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理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研究论文_马红桂

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 洛阳 471000

摘要:目的:准确的分析儿科护理的实际风险管理水平,分析实际护理应用护理研究效果。方法:选取入院治疗的100例患儿作为有效的研究对象,根据实际情况随机进行分配,对照组和实验组,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满意度水平,输液外渗情况,是否存在医患纠纷问题,是否存在药物错发等不良反应事项。结果:通过研究患儿护理前后的风险管理满意度、输液渗透情况,医患纠纷问题,对药物错发等各类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实验组患儿的有效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水平,实验组患儿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其差异符合对比护理分析要求,p<0.05。结论:风险管理在儿科护理工作中具有有效的应用价值,可以有效的提高儿科的急诊护理满意度水平,同时降低各类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水平,确保风险管理水平的快速提升。

关键词:风险管理;儿科护理;对比研究

引言

儿科急诊护理过程中需要对患儿的风险进行评估分析,结合患儿的实际病发情况,准确的判断实际发病内容。儿科急诊病人往往会产生发热、来病快,病情复杂等情况,需要准确的分析儿科急诊的特殊性,分析就诊的特点。依照儿科急诊护理的实际工作情况进行具体分析,确定患儿的病情护理特殊性。患儿往往采用静脉用药治疗护理方式,但是患儿较小,护理技术水平不足,需要建立完善的沟通方式,提升有效地护理管控流程。风险管理对于护理工作是极其有效和有必要的,通过风险识别,评估,加强具体处理措施的快速程序化管理,准确的分析实际风险管理工作的具体内容,分析急诊护理的工作应用特点和效果。

1 资料及方法

1.1 资料

选取入院治疗的100例患儿,作为有效的风险评估护理研究对象,患儿的年龄分布在3个月至8周岁之间,随机将其分为两个组别,每组患儿50例。其中实验组患儿50例,男性患儿25例,女性患儿25例,年龄分布在1岁至5岁之间,年龄分布在3个月至8周岁之间;对照组患儿50例,男性患儿26例,女性患儿24例平均年龄为1.1岁至5岁之间,年龄分布在2.8个月至7周岁之间。对比两组患儿的基本资料,根据实际资料进行差异统计判断,p>0.05,说明建模符合实际要求。

1.2 方法

对比两组实际的护理效果,记录护理标准形式。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方式的护理,实验组采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风险护理评估管理。具体风险管理措施参照以下内容。

1.2.1 加深护理综合风险的有效意识评估分析

按照医院实际开展的儿科护理方法,对护理人员采取有效的急诊护理,组织全体护理人员加强综合知识的管理和风险意识评估,不断完善护理人员的护理知识技能水平,充分了解护理风险管理的级别,开展有效的应急护理风险辨识评估方案,提升护理风险的识别认识水平。通过有效的学习,提升护理人员的工作素质水平,培养良好的敬业精神,以有效道德方式加强护理风险意识的管控,建立完善的护理制度分析标准严格控制执行力度,规范护理程序细则。

1.2.2 加强综合业务水平的培训和提升

加强儿科护理人员技术水平的培训和提升,对护理人员进行安全化管理,提高护理人员对于知识掌握程序的认识和理解效果,切实提升护理质量的有效管理。通过合理的考评分析,明确护理人员的专业业务计划水平,加强考核管理制度的建设,从根本上杜绝护理技术较差的问题,逐步减少损失问题的发生力争提高护理地位,让患者可以得到满意的认可。

1.3 评价分析

按照规定的统计满意度标准,对输液外渗情况、医患纠纷水平、药物错发等不良事项问题进行发生率水平的分析。

1.4 统计判断

采用有效的数据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器实际对比数据,确定差异符合有效统计学标准,p>0.05,说明差异不显著,符合统计学标准分析意义。加强有效的统计分析判断,解决风险管理控制标准,确保儿科护理在实际护理中得到准确的统计判断。

2 结果

2.1 患者满意度的对比分析过程

对比组与实验组经过有效的分析,结果显示实验组中有49例患者满意,不满意的1例,综合有效满意率达到98%,对照组中满意患者未40例,不满意的患者10例,综合满意率达到80%。对比两组患者的满意之间差异,p<0.05,符合对比满意度范围。

对于输液外渗情况、医患纠纷问题反馈、药物错发问题。在实验组中发生一例药物错发现象,在对照组中发生输液外泄中发生3例,在药物错发问题中发生2例,在医患纠纷上发生2例。

3 结论

伴随着我国综合护理水平的有效提升,加强儿科的护理是保证优生优育的重要方式。儿科急诊护理过程中,通过有效的对比差错分析,对实际患者可能存在的病情进行判断,及时处理儿科护理人员的各类查错问题,准确的分析患者家属的投诉问题,纠纷问题。风险管理是针对儿科患者可能出现的各类风险问题进行准确有效的评估分析,制定合理的解决方案措施,及时调整风险管理中潜在的各类问题,制定完善的解决方案,加强技术培训管理,逐步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和发展。同时提高患者护理的工作满意度管理效果,以有效的形式进行风险管理的评估分析,确保儿科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通过对比分析,儿科急诊室内的风险管理中需要对患者的满意度、输液外渗情况、医患纠纷水平、药物错发问题等进行统计判断。结果显示,实验组患儿经过有效的护理,患儿的满意度明显提升,高于对照组。实验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符合实际统计学标准,p<0.05,符合实际儿科统计风险标准管理水平,可以有效的降低护理各类不良事件的发生。

结语

综上所述,采用有效的风险管理方式,有效的提升儿科的护理工作,加强综合护理满意度的分析效果,以有效的方式提高护理满意度管理,实现护理风险的实时管控。良好的满意护理方法,可以提升患儿及患儿家属的沟通,方便医护人员对于患者的有效掌控,不断提升护理工作的细致化,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标准,提高护理工作的正确落实,确保儿科护理在临床上可以有效的辅助医生提高患者的治疗和恢复效果。

参考文献:

[1]唐月琴.新时期急诊护理工作的隐患及对策[J].中华中西医杂志,2005,6(1):30.

[2]陈蓓敏.急诊护理风险管理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09,23(3A):573-575.

[3]缪春勤.急诊科护理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护理研究,2007,21(1C):264-265.

论文作者:马红桂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28

标签:;  ;  ;  ;  ;  ;  ;  ;  

风险管理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研究论文_马红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