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两岸僵局以经贸为先——中国大陆对台湾策略操作进入新阶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台湾论文,僵局论文,中国大陆论文,为先论文,新阶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李登辉1995年6月访问美国以来,海峡两岸之间关系一直处于冻结状态,两岸关系向何处去?如何打破两岸关系的僵局?这已成为海峡两边的中国人最为关注的问题。今年8月下旬,我公布的《台湾海峡两岸间航行管理办法》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会见台湾“工业总会大陆经贸考察团”成员两大举动,传递了值得注意的最新信息。
1996年8月20日,我公布了《台湾海峡两岸间航运管理办法》;8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了前来参加“京台经济合作研讨会”的高清愿等一批由台湾工商界知名人士和专家、学者组成的“工业总会大陆经贸考察团”。笔者认为,在不到十天之内,我对台采取上述两大举动非同寻常,这是旨在通过加强经贸往来,遏制“台独倾向”,打破两岸关系僵局的灵活务实行动。具体而言,两大举动,达到一个目的,即“以经促通”(“三通”),“以通促统”(统一);两大举动,传递一个信息,即推进统一,经贸为先。表明中国大陆对台策略操作已由1995年6月至1996年3月的“文批武遏”转向“经贸为先”的阶段,因而值得注意。
人们看到,1996年“3.23”台湾岛内“大选”落幕后,李登辉以民选“总统”而自重,以强势姿态对中国大陆玩起了“以拖待变”的策略。在5月20日“就职演辞”中,他一方面首先正式提出愿意访问大陆,“与中共最高领导当局见面,直接交换意见”;另一方面,他又把是否访问大陆的“和平之旅”置于“国家需要,人民支持”这一抽象条件之下,以便随时可借此托词,拒绝两岸领导人会晤。并且丝毫不提“一个中国”的框架原则,不提两岸交流与经贸合作,特别是回避了两岸人民期待已久的直接“三通”问题。力图以虚假的两岸缓和来欺骗岛内民众。更甚的是,从6月以来,他不放弃“拓展外交、政治空间”的努力,继续坚持同中国大陆相“对抗”。与此同时,8月4日,他在“国民大会”上发表了台湾必须对以大陆为腹地建设亚太运营中心的主张加以检讨的“讲话”,企图对台商赴大陆的热情加以遏阻。这表明台湾当局在处理两岸关系的态度上已再度趋硬,以至有可能使两岸经贸关也走向逆转。但值此关键时刻,中国大陆领导人却表现出高度的理性与冷静,以你“避”我不避,你“僵”我不僵的灵活务实态度,不仅着眼于两岸人民的根本利益,及时推出《台湾海峡两岸间航行管理办法》,并且由中共和国家最高领导人江泽民亲自会见台湾“工业总会大陆经贸考察团”全体成员,表达了“更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心情。从而显示了我在处理两岸关系上的自信心及其前瞻性、主动性和主导性。前者将两岸之间的航运作为国内航运处理,并由北京办理一切注册手续,巧妙地将台湾置于一个中国之下,无形中在两岸海上直航来加快实现“三通”;后者以江泽民当面向台经贸人士发出“主张不以政治分歧去影响、干扰两岸经济合作”的呼吁,愿意通过“政经分离”的操作,“发展两岸经济合作”,来实现“造福整个中华民族”及和平统一祖国的目标。由此可见,中国大陆领导人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这一对台基本方针政策不变的前提下,在对台策略的操作上已有了新的调整或重新定位,即以经贸为先的促“三通”、促统一的非军事演习迂回攻势,取代了1995年6月至1996年3月发动的舆论批判与军事演习双管齐下的反“台独”、反分裂的“文批武遏”正面攻势。这无疑是审时度势与深思熟虑之下推出的灵活务实的重大决策。
客观地说,1995年下半年和1996年3月我发起对台湾当局的“文批”加军事演习“武遏”的强大攻势,完全是由于李登辉在美国的支持下作出分裂祖国的访美之行“逼”出来的。对内,这是一场反“台独”、反分裂的重大政治斗争;对外,这是一场反干涉、反霸权的政治、军事、外交全方位的严重较量。无论从纯军事角度,还是从政治上来说,我们的军事演习都到得了预期的效果:对岛内公开“台独”势力是一个沉重打击;对岛内隐性“台独”势力是一个有力遏制;对岛内广大民众是一个提醒:“台独”是岛内不稳定的根源,台湾的前途在于和祖国统一;对企图染指台湾的外国势力是一个严重警告:如要有外国势力侵犯台湾,中国就要以武力保台,中国不信邪;对岛内外的反映是一个“火力侦察”:台湾当局作何反应,搞清楚了;岛内民众是何反应,也搞清楚了;国际上有什么反应,亦搞清楚了;尤其是美国作出的反应,更是搞清楚了;同时还向世界发出了一个强烈信号:中国政府有决心、有能力、有办法解决自己国家的统一问题,中共将坚持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但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然而,如同任何事物都有两重性一样,我们在台湾海峡举行大规模的军事演习,客观上也带来了某些负效应,例如,被日本加以利用,以所谓“中国威胁论”同美国签署了旨在建立包括针对中国在内的“面向21世纪战略同盟”的“日美安全保障联合宣言”协议,使我所处的国际安全环境面临更趋复杂的不利局面;由于担心我在万不得已时将“以武力攻台”,会“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因而引起周边一些国家对我产生惧怕的心理,致使东亚及东南亚国家中扩充军备呈不断上升的势头;最明显的是台湾当局领导人已经开始实施新一轮向美国等西方军售大国大规模采购先进军备计划,企图凭借美国的支持,准备同中国大陆进行长期的军事对峙和对抗。所有这些负面效应,都是我们所不能不予以重视的。应当指出,如果两岸间真的就此走上一条彼此开展“军备竞赛”的不归之路。那必然是两败俱伤,也必将是两岸人民的最大不幸。特别是当那个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正在鼓吹要象“冷战”时期美国推行美苏军备竞赛最终把苏联拖垮那样,挑起中国大陆与台湾进行“军备竞赛”,以便使海峡两边耗尽用以现代化建设的资金,促其走向衰败,达到阻止中国统一与强大目的时候,确实是须提高警惕的。
显然,中国领导人对上述的“负效应”看得是很清楚的,也决不会把中国大陆带向同台湾及同别的国家展开“军备竞赛”的险路。现在,我们主动采取经贸为先,即通过加强两岸经济往来,以经促“通”,以“通”促“统”的行动,就是把两岸关系引向良性互动的理性决策。有关《台湾海峡两岸间航运管理办法》的出台和江泽民在会见台湾大型工商代表团时只谈经济,关心台商在大陆投资及有利台商的“三通”(通航、通商和通邮),并强调不让两岸政治分岐影响两岸经济合作,就是这一理性决策行动的实际体现。
再说,中国解决台湾问题的最大障碍是来自美国的干涉,“以武遏台”的军事演习方式是不可能长久保持的,只有不断增强自己的综合实力,才能有利于解决台湾问题。况且目前我们国家的大局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实现2010年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宏伟目标,相比之下,台湾问题还只是属于整个大局中的一个局部。可是,从1995年6月至1996年3月的大半年时间里,台湾海峡的紧张局势几乎占据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及我国人民政治生活的中心,牵扯了巨大的精力,若持续下去就不可能不影响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和大局。因此,当“军事演习”的预期目的达到之后,在对台策略的操作上作出转向“经济为先”的相应调整,则是势在必然的事情。而这一举措,说到底,也就是象向西方发达国家打市场牌一样地向台湾也打市场牌。
可想而知,近十年来,台湾之所以能以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亚洲“四小龙”的骄人地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它有背靠大陆腹地的市场。台湾未来发展的主要优势之一也就是它能利用其靠近大陆的地理位置。中国人口众多并具有巨大的经济潜力,是目前被国际所公认的世界上本世纪唯一未开发的最大的市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正迅猛发展的世纪之交,经济因素或市场作用已越来越在当代国际关系中占据主导性地位。为什么中美两国在知识产权问题谈判的最后一刻能各退半步,达成协议?美国国会为何最终以压倒多数通过了对中国最惠国待遇的决议案?法国为什么因李鹏总理在今年上半年访法期间向其购买一批“空中客车”飞机而欣喜若狂,而美国波音飞机制造公司则为何为此要沮丧至极?同样,德国议会不久前在作出干预我西藏问题内政的决议时竟置德中关系的大局于不顾,但当我以停止德国外长金克尔的访华计划表示抗议后,为什么能很快向我重申德国奉行一个中国政策,并表示“决不支持图谋使西藏脱离中国而独立的活动”?这一切,都可以从经济上的相互依存作用或中国大市场对世界各大国的巨大吸引力得到确切的解释。
海内外有识之士现在都确信,如今海峡两岸对峙,谁能赢得台湾民众的心,谁就能占得上风。而要赢得台湾民众的支持,就要从他们的利益去制定策略。如果台湾执政的国民党领导人由于政治上分歧的考虑而对中国大陆领导人采取的“经贸为先”行动不作积极回应,台湾就注定将失掉其吸引外资的能力,如此下去,台湾终将会因其经济的长期不振而失去台湾民众的支持,台湾民众最后也必将对台湾未来发展的前途作出自己应有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