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老舍的戏剧评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老舍论文,戏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老舍先生写了不少有关戏剧的评论文章,显示了他对戏剧的真知卓见和独特的评论风格。读老舍先生的剧评,感到有这样几个突出的特点:
其一,文字简洁,深入浅出,亲切朴素,平易近人,耐读、好看。他总是以和评论对象、读者平等对话的态度,娓娓讲述自己的切身感受,与你探讨问题、阐述道理,绝无居高临下,施人以教诲之意。他的每一篇评论,都是极有文采的散文作品,且极幽默,读起来是一种艺术享受。比如,他称赞盖叫天的《武松打虎》随演随改,艺术上精益求精,说“这种加工是细致的,稳当的,并不叫观众忽然吓一跳。大刀阔斧的修改,容易吓人一跳,而吓人一跳并不见得就是拍案叫绝。”他还说:“许多传统剧目必须加工。可是,忙中有错。刀斧齐下,有时候就把老根儿也砍掉了。特别是戏曲,台词、舞蹈、歌唱等等多半是密切结合在一处的,一不留神,本想割去盲肠,却把大肠也切去了!……若是动一回手术就死一个,便不大好办了!”
其二,是不说套话,空话,言之有物,言必有据。他总是从作品的实际出发,对剧本、导演、表演、音乐、唱腔、服装、舞美等各方面作鞭辟入里的具体分析,好处说好,坏处说坏,充分体现了戏剧理论与艺术实践的紧密结合,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例如,他在评论《将相和》成功的原因时,很具体的对这出戏在剧本改编、唱、做、念、打、灯光布景、演员特长的发挥等方面的优长做了准确、中肯的分析,令人信服。对于作品的缺点和不足,他也总是直言不讳,即使是名人,也不护短。1943年他写过一篇《看戏短评》,其中对郭沫若的剧作《棠棣之花》批评道:“全剧空气不甚调谐,因为前半后半本非同时写起来的。第三幕是临时加的,不甚高明,它把剧情解释得很清楚了,可是也破坏了全剧的诗意。没有这一幕,我想,也许更好一点。”他对当时的表演也提出意见,说“中国古代如何舞剑击剑,不可得知;但此剧中之剑法,则系西洋把式”。如此实实在在的文风,既是老舍的文品,也体现了他的人品。
第三,老舍的剧评多取文化视角,充满了热爱、珍惜、崇敬祖国文化遗产的激情,体现着弘扬民族文化的执著精神。这一点在他的京剧评论中表现尤为突出。
他认为“京戏有深厚传统与独到之处”,“是个了不起的剧种”,而老艺术家们深谙京剧艺术的奥妙,在他们的艺术表演中体现了中华古老文化的神韵。因此,他在谈到梅兰芳、周信芳、盖叫天、荀慧生、尚小云等老京剧表演艺术家时,总是带着满腔热情,如数家珍似地称赞他们的高超技艺,表现出对京剧艺术的珍爱和对民族文化的崇敬。我们还看到,老舍的剧评中,强调最多的是关于要处理好革新创造与继承传统的关系问题,他反复指出整理、改编传统剧目时,要注意适当保留传统的表演技巧,在剔除糟粕时,切勿伤及精华。他屡次提醒人们“戏剧改革不是戏剧统一”,指出在戏改中要注意珍惜、尊重本剧种自身的特点,遵循戏剧艺术的特殊规律,处理好本剧种和其他剧种的关系,要注意借鉴吸收多种艺术和其他剧种的优长丰富自己,同时又以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与其他剧种相区别。
第四,老舍的戏评贯穿着改革、创新的进取精神。对戏剧改革中出现的新事物,他总是取热情支持的态度,给以特别关注和褒扬。戏剧改革问题成为老舍剧评的重要话题。他说:“创作这个事就是大胆创造、出奇制胜的事儿。人人须有点‘新招数’,而没有一定的窍门”。他很赞赏盖叫天、周信芳等艺术家的独创精神。老舍还认为,移植和改编其他剧种的节目可以聊备一格,不足为病,但应当把主要力量放在创作自己的剧目上,提高本剧种的语言,放胆运用本剧种的技巧,作各种新的尝试。
第五,老舍的剧评具有理论的前瞻性,或说超前性。现在戏剧界讨论的一些热门话题,许多在老舍的剧评中早已涉及到,并有很精辟的见解。例如京剧发展的一个难题——音乐的改革问题,京剧生存的重要话题——争取观众,特别是青年观众的问题;重视艺术的娱乐功能,尊重观众的欣赏需求,把戏剧的观赏性放在重要位置的问题,等等,他都相当关注。他曾评论说:“《将相和》的成功是两方面的:改编的成功,和营业的成功。改编成功,因为它尽到了将古比今的教育责任——爱国必要团结。营业成功,因为它有叫座的能力”。“有这两方面的成功,才是真成功。”老舍的这篇评论写在1951年,那时他能注意到戏剧产品卖座的重要性,注意到戏剧和市场的关系,和改革开放后的今天戏剧面临的问题如此契合,实属有胆有识。在不少文评中,他还特别强调思想性固然重要,但戏剧毕意是戏剧,而不是别的东西,戏剧必须有娱乐性、观赏性,“人们要从悦耳的歌唱、鲜明的行头、熟练的武工、精彩的做派等等中,接受思想教育,”而不是“花钱去听演说。”
老舍先生的剧评,不由使人想到如今的文艺批评。当下真正有理论建树、独具慧眼的批评不是没有,但不成气候。而文风不正和种种令人侧目的现象,倒是人们有目共睹的。如,为人情、金钱利益而牺牲批评的公正性、严肃性,无原则吹捧,使文艺批评蜕变为虚假广告,有津贴的宣传和商业炒作等功利主义、市侩作风;脱离创作实际,夸夸其谈,装腔作势,闭门造车,以矫情代替真情,失去严谨学术精神的浮躁作风;缺乏理论根底,肤浅空泛,人云亦云,毫无灵气和创见的平庸作风;赶时髦、追浪头,玩文字游戏,绕着脖子说话的华而不实的作风等等,都是存在于文艺批评中的常见病。当我们努力匡正文艺批评中的种种不正之风时,老舍先生的文艺批评当为我们学习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