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高校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基地_精神文明论文

把高校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基地_精神文明论文

把高校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基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精神文明论文,高校论文,基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指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重大战略任务。高校作为人类文明的集散地,对于这一“重大战略任务”的完成是应该而且能够有所作为的。要把高校真正建设成为精神文明的重要基地并对社会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必须全面分析社会环境对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影响,正确认识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地位和作用,清除影响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障碍,通过抓根本、抓重点、抓关键、抓载体,切实提高高校自身精神文明建设的质量。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指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重大战略任务。高校作为人类文明成果的集散地和展示人类文明的窗口,对于这项重大战略任务的完成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如何以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抓住当前有利时机,苦练内功,进一步把高校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基地,这是一个非常重要而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社会环境对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影响

高校精神文明建设是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师生员工的文明程度与社会环境息息相关。社会环境对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外开放的影响。冷战结束后,当今世界正处在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较量日趋激烈的大变动时期。在综合国力的较量中,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经济与科技明显处于劣势。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实行对外开放是高瞻远瞩的战略决策。它有利于我国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壮大社会主义经济,有利于吸收借鉴包括世界各国先进的科学技术、经营管理方法在内的人类文明成果,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但是,开放也有风险,最大的风险就是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其次,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信息传播手段的更新,也可能为黄、毒、赌的泛滥创造条件。

2.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影响。目前,我国的经济体制正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正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是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两个根本转变”必然会对高校的人才培养、专业结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以及师生员工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市场自身的弱点和负效应。高校部分师生中出现的道德失范,滋长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观念等都与市场自身的弱点和负效应有关。

3.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现状的影响。改革开放18年来,在我国物质文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伟大成就的同时,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取得了丰硕成果。“在这18年中,我们党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开拓进取的群众创造精神振起,奋发图强的民族自立精神发扬,为改革和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①]。精神文明建设的主流是好的,但也不可否认,在社会精神生活方面确实存在着不少问题,有的还相当严重。在一些地方和部门的领导工作中,由于忽视思想教育,忽视精神文明,“一手比较硬、一手比较软”,致使腐败现象、社会不正之风、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以及因改革引起的各种社会矛盾非但得不到有效制止,反而呈蔓延之势。它们以不同的形式在不同程度上反映到高校并在高校师生员工身上折射出来。

高校是各种社会思潮的晴雨表,是各种政治势力关注的焦点。青年师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最后形成的关键阶段,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因而不可避免地成为各种政治势力争夺的重点。高校只有不断地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才能有效地巩固社会环境的积极影响,抵制消极影响,才能在与各种势力争夺接班人的斗争中取得胜利。

分析社会环境对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影响,应着眼于“两个大局”,正确区分主流和支流,正视矛盾和问题。看不到主流是错误的,看不到存在问题的严重性也是危险的。只有全面分析社会环境对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影响,才能充分认识到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不断提高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自觉性。

二、高校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高校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地位是由高校的根本任务决定的。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和造就“四有”新人,即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层次人才。因而,无论是思想道德建设方面还是科学文化建设方面,高校都应走在全社会的前列,成为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旗帜和样板,并对社会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

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有两个方面。就校内而言,精神文明建设能否搞好,关系到党的教育方针能否得到全面贯彻;关系到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能否得到保证;关系到高校的改革和发展有无强有力的精神动力、舆论支持和思想保证;关系到师生员工关心学校、支持学校建设和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能否得到充分调动;关系到高校改革中不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能否得到有效解决;关系到学校建设与发展的内部环境是否稳定等。

随着高校改革的进一步深入,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对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影响也日益明显,主要表现在通过下列几种途径直接影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质量和进程:

1.直接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来之不易,我们为之付出过沉重的代价,必须珍惜它、保护它。高校的精神文明建设搞得好,会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反之,也会对社会产生消极影响。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就是高校忽视精神文明建设、忽视思想政治工作、“一手硬,一手软”对大局产生灾难性影响的明显例证。

2.直接影响国民素质的提高和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这方面的影响是现实的又是深远的。一方面,高校开展的青年志愿者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社区援助活动、科技文化服务活动、文明健康的文体活动等都直接影响着国民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能否培养出政治上清醒、立场上坚定、作风上正派、业务上精湛的接班人队伍,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高校的精神文明建设。高校的精神文明建设搞好了,就会造就一支庞大的精神文明队伍。他们将通过人才的流动、毕业生分配等多种渠道走向各行各业、千家万户和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并把人类文明的成果带入社会,使其他社会成员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得到提高。国民素质提高了,就会筑起一道抵制社会丑恶现象和封建迷信的坚固防线,就会形成尊重科学、追求真知、弃恶扬善的社会氛围,促进文明、健康社会风尚的形成。

3.直接影响科研成果的形成与转化。高校学科门类齐全、科研力量雄厚,是科技发展的重要方面军。据统计,目前全国高校承担的国家科研任务,约占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的60%,占863高科技课题的30%,占国家重点推广计划的30%。且科研经费只占总数的5%左右,投资省、产出多、效益高。高校的精神文明建设搞好了,必然会极大地提高科研人员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为经济建设服务的热情,使科研工作贴近社会、贴近现实,推出数量更多、质量更高的科技成果。这些成果将随着开放办学、科技成果的转让、校企共建等辐射社会,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可见,在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中,高校是应该而且能够有所作为的。正如《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的那样,“在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中,学校应成为最好的小环境之一,并对大环境的优化作出积极贡献”[②]。高校应该充分认识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切实加强自身建设,并为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作出积极努力。

三、加强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克服几种错误倾向

加强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教学、科研、管理等各项工作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防止和克服影响和制约精神文明建设的错误倾向。我们认为,影响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错误观点主要有以下四种:

1.“环境决定论”。这种观点认为,高校的精神文明建设是由社会环境决定的,在文明程度不高的大环境中营造不出高质量的小环境。持这种观点的同志低估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形势,只看到了腐败现象、社会不正之风、各种社会矛盾及一部分人的信仰动摇、政治冷淡和道德滑坡,却忽视了精神文明建设的主流;只看到了社会环境对高校的影响,却忽视了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对社会的影响。

2.“多余论”。这种观点认为,高校是知识的殿堂,高校师生的文明素质较高,没有必要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了。持这种观点的同志过高地估计了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形势,对存在的问题及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艰巨性、紧迫性认识不足。

3.“冲击中心论”。这种观点认为,高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和科研,“两个文明一起抓”必然会分散抓中心工作的精力,影响教学、科研工作的开展。应先把教学和科研工作搞上去,然后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这种观点把教学、科研工作与精神文明建设人为地分割开来,把科学文化建设与思想道德建设对立起来,忽视了教学、科研工作与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在联系和统一,是对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的表现。

4.“无关论”。这种观点认为精神文明建设是党务工作者特别是宣传思想工作干部份内的事,高校精神文明建设要不要加强、怎样加强与己无关。持这种观点的同志能认识到党对精神文明建设所肩负的领导责任,这无疑是正确的。问题是没有进一步认识到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党、政、工、团的齐抓共管和师生员工的共同参与。

上述观点无疑都是错误的,错就错在不是全面地、辩证地看问题。这些观点虽然只在部分师生员工中存在,但它对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影响却是非常消极的,势必会成为高校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障碍。不清除这些错误观点的影响,高校的精神文明建设就迈不出大的步伐。

四、切实加强高校自身的精神文明建设

“打铁还须自身硬”。要把高校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基地,并对社会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就必须首先保证高校自身的精神文明建设质量,这是发挥其示范和辐射作用的前提和基础。客观地说,目前高校的精神文明建设并不理想。高校精神文明建设中还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一些高校“一手硬,一手软”和忽视德育工作的倾向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纠正;不文明现象在高校校园中还时有发生;重科学文化教育、轻思想道德教育的倾向日益明显和突出等。怎样加强高校精神文明建设,提高精神文明建设的质量呢?我们认为,应根据六中全会精神的要求和学校自身的实际,狠抓落实,重点做到“四抓”。

1.抓根本。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是高校包括精神文明建设在内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因此,抓根本就是要把育人贯穿到高校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各项工作和这些工作的各个环节中去,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2.抓重点。在高校精神文明建设中,科学文化教育是基础,思想道德教育是重点,思想道德教育决定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思想道德教育抓上去了,师生员工工作、学习的自觉性提高了,目标明确了,态度端正了,对科学文化教育工作也会起到促进作用。“四有”之中“三有”属思想道德范畴,足以说明思想道德素质所占的份量,足以说明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之所以把思想道德教育作为重点,是因为高校要培养的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不是没有明确社会主义观念的“文化人”,更不能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掘墓人。

3.抓关键。高校精神文明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党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核心。因为,建设物质文明关键在党,建设精神文明关键也在党。加强党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必须注重发挥共产党员对师生的表率作用和党的领导干部对全校党员、干部的表率作用,首先从领导班子自身建设抓起。因为,领导班子的自身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党的基本路线和教育方针在高校能否得到全面贯彻。应当指出,党的领导干部不仅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组织者,而且首先应是实践者,只有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带头讲政治、讲学习、讲正气,才能更好地发挥表率作用,对师生的教育也才有说服力、号召力。

4.抓载体。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载体多种多样,大致可分为有形载体和无形载体。“有形”“无形”都要抓。抓有形载体主要是加强宣传舆论阵地建设,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纸、宣传栏、黑板报、墙(壁)报等舆论阵地的作用。抓无形载体主要是抓“两课”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两课”的主渠道作用和校园文化这一“隐形课堂”的“无声教育”作用。

抓根本、抓重点、抓领导、抓载体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抓落实的主要方面和具体体现。我们相信,真正做到了“四抓”,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水平就会明显提高。高校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基地,对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贡献就会越来越显著。

注释:

①丁关根:《学习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精神的几点体会》,《光明日报》第2版,1996年11月5日。

②《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光明日报》第3版,1994年9月9日。

标签:;  ;  ;  

把高校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基地_精神文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