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探讨
朱光潜外语教育思想述评
姚 婵
【摘 要】 朱光潜作为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在美学上的成就广为世人所瞩目;而作为外语教师、教育专家的朱光潜似乎少为今人所知。文章通过对朱光潜的外语教育思想进行梳理,得出其外语教育思想背后的哲学假定,即思想和语言是同步的。同时,对朱光潜关于外语教学原则和学习心理的阐释进行分析和理论定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其外语教育思想对于当代中国外语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 朱光潜;外语学习原则;外语教学原则;学习心理
朱光潜作为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同时也是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第一人,在美学上的成就广为世人所瞩目。作为美学家的朱光潜享誉中外,而作为外语教师、教育专家的朱光潜似乎少为今人所知。其实,朱光潜历任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四川大学文学院院长及武汉大学外文系教授,后又回到北京大学任西语系和哲学系教授,并且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批被评为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博士指导教师的,其外语教学方面的经历始于20 世纪20 年代,直至改革开放之初他还就外语教育问题发表了相关文章。朱光潜的外语教育经历前后近六十年,至今只有宛小平(1996)和蒋炳贤(1992)对其教育思想进行了评析。至于朱光潜外语教育思想的研究,就目前文献所见,几乎无人论及。作为美学家,朱光潜是否会从美学和哲学的角度看待外语教学?作为一个具有大量翻译实践、近六十年外语教学体验的外语教师,他又是如何看待外语教学的?对这些问题的深思、研究,有其历史意义,但更重要的是,我们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得出其外语教育思想与当今外语教学的契合之处,以期获得其外语教育思想在当前外语教学改革方面的启示。
本文旨在对朱光潜的外语教育思想进行梳理,并将其置于中国外语教育观念流变的过程中予以定位,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朱光潜外语教育思想对于中国当前外语教学改革的意义。
首先,为了回答上述第一个问题,即“朱光潜是否会从美学和哲学角度看待外语教学?”,我们尝试从朱光潜有关语言和思维关系的论著出发,力求找出其外语教学思想的哲学支撑。
一、哲学假定
朱光潜在外语教育方面的论著虽然不多,但是综观其对于外语教学原则和学习心理的表述,不难发现:第一,朱光潜在外语教育方面自始至终关注的,只有一个问题,就是中国人如何学好外语,这一关注点历经近六十年时间没有任何改变。从道尔顿制的初步尝试到直接法的运用,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找出中国人学好英语的方法。第二,其关于外语教学原则和学习心理的理论有个核心,背后一直有着一个哲学假定,即思想和语言是同步的。
这一关于思想和语言关系问题的哲学假定贯穿于朱光潜外语教育研究的始终。他认为语言和思想总是一致的。大多数语言上的毛病,穷到究尽,都是思想上的毛病,由于思想懒惰,就造成思想的混乱;由于思想的混乱,就造成语言的混乱(朱光潜1962)。
学习语言,无论是本国的还是外国的,首先要明白一点,语言是思想交流的工具,既要反映客观现实生活,又要反映主观思想感情。结合客观现实生活和主观思想感情去学习语言,用的就是活的方法,否则就是死的方法(朱光潜1993b)。
国立北平图书馆编纂群体的历史经验,突出显示了图书馆及图书馆职员参与学术活动的有效模式:一方面,馆藏文献整理工作所具有的学术特性,使我国现代图书馆事业在开端之时就与学术研究建立起了密切的联系;另一方面,图书馆职员在文献学及图书馆学方面的学识素养和业务训练,成为他们参与其他学科研究活动的有利条件,从而促进了诸如小说文献学、敦煌文献学、金石文献学等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创立和发展。国立北平图书馆编纂群体的历史经验,对我国推进文化建设进程中的图书馆界和学术界均具有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思维是指人类精神认识客观世界和解决其中问题的积极的心理过程。在这种过程中,事物通过它在人心中的符号表现而受到分析、综合或重新组合。这种过程可以叫作“思想行为”。思想是指思想行为的结果,也可以叫作“思想结果”。语言是指称实有事物或想象事物的一种符号体系(朱光潜1993a)。
从以上表述中,我们可以发现,朱光潜在阐释语言和思维这两个概念的过程中,实际上涉及了三个维度,并且明确了三者之间的关系,这三个维度分别是语言、思维和客观世界。
首先,“思维是指人类精神认识客观世界和解决其中问题的积极的心理过程”。从这一表述可以看出,人类的思想首先必须是客观世界作用于人脑的结果。其次,为了产生思想结果,人脑必须积极主动地去认识客观世界,解决客观世界中出现的问题,而不是消极地接受客观世界的刺激。人脑进行这种主动的认识活动(即“思想行为”)是要依靠一定的工具的,而这一工具即语言。人脑通过语言这一特殊的符号系统对客观世界中的事物进行分析、综合或重组,而这些分析、综合或重组活动的结果以语言的形式被固定下来。人类使用语言并不是一个主客观分离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客观相统一、相互融合的过程。所以,朱光潜才会有以下的观点:(1)我们的思想在自发地涌现,直接走到舌端。我们并不是先形成一个概念,然后再找字词表达这个概念。(2)当我们在说话的时候表现出犹豫,表面上看来我们是在调整语言,实际上我们也是在调整思想。从思想到表达不存在一个翻译的过程。如果语言出了毛病,那是因为思想出了毛病(朱光潜1993a)。
根据以上两幅图,结合朱光潜对于学习心理的描述可以得出:
检验.提出原假设,给定显著性水平,在分布表中查出自由度和时的临界值.由表3可知,.由于,所以应该拒绝原假设,说明回归方程显著,即国内生产总值、年末总人口数量、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财政教育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和人均教育消费支出等变量联合起来确实对国家财政教育支出有显著性影响.
对于朱光潜语言观的分析有助于我们从更深层次上理解朱光潜毕生坚持的外语教学原则和他在学习心理方面的见解。
二、外语教学的原则
朱光潜在《外语学习:活的方法和死的方法》一文中曾经就外语学习的原则发表过以下看法:
朱光潜曾经为思维和语言下过如下定义:
在这里,朱光潜再次表明了他的语言观,以及在这一语言观背后的语言、思维和客观世界三者之间的关系。因为语言承载了人类的思想,而思想又是人脑(思维)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所以语言既反映了客观世界,又反映了人的思想感情,是主客观二者的统一。因此,学习语言就必须结合客观世界和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任何割裂两者联系的外语学习方法都是“死的方法”。简单地说,活学外语就是要在外语学习过程中体现学习者本身思想感情的参与性,使学习者通过正在学习的语言使其主观感情与客观世界实现对接,真正领会该语言所指称的客观世界及该语言所承载的本族语人的思想感情。
另外,朱光潜还认为学外语要防“暗病”。他认为很多人在语言方面患有或多或少、或深或浅的“暗病”,而对预防语言“暗病”的最灵验的药方就是养成求透懂(即“求甚解”)的学习习惯。这种求透懂不是指脱离思想内容而死扣语法形式,而是要把道理懂透,这就要靠开动脑筋,独立思考(朱光潜1962)。这其实是从反面论证了学习外语过程中做到主客观统一的重要性。所谓的“求透懂”或“求甚解”其实是强调了学习者本身的主观思想感情在外语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
朱光潜的外语学习的具体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外语学习原则
1.主客观统一,活学语言
这一原则的应用主要体现在词汇和语法两个方面。在词汇的学习方面,朱光潜强烈反对“突击生字”的词汇学习方法。他认为,这种方法只会造成脱离语言现实情境(思想内容)而学习孤立词汇的恶习。在他看来,词汇确实是学习外语的最大难关。要渡过这个难关,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从活的语言(文章或话语)中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境体会同一个字的不同意义(朱光潜1962)。他在语法学习方面也作过类似论述:语法的“死学就是结合语法条文做一些支离破碎,生吞活剥,不结合具体生活情境的‘语法练习'”(朱光潜1993b)。
2016年南海东部石油钻井平台海事业务,由广东海事局授权惠州海事局进行监管,随着南海东部油气开发规模不断加大,惠州附近海域油气平台及其辅助船舶生产作业活动日趋频繁,通航流量和口岸业务增长迅猛,对海事部门依法履行监管和服务职责提出了新的要求。
3.背诵
在综合借鉴国内外学者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课题研究需要,笔者在研究过程中需要明确以下几个观点:一是本文所指的“跨文化能力”从其内容上来看包含了“跨文化交际能力”,它是一种相对宽泛的概念;二是为了进一步阐释“跨文化能力”的内涵,由于不少学者把跨文化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等同使用,因此本文在引用他人观点时,也会出现二者交互使用甚至等同的现象。
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缺乏深刻、正确的认识和把握。主要表现为:一是“三观”的迷茫和错误。即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迷茫和错误。二是“三个自信”的缺乏。即不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三是“三个主义”的侵蚀。即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腐蚀。四是“三个意识”的淡薄。即法律意识、纪律意识和道德意识的不强,导致政治底线、法律底线、道德底线“三个底线”失守。
朱光潜认为学语法也有活学与死学之别。活学就要结合自己运用语法的实际作出总结,特别要总结犯错误的教训(朱光潜1993b)。在这里,朱光潜强调了反思在外语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也就是说,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要不断地对已学的知识进行总结,特别是要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反思,以减少或杜绝类似错误再次出现的可能。
2.反思
朱光潜认为,对于初学者来说,与其费那么大劲儿去做那些支离破碎的语法练习,倒不如精选几篇经得起仔细推敲的散文作品或诗歌,把它们懂透背熟,真正消化成为自己的精神营养,以培养锐敏的语言感(朱光潜1993b)。这一点主要是针对语感的培养来说的。从这一论述可以看出,朱光潜似乎受中国传统教育的影响比较深,喜欢在背诵的过程中对语言加以揣摩、推敲,通过背诵培养语感,以潜意识发挥作用。
本文重点对上海圣约翰大学、上海南洋公学、上海民立中学、上海明德学校、开明演剧会、春柳社、通鉴学校、持钟剧社、复旦剧社、沪江西剧社、大夏剧社等的演出概况进行梳理分析,以求确立晚清民国时期上海学生演剧团体在中国话剧演出史上的地位。
第二,外语教学原则
朱光潜认为,外语教师在外语教学过程中要避免两种倾向,一种是“包办代替”,另一种是只知传授死板的知识,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由图1可知,标准曲线回归系数R2=0.998 7,大于0.995,可以用于检测。阳性对照GBW(E)100360检测结果为0.201mg/kg,符合GB 5009.15-2017[6]关于仪器准确度的要求。
大部分外语教师,尤其是中学外语教师,在教授外语时,倾向于把字字句句都解释清楚,在改作文和做翻译练习时,也总是不放过一个错误或欠妥之处。朱光潜把这种做法称作“包办代替”。他认为这种“包办代替”的做法对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危害,使得他们不求透懂,不肯冲破难关。
在这种教师“包办代替”的课堂上,学生被剥夺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所有他们能想到或想不到的问题统统在课堂上被教师一一解释清楚,他们已经没有发现问题的必要,只需要做一个被动的接受者。在这种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主动性被完全忽略了。
教师只知传授死板的知识,不知培养学生独立工作和独立思考的技能和习惯;只知替他们解决问题,而不要求他们自己解决问题;所谓替他们解决问题,也只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朱光潜1962)。
这种只知传授死板知识的倾向,其危害程度可能更甚于前者。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很有可能连教师本人对于语言都没有很好的把握。也就是说,在这种课堂上,即使学生产生了疑问,也会被含糊带过,因为教师本身所掌握的也只是死板的知识而已,他们能做的也只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朱光潜认为对于外语教学,启发式教学非常重要。因为语言与思想是密切联系的,语言的工作必定同时是思想的工作。一个教师如果能让自己做尽量少的工作,让学生做尽量多的工作,如果他能把学生的潜能“抽引”出来,“催生”出来,达到完满的发展,他就是一个最好的教师,就算尽了他的神圣的职责(朱光潜1993c)。
这里的“具体情境”已经不仅仅囿于上下文语境的范围,而是超越了文本语境范围,直指语言所指称的客观世界。单词与中文解释一对一记忆的词汇学习方法否定了语言、思维和客观世界之间的关系,生生割裂了学习者的主观感情和客观世界的联系。在这种“突击生字”和死学语法的过程中,学习者无法准确把握该语言所指称的客观事物,也无法将其个人的思想感情与该语言所承载的思想感情进行沟通,其结果只能是以本族语的思维方式去把握外语,他们学到的充其量也只是中文的另一种表达方式而已。
从图3可以看出,随着速度的增加,在同一拓扑环境下,三种路由协议的包的递交率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这是因为随着速度的增加,节点的运动速度变快,导致了网络拓扑剧烈变化,使得链路极其不稳定,递交率的下降.但从图中可以看出,本文提出的RAR路由算法远高于SLBF和GPSR路由协议.而且随着速度的变化,相比其他的两个算法比较稳定.这是因为首先在选取下一跳转发节点时选取的是最可靠的节点,第二加入了包缓存机制,使得递交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而对于SLBF,由于采用广播的方式,使得产生大量重复的数据包而导致递交率的比较低.而对于GPSR路由协议,由于选取的下一跳节点并不是一个可靠的节点,所以递交率比较低.
三、学习心理
在对朱光潜的外语教学原则进行梳理之后,接着探讨朱光潜对学习心理的阐释。朱光潜在《如何学习英文》中曾经就学习心理发表过自己的看法。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可以采取的方法有很多。但是在朱光潜看来,一般人的学习方法都是用眼睛,这种印象只能在脑子里刺激一下,而且是很微弱的。他认为,就学习心理来说,刺激沿感觉神经抵中枢神经而成感觉后,如果神经流再沿运动神经发出反应动作,这种感觉就容易记忆牢固;否则,神经流到了中枢神经就半途而止,不发出反应动作,这种感觉就决不能在脑里印得深刻,甚至过眼即忘。所以无论学何种科目,注入(impression)和表出(expression)应该同样注重(朱光潜1993d)。为了让读者更清楚地了解其观点,朱光潜(1993e)用以下图(见下页图1、图2)对英文学习的心理过程和神经作用的历程进行了描述:
第一,就注入这一方面来说,并不是所有的注入活动都是有效的。学习者从听和看这两种渠道得到的刺激能够沿着感觉神经抵达中枢神经而形成感觉,但是这种神经流只有再沿着运动神经发出反应动作,这种感觉才能被牢固记忆下来,学习也才能真正有效地进行。宋代思想家朱熹曾说:“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意思就是说,在读书的过程中,除了要专心之外,还要充分发挥眼睛和嘴巴的作用,做到眼睛看到一个词或一句话,心里随之要进行理解,理解之后要进行诵读,以加深印象。朱光潜在这里想表达的也是类似的意思。也就是说,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要积极调动各种感官。耳朵或眼睛接受到的刺激,经过大脑的消化,可以转化成口、手、脚甚至是身体其他部位的动作反应,这样,这种刺激所引起的感觉才能被固定下来,也才能进行有效的学习。正如他在《如何学习英文》里面提到的:
图1
图2
当然,这里涉及一个语言观的问题。朱光潜认为语言是指称实有事物或想象事物的一种符号体系。在他看来,语言可能是口头的、图像的,甚至是手势的。
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现实中庸官懒政、胡作非为、弄虚作假的现象却是屡禁不止、层出不穷,不仅损害了老百姓的切身利益,也破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本次中纪委出重拳整治这些现象,可谓来得及时,深得民心。
我们要想使一种意象在脑中固定生根,就非多刺激不可,除了用眼直接获得刺激之外,还有许多感官可用,如耳之于声,喉舌之于诵读、说话,手之操笔,然后把许多刺激凑集起来,围攻脑筋,那么刺激的力量便加大了,意象便会自然而然地加深起来(朱光潜1993d)。
传统上,欧盟布鲁塞尔公约体系一直对源自英美法系国家的不方便法院原则持排斥态度。其排斥的理由主要包括以下两大层面的原因:
第二,注入和表出同样注重。表出不仅仅是教师借以考查学生学习效果的途径,更是学生学习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在关于学习心理的表述中,朱光潜非常强调语言学习过程中从注入到表出这一过程的完整性。联系到外语教学,就是要做到产出性技能(productive skills)(即说和写)和接受性技能(receptive skills)(即听和读)并重。朱光潜在谈“四会问题”时曾经说道:“理想的学习方法就是儿童学习本国语言所用的自然的方法,那就是从听和说起,逐渐过渡到阅读和写作。”(朱光潜1993d)强调了从听、读(注入)到说、写(表出)这一过程的完整性。
四、理论定位
从上述对于朱光潜外语教育思想的阐释不难看出,朱光潜在外语教育方面的观点是颇受直接法影响的。产生于19 世纪末的直接法认为,实际掌握外语的根本性标志是学生用外语进行口头(或书面)表达和理解思想时,外语词语的声音(或文字)形象同这些形象所代表的语意、概念和判断等直接相联系,无需“心译”。同时认为在任何两种语言中,许多词(特别是常用词)在语义、搭配、用法上都不存在一对一的简单对应关系(章兼中1983)。这一点与朱光潜在外语学习方面坚持的“主客观统一,活学语言”原则是一致的。所以,主张直接法的教育家都赞成用外语教外语。
教师用外语教外语往往都不是简单地、机械地重复学生学过的语言材料,而是把这些材料重新组合,用在新的语境、上下文之中,使学生在大脑皮层中已建立起来的和刚建立不久的痕迹处于频繁的多方面的联系之中(章兼中1983)。
从以上表述也可以发现,直接法对于外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主客观统一的强调。
赞成直接法的教育家同时还认为参加学习新材料的感觉器官越多,学到的这些新材料在记忆中保持的时间也越长(章兼中1983)。这一点跟朱光潜对于学习心理的描述是完全吻合的。
另外,从与朱光潜同时代的国内著名外语教育家范存忠在外语学习方面的观点中,我们也可以发现朱光潜的外语教育思想的重要性。范存忠在讨论翻译的困难时,曾经就语言和思想的关系表达过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语言和思想的关系并不简单,有的时候,语言和思想是不能分割的,或者可以说,语言就是思想(范存忠1985)。这一观点与朱光潜整个外语教育思想背后的哲学假定是一致的。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朱光潜的外语教育思想在他所处的时代是具有代表性的。
五、对当代中国外语教育的启示
桂诗春(2004,2005,2008)对中国当前的外语教育状况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几个当前中国外语教育面临的问题,主要涉及三个方面:(1)如何看待“聋哑英语”?(2)如何看待通过背单词表来记单词的方法?(3)如何看待语法和语法教学?从本文第二部分关于外语教学方法的介绍中不难看出,朱光潜的外语教育思想对于解决当前中国外语教育面临的问题仍然有着极大的参考价值。关于词汇和语法学习的方法,朱光潜已经用外语学习的活的方法作出了清楚的阐释,鉴于这方面的内容上文已经提及,在此不再赘述。关于如何看待“聋哑英语”的问题,从朱光潜强调的语言和思想的同步性这一点可以清楚地看出,他所作的各种教学法方面的努力的目的之一就是避免“聋哑英语”的出现。除此之外,有一点特别值得注意,即朱光潜不是一味地强调听说能力的培养,而是坚持在低年级以听说为主,打好基础,到高年级时将重心逐步转向读写能力的培养,做到听、说、读、写各项语言技能全面发展。这样就避免了“语言流利,头脑空洞”的情况。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朱光潜的外语教育思想对于解决当前中国外语教育所面临的问题仍有很大的启示作用,那么这些思想背后的学习心理和哲学假定也应该是成立的。作为美学家的朱光潜,其在美学上的成就为世人所瞩目;作为外语教育家的朱光潜,其在外语教育方面的成就也不应被埋没。本文粗略介绍了朱光潜的外语教育思想,并尝试对其背后的学习心理和哲学假定进行分析,希望能引起更多人的关注,使朱光潜留给外语教育方面的珍贵财富能给当前的外语教育带来更多的启示。
夏季经常发生儿童被家长忘记遗留在车上,由于车内的氧气,温度,湿度等原因导致儿童致死。而导致这件事发生的原因来源两个方面:一是家长的疏忽忘记还有儿童在车上;第二点:车内设备不足导致车内温度无法自我调节,造成孩子死亡等。有研究表明,当气温达到35℃时,阳光照射15分钟,封闭车厢里温度就能升至65℃,在这样的环境里待上半小时就能致命.[1-3]因此,本课题提出了基于ARM-STM32的车体高温自控装置设计,以防止这类悲剧的发生。
引用文献
范存忠.1985.英语学习讲座[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桂诗春.2004.我国外语教学的新思考[J].外国语,(4).
桂诗春.2004.我国外语教育的根本出路[J].中国外语,(1).
桂诗春.2005.谈当前的外语教学[J].中国外语,(1).
桂诗春.2008.关于中国英语教育大环境的思考——在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第14 次年会上的发言[J].英语教师,(1).
蒋炳贤.1992.朱光潜先生的教育思想[J].杭州大学学报,(4).
宛小平.1996.朱光潜论[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
章兼中.1983.国外外语教学法主要流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朱光潜.1962.学外语要防暗病[J].英语学习,(2).
朱光潜.1993a.思想就是使用语言[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朱光潜.1993b.外语学习:活的方法与死的方法[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朱光潜.1993c.关于外语教学的一些杂感[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朱光潜.1993d.如何学习英文[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朱光潜.1993e.中学校英文教学法示例[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作者信息: 310019,浙江 杭州,杭州师范大学东城实验学校
标签:朱光潜论文; 外语学习原则论文; 外语教学原则论文; 学习心理论文; 杭州师范大学东城实验学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