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正学风 繁荣会计学术研究——“中国会计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暨2004年学术年会”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会计论文,学风论文,学术研究论文,理事会论文,年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会计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暨2004年学术年会于7月18~19日在西安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会计学会、中国会计学会教育分会主办,西安交通大学会计学院承办。本次会议得到了海内外会计学者、会计实务界、政府主管部门等方面的积极响应与大力支持,大会共收到提交的大会论文426篇。经筛选,确定入选大会论文226篇。其中,在大会期间进行交流的论文有86篇。
本次会议分为开幕式、主题发言、分会场学术交流、大会研究论坛以及闭幕式五个部分。财政部会计司司长刘玉廷主持了开幕式,西安交通大学校长郑南宁院士到会致欢迎词。财政部党组成员、部长助理冯淑萍教授就会计理论研究的学风问题作了专题报告。中国会计学会副会长、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总会计师贡华章代表中国会计学会会长迟海滨向大会专门致辞。中国会计学会秘书长李玉环向大会作了中国会计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的工作报告。其后,大会进入主题发言阶段,该阶段由中国会计学会副会长、上海财经大学副校长孙铮教授主持。美国会计学会候任会长Jane F.Mutchler教授分析了美国外部审计与内部审计趋同的经验与教训。她通过对美国审计历史的回顾,认为美国的监管部门对审计职业的衰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同时指出,会计公司内部管理的不健全是导致该职业衰落的另一动因。美国会计学会前任会长Mary S.Stone教授认为从安然以及其他的会计灾难中我们应当吸取以下教训:会计原则至关重要;可靠相关的会计信息对于普通股票的有效定价及资源的分配而言必不可少;正直与诚信是确保经济长久繁荣的必需要素。台湾政治大学校长郑丁旺教授分析了当前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的种种危机,主要表现在:营利导向与企业化经营;既联合垄断又恶性竞争;服务商品化—过度重视行销;管理顾问服务按企业负担能力收费,而非按价值取价;推销避税方案,游走法律边缘;缺乏外部监督机制,同业评鉴形同虚设;薪资结构头重脚轻,难以提高服务品质;规模大无助于独立性的提升。同时他认为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转机在于提升独立性,强化社会责任,重塑社会形象。西安交通大学杨宗昌教授认为应将会计监管权力“回归”企业,由外部治理为主改为内部治理为主。应重视以财产所有者为会计监管主体进行内部会计监管制度设计,具体包括树立监事会的权威地位,切断所有者介入管理的渠道,增强所有者会计监管的效能。同时他指出外部会计监管只是整个会计监管体系的一个辅助性保障支持系统;它主要解决企业会计信息由“私人产品”向半“公共产品”转换后的公共管理问题。
会议期间进行了分组交流。先后共有31名国内知名会计教授主持了分会场的学术交流,有86名论文作者在分会场进行了论文陈述,有77名会计教授对交流论文进行了认真点评。与会代表就论文的主要观点进行了广泛的思想交流与理论碰撞,收获颇丰。以下根据8个分会场的讨论情况对主要观点作一综述。
一、证券市场与会计问题研究
在会计信息披露及监管问题方面,刘峰等认为信息披露可以理解为是对上市公司管理层进行约束的一种方式,其中自愿披露是上市公司管理层进行的自我约束,强制披露是来自外部的强制约束。保证成本越高,约束的可信度就越高。要提高保证成本,既不能单纯地依靠监管机关,也不能单纯地依赖投资者,而是必须在行政监管机关的监管与投资者的监督之间取得合理的平衡。陆颖丰等从TCL集团上市具体案例出发,在借鉴国外相关理论框架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偏好”权益结合法可能的动机,进而指出在“换股合并与IPO同步进行”模式中采用权益结合法可能导致的经济后果。洪剑峭等从信息含量角度,以2001和2002两年沪深两市1000多家上市公司为样本,具体比较减值准备计提前后的会计盈余数据中的信息含量,发现计提减值准备的会计盈余数据比计提减值准备前的会计盈余数据更具信息含量。蒋尧明认为当证券市场尚处于弱式有效阶段时,应优先采用会计学遵循的投资者决策标准。具体的认定方式既可采用定义式,也可采用列举式,两者各有优缺点。因此应取长补短,两者并举。杨海峰等基于一次问卷调查所获得的数据,运用Cyert和ljiri关于财务报告的分析框架,了解了信息使用者、信息提供者、中介机构。监管者以及财务软件商等利益相关者对网络财务报告的基本态度。
在公司治理方面,夏冬林等通过对2001年和2002年上市公司在职消费的分析,发现随着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提高,管理层受到的监督就越强,管理层的在职消费受到约束;在国有控股企业中,管理层会利用公司治理不严而从合法报酬外寻求对自身人力资本的补偿,管理层的在职消费对管理层的薪酬存在着“替代”作用。上市公司的在职消费还受到企业规模以及管理层薪酬的影响。谢德仁认为作为经理人的独立董事,其本身首先是代理问题的一部分,只有在其与股东之间的代理问题得到较好解决之后,独立董事才可能成为一种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同时他指出有关各方缺乏对独立董事的经理人性质的认知正是导致企业董事会的独立性与企业业绩之间不存在显著关系或呈现显著负相关关系的根本原因之所在。孙铮、李增泉基于分权理论的分析框架研究了大股东控制与关联交易影响董事会结构的作用机理,指出为了获得控制权收益,大股东会降低对执行董事的授权,并通过向上市公司派驻非执行董事的方式替代凭财务业绩对执行董事所实施的监督作用。祁怀锦等以2001年12月31日为止深沪两市所有上市公司为样本,以2001年为研究窗口,分析了股权结构与公司业绩(特别是亏损上市公司业绩)之间的关系。发现对于我国上市公司总体而言,股权集中度越高公司绩效越好;法人股、流通股、内部职工持股都对上市公司业绩有正面的影响;而国家股却并非像假设的那样比例越高上市公司经营绩效越差。对于亏损上市公司而言,股权集中度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股权集中度越高亏损程度趋大;国家股比例和法人股比例与亏损程度成负相关关系;流通股和内部职工股在企业亏损时发挥作用不明显。杨有红将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结合起来,认为可以通过公司治理方式的规范与创新为两者对接与互动提供制度保障。
在盈余管理与会计政策选择方面,刘星等收集了1998~2002年间进行了各种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的268家深沪上市公司数据,在一一配对的基础上,运用均值检验,线性回归和事件史研究方法,并结合利用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所进行的收益平滑、巨额冲销以及政策诱增式盈余管理特征,检验了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的信息噪音以及长期和短期的市场反应。颜敏等以2001年沪深股市发行A股的公司为样本,对中国上市公司会计政策组合选择现状进行了描述和解释。余为政等采用个案分析法,对上市公司桂林集琦盈余管理的动机、内部人交易的另一种形式进行了较为详细地分析。
此外,陈建文、原红旗研究了中国证券市场中有市场和无市场处理会计信息的差别问题。发现流通股的市场价格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公司基本面;而非流通股的转让价格则未反映公司的未来盈余信息。姚海鑫采用主成份分析、逐步回归、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对我国上市公司IPO定价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揭示了不同阶段我国新股发行价格和发行市盈率的基本特征,得出了影响我国IPO定价的主要因素。吕长江等选取1999~2001年被特别处理的75家公司作为样本,对上市公司进入ST行列之时及进入之后的整个生命轨迹进行了全面研究。王立彦等研究我国上市公司获得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和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与股票超额回报之间的关系,并检验公司规模在ISO认证与股票超额回报之间关系中所起的作用。薛祖云等认为中国的股票市场尚未达到Fama意义上的半强式有效,投资者在投资决策时可以利用分析师的盈利预测以提高其投资的回报。姚颐等采用面板数据、截面数据和合并数据等方法对我国开放式基金赎回行为进行了探索性研究。Zhemin Wang等研究了分析师盈余预测与无形资产之间的关系,发现分析师预测误差与公司无形资产的拥有量正相关。
二、现代财务理论与实务研究
在财务理论方面,杨淑娥、安杰认为从产权意义上认识财务关系为正确定位财权奠定了基础。财权是企业所有权的核心,是利益相关者对企业财务活动的控制权。财务治理隶属于公司治理,是对公司财权的制度性安排。李心合认为公司价值取向存在两种模式:股东价值取向模式和利益相关者价值取向模式。历史地看,公司价值取向模式经历着从股东价值取向到利益相关者价值取向的演进过程。在全球化背景下,两种公司价值取向模式正趋于调和,但主导力量将是利益相关者价值取向。樊行健等在现行的利益相关者财务分析的基础上,引入了社会责任财务分析,并构建了基于二者的财务经济分析体系。龚凯颂在“破立观”的辩证思维指导下,破除了财务管理目标理论中的有关错误观点,树立起一个经得起推敲的公司财务管理目标——公司价值最大化。向显湖等试图构建人力资本融资财务的基本框架,主要研究的问题包括人力资本财务的目标、人力资本融资成本、人力资本融资的财务杠杆以及人力资本结构等。
在财务战略方面,汤谷良等通过平衡管理理念和对平衡记分卡的“会计分析”,以及对报表平衡器本源逻辑关系的提炼,从价值管理和战略视野,探索性地阐述了有效战略必须关注公司增长、回报、风险三维的动态平衡度。徐飞研究了多元化经营对公司价值的影响,以托宾值作为公司价值的代理变量,发现公司业务越集中的公司其市场价值的溢价越高,表明目前在中国转轨经济时期,多元化经营未能对公司价值提升有显著贡献。孟焰等根据一般的预算管理理论,结合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现阶段改善和强化企业预算管理中应该正确处理的主要预算关系。王克敏等对我国上市公司对外担保与财务困境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在存在对外担保的上市公司中,困境公司与非困境公司的对外担保存在显著性差异;存在对外担保的上市公司中,对外担保指标与其财务困境正相关;上市公司逾期担保指标对其财务困境的影响大于未逾期担保指标对财务困境的影响;上市公司关联方担保指标对其财务困境的影响大于非关联方担保指标对其财务困境的影响。
在公司绩效评价方面,胡玉明等从上市公司绩效评价指标驱动的视角,研究,解释上市公司融资偏好。如果中国上市公司的绩效评价采用经济附加值指标,其股权融资偏好可能发生变化。小仓升、冯玲通过数学推理和数据验证对MVA模型和Ohlson模型与以现金流量为基础的企业价值模型等价时的数学条件进行确认。并通过日本不动产企业的实际数据明示,短期的残余利益与FCF对股价都不具说服力。池国华提出基于组织背景的内部管理业绩评价系统设计的理论框架和构建内部管理业绩评价系统要遵循的三大原则,即权变原则、一致原则和系统原则,同时运用该框架对具有代表性的EVA业绩评价系统进行了检验。温素彬构建了一个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企业“三重盈余”绩效模型,并建立了基于“三重盈余”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方法。
三、现代审计理论与实务研究
在审计理论方面,谢荣等认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以战略观和系统观为指导思想,以被审计单位的经营风险为导向,“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新的审计方法。他们同时分析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产生的原因和过程以及它同传统的风险导向审计的区别。并指出我国目前对于风险导向审计的认识仍停留在传统的风险导向审计阶段。韩丽荣运用制度经济学理论揭示了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的内在要素,将其归纳为制度参与人,制度的共有信念、博弈规则、激励机制、约束机制以及概要表征等六个方面。陈小林认为政府和协会对注册会计师职业的监管权是一种公共事务管理权。这种权利在政府与协会之间的分配与制衡受到内生和外生变量的共同影响,当不同国家的内生变量与外生变量不同时,政府与协会的权力分配格局——即通常所说的监管模式也会有所差异。
在上市公司审计方面,陈信元、夏立军以中国证券市场上2000年至2002年期间获得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的上市公司为样本,使用经过一定调整后的截面Jones模型估计出的公司非正常性应计利润作为审计质量的衡量指标,考察了事务所任期与审计质量之间的关系。李连军、薛云奎利用上市公司披露的2000~2002年三年的年报审计费用共2520家样本观察值进行了经验研究后发现:审计师声誉是有价值的,其价值体现在“审计质量溢价”上。方军雄通过研究公司出现首次净亏损时审计师的表现,发现公司治理、审计师特征、客户的风险程度等是影响审计意见出具的重要因素。
在会计、审计法律问题方面,曲晓辉等就虚假财务报告及其法律责任相关问题对投资者,法律界人士、监管人员,银行管理人员、注册会计师、上市公司高管人员等不同群体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涉及虚假财务报告和虚假审计报告的认定、虚假财务报告的现状与原因、虚假陈述法律责任的主体、虚假陈述民事诉讼的程序、现行法律关于虚假陈述法律责任的规定等五个方面,调查发现,上述群体对相关问题的基本看法存在较大差异。金或昉、李若山从中国人寿诉讼案的难点出发,研究了法务会计专家这类证言证据的法律制度基础,并通过三个案例分析了在国外法务会计人员作为法庭上的专家应有的专业胜任能力和主要工作内容。赵保卿等就注册会计师审计法律责任的形成、判定与规范等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分析。
四、现代成本管理会计问题研究
在战略管理会计方面,傅元略将价值链、价值流、虚拟价值链和价值网等类似概念集成为新概念网络价值流,建立一个基于网络价值流的战略管理集成系统,也称为价值流战略管理系统,为解决企业战略决策和战略监控问题提供一个基本框架。林文雄等通过问卷调查方式了解中国纺织、电子和机械行业财务性和非财务性绩效评估指标的使用情形,以及绩效评估指标和公司竞争战略、制造战略及薪酬激励间的关系。王福胜等通过研究价值动因系统的层次结构,采用模糊数学方法构建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实现了价值链各作业环节的产出价值计量。杨彬在研究顾客资产、顾客会计基础理论的基础上,对我国航空公司的顾客管理状况、顾客价值的感知、影响顾客价值因素及建立顾客会计核算体系因素进行了调查分析。
在成本计量与管理方面,林万祥等以成本管理的“工程”属性为出发点,对成本工程基本概念、成本工程的目标与原则和成本工程的一般框架进行了探讨。Lana Y J Liu等从技术层面、行为层面、企业层面、其他层面四个方面对作业成本法进行研究,并通过许继电气2001~2003年的数据进行了具体说明。
五、会计思想与会计基本理论研究
在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方面,谢诗芬从公允价值理论角度探讨了中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建立问题。她通过对公允价值的理论渊源、理论基础和概念的研究,提出了建立体现公允价值的中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八项基本原则和基本内容的具体构想。刘永泽等认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取决于既定的会计目标和相关的会计环境,对中国会计环境下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定位问题进行了专门探讨。朱国泓等对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之财务负责人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当前构建与我国会计环境相适应的,内在协调、联系紧密、逻辑一致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非常必要。就决策有用性而言,应重点关注国资委绩效考核决策、债权人贷款决策。投资者投资决策和经营者经营决策对会计信息质量的需求。可靠性、可比性、相关性与可理解性构成主要质量特征。聂顺江认为由于受托人控制的存在才导致了会计信息的封锁和扭曲,进而劣化了会计信息的质量。只有针对不同层次的控制特征采取不同的抗劣化措施,才利于会计信息整体质量的提高。
在会计研究现状评述方面,张俊瑞以目前在国际上列入SSCI收录源的四种会计学杂志1994~2003年10年中所发表的所有论文作为研究样本,采用对独立论文、合作论文分别计分的方法,确定出得分最高的大学和得分最高的学者,反映出当代国际上会计理论研究的现状。杨雄胜、张国法等详细探讨了中国会计研究“原创性”与“后继性”的基本含义及具体衡量标准,并以《会计研究》1980年至2002年各期发表的全部文章为样本,对《会计研究》所发表文章的学术价值做出了尝试评价,试图为中国会计界评判具体会计研究成果有无价值及价值高低提供一种实用、严格,规范的具体标准。
在其他方面,朱小平、马元驹从公正理论的视角来研究会计公正问题,认为从会计学的学理层面会计公正是会计追求的终极目标,从伦理学的层面会计公正有着客观的现实基础,同时指出会计公正对会计理论研究的重要意义。张俊民认为我国会计理论经济学分析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大阵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会计理论学派、西方经济学会计理论学派和“混合”经济学会计理论学派。徐国君等论证了从静态会计提升为动态会计的理由与意义,指出动态会计模式特征为:人的活动或行为作为主导要素;会计信息的表达和提供的适时性;动态立体的会计思维模式。
六、会计改革与会计准则国际化
在会计准则国际化方面,谷祺等就会计标准实施的支撑性制度、自我实施与强制实施及其中关键环节进行了分析,并在上述基础上系统地构建会计标准实施的制度框架。王跃堂等通过对AB股公司境内外审计利润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与国际会计准则一致的改革政策执行当年并未消除AB股公司境内外审计利润存在的实质性差异,而与国际会计准则背离的改革政策也并未产生实质性的差异。认为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并不能保证会计实务的可比,经济环境对会计实务的国际化有着决定性的作用。肖星等以开始实行新《企业会计制度》的2001年为研究期间,研究会计制度变革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研究表明单独依靠会计制度的变革还不能实现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目的,提高会计信息质量需要更多监督激励机制和管理体制的配合。
在政府会计改革方面,韩洪灵认为公共受托责任是政府会计目标的逻辑起点,我国政府会计目标及其准则框架应建立在得到恰当定义的公共受托责任的概念之上;我国政府应吸收和借鉴“新公共管理”的基本理念,必须引入绩效导向的预算和应计制的政府会计系统。孙芳城等建议整合现有政府债务会计核算办法,选择“权责发生制”或“改良的收付实现制”模式,其中改良的收付实现制模式通过增设辅助类账户实现,兼顾了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的要求,从而开辟政府会计权责发生制改革的新路径。
七、会计教育问题研究
林志军等针对中国的本科会计教育改革进行调查问卷,其研究对象是中国会计从业人员,会计教师以及会计专业的学生,研究的内容侧重于分析评估会计教育中所需注重的知识,技能以及教学方法。许家林认为经济全球化趋势对会计业务处理程序国际化的期待与呼唤是会计教育国际化观念形成的环境,国际经济领域里八个相关经济协调组织与国际会计专业组织为适应经济环境变化而对会计职业要求标准上的变迁以及所产生的影响是会计教育国际化观念形成的重要基础,为了推进会计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会计教育教学模式必须改革,会计教育观念应当创新。方拥军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以1993年~2002年发表在《会计研究》《财会月刊》《财会通讯》《财务与会计》《上海会计》《四川会计》等六种期刊上有关会计教育的文章为样本,对我国近十年来会计教育及其改革问题研究的内容和方法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
分会场学术交流之后,会议进入研究论坛阶段,该阶段由中国会计学会副会长、东北财经大学谷祺教授主持。香港城市大学苏锡嘉教授指出中国审计费用的研究存在特殊性,可供研究的课题包括审计费用和审计意见、审计收费和审计师更换、审计收费和盈余管理、境内外审计费用和公司治理。香港科技大学范博宏教授探讨了亚洲企业的组织结构与治理结构,认为公共治理质量是影响公司治理实践的一个重要变量,同时他分析了声誉在公司治理执行机制中的作用。张天西以年报质量特征为基础,以年报时滞作为及时性的替代变量,对如何确定年报披露限定期从理论上进行了推导和论证,对我国年报时滞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夏冬林谈了自己对会计教学的一点体会,认为会计教学应以报表为核心,讲授原则、概念,同时需要辅助大量的小故事以及对公司经营的了解,认为应区分不同层次学习对象采用有差异的教学方法,应注意合理分配课内学时与课外学时。王化成选择1999~2003年《会计研究》《经济研究》《金融研究》《管理世界》和《中国软科学》五种专业期刊中发表的财务管理方面的案例研究文章作为样本,通过分析发现案例研究在我国目前的财务管理中使用不足、研究涉及的理论不均衡、研究结论建议不够明确等。大会研究论坛结束之后,中国会计学会教育分会侯任会长、北京国家会计学院院长陈小悦教授主持了大会闭幕式。中国会计学会教育分会现任会长、东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院长刘永泽教授对本次学术年会的特色做了总结。他认为,本次年会的特色可以概括为“两多、两高、一个结合”:(1)人员最多、论文数量最多。人员规模是历次会议最多的,达450人,论文数量最多,达426篇。(2)论文质量高、会议组织效率高;筛选后论文质量体现了中国会计理论研究的最高水平。论文集的汇编成册充分体现了会前准备的充分性和严谨性,这一点成为这次会议成功举办的经验之一。(3)实现了高校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紧密结合。中国会计学会学术年会与会计教育分会的学术年会首次合为一体。与会代表有来自高校、政府、事务所、分会、大公司财务总监、总会计师、海外、台湾香港等多方面人士,充分体现了会计研究与会计改革、会计实践的紧密结合和相互渗透,弘扬了中国会计研究的业已存在的良好风格。其后,中国会计学会副秘书长周守华作了中国会计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总结。他认为这次大会是全国会计教授的一次盛会,开得非常成功。表现在四个方面:部领导高度重视,学会领导大力支持;大会学术研究成果丰富。参会代表讨论热烈;实现了历届年会多个方面的突破;大会组织工作缜密细致,有条不紊。最后,中央财经大学会计学院院长孟焰教授发言,热情邀请与会代表于2005年7月到北京参加由中央财经大学承办的中国会计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会后还专门举办了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论坛,以推动我国学术界对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的研究。
标签:会计论文; 会计与审计论文; 会计职业论文; 审计质量论文; 公司治理理论论文; 中国模式论文; 财务系统论文; 审计方法论文; 审计职业论文; 审计目标论文; 财会论文; 审计助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