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调整与经济利益关系演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结构调整论文,经济利益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带来的经济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来源多样化、利益表达公开化、利益差距扩大化等,使得经济利益关系日益复杂化,由经济利益矛盾引起的主要矛盾已成为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主要问题。由经济利益引起的人民内部矛盾,需要运用经济的方法并结合其它方法来加以解决。市场经济建设进程中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实质是经济利益关系的调整。经济利益关系的变革与结构调整实际上是一个一体化互动的过程。在制定和实施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战略方针时充分尊重经济利益关系演变的规律,结构调整就能取得实效。因此,研究结构调整与经济利益关系演变之间的关系具有特别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结构调整实质是经济利益关系的调整
结构调整不仅仅是对利益增量及其结构的调整,也是对利益存量及其结构的调整。经济结构调整意味着利益存量和增量的重新组合和调整,因此,经济结构调整的实质是经济利益关系的调整。
结构调整首先对不同利益主体的增量利益产生影响。结构调整总是高附加值、高劳动生产率的部门与低附加值、低劳动生产率的部门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份额的相对变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由于结构变动意味着经济中不同部分的不同增长率,因而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结构调整对一个社会的经济体系内不同地位的各种集团、个人应当具有不同的影响。总的来讲是高附加值、高劳动生产率部门的各种集团、个人收入水平上升,低附加值、低劳动生产率部门的收入水平将下降。上述两个部门内部不同集团和个人收入水平之间也会存在差距,某些集团和个人在结构变动中会获得大量利益,另一些集团和个人则会遭受某些损失,即使只是相对的损失。
我们以美国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不同部门的收入水平变化来说明这一问题。1979年,美国制造业的平均周工资为268.94美元,高于全部门的平均水平219.3美元。而第三产业部门由于工人受教育和培训的程度较低,工人的工作稳定性较差,所以第三产业的平均周工资为175.27美元,低于全部门的平均水平,比制造业部门低约34.8%。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经济结构的转换进入新阶段,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显著提高,经济结构的变化使相当一部分劳动者的收入水平下降。[1]
经济结构调整还对利益主体的利益存量状况产生影响。结构调整过程是高附加值、高劳动生产率部门对低附加值、低劳动生产率部门的取代过程。相对而言,低附加值、低劳动生产率部门的投资者将面临着极大的风险,不仅其所拥有的实物资本会面临着损耗甚至于报废的可能,其所拥有的虚拟资产如股票、有价证券等也会因为该部门的衰退而贬值。而高附加值、高劳动生产率部门的投资者由于部门的高回报率而出现财富增值,并且,他们收入水平提高中的一部分还会转化为财富存量并取得更多的收益。
在美国新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美国股市的飙升所产生的财富效应,同时也成为美国贫富差距的一个放大器。道-琼斯工业指数1999年3月29日突破了万点大关,纳斯达克指数则在2000年3月9日突破了5000点大关。相对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道-琼斯工业指数2800点和纳斯达克指数300点而言,其所带来的财富效应是巨大的。但是,雇主和雇员、普通员工和大主管之间的收入水平却有天壤之别。1999年8月29日,美国公共政策研究所和波士顿公平经济联合会共同发表一份报告,揭露了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持续扩张时期企业收入分配极度不公平的现象。报告引用美国劳工部的统计数据,指出过去9年(1990—1998)间美国制造业工人的平均工资由22952美元增至29267美元,只增长了28%,略高于同期22.5%的通货膨胀率,而同期365家最大企业的最高两名主管的平均工资则从180万美元增至1060万美元,增长了481%(包括工资、奖金、购股权的价值),收入差距在360倍。比尔·盖茨的个人资产高达185亿美元,居世界首富。另据《福布斯》杂志公布的1999年全美50名最高年薪大主管名单,冠群电脑公司首席执行官王家廉年收入达6.5亿美元,排名第二的美国在线首席执行官凯斯的年总收入也达到1.17亿美元。[2]
二、结构调整影响经济利益关系演变的传导机制
结构调整通过影响不同利益主体所获得的利益绝对量及其在经济利益关系格局中的相对地位,从而带来经济利益关系的演变。
1.结构调整将带来可供分配的利益总量的增长
伴随着经济发展,从原先较高的附加值产业内部或外部还会再分裂出具有更高附加值的产业。产业结构的链条会越发拉长,结构关系日趋复杂,结构层次更加高度化。高附加值、高劳动生产率的部门一般具有更高的投入产出率。尽管在这一转换过程中,存在着低附加值、低劳动生产率部门增长缓慢而影响到国民经济整体增长的问题,但由于国民经济中的优势产业——高附加值和高劳动生产率部门的迅速发展,以及高附加值和高劳动生产率部门对低附加值、低劳动生产率部门的绝对优势地位,从而能带动整体经济的高增长率。因而,伴随结构演进,可供分配的利益总量不断增大。
但是,利益总量的增加与利益分配的公平是两个概念,利益总量增加是一个“蛋糕”做大的问题,利益分配公平与否是“蛋糕”如何分配的问题。利益总量的增加可能带来利益分配的更加不公,也可能使利益分配趋向于更加公平。但是,不管怎样,这种更加不公或者更加公平都是在总量增长基础上更高水平之上的更加不公或更加公平。不论是更加不公或更加公平,都会带来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相对利益量及其在经济利益关系格局中的相对地位的变化。如果是更加不公,那么更高水平上的经济利益差距将使得既有经济利益关系格局中的利益冲突和矛盾调和的空间越来越小,经济利益关系面临演变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如果是更加公平,那么更高水平上的经济利益平等将有力地协调既有经济利益关系格局中的利益冲突和矛盾,使得既有的经济利益关系保持稳定和发展,并推动经济利益总量的进一步增长。
2.结构调整过程中不同要素所有者之间利益分配的非均衡分析
伴随着结构的演进,不同生产要素的供求关系不断变化,其供需缺口的消长变化,使得拥有不同生产要素的主体之间的收入水平、收入差别会发生相应变化。由此带来经济利益在不同主体之间分配的差异及其变化,并且这种变化趋势是很清晰的。资本所有者在利益分配中先是处于绝对优势地位,随后其地位有所下降,但是,由财富累积所产生的差距效应仍然存在并会继续扩大;“知本”所有者在利益分配中的地位先是急剧上升,随后相对下降,但是,总体上仍处于有利的地位,而且其地位随着知识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还会不断巩固和上升;劳动力所有者尤其是简单劳动力所有者在利益分配中总是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并且,除非劳动力所有者通过接受教育和培训以增加其科技含量,否则,劳动力所有者在利益分配格局中会一直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近年来美国中产阶级人数不断减少中看出来。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而出现的结构性失业严重地威胁了那些处于“中产阶级”的中下等水平的成员,但不幸的是,他们又是人数最多的。[3]
3.结构演进过程中不同产业部门之间利益分配的非均衡分析
结构调整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与此相关,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投资者、经营管理者、劳动者之间的收入水平和收入差距也就处于经常的变动状态之中。
由于高附加值的产业劳动生产率高,产业盈利率高,因而,伴随结构演进,一国国民经济中社会经济剩余和个人收入数额也不断提高。然而,由于高附加值的产业是不断变化的,与高附加值的产业发展的同时,一些低附加值的产业就会因盈利率低而无法生存,各产业之间的结构、比例发生演变。而同产业结构变动相对应,投资、经营不同产业的资本所有者和经营者的收入也必然发生变化。投资与经营方兴未艾的高附加值产业的资本所有者和经营者的资本收益率和企业家收入会迅速增加,而投资、经营一些附加值较低的产业的资本所有者和经营者的资本收益率较之以前会趋向下降,甚至于成为负数。收入和财富在不同的资本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分配比例及结构随产业结构调整发生同方向的变化。
与此同时,由于不同产业的资本有机构成高低不一,导致对劳动力的不同需求,因此不同产业的劳动者的货币收入(即工资)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就业于新兴的附加值高的产业部门的劳动者,其人均边际产值大大高于就业于附加值低的产业部门的劳动者,其工资收入也相应高于后者。
首先,结构演进对就业总量产生影响。结构演进过程中的摩擦、震荡会对就业率产生影响,进而对收入产生影响。结构演进过程是不同产业、行业兴衰替代的过程和提高的过程。由于不同产业、行业的资本有机构成高低不一,因而对资本、劳动的需求不同,因而产业演进中对劳动力总量的需求会发生影响。当迅速发展的新产业是更多吸纳劳动的产业,而衰退产业是吸收劳动较少的产业时,结构变动会引起对社会劳动需求的扩大。在劳动力供给不变的情况下,劳动者的工资水平会普遍上升。当迅速发展的新产业是更少吸纳劳动的产业,而衰退的产业是吸收劳动较多的产业时,结构变动则会引起社会对劳动力需求的减少。在劳动力供给不变的情况下,劳动者的工资水平会普遍下降。尤其是处于公开失业状态的劳动者更陷于贫困之中。因而,结构演进会通过产业、行业的变动来影响劳动力总供求的变动,进而影响劳动者收入的变动。
其次,结构演进对就业结构产生影响。结构演进中不同产业、行业的增长和衰落必然引起就业结构的变动。由于不同产业、行业中劳动者的工资率不同,因而,就业结构的改变会使劳动者之间的收入差别发生变化。结构演进的方向、层次会使收入分配差别产生两个相反的变化:第一,结构演进可能扩大不同阶层人们之间的收入差距。当结构演进中盈利率高、资本有机构成高的产业与行业迅速发展且其扩张速度很快时,无论盈利率和资本有机构成低的部门的份额是保持不变或相对份额增加或减少,社会各阶层之间的收入差别都会扩大。因为此时只有处于前一部门行业中的资本所有者、企业家、劳动者的收入(包括资本利润、企业家薪金和劳动者工资)更高地增长,而处于后一部门行业中的资本所有者、企业家、劳动者的收入却相对下降或缓慢增长。这样,这两个部门之间人们的收入差距显然扩大。1965年,在美国GDP中,农业产值占3%,工业产值占38%(制造业占其中28%),服务业产值占59%;到1989年,农业产值进一步下降到2%,工业产值下降到29%(制造业下降到17%),服务业产值上升到69%。伴随着这种产业结构的变化,美国的就业结构也发生了相应变化。到1991年,在美国全部劳动力的分布中,农业人员占2.9%,工业人员占25.8%,服务业人员占71.3%。从1963年到1996年,美国新增劳动力约6000万人,就业人数从6700多万增加到1.27亿,但农业就业人数从469万下降到344万,在全部非农业从业人员中,制造业从业人数比重从32.5%下降到15.3%,而服务业从业人员比重从12.7%上升到28.7%。[4] 第二,结构演进也可能缩小不同阶层人们之间的收入差距。在结构演进过程中,盈利率高、资本有机构成高的产业迅速扩大,而盈利率低、资本有机构成低的产业部门被淘汰、兼并,资本和劳动从后一部门转移到前一部门时,由于低收入部门的消失,一国最低收入阶层同最高收入阶层的人们收入差距可能会缩小。此外,当原有生产率低下的落后产业、行业的技术进步率、生产率提高速度快于原有生产率高的产业时,不同产业的人均生产率差距缩小了。与之相应,不同产业、行业人们之间的收入差距也会缩小。
4.结构演进不同速度中的利益分配的非均衡分析
结构演进的过程同时也是经济结构由均衡发展到非均衡发展再到均衡发展的过程,通过影响经济非均衡发展过程中长线产业向短线产业转化的时间,进而影响到不同主体之间的名义收入水平、实际收入水平,以及名义收入差距和实际收入差距。
在结构非均衡发展的阶段中,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存在着长线与短线并存的局面。供过于求的长线产品的价格趋于不断下降,相应的行业回报率不断下降;供不应求的短线产品的价格趋于不断上升,相应的行业回报率不断上升。长线产品与短线产品之间的比价结构的变化必然带来不同产业、行业的收益率变化,从而引起不同产业、行业中人们的收入分配结构变化。从客观上讲,长线产品由于需求减少、价格下降会引导该产品的供给下降,短线产品由于需求增加、价格上升而会引导该产品的供给上升,在市场价格机制的引导作用下,通过要素流出长线行业或产业和流入短线行业或产业,从而实现长线行业与短线行业之间的互动发展。如果结构调整的速度较快,或者说结构调整所花费的时间较短,则要素在长线行业与短线行业之间的流动速度将加快,所需要的时间较短,因而可以加速由超额垄断利润向平均利润转化的过程;如果结构调整的速度较慢,或者说结构调整所花费的时间较长,则要素在长线行业与短线行业之间的流动速度将减慢,所需要的时间较长,因而会延缓超额垄断利润向平均利润转换的进程。
另一方面,结构变动引起的比价结构还会对人们的实际收入发生不同的影响。当短线产品是最终消费品、长线产品是中间产品和投资品时,消费品价格相对于其他产品价格会更快上升,在人们的货币收入不变或者其上升不如消费品的价格上升之快的情况下,其实际收入是下降的。因为用与过去同量的货币收入只能买到更少的消费品。受消费品的价格上升影响最大的往往是低收入阶层或工薪阶层,因为他们的货币收入大多用于消费。而高收入阶层的货币收入中消费只是较小的比例,因而其实际收入下降的幅度远较低收入阶层为少,况且,其货币收入用于购买中间产品和投资品时,实际收入又会上升。因此,在这种情形下,不同阶层之间收入的实际差别会更加扩大。
5.结构演进空间分布中的利益分配的非均衡分析
由于在不同产业发展中具有不同作用的各种资源的空间分布是非均衡的,因而,一般地说,产业结构还存在一个空间分布的问题。因此,由产业结构的空间分布问题引起的结构演进过程还会通过产业在不同地域空间分布格局的重组、调整表现出来,而产业在不同地域空间的分布格局的改变又势必引起不同地区的经济增长率、收入水平、就业量和就业结构等的改变,从而使不同地区的居民收入分配的状况发生相应的变化。
结构演进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某些产业、行业面临社会需求结构的改变而陷于停滞和衰退状态,某些产业则适应潜在的巨大社会需求而处于蓬勃上升状态。当某个地区处于停滞、衰退状态的产业部门占绝大比重,而处于蓬勃上升状态的产业部门发展迟缓,则该地区的居民收入将大幅度下降。不仅处于停滞、衰退状态的产业中的资本收益大大下降,而且该部门中劳动收入也更快地下降,其中还有大量就业于该产业部门中的劳动者将被解雇,从而丧失取得收入的机会。而当某个地区内处于蓬勃上升状态的产业部门占绝大比重,而处于停滞、衰退状态的产业部门的份额较小时,该地区经济将比其他地区更快增长,该地区的居民收入总量和人均收入水平将迅速提高。不仅蓬勃发展的部门的资本收益率、工资水平较其它部门更高,而且该部门的快速增长可以吸纳停滞、衰退部门排挤出的过多劳动力,引起就业率上升,从而使该地区的收入增长速度快于其他地区。
从美国的经验来看,美国虽然整体经济水平比较高,但其区域经济的发展也很不平衡,东北部、南部和西部的一些州经济较为发达,而广大的中西部地区经济则相对落后。20世纪90年代美国通过在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一些州和地区发展高新技术,使这些地区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改善了美国国内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以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分布来看,东部地区如上海、江苏、浙江等地,目前所大力发展的信息产业、生物工程以及金融业、会计审计、法律等现代服务业属于新兴产业,不仅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而且其资本收益率和工资水平都是非常高的。相对而言,广大的中西部地区的采掘业、农业等部门属于停滞或衰退的产业,不仅其资本收益率和工资水平较低,而且形成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
在城乡对比关系中,由于新兴产业或者说朝阳产业总是出现在科学技术发展程度和文化水平都比较高的城市地区,在农村地区大量存在的是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加工业、服务行业等,总体上来说这些行业的技术水平有限,资本收益率较低,因而多属于停滞或衰退产业。因此,由于产业结构在城乡之间的不同分布,产业结构演进会对城乡收入水平及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产生不同的影响。如果农村城镇化的速度较快,结构演进将比较有利于原来农村地区收入水平的提高;如果城镇化的速度较慢,那么,由于产业结构调整所造成的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将会进一步扩大。
因此,结构演进中的产生空间分布格局的改变会影响不同地区之间人们的收入分配结构,从而引起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或缩小。
三、经济利益关系演变对结构调整的反馈效应
在经济利益关系演变与结构调整的相互关系中,经济利益关系的演变也会对结构调整产生影响。在一个以市场调节为基础的经济中,经济利益关系的变动对结构调整的影响过程和传导机制也是多方面的。一般来说,它通过两个渠道影响结构调整:一是经济利益绝对量和相对量的变化通过影响到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需求结构,从而带动结构调整;二是经济利益相对关系的变化带来要素绝对价格和相对价格的变化,并通过要素供给结构的变化来推动结构调整。
1.经济利益关系演变对结构调整的传导机制之一:经济利益关系的演变通过改变收入在不同个人和家庭之间的分配份额,即改变收入分配结构,从而影响其消费支出结构,并通过消费支出结构的调整来引导结构调整。
关于收入和消费关系的西方经济学理论中,无论是凯恩斯的边际消费倾向理论,还是杜森贝里(J·S·Duesenberry)的相对收入假说、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的持久收入假说、莫迪利安尼(F·Modigliani)的生命周期假说,都包含了收入分配在不同主体之间的变动趋势对经济总量增长的影响。函数中的收入水平都应该指的是可支配收入水平。只有在可支配收入水平的基础上才可能产生有支付能力的社会需求,并进而对社会经济运行和发展产生影响。
在个人收入水平较低的情况下,个人的可支配收入水平较低和有支付能力的需求量较小,在转化为社会总需求的情况下,就会减少社会的总需求,从而影响到经济增长,这一点是确定无疑的。因此,经济利益主体所获得的经济利益的减少或者增加,将影响其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从而增加或减少相应的社会总需求。社会总需求的变化,将引致社会总供给的相应变化,并由此进一步改变不同主体所获得的经济利益及他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格局。
进一步分析得知,如果经济利益分配的变动主要表现为工资、利润份额比例的变动,即仅表现为资产所有者所得和劳动者所得份额变动,则当利润份额的增长速度快于工资份额的增长速度时,意味着资本投资收益率提高和对投资品部门的需求更快扩张,也意味着劳动的报酬率降低和对消费品部门的需求增长减缓。从而使国民经济的产出结构更快地向投资品部门倾斜,推动投资品快速扩张,而消费品部门增长速率变慢。反过来,当工资份额的增长速度快于利润份额的增长速度时,产出结构重心则向消费品部门倾斜。
如果经济利益分配结构的变动主要表现为收入在不同收入水平组之间比例份额的变动,且假定收入份额变动只同消费份额、消费结构有关,那么,当收入分配从原来的较不平等变为更加不平等时,意味着高收入阶层的人所得份额增长速度快于低收入阶层的人。高收入层与低收入层的消费结构不同,高收入阶层的收入增量一般更多指向非必需品的消费,他们的收入增长越快,消费层次跃升也就越快。而低收入阶层的收入增量更多用于必需品的扩充,其收入增长速率低于其消费层次的跃升程度。因此,当收入分配重心更多偏向于高收入阶层时,对非必需品的消费需求扩张将快于对必需品消费需求的扩张。在需求拉动下,产业结构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动,即生产非必需品的部门扩张速度远远快于必需品部门。反之,当收入分配重心偏向于低收入阶层时,产业结构重心将向必需品部门偏移。
2.经济利益关系演变对结构调整的传导机制之二:经济利益关系的演变通过改变不同要素的绝对和相对的回报率,进而改变要素的供给结构,并以此为中间变量,使整个国民经济的供给结构乃至产业结构发生相应的变动。
收入分配过程的变动仍然表现为收入在不同社会阶层的个人和家庭之间的分配份额的变动。在商品经济和市场机制存在的条件下,收入的分配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且不同的生产要素都要求获得同投入所创造的产出份额相等的收入。因而,收入分配变动必然表现为各种不同的收入形式(工资、利润、利息、租金等)在国民收入中所占份额的变动,以及不同的个人和家庭的不同形式的收入比例的变动。要素供给是收入分配的函数,不同形式的收入变动幅度大小、速率快慢,将使相应的要素供给数量和增减速率有所不同。因此,经济增长中一国收入分配结构若有变动,要素供给结构也必然发生变化,并以此为中间变量,使整个国民经济的供给结构乃至经济结构也发生相应的变动。
收入分配变动的状态和格局对一国经济结构的影响不仅通过一定时期一国经济结构形态表现出来,而且还通过对经济结构中瓶颈部门的形成和缓解的过程中表现出来。各国经济结构演进过程中总是伴随着瓶颈部门的生成、转换和缓解。结构演进中新的主导产业部门取代旧的主导产业部门,以及主导产业部门综合体系的更迭,一般总以供求结构性失衡(即出现某些“瓶颈”部门)为主要原因。“瓶颈”制约将促使扩大“瓶颈”部门的供给,或者寻求新的替代部门。从收入分配角度考察,瓶颈部门的产生主要是收入在不同部门分配结构的不均衡,即瓶颈部门的投资者、生产者、经营者的收入所得相对地低于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因而,资本流入其他部门。于是,在其他部门较快增长的同时,该部门相对萎缩。
收入分配的变化还会使得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发生波动,如利率相对于工资的升降而更快地升降,必然引起利率——工资比值的变动。利率相对于工资更快地提高,厂商倾向于更多使用劳动,一国经济结构中劳动密集型产业部门所占的份额将扩大。反之,利率相对于工资而言下降得更快,资本密集型产业部门所占的份额将扩大。此外,若利率相对于工资更快提高,还将导致对投资品需求扩张的速率减缓,而对消费品需求扩展的速率相对加快,从而使产业结构中消费品部门份额的增加速率将大于投资品部门份额的增加速率。反之,工资相对于利率更快提高,产业结构中投资品部门份额的增长将快于消费品部门份额的增长。
图1 经济利益关系变更影响结构调整的传导机制
附图
上述经济利益关系变动影响经济发展中结构调整的两个传导机制,在实际经济过程中其实是有机统一的。联结两个传导机制的重要中介都是价格机制。关于经济利益关系演变影响结构调整的两种传导机制,我们可以形象地用上图来进行描述。首先,经济利益关系的演变通过改变消费者的消费支出选择从而改变全社会的需求结构,并进而通过市场价格体系的变化引导结构调整。其次,经济利益关系的演变通过影响不同要素价格的变化从而改变全社会的供给结构,并进而通过市场价格体系的变化来引导结构调整。
标签:劳动生产率论文; 收入分配论文; 利益关系论文; 资本有机构成论文; 产业结构理论论文; 供给和需求论文; 经济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工资结构论文; 社会结构论文; 经济资本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附加值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