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朗朗”与“琅琅”论文_宋萌萌

宋萌萌

河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 新乡市第三十二中学 河南 新乡 453000

作者简介:宋萌萌,女,汉族,河南新乡人,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全日制研究生,研究方向:语法学,新乡市教育局局属中学市三十二中在编初中语文教师。

摘要:在日常交际中,人们常使用“langlang”来形容读书声,但究竟是“朗朗的读书声”还是“琅琅的读书声”?人们大多对此一知半解,甚至很多教师在教学时也不能恰当地进行区分,致使学生也含混不清。基于此,本文将从“朗朗”与“琅琅”的词语搭配、语义内涵、内部结构以及句法成分上加以分析,以期找到二者的不同,解决书面形式上的困惑。

关键词:“琅琅”;“朗朗”;词语搭配;语义内涵;内部结构;句法成分

通过对北大语料库中现代汉语穷尽式的搜集,我们发现,“朗朗”的总使用次数达到407个,而“琅琅”仅为241个。可见,“朗朗”在使用频率上要远远大于“琅琅”,我们可以将二者的分布情况以表格形式具体展示。

从词语搭配上看,“朗朗”和“琅琅”均可用于读书声、笑声、童声以及泛指声音的搭配上,成语“~上口”的使用频率也比较高。其中,对于和“读书声”的搭配,两个词语均显示出了旺盛的生命力。但综合语料发现,“朗朗”在与读书声搭配时,更加侧重对于朗读者自身声音响亮度即对音质本身的强调,而“琅琅”除了可以加强对朗读者声音的强调之外,还可以专指朗读的文本文辞通俗,便于口诵。

同时,不难发现,“朗朗”的词语搭配显示出较为均衡的状态,与“读书声”“笑声”“朗朗上口”以及其他固定词语的搭配上基本都占据五分之一左右的比重,而较之于同“读书声”的搭配,“琅琅”则用于“琅琅上口”这个成语的比重更大,几乎占据总数的半壁江山。“琅”在《现代汉语词典》中释义为:“❶一种玉石。❷洁白。”同时明确标注语体为“<书>”,因而受到书面语体色彩的影响,作为成语的“琅琅上口”在使用中频率较高。同时,“琅琅”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释义为“形容金石相击声、响亮的读书声”,词性标注为“拟声词”,因而受到这一释义的影响,“琅琅”的词语搭配范围较为集中,除了成语“琅琅上口”的大量使用之外,大多与“读书声”相搭配,而与“笑声”、“童声”、“声音”的搭配能力则相对较弱。《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朗”的释义为:“朗,❶光线充足,明亮。❷声音清晰响亮:~诵│~读❸姓”,由于“朗”本身释义较多,故而在与词语搭配上展现出了丰富的灵活性。词义的延伸与搭配以本义为中心,因而从二词与词语的搭配上看,“琅琅”的书面语体色彩较为浓重,而“朗朗”则使用范围较广,搭配相对灵活,可以和“笑声”“笑语”“祝语”“嗓音”等直接进行搭配。

从语义上看,《汉语大字典》中“朗”字释义中有“开朗”之义,由于受到“朗”字此释义的影响,在与“笑声”的搭配使用上,“朗朗”的使用频率远远高于“琅琅”。“朗朗”在与“笑声”的搭配中达到26.29%,而“琅琅”仅占2.07%。同时,“朗朗”与“笑声”的搭配形式相当灵活:

(1)朗朗的笑声中,夹杂着一声嘲笑:“在国民党统治区里,敢跳秧歌舞?谨防上黑名单,抓走!”(罗广斌《红岩》)

(2)卢小波朗朗一笑,说:“在家里呀,许你装电话就不许我装?”(方方《一波三折》)

(3)到虚先生确实是有股子仙气,眉清目朗,步履飘逸。现在,手提一网兜鲜藕、莲蓬,边往院子里走,一边朗朗地笑,真有点仙人吓凡的劲头儿。(陈建功《皇城根》)

(4)透过李美筠朗朗笑声,我似乎看到了一个精神抖擞的老人正被一大群孩子簇拥着,在灿烂而温暖的阳光下尽情地歌尽情地舞……(李金良《七十年资助失学儿童的世纪老人》)

(5)上了二楼,张将军健步从里间走进客厅,“欢迎,欢迎你们啊!”这位与本世纪同龄的老人精神矍铄,谈笑朗朗,说一口地道的东北话。(陈先义《黄宏和张学良说笑话》)

在与这些词语搭配的过程中,“朗朗”的语义内涵被赋予了新的附加意义。语料(1)“朗朗”形容笑声,除了表达“声音清晰响亮”义之外,更多的是赋予了一定的感情色彩用“朗朗的笑”和“夹杂之的嘲笑声”形成对比,表达革命女同志们阔达的心境;语料(4)和(5)中以“朗朗”形容的是老人的笑声,此时的语义指向除了“响亮”外,包含更多的是对老人矍铄精神状态的赞颂和敬仰。由此可见,“朗朗”的语义内涵中除了词典释义中的“声音清晰响亮”之外,在实际使用中还隐含了一定的附加色彩。而“琅琅”则重在对声音本体的强调,比如与“童声”搭配的“清脆”义、与“声音”搭配的“洪亮”义、与“银铃”搭配的“悦耳”义,这些都是对音质本身的强调,词语本体色彩较重,重在写实。

总之,从意义上看,二者均有“清脆”“流利”义,但“朗朗”语义内涵更加丰富,受到语言环境影响较大,其附加色彩浓重,在描述声音状态的同时,包含了一定的感情色彩;而“琅琅”语义指向基本停留在对声音的本体描写上。同时,在用到声音义时,“朗朗”更重于对“声音响亮”义的强调,“琅琅”则侧重于对“声音清脆”义的强调。综合所有语料,我们发现“琅琅”几乎没有用来形容老人的声音的,但“朗朗”却可以。二者语义关系可用图示表示如下:

从内部结构上看,“朗朗”为形容词“朗”的重叠,即为重叠形容词;而“琅琅”则是拟声词,表示金石撞击时发出的声音。针对这两个词语的内部结构问题,邹正良经过论述证明了“朗朗”并非象声词,《现代汉语词典》中将“象声词”的提法进行了修改,但邹先生提出,“真正形容模拟读书声音的”,应该是“琅琅”而非“朗朗”。事实上,邹先生只是论述了“朗朗”的内部结构为形容词重叠,这并不能说明其不可以形容声音,丰富的语言事实可以驳倒这一结论,如“乱乱的声音”“脆脆的声音”等。

从句法成分上看,二词均可在句子中作谓语、定语、状语,但“朗朗”在作谓语成分时使用较为灵活,如“笑声朗朗”“嗓音朗朗”“歌声朗朗”“书声朗朗”“笑语朗朗”“童声朗朗”“谈笑朗朗”“出声朗朗”等,这些搭配在语用中多次使用。而“琅琅”在作谓语成分时只有“笑声朗朗”“书声琅琅”两种形式,且并不多见。以“书声~”为例,“书声朗朗”有32个,而“书声琅琅”则只有13个。可见,“朗朗”在作句子成分时谓词性更强,即表示的动作性更强。“琅琅”在句法成分中多作句子的定语或状语。总之,“朗朗”句法上更灵活,“琅琅”用法较传统。

综上所述,“朗朗”与“琅琅”二词在使用上有共通之处,均可以形容读书声,可以搭配“~上口”,但二者在词语搭配、语义内涵、内部结构以及句法成分上均有所侧重,受到“朗”本体语义广泛性的影响,“朗朗”的使用用法比“琅琅”更加广泛,在形容读书声时,“琅琅的读书声”对声音本质的强调较多,而“朗朗的读书声”则包含由声音所产生的附加意义,在声音义的强调上弱于“琅琅”。

参考文献

[1]邹正良. “朗朗”和“琅琅”[J]. 咬文嚼字,2002,(10):22.

论文作者:宋萌萌

论文发表刊物:《语言文字学》2018年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3/30

标签:;  ;  ;  ;  ;  ;  ;  ;  

也谈“朗朗”与“琅琅”论文_宋萌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