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图表题的特点及解题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图表论文,策略论文,政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1992年首次在高考政治试题中出现至今(1993年除外),已经连续考了11年。它由于灵活的命题方法、独特的命题思路和丰富的命题内容,备受高考命题组的青睐,成为政治学科高考中的“主打”压轴题。但由于大部分考生在解答此类试题时常常不知所措、表述模糊,得分普遍偏低(近5年图表题的得分率徘徊在35%~50%之间,昔遍低于整卷60%左右的得分率),因此它又被师生们戏称为“压倒题”。笔者在多年的高考复习指导中,通过深入研究和全面分析,归纳出高考政治图表题具有四个方面的鲜明特点。
第一,从设题的背景来看,题目极具时代感,有很强的时代气息。它往往抓住最新时政动态,体现当年关系改革和发展全局的重大政策、重要举措或重要工作。如“扩大内需”是我国1997年以后实施的一项基本经济政策,所以1999年的第39题、2001年的第39题和2003年的第39题都贯彻了“扩大内需”的基本精神;再如“调整和完善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和分配制度”“实现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是我国现阶段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所以2000年的第38题和2002年的第39题都体现了“所有制结构调整”的基本要求。这充分表明政治高考关注社会、关注热点、理论联系实际的命题原则。
第二,从设题的内容来看,题目的指向性非常明确和集中。全国卷中的图表题一般以考查经济常识的基本内容为主,且主要集中在“三农问题”“国企改革”“提高济济效益”“所有制结构”“居民收入”和“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等骨干知识点上。如,1992年的第42题、1995年的第36题、1996年的第36题、1997年的第39题、1998年的第39题和2000年的第38题都考查了“国企改革”或与“所有制结构”和“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基本知识;1994年的第40题、1999年的第39题和2001年的第39题都集中考查了“三农问题”或与“居民收入”和“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相结合的基本知识;2002年的第39题和2003年的第39题考查了“居民收入”或与“所有制结构”“扩大内需”相结合的基本知识。这充分表明政治高考重在考查学生对时政热点、高考考点与教材重点三者结合点的理解和综合分析能力。
第三,从设题的方式来看,题目更趋简洁明了、灵活多变。由于1994年的第40题由三表格、两材料、三问题组成,当年考生普遍反映阅读量太大,制约了思维的有效发挥,因此1995年以后的试题主要由一注、二表(图)、三问组成,而且设问的切入点小、角度新,这样既减少了阅读量,又可以有效地避开猜题、押题现象。如2002年的第39题第(2)、(3)两问的设计十分巧妙,它不仅要求考生熟记“居民收入”“分配制度”的基本内容和储蓄、保险、股票、国债等金融知识,更要求考生结合社会实际,灵活建构这些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的考查角度在平时的训练中是很难机械地猜到的,从而既保证了高考的客观和公正,又考查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重大问题的能力。
第四,从设题的立意来看,题目充分体现了高考命题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的趋势,侧重考查学生的语言转化能力、抽象概括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图表是无声的语言、无声的文字,图表题的主体内容由抽象的数据和图形构成,文字表述极少,这就需要考生具备较强的语言转化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准确地将抽象的数据和图形转化为具体的文字语言,并能抽象概括出隐藏在数字背后本质和规律性的东西。同时由于图表题形式简单,隐藏的内容十分丰富,这就要求考生只有具备较强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才能归纳整理出众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确保答题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图表题的上述特点表明它与纯材料式论述题有着明显的区别,尤其是它抽象的数据给考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这是其他文字材料无法比拟的。因此只有在全面分析试题特点的基础上,紧扣“宏观把握、微观切入、纵横审视、整体呼应”的解题思路,才能准确地把握解题规律,提高得分率。
一、宏观把握,弄清试题的背景热点
针对图表题从不回避时政热点和社会焦点的特点,通过对“表头”和“表注”的综合分析,可以基本弄清该题所要考查的是什么时政热点,使考生的思维迅速与考前已系统复习过的热点专题“对口挂靠”,从而为答题确定宏观方向,确保考生心中有底,防止不知所措。例如1999年的第39题“表头”介绍的是“城乡居民的收入增长情况和城乡居民耐用消费品的拥有量对比情况”,而“表注”标明了家电类产品在农村市场的广阔前景,如果将“表头”和“表注”结合分析,就不难知道该题考查的热点就是当年重点复习的“开拓农村市场,扩大国内需求”专题。再如2000年的第38题“表头”介绍的是“A地区工业总产值构成和工业发展状况比较”,而“表注”标明A地区国有工业产值比重的调整情况,结合两者分析,也就清楚本题考查的热点是“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提高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专题,这正是1999年召开的十五届四中全会的主体议题。
二、微观切入,批准试题的知识考点
把握试题的宏观背景,仅是答题的基本前提,往往背景相同的试题,答题的角度却大相径庭。因此,只有通过对图表尤其是对“表项”和“表注”的具体剖析,即从微观上把握命题的切入点,找准试题涉及到的具体考点和教学重点,才能明确答题的具体角度,使考生有的放矢,不至于做无用功。例如1999年的第39题和2003年的第39题考的热点同样是“扩大内需”,但两道题考查的角度却不同,通过对“表项”和“表注”的仔细分析,就可以发现1999年的第39题主要是从“增加农民收入,开拓农村市场”的角度考“扩大内需”的途径,因此该题涉及的主要考点就是“影响家庭消费的因素”等知识;而2003年的第39题则主要是从“居民收入、消费与投资、经济增长”的角度考“扩大内需”的成就和进一步发展的要求,因此该题涉及的主要考点就是“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和“消费的意义”等知识。其实,这样的考查角度是与当年宏观形势的变化紧密相连的。
三、纵横审视,规范试题的答案要点
图表题的“表项”由横向和纵向两组内容组成,一般情况下,其中有一组是以时间为比较项的数据变化集,另一组是以涉及考点(能直接联结考点的感性素材)为比较项的数据变化集,也有个别图表题只有涉及考点比较项(如1997年的表一和表二、1999年的表二以及2001年的表二)。只有通过对数据集进行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的辩证审视,才能较全面地概括出图表的完整内涵,规范试题的答案要点。一是对数据集进行横向(或纵向)比较,说明大小、地位、比重、作用或存在的问题;二是对数据集进行纵向(或横向)比较,说明、解释变化发展的原因、趋势等。例如2003年的第39题,考生只有通过对数据集进行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的审视,才能在回答第一问时既讲到近年来“扩大内需的成就”,又承认“我国目前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在回答第二问时,既能肯定“是立足内需才保持了经济快速稳定增长”,又会看到“今后只有引导集体和个人增加投资,才能促进消费对经济的拉动”。
四、整体呼应,优化试题的得分细点
由于图表题一注、二表、三问的设题方式和数字图形的高度抽象的特点,因此答好图表题还需注意以下五个层次的整体呼应,才能优化得分点,提高得分率。一是注意表格与表注的呼应,重视表注的提示作用;二是注意表格与表格的呼应,掌握两表的内在联系;三是注意表格与设问的呼应,明确命题的真实意图;四是注意设问与设问的呼应,体现答题的合理梯度;五是注意感性与理性的呼应,凸现学科的专业特色。当然整体呼应因题而异,切不可机械照搬。
标签:高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