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国际化中的“新跨国”_大学论文

高等教育国际化中的“新跨国主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等教育论文,主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跨国主义的兴起——背景与趋势

近年来,有关高等教育国际化问题的研究和讨论越来越多,见诸于各种报章、期刊杂志的是一系列新的语词与概念,如“无边界高等教育”、“全球化课程”、“教育服务贸易”……这些语词,一方面,向我们表明了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一些新的走向和特点;[1] 另一方面,更向我们揭示了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一些新的背景:经济全球化的步伐不断加快,高等教育机构在全球范围内“教学”与“研究”两个市场的竞争进一步加剧;知识经济蓬勃地发展,知识的重要性彰显,全球范围内对高等教育与培训的需求越来越为旺盛;信息科技持续地进步,新的信息传播手段在高等教育教学中被越来越多地使用,传统的空间和时间对高等教育拓展的局限越来越弱;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服务边缘和中心地位不断凸显,高等教育服务的短缺和过剩产生了更大的“推力”和“拉力”;教育服务贸易自由化的趋势增强,在国际组织的推动以及发达国家政府的积极扶持下,高等教育资源也不断地在加快流动。

在这样的背景之中,尤其是在世界贸易组织的推动下,GATS以及一系列双边或地区性协议的签署,使得现今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特点:

其一,参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行动者增多,提供高等教育服务的主体(higher education provider)多样化。Svava Bjarnason[2] 就曾指出了四类提供跨国高等教育服务的主体:公立教育提供者,私立非营利性教育提供者,私立营利性教育提供者以及公司化大学。除此之外,各类出版商,各种国际性组织,都有可能参与到跨国的高等教育服务中来。以美国的Laureate教育集团为例,作为一所跨国的营利性教育公司,仅2004到2005年之间,它就给全球12个国家逾16万的学生提供了高等教育服务。

其二,对市场的作用以及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强调。如果说,曾经有过一段时间,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是基于扩大政治影响考虑的话,现阶段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则是在建构一种国际教育服务贸易。[3]

其三,参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体在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增强了自己的企业化努力(entrepreneurial efforts)。所谓企业化努力,并不一定指高等教育机构的营利性努力,它是指有关高等教育机构试图通过组织和管理的革新,以谋求对外部不断变化的社会和经济环境做出积极主动的反应,从而满足自身追求卓越、不断进步的发展需求。市场机制的引入以及一系列服务贸易协定的签署,一方面,使得高等教育服务贸易自由成为可能,另一方面,也导致了高等教育服务市场内的竞争进一步加剧。这样,许多高等教育机构也不得不开始积极投入市场,通过独立或合作的方式积极在海外拓展盈利性的学习项目或分支。例如英国的诺丁汉大学,就分别于2000年和2005年在马来西亚和中国建立了分校和合作大学。

其四,高等教育资源流动的形式更加多样化,虽然说目前情况下,学生的跨国流动仍然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要形式,但是教育项目和院校的跨国流动趋势也在不断加强。

不难看出,而今的高等教育,已经呈现出一幅与以往不尽相同的国际化图景。在这样的图景之中,一种高等教育的“新跨国主义”悄然兴起。

新跨国主义的含义、特点

新跨国主义(The New Transnationlism)代表了高等教育跨国服务活动的一种新取向。它以学习项目和学校的跨国流动为特点,以高等教育机构的跨国运作、合作和远程跨国教学为主要形式。

与高等教育传统的跨国形式——学生、学者的跨国流动——相比,新跨国主义具有如下一些特点:其一,它表明了参与高等教育国际化流动的不仅仅可以是人,还可以是教育项目和高等教育服务的提供者;其二,它更强调高等教育提供者的主观努力,要求积极的市场开拓,例如建立海外分支,推广教学项目;其三,它的实现形式更加多样,授权课程、联合项目等等都可以加以利用;其四,它有很强的市场导向性,一般根据市场需求办学或开设教育项目;其五,目前来说,它的规模相对较小,但发展迅速(见表1)。

新跨国主义的形式

新跨国主义主要有三种形式,他们分别是:本国高等教育机构在国外的运作;本国的高等教育机构与国外的学校合作,开设的联合学术项目;通过远程技术实现的远距离教学。

本国高等教育机构在国外的运作

高等教育机构在境外运作并非什么新鲜事物,早在18世纪随着殖民主义的扩张,那些所谓的宗主国就在按自己的教育模式,向殖民国家输出教育,[4] 一些高等教育机构在本国政府的推动下纷纷于国外建立了自己的分校或按自己的样板建立了新学校。但是,现今的高等教育机构在境外的运作,显然有着不同的动因、特点以及形式(见表2)。

与早期海外运作的努力相比,现今的高等教育机构在境外的运作呈现出市场导向、主体多元以及形式多样等一些特点。

现在的高等教育机构在海外的运作形式更为多样,其主要形式有三种:一种形式为本国高等教育机构直接在国外开设分校,创办国外分支或学习中心;第二种形式为本国高等教育机构与国外有关机构合作,开设新校;第三种形式为本国高等教育机构收购或者部分收购国外大学,直接拓展自身教学服务的范围。那些在国外直接建立的分支,如同其他正规教学机构一样,以实体的形式出现,有教学班级、图书馆、实验室、办公室,并且提供完全学位的学术项目。本国高等教育机构收购或者部分收购国外大学的情况也常常发生,[5] 这类机构常为赢利性的高等教育提供者。关于高等教育机构在境外开设分校的活动,没有什么世界性的全局性数据。但是从某些国家的相关统计我们还是可以看出其发展的大致情况。

以马来西亚为例,自从1996年以来,在马来西亚政府的积极推动下,已有四所大学在其境内成功开设了分支性机构,他们分别是:

* Monash University Sunway Campus( Aus) -1998年建

* Curt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arawak( Aus) -1999年建

* University of Nottingham Malaysia( UK) -1999年建

* FTMS-DeMontfort University Campus Malaysia( UK) -1999年建

仅2002年,这四所分支性的大学就在马来西亚招收了4,740名学生,占到了同年马来西亚私立院校注册学生总数(41,811)的逾1/10。

再以澳大利亚为例,在1996年至2001年间,澳大利亚的大学在国外的分支机构招收的学生总数增长了2倍,其总数量占到了澳大利亚国际学生总数的29%。

再以Laureate教育集团为例,作为美国著名的赢利性教育集团,截至2005年,通过直接建立分校、收购国外学校,以及合作办学的形式,它在欧洲、拉丁美洲、亚洲等地区的12个国家共设立了15所分校和两个网上学习中心。到2004年,在其办学网络中学习的学生数量已达165,000之巨,其办学收入已达64亿8千万美元。

总体来说,到目前为止,通过此种方式实现的高等教育资源的跨国流动规模尚小,许多发达国家的教育机构正在努力做这样的尝试。

本国的高等教育机构与国外的有关机构合作,开设联合的学术项目

新跨国主义另外一种主要的形式为本国的高等教育机构与国外的有关机构合作,开设联合学术项目。

此合作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为合作课程或学术项目。在此种项目中,由国外的高等教育提供者与国内的有关高等教育机构进行合作,开设可能导致联合学位(joint degree)或双学位(double degree)的课程。此种项目学习形式多样,可以是在某一国完成学位的学习,也可是学生先在国内机构按照国外的学程学习一段时间,之后,再到国外的合作机构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另外一种为所谓的授权课程,在这种模式下,由国外的高等教育提供者向国内的有关教育机构提供授权,由国内的有关机构开展具体的教学管理工作,学生学习完成后一般被授予国外的学位。

此类跨国合作在近年的发展中体现出如下一些特点:有更多的行动者参与到此类活动中来;合作项目的选择,大多是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其规模尚不及学生流动,但是发展迅速。在亚太地区,以新加坡为例,在此类学习项目中学习的学生数迅速增长,从1997年到2000年间,在这类项目中的学生数增长量达50%,而同期新加坡本地公立高校学生增长量仅为19%。再以我国香港地区为例,据2001年统计,大约有150所外国高等教育机构或单独或与其他机构合作共开设了645门课程。

再以我国大陆为例,合作办学至今已经经历了近10年的发展过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扩大和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中外合作办学发展迅速,办学规模逐步扩大,办学层次逐渐提高,办学模式也趋于多样化。以2005年教育部公布的授予国外学位与香港特别行政区学位的合作办学在办项目名单(截止2004年6月30日)为例。截至2004年6月30日,共有授予国外学位与香港特别行政区学位的合作办学在办项目164项(如表3所示)。

表3 1995到2004年授予国外学位与香港特别行政区学位的合作办学在办项目

启动年度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6.31)

批准项目数 2 3 4 7 9 11 223745

24

表4 2003年到2008年西欧和美国的预期e-learning市场

Western European and US Corporate eLearning Market by Country,2003-2008( USM)

2003-2008

2003

2004

20052006

2007 2008

CAGR[*](%)

Austria10 11 15 20 2531

25.70%

Belgium20 24 30 38 4860

24.60%

Denmark18 20 24 29 3643 19.20%

Finland12 14 18 23 2935 24.50%

France111123151 192238

291 21.30%

Germany

141156200 260330

401 23.20%

Greece 2 2 4

6 7 9

42.60%

Ireland11 13 16 20 2530 21.50%

Italy 70 82103 131167

212 24.90%

Netherlands40 45 53 65 84

105 21.30%

Norway 16 20 24 29 3540 20.10%

Portugal

8 10 13 17 2329 30.50%

Spain 35 43 59 78102

121 28.20%

Sweden 44 54 68 85103

119 22.00%

Switzerland16 20 26 33 4357 28.60%

United Kingdom144178227 288364

427 24.30%

Western Europe Total 697815 1,031 1,314 1,6592,101023.60%

USA 4,124 5,047 6,305 8,060 10,64713.48126.70%

* Compound Annual Growth

Source:IDC( subsidiary of the International Data Group) ,Western European eLearning Market 2003-2008 Forecast and Analysis,Framingham,MA,June 2004 and Worldwide and U.S.Corporate eLearning 2004-2008 Forecast:Behind the Scenes with eLearning,a Business Enabler,Framingham,MA,November 2004

资料来源:Michael R.Czinkota.( 2005) Loosening The Shackles:The Future of Global Higher Education.www.wto.org/english

不难看出,自1995年开始,新批准的项目数量呈逐年增长的态势,而且自2001年开始,数量增长速度明显加快。除此之外,在人才培养的类型上,近年来也呈现多样化的特点:早期培养的人才多为工商管理类,而到了现在,类型则大为增加。以1995年和2003年为例,1995年全年共批准两个项目,且均为工商管理硕士,而到了2003年,所批准的45个项目,已经涉及到了包含工商管理、语言学习、会计、土木工程、计算机科学、食品科学、通讯科技等在内的诸种学习项目。

通过远程技术实现的远距离教学

信息和通讯技术给知识生产、保存和传播带来的影响并不亚于印刷革命。计算机网络在高等教育跨国服务领域的应用,使得高等教育国际化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使得教育研究者们开始重新审视现时代的高等教育课程、教学实践以及办学模式。[6] [7]

现代远程教育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教育方式。通过远程技术实现的跨国教学,与传统的面授教学方式相比,它体现出如下一些特色:学生与教师分离,使得学生不出国即可学习外国课程;信息的传输方式多种多样,网络、卫星等信息传播手段的利用,使得学习的场所和形式可以灵活多变;现代条件下的远程教育技术,像e-learning,使得教学过程中信息的收集和传递更为充分;它所开拓的不仅仅是市场,由于其对学习者的低选择性,使得更多的人能够参与到课程学习中来。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通过远程技术实现的跨国教学的规模正在不断地扩大。以澳大利亚为例,在2001年,通过此种远程方式注册为澳大利亚大学境外学生的人数占到澳大利亚总国际学生数的9%,而这一数据在1996年为6%。

据2002年无边界高等教育组织对英联邦国家的调查,在反馈数据的33所院校中,通过此种方式学习的国际学生共有8,102人,而有关统计显示,33所院校在2000年到2001年份招收的国际学生数为73,480。也就是说通过远程教育学习的国际学生数占到了总国际学生数的11%左右。

设在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内免费的汉语学习网,从1999年试运行至今,已有近两万名注册学生定期到网上学习汉语。学生遍布美国、韩国、英国、印度等180个国家,单在美国注册学生就有4000名。每天都有全球各地400名左右的学生在网上接受汉语教育。[8]

不难看出,远程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空间。在国际远程教育领域,有广阔的市场等待开发。

据估计,在2003年,西欧的联合e-学习市场收入为6亿9千万美元左右。在此后的几年,年增数预计可达24%,也就说到2008年,其市场收入可达20亿美元。在亚太地区,此市场的同时段收入预期从1亿7千2百万美元增长到逾7亿2千3百万美元。而在美国,预计到2008年,这一数据会以年27%的速度增至135亿美元。[9]

机遇和挑战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服务市场的逐步开放,新跨国主义的兴起,我国的高等教育将会拥有一系列新的机遇,也必将经受一系列新的挑战。

在新的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之下,提供高等教育跨国服务的主体变得多元化。多元化的主体结构要求我们:1.要进一步发展传统大学和学院之外的高等教育服务的提供者和合作者,例如赢利性的大学、学院、远程教育集团以及出版集团。非传统的高等教育机构有可能获得更大的发展;2.要进一步鼓励更多的具有资格的高等教育服务的提供者参与到跨国高等教育的服务贸易中来。与此同时,我们现有的高等教育机构也可能因此经受更多的挑战。随着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参与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的行动者增多。国家、国际性组织、媒体都有可能成为推动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的行动者。加强他们之间的合作,变得非常必要。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加强与国际机构的合作,借助他们在信息获取和交流、规则的协商与制定方面的优势,来推动我国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开放的高等教育服务市场,鼓励更多的竞争,竞争的环境之下,我们的大学需要更具活力,加强企业化努力。在开放的环境之下,传统的管理模式可能使高等教育机构在适应灵活多变的市场时会显得力不从心。因而,宏观上,如何通过规范教育行政等手段来促进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变革,从而增强我国大学的活力;微观上,如何通过大学组织的变革来增强我国大学的适应性,都值得我们认真探讨。

多元化的主体结构和竞争性的市场环境,要求我们熟悉国际市场规则,规范自身的市场并加强对市场的管理。及时、合乎市场规则的教育立法变得甚为重要。

新跨国主义的兴起,高等教育资源的不断流动,使得学生在降低成本的情况下在本土接受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成为可能。但是,市场的开放使得鱼龙混杂的情况在所难免。这就要求我们建立一整套与国际接轨的质量认证和管理体制,以保证优质资源的进入和保护本国学生的利益。

标签:;  ;  ;  

高等教育国际化中的“新跨国”_大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