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核电厂设备维修后再鉴定的质量保证论文_洪金英,张敬周

浅谈核电厂设备维修后再鉴定的质量保证论文_洪金英,张敬周

福建福清核电有限公司 福建福州 350300

摘要:论文以核电厂换料大修后设备再鉴定流程为依托,从人机料法环测等多个维度,按照PDCA顺序阐述再鉴定活动各环节的质量保证核心要求、常见失效点和改进建议。

关键词:再鉴定;质量;改进

引言

核电站设备可分为核岛内设备与核岛外设备,两者的维修策略、维修方法与维修周期的确定既有共同之处,但又各不相同。针对核岛内设备的特征和苛刻的运行安全要求,以压水堆为例,通常采用随每次反应堆换料时,对不可靠的部分设备进行检修或更换。考虑到核反应堆的换料周期,维修方法一般为定期的预防维修法或定期(换燃料)检测调整法,维修周期随换燃料等重大措施而定。对于适应不了故障期的设备,如不可更换时则采用可靠性理论中的冗余技术、降额使用等措施提高设备可靠性,以避免运转期间产生故障或停机对核岛外设备采用定期预防维修与状态维修相结合的策略,同时进行日常保养、检查。由于设备生产厂家、运行情况等不同,使用维修条件也不尽相同,现有维修周期不一定切合实际,往往会出现设备不能及时得到维修而造成“失修”,使事后维修增加;或因进行了不应进行的修理而使得一些零部件过早报废,甚至可能造成进一步故障隐患而使设备工况下降,维修费用增加。因此,应针对具体的设备,根据其使用及故障规律,按一定的原则确定合理的维修周期。本文研究了核电站设备的预防维修周期的确定,包括核岛内主要设备维修周期的确定和对核岛外设备维修周期的确定。

1核电站设备维修工作的特点

1.1核电站设备维修工作条件要求严格

核电站各项工作要求与外界绝缘,保证安全,而核电站设备的使用寿命设定为50年左右,核电过程中容易出现泄漏、腐蚀等问题,对维修技术要求很严格。

1.2核电站建设时间长,维修规模量大

核电站从建设到投入使用周期要好几年,在长时间的建设过程中,对核电站各种设备的制作过程、组装测试、发电准备等工作,维修人员的工作范围不仅局限在出现问题时,在日常工作中要定期检查,及时发现问题,所以核电站设备维修的规模庞大。

1.3核电站设备维修任务艰巨,对操作人员要求高

核电站设备工艺要求和技术要求极高,一旦出现问题,工程量大,且危险程度高,维修人员的任务艰巨。这就要求维修操作人员具有良好的抗压能力和专业的技术水平,要在短时间内高效完成维修工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再鉴定活动的质量保证核心要求和常见失效点

2.1确定再鉴定范围

一是确定哪些设备需要再鉴定,二是对已确定鉴定的设备,验证哪些性能指标才能完整反映设备功能。进行过维修处理等干预性活动的设备,首先需要执行品质再鉴定。在品质再鉴定基础上,对核安全相关设备,需根据年度维修大纲,联合运行、维修、计划等多个部门确定功能再鉴定的设备清单和实施窗口。本阶段要有效利用工作过程和维修计划等信息化技术手段,防范人为导致需再鉴定的设备被遗漏。

2.2建立再鉴定活动组织机构

再鉴定涉及运行、维修、计划等多个专业,为保证质量,大修前期需挑选合适的人选组成再鉴定项目小组,并按程序要求在大修实施阶段实体化运作。再鉴定小组通常由再鉴定经理、运行人员、维修专业协调和QC、设备管理工程师,性能试验人员等组成,再鉴定经理需具有丰富的现场和主控室操作经验,熟悉运行技术规格书,建议至少由隔离经理及以上执照人员担任。组建小组后,再鉴定经理需要独立审查再鉴定设备清单的完整性,确认实施窗口合理,召开动员会,明确各岗位职责、技能、接口、运作规则等,及时开展专业技术、经验反馈及管理要求的培训,以保证再鉴定活动实施的质量。

2.3风险识别

大修期间机组状态变化快,交叉工作多,再鉴定活动在人员及设备安全方面存在较大风险,文件编写时需全面分析活动风险,将防范措施落实在程序中。工业安全风险主要有触电(如电气开关的送电操作)、高温烫伤(如蒸汽外漏)、高压(如压缩机出口压力)、辐射或玷污(如放射性液体喷溅)、火灾(油系统)等。机组及设备风险主要有违反技术规范(如状态设置不正确、保护信号未恢复等导致QSR设备不可用)、重大设备损坏(如条件不具备时启动设备)、介质意外流出(如阀门状态错误),以及误操作公用设备影响相邻机组等。

2.4验收标准

验收标准的完整性和准确性直接关系到再鉴定结果可靠性。文件准备阶段对每项再鉴定活动,需要从“是否有验收标准、标准是否明确、标准来源是否可靠”等多个方面进行确认。对同一个参数的标准,因上游文件可能对应不同工况,因此标准的选择需考虑运行工况。文件准备常见的失效有:风险识别不到位(未考虑对相邻机组或设备的影响;试验窗口不合理;设备启动或恢复逻辑顺序不合理)、验收参数不全、重要参数验收标准缺失、标准不明确甚至标准错误等。

3对核电站设备维修优化的措施

3.1创新核电站设备维修优化方法,保证工作有效开展

核电站设备维修优化,在方法上要进行创新,通过调查和借鉴国内外经验,制定科学的核电站设备维修优化公式,提高问题预防意识,保证设备的安全性从而降低维修次数,节约维修成本。首先,注意核电站设备预防修理。根据国内外经验和实例,将两次预防维修的间隔时间作为一个周期,分析预防维修各工作环节产生的费用,确定预防维修周期公式,通过计算得出一个投入少、效果高、可靠性强的预防周期数值,为维修工作开展提供基础。其次,提高核电站设备维修优化的先进性,将计算机网络技术融入相关维修设备,实现智能化预防和计算机危险警报,为维修人员创造安全环境。最后,注意核电站设备维修优化后续工作。在维修工作结束后,技术人员要运用先进技术,检测维修效果,确定再次发现同一问题的概率,降低危险事故发生几率。通过上面三种主要措施,运用先进技术对核电站设备进行维修优化,提高设备先进性,促进核电安全持续发展。

3.2提高核电站设备维修优化人员的专业水平,将维修优化工作细节化

核电站设备维修过程要求维修人员有熟练的技术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传统的维修工作主要依靠维修人员的经验,有非常大的局限性,造成维修方案随机化,维修过度或者维修不足,不仅不利于设备维修,也造成了资源浪费。在核电站建设之前就要着手建立专业的设备维修团队,并对团队进行培训,加强对设备特性的了解,增加专业水平,并通过模拟实践,锻炼实际操作水平。另外,培养设备维修优化人员的责任感和创新思维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方面,在以往对核电站设备维修过程中,一些维修人员缺少责任感,认为一些小问题对全局影响不大,没有必要修理,忽视了量变引起质变的哲学道理,容易发生大事故;另一方面,有一些维修人员认为当前设备已经足够先进,或者优化设备任务难,不愿意思考,这都不利于我国核电发展,所以要注意培养其创新思维。

结语

组织机构方面,因再鉴定小组属于项目类临时机构,活动接口复杂,需要有明确的文件约定相应的责任和权利(尤其是设备操作权限)以防止组织松散。文件准备方面,验收标准需参考多个上游文件(EOMM/GOR9等)和设备厂家的技术意见。对上游没有特别要求的参数,验收标准应结合多次大修的检验效果逐步修正,确保其合理性。过程控制方面,发挥设备首次启动控制单的检查功能,有效利用自检、互检、工前会、监护制等防人因失误工具。再鉴定引起的设备状态改变应在执行结果中记录,期间实施的临时接线,试验后应及时取消等。

参考文献

[1]陈增芳,郭平,汪垠.核电站设备用主要金属材料落锤试验中焊接材料及焊接工艺的确定[J].中国重型装备,2013,1:34-35+38.

[2]宋长华,罗成,丁力,等.关于高职院校设置核电站设备运行与维护专业的可行性研究[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4:4-7.

论文作者:洪金英,张敬周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3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29

标签:;  ;  ;  ;  ;  ;  ;  ;  

浅谈核电厂设备维修后再鉴定的质量保证论文_洪金英,张敬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