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国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我国的经济在快速的发展,社会在不断的进步,我国的农村发展十分迅速,在农村宅基地复垦项目中水土保持措施对复垦后耕地地力的提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农村宅基地复垦项目实际,在分析农村宅基地地力问题的基础上,就如何采用水土保持措施提升复垦后耕地地力进行了分析研究,为类似宅基地复垦项目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水土保持;宅基地;复垦;耕地地力
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农民在不拆除旧房的情况下,在村外交通便利处毫无规划地兴建新房,导致大量闲置旧房的出现,另外,由于这些农民大部分时间工作在城市,进一步导致农村房子的空置。这样一种村外扩张、村内闲置、新房空置率高的现象称为农村空心化现象。盲目扩张的新房宅基地,占用了大量的耕地资源,同时闲置旧房也占用了大量的土地,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极大浪费,进一步加剧了人地矛盾。为了再利用空心村的废弃宅基地,盘活土地存量,近年来,全国各地政府大力开展宅基地复垦项目,把农村废弃的民居推倒复垦为耕地,实现了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土壤是保障人类生存发展最珍贵的自然资源之一,是土地复垦的核心问题,是决定复垦成败与效益高低的关键因素。而在宅基地复垦成耕地的过程中,虽然耕地的数量得到了增加,但目前农村宅基地复垦新增耕地的土壤通常存在瓦片石块多、物理结构破坏严重、土壤板结、通气性差、养分含量低等问题,很难满足农作物生长的需要,且其使用受到当地的自然环境、交通和人为活动等制约,因此通过分析前人对宅基地复垦土地的适宜性进行评价,有助于更合理地重新利用复垦宅基地土地,做到“宜林则林,宜农则农,宜景则景”。
1农村宅基地耕地地力情况分析
1.1排水设施不完善
属中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性气候区,雨量充沛且雨热同期。由于刚退出的宅基地缺乏完善的排水设施,致使过多的地面水、土壤水和地下水难以排除,土壤中水、肥、气、热条件得不到改善,加之雨水冲刷,水土流失更加严重,使原本地力较差的耕地更加贫瘠。因此,排水设施不完善同样影响着农村宅基地复垦后耕地地力。
1.2宅基地利用方式粗放
村庄建设缺乏规划指导,加上长期以来宅基地无偿使用,农民住宅低水平重复建设,村庄“小、乱、散”现象普遍存在,土地利用比较粗放。同时村庄规模过度扩张,或是沿公路“线状”延伸,或是沿村庄外延扩展,没有形成集中布局的势态。我们的政府重新区规划而轻旧村改造,农民建新不拆旧,村庄整理难度大,农村废弃地、闲置地及空置房屋不断增多,造成土地资源的极大浪费。按照国家规定的最高人均住宅面积指标28m2/人,每户配套必要的绿化、广场、道路等设施24m2,据此标准计算三口之家的住宅面积为108m2,四口及以上的家庭住宅面积为136m2。我们对重庆市丰都县龙孔乡的调查研究显示,在随机抽查的100户农户中,住宅面积大于136m2占到51%,户均住宅面积270m2,远大于国家规定的最高标准,临江村等部分村庄房屋空置率高,甚至占居民点用地总面积的30%以上,由此可见我国农村宅基地利用集约化程度很低。
1.3耕地板结严重
复垦的农村宅基地大都使用年限较长,土地上附着房屋老旧。长时间受房屋结构承压和人为活动等因素的影响,土壤中毛细管孔隙较少,通气性、透水性、增温性较差,土壤的吸水、吸氧以及营养物质的吸附能力很低,通透能力下降,致使作物根系发育不良,加之土壤中有机物等营养物质含量很少,严重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因此,建筑物刚拆除之后的宅基地严重板结,耕地地力较差。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提高地力措施
2.1建立土地复垦基金和收益分配制度,为新农村建设提供资金支持
我国可设立农村宅基地复垦基金,基金的收取可以是任何个人、公司、协会、团体、基金会的捐款;也可以建立投入与受益相协调的长效机制,共同复垦、共同受益,政府可对投资人进行适当补贴,或者政府出资复垦后以地票的形式进行土地流转;政府、村集体和企业三方联合出资,复垦后联合开发,收益共享。设立专门的基金管理委员会,使用和管理基金,根据复垦的需要,经过严格论证,提出具体的基金使用方案,此外该基金对复垦后的收益分配具有决定权。为保障改基金的公正和透明,应设立由各参与方组成的督察组,对委员会的日常工作监督。通过设立复垦基金,一方面顺利实现了复垦,另一方面课利用复垦后的经济收益,开展新农村建设,实现资金的循环可持续高效利用,从而解决了新农村建设资金短缺的问题。
2.2植被建设工程
对终止使用的临时用地,在土地平整后进行植被建设,其目的是为了土地的农业再生产,植被建设的方向(水田、旱地、林地、草地)需要进行土地复垦的适宜性评价,因此临时用地在土地平整后实施的植被建设工程应被界定为土地复垦工程。对利用期间永久用地内的闲置地、裸露地,在土地平整后实施的植被建设工程(植树、种草、种花),其植被建设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永久用地内的水土保持和绿化美化功能,植被建设的方向就是林草结合,不牵涉到土地复垦的方向的判定。另外,永久用地终止使用进行复垦时,可能受复垦方向和复垦整体效果等因素的影响,会把原有植物措施进行废弃,进行重新复垦,其植物建设工程不满足土地复垦工程永久性的特点。因此,永久用地在利用期间的植被建设工程不应被界定为土地复垦工程。由于永久用地内的水土保持工程大多是在建设期间完成的,永久用地终止利用后的植被建设工程不在目前水土保持防治体系范畴之内,因此不对其进行工程界定。
2.3进行保护性耕作
保护性耕作是指在不剧烈扰动土壤的情况下从事农业生产。复垦土壤由于受到的人为扰动比较大,表土层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改变耕作方式,进行保护性耕作能最大程度地减少土壤养分流失,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通过免耕、少耕和秸秆覆盖与常规耕作的比较,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的影响,发现少耕能够明显改善了土壤理化性状,增加土壤贮水量、减少硝态氮的淋失,进而能提高全年作物产量。采用裸地、薄膜覆盖、秸秆覆盖和玉米间作大豆等不同的耕作方式种植玉米、大豆,发现秸秆覆盖和玉米间作大豆,不仅可以提高地温,保水蓄肥,而且还能增加土壤腐殖质含量,改善土壤理化性质。通过设置免耕、深松、翻耕三种不同耕作措施的冬小麦田间试验,测定冬小麦收获后的土壤物理特性,发现免耕增大了土壤容重、土壤硬度,干筛法和湿筛法大于0.25mm的团聚体含量均比其他处理的含量高,并且增加了土壤蓄水量和水分入渗速率。研究发现采用秸秆覆盖麦田可使耕层土壤(0~50cm)温度提高0.5~2.5℃,土壤总孔隙度增加2%,土壤含水率提高4.2%,使土壤条件更适于植物生长。通过分析北美不同国家保护性耕作对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水分入渗速率和利用率、蚯蚓数量和作物产量,发现保护性耕作措施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生物多样性,提高了水分利用率,建议在中国推广应用。分别设置了免耕覆盖、深松覆盖、一次深翻和传统耕作等耕作模式,发现免耕覆盖与传统耕作相比,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了10.62%,氮素、磷素、钾素的生产效率分别提高了10.27%,12.54%,12.19%,同时小麦产量也提高了15.38%。
结语
在宅基地复垦项目中,黔江区客观分析了耕地地力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合理的水土保持措施,使复垦后的宅基地在短时间内就恢复和提高了耕地地力,为类似土地复垦项目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乔亮.重庆市农村宅基地复呈耕地地力评价方法比较研究:以涪陵区为例[D].重庆:西南大学,2015.
[2]黄昌勇.土壤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7.
论文作者:马斌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2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1/13
标签:宅基地论文; 土壤论文; 耕地论文; 地力论文; 土地论文; 植被论文; 农村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2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