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一步扩大浦东筹资渠道的若干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关于进一步论文,渠道论文,浦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浦东开发,创建了新的资金筹措格局
1996年,浦东新区的开发建设进入了新一轮的开发高潮,按照党中央的战略部署,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浦东新区的开发建设跃上了一个新台阶,即从最初的以路桥建设为中心的基础设施开发继而为项目导入,到跃上功能开发、形象设立的开发建设新阶段,可以想见,21世纪的曙光在神州大地上首先是将晨曦洒在美丽的浦东大地上。
回顾浦东新区六年多的发展过程,以基础设施开发起始到项目导入到功能开发,大规模、高强度的资金投入、资金运作始终是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可以说,离开了这条主线,是不可能有目前浦东新区的形象的。也不可能有国民生产总值的高增长率,也不可能有1996年510 亿元的国民生产总值和20%的年增长率,更不可想象功能的开发和形象的设立。多渠道的筹集资金,成功地体现了浦东开发中“金融先行”的战略,包括来自于世行、亚行、外国政府的优惠贷款,各地各部门的投资、中央借款、银行信贷、土地批租、证券发行等六个方面的资金,体现了全方位筹措资金的新的资金运作形式,更体现了筹资机制的创新,形成了新的资金运作格局。
应该指出的是,基础设施的开发项目导入仍然是浦东新区的一项重大任务,如果说,90年代初浦东新区兴起的基础设施开发建设是铺垫未来浦东的轮廓的话,那么今天的浦东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则是面向21世纪的浦东新区功能的设立和强化。因此,浦东新区紧紧抓住了以“三港两线”(即航空港、深水港、信息港和地铁二号线浦东段、外环线一期工程浦东部分)为核心的新一轮基础设施的建设。形成21世纪新上海的一个总体格局,强化整个上海作为“龙头”的作用,强化上海在亚太经济格局中的一个重要中心的作用。是浦东在功能性开发阶段的核心任务之一。要认真落实中央赋予浦东开发的功能性政策,坚决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一步一个脚印,把新区内各有关开发区为先导的功能开发逐项形成气候,进入运转,尤其是紧紧抓住金融贸易区的功能开发这一对整个经济发展具有神经中枢作用的工程。
因此,面临新的形势,整个浦东新区的工作是否可导入这么一个概念,即,以新一轮十大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以新区的功能开发为核心,以项目的导入(及公司引进)为抓手,之外,应以资金的运作为工作主线。
二、盘活金融资产,做好资金运作
我们这里所说的资金运作,首先是资金投入。要在确立的浦东迈向21世纪的战略规划基础之上,作好深入细致的规划实施工作。要在阶段发展基础上做好项目实施工作,明确项目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测算项目实施周期,促进项目的启动和运转,由此形成项目实施的合理“发展通道”,包括该“发展通道”的拓宽和延展。
在资金投入这一块中最重要的一项工作是资金的管理。在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这项工作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试想,在1997年全上海固定资产总投资共2000多亿元中,光安排于浦东重点工程项目的资金就占全市固定资产总投资的11%,为全市重大工程项目投资总额的51%以上,这里的几百亿资金中,除了政府的投入外,有来自于各家银行的贷款,有来自于多国的外商投资,还有从国外借来的各种贷款,此外,包括浦东地方各级政府的财力,各家企业和建设单位的自筹等等,如何将这从各种渠道汇集而来的建设资金按照全年用款进度均衡地支取、使用,仅这一项,每年将能为国家节约大量资金。根据国外经验,积极的现金管理策略使现金产生的收入比定期存单的收入至少要高100个百分点,也就是说, 积极的现金管理将使总额为一亿元的资金每年增收100万元。 这给我们的借鉴意义是十分明显的,尤其是因为浦东新区开发建设的资金大部分来自于贷款和自筹,积极的资金管理,在大规模、高强度的资金投入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设想我们按照现行国家资金管理的水平,由一家资金管理公司管理浦东新区每年的重点建设项目资金,仅此一项每年可为国家产生上亿完的效益。
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浦东的建设按照党中央关于浦东开发开放的战略方针,一开始就立足于市场,“借力”发展,引进了国内外、市内外多方面的力量,引进了大量建设资金,再创了在上海几十年经济建设中从未有过的大规模利用各方面资金高速发展的“浦东模式”,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对资金筹集作一简单概括:
1.资金运作的要点在于把握项目未来效益的良好前景;
2.资金运作的必要前提条件是宏观经济环境的有效调控和政策协调;
3.资金运作的基本条件是一个科学合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以及一个固定资产投资的详细计划;
4.资金运作的主要途径是最大限度地利用国际、国内资金市场及其各种条件,尤其是把握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的周期变化及资金流动规律;
5.资金运作的完成条件是项目具体工作的十分有效、细致的组织,使每一具体项目的管理到项目总体工作的策划组织,形成资金的健康、有序流动。
这或许是浦东模式的一个主要模块。
三、面向21世纪,建立起浦东建设新的筹资模式
如果说,90年代初浦东新区的开发开放在建设资金的运用方面还只是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一种探索,那未,为了完成已制订了的“九五”及2010年发展规划蓝图,伴随着浦东新区新一轮建设高潮,浦东新区在建设资金的运用方面已基本形成主要立足于市场的格局,正是在这一转轨中,新区正积极推动着新区自身逐渐形成资金运用中心的功能。这正是我们要在这里突出强调的。一方面,借助于国内外市场,浦东融入大量资金,发展壮大着自身;另一方面,由于自身的不断发展壮大和大量的资金运作,浦东新区培育、酝酿、开发着自身作为一个重要的资金运用中心的功能。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新一轮浦东建设标志着其面向21世纪的新起点。抓住这一机会,即一方面有着大量的资金需求和运用,同时在实际的大规模资金运用中再发展资金运作的功能,由此,浦东新区应率先在上海在整个长江经济带地区建立起新的筹资模式。
我们所说的浦东新的筹资模式,即:资金来自于市场,以国际市场为主;政策来自于中央,新区以调控为主;投资来自于各方,每一方都是投资的主体。
我们认为,除了原有渠道外,开拓新的筹资渠道势在必行。在目前我国整个国家建设资金不足,宏观调控仍保持一定力度,但国家外汇储备余额较为充裕的条件下,拓宽利用外资的渠道,放手大胆地将更多的国外资金为我所用,应是上策。到目前为止,除外商的直接、间接投资外,我们使用较多的外资主要有:世界银行贷款,亚洲发展银行贷款,外国政府贷款、国外商业银行贷款等等。这些资金的使用大多具有还款期限较长,利率较低等长处,但同时也具有使用条件繁琐,资金到位不及时,特别是总量受到一定限制等不利之处。因此,必须要考虑建立新的融资渠道和筹资方式,这里我们建议采用的手段主要是债券、项目融资。
美国、日本、欧洲以及香港、新加坡等地,每年承销的债券额达数百亿美元,而其中尤以美国的债券市场为世界上最大的、流动性最强的债券市场。进入90年代,美国债券市场发展很快,成为外国债券发行者一种行之有效的筹资载体。与其他融资手段相比,外国债券发行者在美国发行的债券无论在成本上、期限上,还是在灵活性等方面均占有优势,美国债券市场发展的规模、深度使其能保证各种形式、各种资信级别的债券顺利发行。如能争取中央有关领导部门的支持,充分利用上海的合资金融机构在国际筹资中的作用,以浦东开发开放的良好前景形成浦东概念的债券,组成浦东的债券发行商(金融或非金融公司、机构),有计划地分年、分阶段在美国等主要债券市场销售,取得美国投资者对浦东的信心,将有利于浦东建设资金的持续筹措,有利于吸引、带动更多的投资者进入浦东。此外,浦东概念的债券能通过信用评级并在美国市场上成功发行,对于树立浦东在世界上的形象也是最有力的标志。更进一步,资金在国际市场与浦东之间的流动频率的发提高,流量的增长,也将成为上海率先形成我国的一个重要资金市场、金融中心的重要标志。
浦东开发中的一个重要的领域是一系列重大工程、项目的策划、实施,因此,项目融资应成为浦东新区实施新的筹资模式的手段。项目融资是指以项目建成后产生的经济效益来作为偿还融资本息的主要来源的一种国际上通行的融资方式,它和传统的利用第三方担保或保证去贷款有着不同的操作。(传统的方式可称之为“项目的融资”)国内在这方面的有益探索取得了一些经验,如上海吴泾发电厂八期项目,花都发电厂,200MW项目等。
从国际资金流动的趋势及数量结构看,放手大胆地进入国际资金市场,筹集浦东建设所需的资金,从长远看,更是一种理智的选择:进入国际市场,借助于国际市场来培育我们的市场经济。浦东新区形成新的筹资模式,需要各方面的支持,尤其需要中央的政策支持。展望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前景,分析我国在亚太经合组织中的重大作用,根据我国经济发展尤其是我国对外经济、贸易以及人民币的趋势判断,可以相信,我国的开放政策适应国际经济发展的需要将越来越具灵活性,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地”的浦东新区在这方面确可作些大胆探索,在利用外资、特别是一些重大项目的融资进入国际市场实施筹资等方面先行一步。当前可在这些工作中对政府的调控工作作些调研,酝酿,是否可考虑抓些重大案例对新区政府在这方面的调控作些分析,工作的宗旨是调动各方投资者的积极性,在政府的统一组织下有序地实施新区发展规划。
改革开放十余年以来,政府从单一投资主体已逐渐演化为多种投资主体之一,政府投资在整个固定资产投资中占的比例越来越少,现实经济生活要求政府更少地扮演投资者的角色。作为资源配置的最重要形式之一,投资主要应立足于市场的导向,使资源配置更趋合理化,而政府则更多地起着管理者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