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城市化飞速发展的今天,经济也呈现迅猛之势,城市建设飞速发展,文化遗产却面临着开发和保护的共同压力。这种情况之下,就需要采取新的理念和设计方式对传统的被动开发保护的方式加以改变,要理顺目前的文化遗产保护和城市的发展之间的关系,这样历史文化遗产才能进一步融到城市空间之中,成为全市居民共有财产重要的一部分。
关键词:历史文化遗产;形态保护;文脉传承
1.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的背景
1.1历史城镇的概念与特征
历史城镇是指: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或者某一发展时期城镇的风貌,特指历史的范围清楚、格局和风貌的保存需要比较完整保护的控制区域,遗存保留下来的较为丰富,能够比较完整、真实地反映一定时期中的传统风貌,民族和地方特色。历史城镇的特点首先要有明确的边界,要由县管辖下的基层行政单位,这是要在乡村和城市的过渡型居民点。它一般是县政府的所在地或者是工商业的活动为主的居民点,相当于乡一级政权。
再者它的特点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对推动全国以及某一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它是具有全国的地区范围的影响,或是当地的水陆交通中心,成为闻名遐迩的客流、货流、物流集散地。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建设的重大工程,是对保护当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改善生态环境有较好的效益而且能够延续到现在。
历史城镇的再一特征是历史和自然有比较好的遗存并且能够较完整地去反映某一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地方特色以及民族风情。它是历史传承的真实写照具有较高的历史的,文化的,艺术的和价值的同时也是客观存在的,具有一定规模的人居场所。
1.2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的发展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相当的丰富,而且我国政府也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比较重视,早在1982年,就已经颁布了《文物保护法》专门针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条款,这也表明以保护文物为重心的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初具模型。在2002年对《文物保护法》进行了重新修订,这也某种程度上表明,我国开始有计划构建单体的文物或者是历史文化名城多层次的文化遗产保护机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就对历史文化名城有了定义,即一些城市在文物的保存方面相当完整,极具历史和革命价值。城市中的文物古迹分布密集,或者是能够全面地展现某个特定时期的传统风貌的民族特色、地方特色的街区,又被我们称之为历史文化保护区。
1.3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现状
从历史性城市保护这块来看,我国的历史名城,长期以来都是直接拿危房和旧城直接进行改造,并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历史城区和街区是我国文化遗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针对那些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历史城市和街区,破坏性较为严重,很多历史性城市原本的风貌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很多传统的民居甚至是有着历史意义的街道都被推土机给推掉重建,文化空间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城市原本的记忆功能也消失不见,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目标已经基本上和预想相背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并未给予城市的文化遗产应有的重视,城市文化遗产的政策制定完善性也不够,很多地方尚待加强。
2.历史城镇保护与旅游业的互动关系
旅游开发与历史城镇保护旅游开发是众多历史城镇保护方式中的一种,但并非所有的历史城镇都适合发展常规性的旅游,应进行分类控制。第一类是不适合发展大众旅游的,如以考古、科研价值为主的遗址类历史城镇,或者是濒危的文化遗产,应该进行绝对保护。第二类是不具备条件发展大众旅游的,这类历史城镇由于缺乏旅游核心竞争力,无法吸引大量的旅游者,如果盲目进行旅游开发,不仅会破坏原有的生活模式,有可能对地方经济造成负担。第三类是适宜发展大众旅游的历史城镇,此类城镇旅游资源丰富,特色鲜明,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相对较高,能对旅游者产生旅游吸引,在旅游开发中要对此进行遗产保护的常规性控制。
3.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案例借鉴
3.1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
很多古建筑和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建筑不具备认定为文物的条件,但也是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从我省历史建筑普查情况看,很多历史建筑都在旧城改造过程中被拆除,对历史建筑认定和保护亟待加强。为此,《条例》对历史建筑规定了一整套较为严格的保护制度和措施:一是建立档案,作为历史建筑保护和管理的基础资料;二是编制保护图则,作为历史建筑保护、利用的直接依据;三是明确历史建筑所有人和城市、县人民政府在历史建筑维护和修缮方面的权利和义务;四是规定建设工程选址,应当尽可能避开历史建筑,因特殊情况不能避开的,应当实施原址保护,并规定了无法实施原址保护、必须迁移异地保护或者拆除的严格程序;五是支持在符合保护要求的基础上对历史建筑的合理利用,如开设博物馆、陈列馆、纪念馆、传统作坊以及开展商业、民宿等活动;六是规定对历史建筑的禁止性行为,并完善了相应的法律责任。
3.2成都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
成都历史文化资源展示利用策略主要包括融入城市功能、拓展原有方式两大类。结合保护体系,整合利用现有资源,共同打造成都市历史文化资源空间网络体系。将历史文化资源融入城市绿地、广场等城市开敞空间体系,打造步道等慢行交通体系;挖掘成都非物质文化特征,将其融入现代城市环境和传统市民生活中,避免历史资源孤岛化和碎片化;依托历史文化资源,发扬成都市强大的文化资源特性,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
恢复原初功能。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对有恢复条件的历史资源,包括建筑、遗址、街道、开敞空间等等,恢复原本的使用功能,实现本体展示。价值重现与提升。将历史资源原来拥有的价值,恰当地呈现出来,把被湮没的、价值不高的加以提升、集汇,赋予新的城市功能。价值重现和提升主要采用置换功能、延续功能、植入新功能等等方式。如文殊院对原有的佛教寺庙功能植入现代商业,既可以展示建筑艺术、宗教文化,又可以服务于休闲娱乐生活。
文化沿革展示。成都市的文化特色是历史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在提炼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利用特色文化营造历史名城氛围。如在少城片区通过旧城改造恢复“将军衙门”旧址场景,新建“少城戏社”、“万春茶社”,植入少城文化元素,丰富展示内容。发展演绎展示。充分利用历史遗存的知名度,在现有历史资源保护范围外,发展建设现代旅游设施,实施建设必须与历史遗存及其周边环境相和谐。如金沙遗址博物馆对古蜀文化进行展示展览,科普教育,扩大游客参与性。
3.3兴城的名村名镇保护
宣传是提高古城知名度最有效的途径,加大有效宣传力度是必要手段,能有效打破兴城古城不温不火的发展趋势。加大兴城古城宣传力度必须要从内、外两方面入手。内是指从城市中心做好宣传工作,让游客进入兴城后就知晓古城的文化特色,且对古城心存向往。具体可采用公交车站宣传板、户外广告牌、车载广告、建筑物广告牌等随处可见的宣传方式,并在城市其他景区内设置宣传栏或生产一些关于兴城古城的旅游纪念品,如古城插图日历、纪念册等。外是指在其他省市推广,吸引外地客源。具体可与客源地旅行社合作,研究推出相关旅游路线以提高古城知名度。与电视台旅游节目合作,根据古城历史特点推出相关旅游节目,进而提高兴城古城知名度。
创新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古城除登楼、观赏古迹外,还可围绕古城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立体开发。兴城古城具有绝对优势,建筑风格和保存的完整性都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古城开发中要树立大概念,突破创新。围绕旅游建设城市和旅游规划发展,重点开发明代文明一条街,创建明代商业模式。也可设计新颖的旅游项目增加古城历史气息,举办在明代时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如大将军巡城、古筝演奏等增加古城观赏性,游客走到哪里都能看到新奇。在古城内建家庭旅馆等营业设施,发展体验式旅游。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进行深度体验,让游客走进古城街巷。只有深入体验才能感受古城魅力,有了好口碑才能吸引更多的人。因此,可开发部分家庭旅馆,增加民俗性,满足旅游者的特殊爱好和兴趣,使旅游者在特殊的节日里能更好的满足自己需求,并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古城民俗活动中。家庭旅馆的建立可提高古城的旅游接待能力,同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3.4西南山地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
西南地区(云、贵、川、渝、藏)面积约25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25%,山地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地较多,遗产资源丰富,保存完整,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地位。截至2016年,我国陆续公布了六批共528个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其中西南山地历史文化名镇共59个,西南山地历史文化名村34个,共计93个,占全国总数量的18%,反映出西南山地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在全国历史村镇保护实践中不可小觑的地位。熊键吾基于文化地理理论基础,通过研究名镇名村“人的相关活动”,提炼出村镇起源及变迁、布局理念、民俗文化、生活模式、产业模式、生态环境和文学作品7项村镇特征文化因子,并基于此提出“构建文化逻辑“”重塑历史村镇”“产业模式开发”。陈可石等从文化景观的角度探寻古镇复兴的内涵,提出生态复兴、形态复兴、文态复兴和业态复兴4种路径来解决古镇开发过度或急需保护的问题。马宇钢探讨了文化景观视角下西南山地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街巷的物质构成要素、文化内涵以及演变过程。肖竞以文化景观视角分析历史城镇空间文化关系,建构出历史城镇“文化—空间—时间”的框架,提出了“景观—文化”协同演进的历史城镇保护策略。此外,历史文化村镇的评价体系中应加强对村民居住环境的关注,把人居环境纳入评审评价条件,从根源上制止破坏传统建筑行为的发生,树立全民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意识,提高公众参与广泛度。
结束语
我们要首先需要学会去尊重历史学会去尊重传统以及去尊重前人创造的文化资本,只有这样从而才能实现历史城镇在保护和旅游发展间达成长期的一致和谐。可持续旅游就是指建立在自然和人文资源基础上的旅游,这样的旅游有助于可持续发展,使集中于自然或文化遗产资源的旅游活动能够无限期地存在下去。
参考文献
[1]邓巍,何依,胡海艳.新时期历史城区整体性保护的探索——以宁波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16,(04):87-93.
[2]林林.基于历史城区视角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新常态”[J].城市规划学刊,2016,(04):94-101.
[3]邵甬.从“历史风貌保护”到“城市遗产保护”——论上海历史文化名城保护[J].上海城市规划,2016,(05):1-8.
[4]周俭.城市遗产及其保护体系研究——关于上海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若干问题的思辨[J].上海城市规划,2016,(03):73-80
[5]林林.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体系演进与反思[J].中国名城,2016,(08):13-17.
[6]杨柳.会泽历史文化名城西内街历史商业街区保护更新策略[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6.
[7]周梦婧.城市意象角度的华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策略研究[D].西北大学,2016.
论文作者:张建中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5
标签:历史论文; 古城论文; 文化遗产论文; 文化论文; 兴城论文; 城市论文; 城镇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2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