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基本状况与完善研究--基于9个省市4000份调查问卷的调查与分析_家长委员会论文

家校合育的基本现状及改进研究——基于9省市4000份问卷的调查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问卷论文,省市论文,现状及论文,家校合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718X(2015)09-0030-06

       一、调查设计

       本次调查由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组织实施,样本主要分布在安徽、北京、河北、陕西、广东、山东、四川、江苏、吉林等9个省市。调查共发放4000份问卷,其中,教师问卷为1000份,家长问卷为3000份。教师有效问卷的回收率为73.6%,家长有效问卷的回收率为95.6%。

       在本次调查所涉及的样本中,班主任占55.6%,非班主任占44.4%;中层以上干部占19.9%,包括班主任在内的普通教师占80.1%;工龄为11~20年的教师占43.6%,工龄为20年以上的教师占25.1%,工龄为5年以下的教师占16.2%,工龄为6~10年的教师占15.1%。

       在家长样本中,独生子女家庭为67.8%,非独生子女家庭为32.2%;完整核心家庭为92.0%,离异等其他家庭为8.0%;就家庭收入而言,低收入者为12.2%,中等收入者为58.8%,中等偏下者为21.6%,中高收入以上者为7.4%,家庭收入情况呈现出纺锤状;从文化程度来看,最高学历在初中及以下的家长为23.6%,属于文化贫困型家庭,高中(中专)文化学历的家长为30.8%,属于文化温饱型,大学(包括大专)文化学历的家长为32.1%,属于文化小康型,大学以上学历的家长为13.5%,属于文化富裕型。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对家校合育价值的认识:家校对合育价值认同度高,家庭对学校依赖性强

       1.家校普遍高度认同家校合育的重要价值

       教师高度认同合育的重要性,认为非常重要的占89.6%,比较重要的占10.1%,二者合计为99.7%。学校干部对家校合育的重要性认识要明显高于班主任和普通教师,三者认为非常重要的分别为:97.2%、89.5%和87.6%。83.3%的家长高度认同家校合育的重要意义,略低于教师6.3个百分点。

       2.家长在解决家庭教育问题时对学校依赖性强

       从家长对学校的依赖程度看,当家长在育儿过程中遇到问题时,84.2%的家长表示会选择寻求孩子的教师帮助,其次才是社会上的专家(9.8%)、别的家长(6.6%)、妇联(0.6%)等力量。而且,这种依赖状况与家庭文化程度或收入高低关联度不大,即无论是文化程度高低还是收入高低都大体如此。

       (二)家校关系:总体趋向民主,但不平等现象依然存在,教师的主导性应该得到加强

       1.家长主体意识和民主诉求增加,学校与家庭之间关系更趋民主

       在“学校作出决策时是否应该听取家长意见”的问题上,84.6%的家长表示应该听取家长意见,只有15.4%的家长表示不应该,这是家长主体精神的普遍体现。很明显的是,家长学历越高,主体意识和参与要求越强烈,大学(包括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家长选择“应该听取家长意见”的比例高出平均13.8个百分点。

       2.部分教师和家长在家校关系中表现较为强势,教育过程中部分教师存在推诿责任现象

       虽然家长主体意识、家长和教师民主协商处理问题的意识在提高,但家校关系中仍然存在着不平等关系。对教师调查发现,61.5%的教师认为二者关系比较平等,10.1%的教师承认在家校关系中学校(教师)一方比较强势,23.4%的教师认为家长更加强势。

       与此同时,在是否存在“教师将本不该家长承担的教育责任推诿给家长”问题上,4.8%的家长反映这种现象普遍存在,35.4%的家长反映这种现象部分存在,二者合计为40.2%。这进一步映衬了前文所说的家校关系中教师处于较为强势地位的现象。当然,该数据也反映了教师和家长对什么是家庭应该负担的责任这个问题看法的不一致性;或者说,在较低学历家庭看来,承担教师布置的任务是分内的事,而在高学历家长看来可能就是教师推诿责任问题。家校双方在教育中的职责需要进一步厘清。

       3.对教师在家校合育中的主导地位和主体责任的认识有待提高

       家校合育问题必然牵涉主体责任和主导方的问题,尽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等国家政策和法律都将指导家庭教育视为学校等社会组织的职责,但教师和家长普遍对于该问题认识不清。调查显示,只有33.5%的教师认为“帮助家长提高家庭教育知识与能力,解决家庭教育中的问题,这是教师应尽的法律义务”。48.4%的教师认为这只是教师的道德义务,13.9%的教师认为教师没有这样的义务。相比而言,只有29.4%的家长认为教师指导家庭教育是学校和教师应尽的法律义务,不认同的家长为45.1%,不清楚的家长为25.4%。可见,家长的认同度更低。

       值得注意的是,92.1%的干部认为教师有这种义务,但其中55.1%的干部认为,指导和服务家庭教育只是教师的一种道德义务,不具有法律约束力。因此,从依法执教角度看,还需要进一步明确学校和教师在家校合育中的主体责任以及指导和服务家庭的法律意识。

       (三)家校合育内容:学困生家庭是家校合育的重点,隔代抚养家庭是家校合育的难点

       调查显示,日常家校合育的重点不是学优生家庭,大致占一成不到(9.3%),重点是学困生家庭(53.6%),其次是品困生家庭(22.3%),再次是中等生家庭(14.8%),干部、班主任、普通教师都是这样的关注顺序。但相对来讲,学校干部关心品困生家庭和学优生家庭的比例多一些,普通教师关心学困生家庭的比例多一些,班主任关注中等生家庭的比例少一些(见表1)。

      

       教师普遍认为隔代抚养家庭最难合作(73.4%),尤其是班主任感受最深(76.6%),主要原因在于隔代抚养家庭中的家长不仅自身教育理念存在问题,而且合作意识比较差;其次,分别是单亲家庭(59.5%)、留守儿童家庭(55.6%)、流动儿童家庭(44.1%)、干部家庭(6.7%),知识分子家庭最容易合作。

       (四)家校合育方式:形式多样、常规为主、日常沟通最为活跃,部分家校合育方式受到质疑

       1.学校创设多种合育方式,教师对部分方式认同度不高

       目前,学校在传统沟通方式(如家访、家长会、家长学校)基础上创设了许多家校合作方式,比如家长论坛、家长互助中心、家长志愿者、学校网络沟通平台、班主任(教师)自媒体平台等方式。虽然方式多样,但调查发现,在学校创设的各种家校合育方式中,有的很受欢迎,有个别方式颇受质疑。就家长听课制度而言,教师分歧很大,其中41.2%的教师表示赞同,同样数量的教师表示无所谓,17.5%的教师表示反对。干部的赞同度最高,占63.8%,这或许因为这项制度旨在监督教师以及听课与自己无关;班主任其次,普通教师再次。明确反对者,普通教师和班主任占近两成,分别为19.6%和19.1%。

       对于家长委员会,15.6%的教师担心它可能会干预学校办学自主权和教师的专业自主,其中普通教师所占比例最大,为16.1%,班主任最少,为12.5%。

       2.家校合育方式的活跃程度不一,受家校合育条件和成本等因素制约

       对教师的调查发现,在有组织的家校合育方式中,家长培训普遍活跃度较高,没有组织培训的学校仅占5.6%,每学期组织3次以上培训的学校占39.2%。家长开放日要求组织程度较高的活动形式,59.3%的学校开展1次,但依然有10.2%的学校没有开展类似活动。家长委员会是政府要求的家校合作方式,但依然有10.5%的学校没有设立家长委员会。家长志愿者是目前开展比较活跃、时尚的方式,55.2%的学校有2次以上的活动,但依然有22.4%的学校没有开展。家长论坛是对家长要求较高的家校合育方式,这种方式难度较大,有33.4%的学校没有运用这种方式。总体而言,在有组织的家校合育方式中,按照活跃程度排序大致是:家长会、家长培训、家长志愿者、家长委员会、家长论坛、家长开放日。

       在学校组织的家校合育方式中,有的是面对全体家长,如家长培训、家长会、即时性沟通、家长开放日、网站等;有的则是有选择性的,如家访、家长委员会、家长志愿者、家长论坛。当然,对于一些面向全体的家校合育方式,有的学校尽管已经举办了,但由于没有产生实际效果,家长并没有感受到,如,家长培训、家长开放日,分别有57.3%和64.8%的家长表示参与过,而分别有94.4%和89.8%的教师认为学校都举办过。因此,家校合育的实际参与率值得关注。

       3.日常沟通依然是最受欢迎的家校合育方式

       日常家校沟通是最简单、最常见、最实用的家校合育方式,主要形式为一对一交流,因其即时性、便捷性、经常性等特征备受欢迎。这种方式既可独立存在,也可成为其他家校合育方式的前提。调查结果显示,在日常沟通过程中,教师最喜欢电话或短信等方式沟通(96.5%),其次分别为家长会(51.8%)、邮件和微信(34.4%)、家访(33.4%)、家校联系本(32.7%)、让孩子带话(21.6%)。学校干部更喜欢家长会(60.3%),这或许与家长会解决问题的效率有关。家长方面,大多数家长喜欢电话(短信)等方式(66.1%);其次为邮件等方式(13.6%);再次为家长会等(11.5%);余下分别为家访(4.1%)、家校联系本(4.0%)等。总之,日常、低层次、带有硬性规定的活动家长参与度较高,而对家长有挑战、费时费力费脑的活动,家长参与度较低。

       (五)自我评价:常规性家校合育方式评价较高,复杂性合育方式评价较低;教师评价较高,家长评价较低;双方对家长委员会评价均较低

       1.家长对家校合育总体比较满意,常规性家校合育方式位居前列

       调查结果显示,家长对于家校合育总体满意度较高(86.5%),其中非常满意为24.9%,比较满意为61.6%。明确表示不满意或很不满意的仅为3.8%,无法判断者为9.7%。同时,家长对于不同的合育方式满意度不同,家长评价带有以下共同特征:一是,家访、家长会、即时性沟通、家长开放日等简易、即时、常规的方式评价较高,最不满意的是家长培训。二是,家长学历越高,参与度与满意度就越高。

       2.家长和学校对常规性、即时性、简易性的家校合育方式满意度最高,对家长委员会满意度较低

       在正向评价中,教师对即时性沟通、家长会、家访的满意度最高,分别占前三位;家长最满意的家校合育方式分别为:家访、即时性沟通、家长会,二者高度吻合,说明带有常规性、及时性和简便易行等特征的家校合育方式受到家校共同欢迎。

       在负向评价中,教师对家长论坛、家长志愿者、家长委员会、家长培训等最不满意,排名为后四位,家长的排名也比较低,分别为第7、第5、第9和第10,除了家长志愿者之外,其余均分布靠后。也就是说,家长论坛、家长委员会、家长培训等合育方式双方满意度都有待提高。

       分歧最大的是学校网络平台、家长志愿者,学校评价分别为第4和第9,而家长评价分别列为第8和第5。前者学校付出很多,而后者家长付出很多。二者对家长委员会都感觉不满意,这是目前家校合育最需要改进的方式(见表2)。

      

       3.归因及提升:家长问题是核心,教师能力是关键

       家长的家校合育意识和能力是家校合育的主要障碍。教师对家校合育中最大困难的判断分别为:家长不配合(55.6%),缺少有效途径和方法(33.1%),教师工作太忙,没时间(10.3%)。班主任对于家长不配合感受最深,占58.5%。家长也充分认识到自身在家校合作不力中所承担的责任,其中不知道怎么合作占第一位,为53.1%;自己工作太忙,没时间,占第二位,为40.2%;学校与教师的原因仅为6.7%。由此可见,家校合育困难的责任主体主要是家长,家校合育的意识与方法问题是核心问题。

       需要加强教师家校合育能力培训。调查结果显示,68.2%的教师认为加强教师家校合育能力培训非常必要,只有22.4%的教师认为不大必要或没有必要。值得注意的是,干部对于培训的认识程度最高,占九成。或许,干部能够从学校整体发展角度认识这个问题,而教师和班主任则从添麻烦和增加任务角度来理解这个问题。

标签:;  ;  ;  ;  ;  

家庭教育基本状况与完善研究--基于9个省市4000份调查问卷的调查与分析_家长委员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