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吸收外资30年:利用全球资源促进增长和升级_投资论文

中国吸收外资30年:利用全球资源促进增长与升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外资论文,全球论文,资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 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36(2008)12-0005-0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FDI)增长迅速。1985年,我国吸收FDI只有19.56亿美元,2007年达到835亿美元,30年累计吸收FDI为7876.37亿美元。吸收外资的本质是组合利用全球资源,对我国经济增长、结构升级和国际竞争力提升产生多方面的积极影响。

一、吸收外资的四个阶段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持续增长,参见图1。我国吸收FDI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起步和渐进阶段(1979~1991年):外资主要源于香港、澳门地区,集中在经济特区,以中小型服务业和消费工业项目为主。

我国吸收外资是从设立经济特区开始的。1979年7月10日,中央和国务院发出文件,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市划出部分地区试办经济特区,利用它们地处沿海特别是毗邻香港、澳门的地域优势,先行开放试点。四个经济特区在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发展,特别对外商投资提供优惠待遇。1984年,将开放地区扩大至天津、大连、秦皇岛、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14个沿海城市。1979~1991年,累计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250.58亿美元,主要集中在这些特区和开放城市。从投资来源看,20世纪80年代我国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主要来自港澳和东南亚各国,占全部外资的2/3以上。从投资领域看,主要投向旅游服务、食品纺织等产业,家用电器行业、通信设备行业、轻型机械设备、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加工等轻型加工业,以中小型项目为主。

图1 中国实际利用外资(全口径)

2.加速增长阶段(1992~1997年):大型跨国公司投资增多,制造业为主要投资方向,大型项目增多。

这个时期我们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改革开放和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高速增长的潜力进一步发挥。同时,加快了开放步伐,将对外开放的范围从沿海地区扩大到沿江(长江)、沿线(陇海线、兰新线)。我国基础设施条件、体制环境和政策环境均有明显改善,形成了更加有利的投资环境。这是我国吸收外资高速增长的阶段。1992年吸收外资从上一年的44亿美元剧增至110亿美元,1993年再增至275亿美元,两年增幅分别达到152%和150%。此后仍然保持较快增长,到1997年,实际吸收外资达453亿美元。1992~1997年吸收外资规模增长了3.1倍。这个阶段也是FDI在国内资本形成总额中比重最高的时期,1997年达到的14.91%是迄今为止的最高比重。这个时期我国吸收FDI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发达工业化国家大型跨国公司的投资显著增加。到1997年年底,“财富500强”中已有360多户在华投资,这已明显不同于20世纪80年代以港澳和东南亚各国中小型投资者为主的情况。1997年,来自港澳的投资占我国实际利用外资的比重下降到了47%。大型跨国公司投资增加,使我国利用外资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技术结构迅速提升。这个阶段高速增长的FDI主要投向制造业,1997年制造业吸收了全部外资的62.13%,吸收FDI较多的制造行业有电子和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器机械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纺织服装制造业等。

3.稳定调整阶段(1998~2002年):外资数额相对稳定,竞争性市场结构形成,外资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升级。

在这四年中,我国吸收FDI的数额稳中略降,每年保持在400亿~450亿美元的水平。大型跨国公司继续加大投资,财富500强中已有450多家在华投资。制造业仍然为主要投资领域,占FDI的比重继续上升,到2001年达到66%。外商投资企业继续集中投向制造业,是我国制造业比较优势和竞争能力增强产生较大吸引力的结果,也是我国制造业进一步增强竞争力、成为全球重要制造中心的重要推动力。这个阶段吸收外资最多的制造行业为电子和通信设备、电器机械、交通运输设备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等行业。这个时期外资数额保持稳定,是因为经过多年持续较大数额吸收外资,我国制造业中外资企业在投资、产出、出口等各项主要指标中的比重显著上升,内外资企业之间以及外资企业之间形成竞争结构,需要有一个稳定发展和调整适应的时期。

4.升级加速阶段(2003~2007年):外资总量再上台阶,投向服务业的比重提高,融资方式开始多元化。

从2003年开始,我国实际吸收外资额突破500亿美元,并于2004、2005和2007年(全口径)分别突破600亿美元、700亿美元和800亿美元。这个时期吸收外资再次出现较大幅度增长,主要是国内市场开放再次有较大进展。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服务业特别是金融业开放有突破,2005~2007年,金融业吸收外资分别达到123.01亿美元、67.4亿美元和386亿美元的水平,而此前金融业吸收外资数额很少。金融业大量吸收外资,使服务业占吸收外资的比重达到46%。这个阶段吸收外资的另一个显著特征是吸收外资方式更加多元化。在FDI仍占主导地位的同时,非FDI方式吸收外资不断增加。一是我国企业开始在海外资本市场较大规模地融资,2005、2006和2007年分别达到了206.5亿美元、393.5亿美元和122亿美元。二是国外投资者进入我国证券市场有较快发展。例如,截至2007年底,共有52家机构获批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资格,其中49家获得总计99.95亿美元的投资额度。此外,国际资本通过风险投资(VC)和私募股权基金(PE)的方式也开始对我国投资。

二、吸收外资推动经济增长和结构升级

1.外资是重要的资金来源。

FDI作为资金来源,在我国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中的比重有较大变化,占比重最高的1994年达到17.27%,最低的1980年为0.07%。其中,1979~1991年FDI所占比较较低,平均在1.81%的水平;1992~1997年上升较快,平均为13.37%。此后又有下降,在1998~2007年期间,平均占9.04%。见表1。

2.外资企业提供产出、就业、税收和利润。

开放初期,外商投资企业仅有少数几家,影响微乎其微。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外商投资企业的工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不到3%,90年代末期达到20%左右,2007年已达28%。目前我国涉外经济中的直接就业人数超过8000万,占城镇就业人口的1/4左右。我们还能依据投资额比例获得一部分投资利润。2006年,外商投资工业企业利润总额为5384亿元,这其中有一部分是合资企业中中方投资的收益,按中方在合资企业的所有者权益中的比重估算,中方约占有29%的投资收益,约1561亿元。

外资企业纳税占我国税收总额的比重也有明显上升。1992年,以外商投资企业税收为主的涉外税收只有122.26亿元,占我国税收总额的比重仅为4.25%。此后,随着外商投资企业产出规模的上升,外商投资企业税收逐年增加,2006年达到7977亿元,占全国税收总额的比重为21.2%。见表2。

3.外资企业引进技术和提升产业结构。

外商投资主要集中于通信设备和计算机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资金技术密集行业,这些都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和出口商品结构升级。2007年,我国高技术产业产值中,外商投资企业的比重达到64.3%。2007年我国出口总额中,机电产品的比重和高技术产品的比重分别为57.6%和28.6%,外商投资企业占这两类商品出口额中的比重分别达到73%和87%,地位突出。目前外商在华设立研发中心已经超过1100家。通过对外开放,“中国制造”的质量和水平明显提高。

4.外资企业提供较高劳动报酬。

有观点认为外资企业为我国劳动者提供的报酬水平远远低于其在本土的水平,这是符合实际的。但并不能以此为据否认外资企业在增加我国就业者收入水平方面的积极作用。这里我们使用“劳动者报酬”这个概念作分析。劳动者报酬比“工资”的口径宽,不仅包括各种形式的工资,还包括奖金、津贴、医药卫生费、交通补贴、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等。总体上看,我国劳动者在出口部门和外资企业获得的劳动报酬,高于在国内企业获得的报酬水平。2007年,外资单位、国有单位和城镇集体单位职工平均工资分别为27942元、26620元和15595元。

上述分析表明,我们作为东道国,获得了吸收外资的大部分收益。从静态收益的分配看,2006年,外商投资工业企业创造的增加值为25545.80亿元。按照收入法统计的GDP,国民收入由四个部分组成: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和利润。2006年,这四部分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分别为40.6%、14.2%、14.6%和30.7%。我们获得了其中的大部分,因为劳动者报酬和税收主要归我们,营业盈余我们也获得一部分。

外商投资企业的生产本质上是多国要素持有者共同在中国制造产品的过程,因此国外投资者也要获取相应收入。国外投资者主要投入资金和技术,获得的收益主要是营业盈余中的一部分。在5384亿元利润中减去中方所获的投资收益后,外资获得的利润约为3823亿元,占当年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的19.6%,占GDP的比重为1.8%。由于外商投资企业将利润中的一部分再投资,因此汇出的利润少于所得利润。2006年,估计外商投资企业对外汇出利润340.5亿美元,约占当年GDP的1.28%。

三、“外溢效应”推动本土产业提高竞争力

外溢效应是指一个经济主体所具有的某种能力从内部向外部扩散产生的效应。我国吸收外资从多方面产生积极的外溢效应,外资企业的存在对国内企业发展和提高竞争力产生积极推动作用,包括推动技术水平提升、管理水平提升、研发能力提升、人力资本发展、配套产业发展等各个方面,促进国内产业提高整体竞争力。本部分讨论外溢效应的产生渠道及表现。

从我国吸收外资的实践看,吸收外资的外溢作用主要有表3中显示的几种方式。

1.人力资本外溢效应。

人力资本外溢效应有两种主要方式。

(1)境内外资企业人力资本向本土企业流动。

外资企业所具有的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优势,无法脱离其人力资源而完全物化在设备上,因此必定要和人力资源的开发结合在一起。随着国内企业成长,人力资本在外资企业和内资企业之间的流动成为必然,这是外资企业技术外溢特别是核心技术能力外溢的重要途径。

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前,由于国内企业吸引力有限,人力资本从外资企业流向本土企业的规模小,水平低。2002年以来这种流动趋势明显加强,在外资企业中工作的高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回本土企业工作的案例不断增加。2002年年初,已任英特尔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和首席研究员职务的颜永红,与其他六位同在英特尔任职的核心技术人员一道,辞去在英特尔的任职,在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共同组建了一个平均年龄只有30岁的科研团队——中科信利语音实验室。这可能是外资研发机构中核心技术团队成建制向本土企业流动的首个案例。此后高水平技术和管理人才流动频繁。据笔者的两次调研,到2004年底,500强在华投资企业中已有近200位副总经理以上级别的技术和管理人才转到本土企业工作;到2006年9月,被调研过的400多家企业中,约有一半企业有高级技术主管离职,其中转到其他外资企业、转到本土企业和自己创业的各占约1/3。一家跨国公司中国区总裁在谈到公司大量高级人才离开时,认为公司已经成为中国IT产业最好的人才基地。①

最近几年,随着服务业特别是研发、咨询等外资服务企业的发展,这些企业中技术骨干的流动更为常见。据笔者主持的一项对服务外包企业的调研,到2006年底,超过2/3的外资研发机构有部门经理以上的骨干流动,其中约有一半进入本土企业。与制造业需要有昂贵设备配置才能实现技术实力不同,许多服务业中人力资本是技术的主要载体,人员流动的溢出效应更加突出。

(2)境外人力资本随同外资流入进入本土。

最近几年,我国有大量海外留学、已有较好从业基础和研发能力的人员,随着海外资本的进入回到本土创业。遍布全国多个开发区的“海外留学人员创业园”或类似园区,吸引了大量携带海外资金回国创业的海外留学人员,到2006年8月,这类人力资本人数已超过1.6万人。开发出我国第一块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世界领先的百万门级超大规模CMOS数码图像处理芯片“星光一号”的中星微电子有限公司,总裁和一批技术骨干均为“海归”精英,其中有二十多位是来自Intel,SUN,IBM,HP,KODAK等世界知名大公司的资深软硬件、多媒体及网络技术专家。建立了中国自己的3G无线通信标准SCDMA的信威公司的两位创始人陈卫和徐广涵,分别来自摩托罗拉公司半导体部和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研究团队也有多名海外归国人员。这些企业虽然其资金来源和产品市场高度国际化,有些按资金来源划分还是所谓的外资企业,但并不是任何国外大跨国公司的子公司,而是植根于本土的高技术企业。

2.示范效应。

示范效应有技术示范、管理示范和产品开发导向示范等几种渠道。

(1)技术示范。外资企业所使用的先进技术会通过设备、产品、人员接触、客户技术资料等许多有形和无形的方式,对国内企业产生示范影响。技术示范作用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内企业对先进技术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随着我国企业技术能力不断增强,外资企业的技术示范作用也不断增强。

(2)管理示范。跨国公司在引进先进技术的同时,也引进了有效使用这些先进技术的管理经验。在开放较早时期,许多外资企业在同行业中管理水平最高,为国内其他企业提供了“眼见为实”的学习机会。据我们对本土汽车企业的调研,合资企业的经营和发展模式,使本土企业理解了如何为寻求低成本和市场份额而将分布在全球的生产、营销、技术开发网络连成一个高效运转的整体,如何在全球寻求新的低成本扩张机会、寻求新的知识来源和创新思路,如何有效利用各种服务系统如金融、财会、全球性资料库、研究咨询等。

(3)产品开发导向示范。当今世界,知识与信息呈现爆炸性增长。而国内教育和科技界提供的知识与技术,往往远离开发全球性的商业机会和适应市场需求等实用性目标。因此国内企业的技术开发,有时缺乏对技术发展方向和市场需求的恰当理解,缺乏对全球趋势的理解。外资企业的技术开发导向能够充分利用其内部多年积累起来的对技术和市场的理解能力,观察其产品研发设计的特点,有助于提高本土企业迅速提升对技术和市场的理解能力。特别是一些需要集成多种技术能力、在多种可能性中选配资源的产业,通过自身积累形成市场理解能力需要较长时间,观察模仿是一条有效途径。国内一家大型汽车制造企业的总经理曾经说过:不用说自己研发了,就是买零部件搞装配,都不知道到哪里买,应该买什么。至于如何进行市场定位,如何适应市场需求集成技术,甚至如何配置装配生产线,更是从合资过程中一点一滴学习得到的。

3.竞争效应。

外资企业是国内市场上新的有力竞争者,使原先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甚至垄断地位的企业为了保持市场竞争力,加速技术开发的速度和提升技术水平。开放实践表明,与外资企业竞争的压力,是国内通信设备、交通运输设备、工程机械、电站设备等许多行业中的内资企业不断提升技术水平的重要推动力。在我国一些服务行业中,由于对外资开放较晚,国内企业改进服务和提高效率的压力不大,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差距较大。近两年,随着我国金融、保险、电信服务、批发零售商业等行业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断加深,这些行业提高效率和改善服务的进程明显加快。

竞争效应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推动体制竞争和改革。一是推动了企业制度改革。外资企业大量进入,在企业治理方面提供了示范效应,国内企业与外资企业竞争,也要求深化企业体制改革,完善治理机制,增强自身能力。与外商合资是较早时期国有企业实现股权结构多元化改革的主要形式,是我国混合所有制经济成分增加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推动了经济管理体制改革。我国价格管制的放松、投资体制改革、审批制度改革、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以及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改革,都与为外资企业创造更好环境、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的考虑有关。三是推动了我国会计制度与国际接轨,这是在全球市场上提高企业透明度、形成市场信心和预期的基础。1993年7月开始在全国推行新的会计制度,基本上做到了与国际惯例接轨。四是推动了各级政府职能转变,各地致力于改善投资软环境,简化审批手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办事效率,建立健全中介和公共服务体系,并且逐步从主要服务外资企业向服务所有投资者转变。

4.合作效应。

(1)建立合资企业。通过建立合资企业或其他合作方式,跨国公司和本土企业可以优势互补,共同提高竞争力。其中最重要的是外资企业的技术优势、品牌优势、国外市场渠道优势与本土企业的成本优势、本土市场理解能力和渠道优势的结合。

表4 外商投资企业为国内配套企业提供技术帮助的主要方式*

提供帮助的方式 应答的企业数占样本企业的比例(%)

提出质量标准60 82.2

提供技术帮助51 69.8

帮助开发所需技术17 23.3

共同出资开发技术 7 9.5

*样本企业数73个。

(2)配套效应。大量本土企业与外资企业的产品配套。在稳定的配套关系中,外资企业的有关技术能力会向国内配套企业转移,方式包括提供相应的技术标准和技术援助等。笔者曾经分两次调研过101户外资企业的国内配套情况,其中有73家企业对国内配套商提供技术帮助,占样本企业72%。按照出现的频率,这73家外商投资企业帮助国内配套企业提高技术水平和产品竞争力的主要方式依次为:提出新的质量标准,提供技术帮助,帮助开发所需技术,共同出资开发所需技术,引导企业原先在海外的配套商与中方配套企业合资。见表4。各种提供帮助的方式可以复选。

5.技术应用效应。

国内许多制造企业在最终产品组装集成和大部分部件制造中达到了较高水平甚至世界先进水平,但由于国内配套企业提供的关键零部件、原材料和加工工艺达不到质量要求,使整个产品的质量和档次下降。如果依赖大量的进口零部件和原材料,又会使产品的成本大幅度上升。外资企业提供的核心零部件,提高了国内最终产品生产企业的产品质量和技术档次。我国家用电器、汽车、计算机、通信设备、工程机械等行业最终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与外资企业提供的高质量关键部件直接相关。例如,压缩机是电冰箱和空调器中技术最复杂的关键零部件,决定国内企业最终产品的质量。笔者主持的一项研究表明,我国压缩机行业的迅速发展,外商投资企业是主力。以空调压缩机为例,到2000年,按产量排名的国内前八位压缩机生产企业中,外资企业占了六位,这六家企业占国内产量的86%,其中五家中日合资企业的产量占86%。从最终产品生产企业的角度看,外商投资企业提供的核心零部件不可或缺。

服务业对外开放也产生了显著的技术应用效应。最突出的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制造业提升档次水平的支撑作用。专业化服务提供不足和水平不高,是我国制造业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服务业对外开放,使国内制造企业可以从外部获得高质量的专业服务。对外资设计服务企业的调研表明,有77%的企业认为推动了中国制造企业提高竞争力,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改善经营手段和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吸收新的经营理念、提高了企业效率、快速进入国际市场、加速创建品牌、降低成本。对外资软件企业的调研表明,本土用户企业通过提升客户服务、改变经营模式和增强灵活性三种方式获得技术溢出效应的比例分别达到70%、57%和55%。

6.市场开拓效应。

一个未被消费者普遍认可的新产品,在进入市场初期要花费大量的市场开拓费用。不少案例表明,当企业规模不够大、企业和产品的品牌效应不明显时,即使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较高,但先行进入市场的开拓者,往往会付出巨大的成本,甚至导致企业财务困难以致破产。外资企业有雄厚的实力,有开拓全球市场的经验,因此往往成为国内新产品的市场开拓者。当市场需求被激发出来并形成较大规模时,本土企业的进入成本会明显降低。计算机、网络通信、移动通信等国内市场的开拓,都有外资企业以其实力和品牌优势先行进入,然后本土企业以低成本跟进,最终双方共享巨大的市场利益。国内最近几年迅速成长的一些汽车制造企业就认为,跨国汽车制造企业在中国经营多年,直到2000年前后才将中国市场“捂热”,为国内企业的进入准备好了一个迅速扩张的消费市场,国内企业恰好在这个节点上进入,那些开拓市场所需的大量前期投入和等待市场成熟的时间损失等都不必承受。

在中国对外开放进程中,吸收外资产生的外溢效应很明显,许多产业经历了“受进口商品和外资企业冲击——多渠道吸收外溢效应——增强竞争能力——加快发展”的历程。从总量上看,外资企业占工业产出的比重经过开放以后20多年的持续上升,到2002年以后趋于稳定,最近五年稳定在27%~28%的水平。典型的行业案例也很多,以家用电器行业为例,在20世纪80年代初中期,进口商品占据了国内大部分市场,此后国内企业通过技术引进形成了较大规模的市场能力,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收回了2/3的国内市场份额并开始较大规模出口。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后,家电行业跨国巨头纷纷来我国投资,将其技术、品牌优势与我国的成本优势相结合。使外资企业产品的市场份额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再次超过一半。国内企业感受到巨大压力,加快了技术进步、企业重组和利用全球技术资源的力度,研发投入不断加大,出现了海尔、长虹、海信等一批世界级的大企业,不仅在国内市场份额上排名前列,而且成为全球著名大制造商。最近10年,本土家电企业和外资品牌企业在竞争中互有优劣,国内市场份额交替变化,本土企业总体上占据着60%以上的市场份额。类似的过程在食品饮料、日用化学品、通用设备、计算机和通信设备、工程机械、交通运输设备等行业都发生过或正在发生。

本文的主要结论是,利用外资是我们重要的资金来源,也是我们利用全球其他资源的重要载体。外商在华投资产生了多方面的外溢效应,国内产业有效地加以吸收利用,经受住了开放的冲击和挑战,提高了自身竞争力,在开放竞争中得到提升和发展。

收稿日期:2008-11-18

注释:

①《陈永正首谈吴世雄跳槽:微软成IT业黄埔军校》,新浪科技:http://www.sina.com.cn,2005年9月6日。

标签:;  ;  ;  ;  ;  

中国吸收外资30年:利用全球资源促进增长和升级_投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