马鲁古共和国”,进行反印尼政府的分裂活动达十余年,20世纪60年代初印尼政府才将其镇压下去。但是一部分人逃到荷兰等国,在国外继续进行“斗争”。苏哈托执政期间,“南马鲁古共和国”虽仍有影响,部分马鲁古人仍与印尼政府离心离德,但马鲁古地区未发生大规模武装反政府事件。苏哈托下台后,印尼开始了民主化进程,马鲁古分离主义分子趁机兴风作浪,制造炸弹爆炸等恐怖事件,挑起宗教冲突。自1999年1月起,该地区基督教徒与伊斯兰教徒之间多次发生大规模宗教冲突,至今没有停息。2004年4月25日,安汶市又出现骚乱,原因是分裂分子庆祝所谓“南马鲁古共和国”成立54周年,升所谓“南马鲁古共和国”的“国旗”。在这次骚乱中造成了40多人死亡,数百人受伤。(注:参见"Ambon Rusuh Lagi",in Tempointeraktif,2004年4月25日。)据统计,5年多来,马鲁古地区已有9000余人死于非命,10多万人流离失所,许多教堂、清真寺、学校、办公楼等建筑物被焚烧,物质损失非常严重。(注:参见Inilah lsi Perjanjian Damai Maluku di Malino,载http://www.Detik.com,2002年2月12日。)

当前,马鲁古分离主义运动是在“南马鲁古共和国—马鲁古主权阵线”(Frout Kedaulatan Maluku)领导下进行的。该组织的执行领导人为亚里克斯·马奴普蒂(Alex Manuputty),负责司法事务的领导人为萨米·瓦莱鲁尼(Samy Waleruni),他们内外分工,相互配合,前者以美国为基地展开“外交”攻势,后者坐镇本地筹划指挥。该组织的“奋斗”目标是要联合国及国际社会承认并恢复“南马鲁古共和国”的“主权”。该组织在国外设立了不少代表机构,负责开展宣传、“外交”及联络工作,以争取“南马鲁古共和国”尽早得到联合国及国际社会的支持和承认。

印尼政府对“南马鲁古共和国—马鲁古主权阵线”分离运动采取了谈判与镇压相结合的策略。2002年2月12日,印尼政府派政治与安全统筹部长、人民福利统筹部长及警察总长等人前往苏拉威西的马利诺(Malino)召开有亲印尼共和国政府代表与反印尼共和国政府即分离运动代表参加的谈判会议,双方同意立即停火并上缴所有武器,反政府方保证停止一切活动,双方代表70人均在协议书上签字。

与此同时,以伊斯兰教师联合会总主席哈希姆·穆拉迪为首的“跨宗教代表团”赶赴马鲁古进行宣传和调解活动。但是分裂分子的头目一意孤行,继续从事分裂活动,印尼政府便采取了强硬手段,将其大、小头目依法逮捕并分别判处了3-15年有期徒刑。同时,印尼政府多次与美国政府协商,以便将亚里克斯·马奴普蒂引渡回国。(注:参见Deportasi Manuputty Belum Jelas,载http://www.Detik.com,2004年3月4日。)

三、民族分离主义运动的走向

印尼何以出现民族分离主义运动?概括起来,它是由历史及现实、国内及国际等多种因素所使然。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印尼的地域跨度大(由17508个大、小岛屿组成),诸多民族分布在近6000个岛屿上,历史上每个民族的聚居地都相对固定,地域的隔离阻碍了各民族间的往来与沟通,加之许多民族又都分布在边缘地区,易使他们与驻地在爪哇的印尼中央政府产生离心力。(2)印尼诸多原住民属于蒙古—马来及美拉尼西亚人种,他们在历史、文化、宗教信仰及风俗习惯等方面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难以形成统一的民族认同。(3)荷兰人在其350多年的殖民统治时期对印尼各地实行“分而治之”的政策,致使民族间产生了仇视情绪,加上西方文化及基督教的宣传和渗透,更加深了原有的隔阂。(4)印尼政府的政策存在偏差,在政治及经济上长期实行中央集权制,在对各地丰富的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及财政分配上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利益照顾不够,加大了一些民族的不满与离心倾向。(5)国际上全球化、新自由主义、民主化的大环境对印尼的某些民族带来负面影响,使得一些人对本民族的历史产生错误认识。尤其是在东帝汶脱离印度尼西亚、成立了被国际社会承认的主权国家后,分裂势力产生了错觉和幻想。(6)当今世界各地不断出现的民族分离主义运动对印尼分离势力的活动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7)民族问题、宗教问题及恐怖主义等与分离主义交织在一起,助长了分离主义运动的气焰。

如何解决好民族问题,尤其是彻底打击民族分离主义运动,是直接关系到印尼国家安全和命运的大问题。对此,印尼政府和各族广大民众认识深刻、态度明确,政府所采取的一系列相应措施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分离主义的威胁依然存在,分离势力还未全部缴械投降,有的地方还出现了新的分裂活动。为了彻底消灭分离势力,笔者认为,印尼政府应同时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做好安全及外交工作,及时发现、揭露外部势力支持、煽动印尼民族分离活动的事实真相,揭露某些国家在人权等问题上玩弄的双重标准,最大限度地切断外部社会与分离势力的联系。(2)设立专门的职能机构和研究机构,对印尼国家、民族的形成历史进行大力宣传、教育,增强各边远地区、各少数民族对统一的印尼共和国的凝聚力和认同感。(3)及时、公正地处理民族纠纷和冲突,承认并纠正以往处理类似问题时出现的错误,使各边远地区、各少数民族对政府产生高度信赖感。(4)调整政策,进一步重视东部诸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开发和建设,切实提高当地人民的物质及文化生活水平;合理分配地方资源及税务所得,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刺激地方经济的增长;在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重视少数民族人力资源的开发和人才培养,各级政府以及军队、警察应注意招收少数民族青年等,使各边远地区、各少数民族对印尼国家产生强烈的归属感。(5)讲究斗争策略,对待分裂活动要因地、因时制宜,军事手段与谈判、说服教育等政治手段以及解决经济和社会问题相结合;对分离运动头目与一般参与者应区别对待,对前者决不手软,对后者要做好争取、转化、教育工作,使更多的人消除其与中央政府的离心力,同心协力建设统一的印度尼西亚共和国。除了以上各点,还有一个根本问题不能忽视,那就是印尼必须尽快恢复经济,提高综合国力,为解决各种问题包括铲除国内的分离主义提供可靠保障。

新任民选总统苏西洛上台后多次表示,将尽快有效地解决国内的分离主义问题。政治、法律及安全统筹部长维多多做出了具体部署,他认为制止民族分裂、消灭“亚齐独立运动”等分离活动的前景是乐观的,但前提是大家必须继续努力。(注:参见" Operasi Pemulihan Keamanan Belum Selesaikan Separatisme".in Kompas,2004年11月10日。)印度洋海啸发生后,面对满目创痍的亚齐,印尼政府除了在国际社会的支援下积极组织亚齐的重建工作外,还应马上与“亚齐独立运动”的头目取得联系,尽早达成停火协议。2005年1月底,双方代表在赫尔辛基进行今年的第一轮谈判,印尼政府方提出两个条件:其一,政府同意给予亚齐特别自治的地位,但它必须是印尼共和国统一国家的一部分;其二,必须实现全面停火。虽然这次谈判没有取得任何成果,但双方都愿意继续进行谈判。

标签:;  ;  

印度尼西亚民族分离主义运动_伊斯兰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