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化学实验教学的建议_化学实验论文

对几个化学实验的教学建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论文,化学实验论文,建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科书中活动与探究、实验的设计思想和可操作性很好,有利于学生动手、观察能力的训练,有利于探索精神的培养和学生思维的发展。通过教学实践,今对部分实验内容的具体操作作一些探讨,抛砖引玉,期待更多的建议和成功经验一起交流。

(1)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

该实验操作因在9月份,气温较高,蜡烛燃烧烧杯壁有水雾的现象不明显,所以要指导学生在最初的几秒仔细观察,时间稍长,烧杯就被烤热,轻微的水雾马上消褪。建议在做甲烷的燃烧实验时补做,时值12~1月份现象明显,证明石蜡中也含氢元素。另外,实验中所述“片刻后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中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对于没有操作经验的学生来讲,成功率很低。建议改用图1装置,蜡烛在烧杯中燃烧一会儿取出,再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

(2)活动与探究——收集呼出的气体

①要指导学生收集从肺中呼出的气体,即用鼻吸气后用嘴吹出,不要鼓腮。忌用嘴吸气,鼓肋吹气,否则会造成步骤3的探究结论情况复杂(当然,用两种方法吹气,多收集一瓶呼出的气体,引导学生进行较为复杂的探究,则另当别论)。

②步骤4,同样因9月份气温高,呼气时嘴和玻璃片必须凑得很近才有短暂现象。而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一般都知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水蒸气,因此建议插入讨论和举例,如“冬天戴眼镜的同学再戴口罩,眼镜为什么易模糊”等也可达到目的。

(3)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

可将直径25mm(能大一点更好)的试管截去底部,组成图2装置,操作更简单。燃烧完毕后,随着温度的下降液面逐渐上升至1/5高度(相对于烧杯内液面)。

(4)铝箔的燃烧实验

该实验有一定难度,有时一次不能成功。经试验,粗铁丝用4mm的(太细易将铁丝燃着),铝箔裹在铁丝上要呈圆筒形,效果较好,成功率较高。

(5)过氧化氢分解实验

实验时,微微加热过氧化氢溶液分解出氧气很慢、很少,不足以使带火星木条复燃,加热温度稍高,水蒸气和氧气一起冒出,也不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建议微热前在过氧化氢溶液中滴加一些NaOH溶液,效果好,现象明显。

(6)制取O[,2]并试验其性质的实验

用敲碎的混凝土比红砖粉末效果更好,红砖粉末现象不明显。

(7)铝与硫酸铜溶液反应

即使用砂纸把铝丝仔细打磨,反应也非常缓慢,现象不明显。建议事先在硫酸铜溶液中滴加一些盐酸或NaCl溶液,促使反应较快进行,获得书中图示的效果。

(8)铜与硝酸银溶液反应

要注意用新配置的AgNO[,3]溶液;将铜丝擦净插入AgNO[,3]溶液后切勿搅动(或受震动),静止片刻后即能看到铜丝上“长”满银白色的银絮,溶液变蓝色,获得教材图示的效果。

(9)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

建议实验前,先用磁铁对氧化铁粉作吸引试验,反应后再用磁铁对还原产物作吸引试验,使学生确信生成的是铁粉,增强实验效果。

(10)碘溶于汽油

建议改用煤油效果更好,溶液呈紫红色。而用汽油溶解碘,溶液颜色(呈棕黄色)与课本图示差异太大。

(11)饱和溶液的活动与探究

用硝酸钾代替氯代钠进行饱和溶液的实验,由于教学进度处于2~3月,气温(室温)一般仍偏低,5g KNO[,3]加入到20mL水中,已非常接近饱和,溶解耗时也较长,所以“每次加5g,加了几次后才使烧杯中硝酸钾固体有剩余而不再继续溶解?”有些欠妥,学生易误解。因为第二次加入5g KNO[,3]在当时的温度下几乎全部不溶解,所以建议修改每次加入KNO[,3]的量。

(12)将家庭小实验改为兴趣小组活动

家庭小实验制取明矾晶体和制作叶脉书签,操作技术要求较高,建议改为兴趣小组活动。

标签:;  

几种化学实验教学的建议_化学实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