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 》中的变革思想
陈 来
〔摘要 〕中华文明中自古就有源远流长的变革思想,也正是这种思想支持了中华文明数千年连续不断的发展。《周易》中包含了丰富的变革思维,它主张世界本质上是不断变化的,人必须通晓世界的变化,才能认识世界;人不仅要认识这个变化的世界,还要推动变化的过程,成就这个世界的变化。人必须与世界的变化相配合,形成自觉的变化观,才能更深地理解世界,实现自己的目的。人的历史实践,既有损益的渐变,也有剧变式的革命,而人类大部分的活动,是通过改革实现制度和自我的不断更新,以促进人类生活的繁盛发展。天地是永恒变化的,而圣人的使命就是仿效天地的变化,掌握变化的法则,做出合理的决策。所以“变通”是人的社会历史实践中永远要把握的枢纽。用我们今天的语言来说,改革永远在路上。《周易》的变易哲学不仅在历史上曾经是社会改革的理论依据,也是中华民族实践智慧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 〕唯变所适;观察变化;通其变化;成其变化;损益乃革
长久以来,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华文明是农业文明,而农业文明是保守的、安于现状、抗拒变革的。也有人认为,儒家思想是保守的,是反对变革的,这一主张甚至在45年前的“文革”后期成为一种政治运动的观念基础。这些观点在今天也仍然被一些人所秉持着。
《周易》号称群经之首,在六经中最富有普遍理论的意义,也是中华文明最为古老的经典体系。易学是研究《易经》的学问,是汉代以后中国经学绵延发展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儒学的重要部分。“易”的基本意义就是变易,《易经》的基本思想就是整个世界处于永恒的变易之中,而人必须顺应这个永久变易的世界,建立起变易的世界观。所以,展示《易经》中的变易思想,我们就很容易看清上面所说的两种观点是错误的。中华文明中自古就有源远流长的变革思想,也正是这种思想支持了中华文明数千年连续不断的发展。
《周易》的变易思想,在理论上的表述集中体现在《易传》,尤其是《系辞传》。《易传》的表述语言有二重性,一方面具有解说卜筮原理的意义,另一方面则具有对宇宙普遍原理叙述的意义。由于本文不讨论卜筮的问题,所以《易传》本文中关联卜筮的一面不在我们讨论的范围。我们只关注《易传》作为哲学文本的意义。
一 、唯变所适
我们先来看《系辞传》的首章叙述:
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系辞传上》第一章)①
这里说的变而通之,是指《周易》的作用之一,就是“变而通之以尽利”,运用对于世界变化的通透理解去贯穿于实践的全过程,就可以充分得到需要的利益,避开各种可能的害处。所以通变不仅仅是一种哲学智慧的理解,而且强调事和利,指向对实际事务的指导。不可否认,“变而通之以尽利”包含了对现有事物进行改革,理顺事物的合理关系,以发挥出最充分的效能,以求得最大的利益。这样的思想,可以说就是改革的思想。
来看《系辞传》的第二章:
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乐而玩者,爻之辞也。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系辞传上》第二章)
圣人不仅深刻观察了宇宙世界的万象及其关联作用,而且主动地设计出易卦的体系,用以“刚柔相推而生变化”为基本特征的易卦体系,来推演世界的变化吉凶,以求得人要达到的结果。换言之,古代哲人积极地运用人为的变化体系模型即《周易》卦象体系,模拟世界的变化,以谋求理解、把握世界的变化及其结果。这种积极应变的思维,与文明的产业基础(农业)没有必然关系,体现的是人类主观能动性不断成熟发展,谋求掌握世界变化的方向趋势,趋利避害,求得最好的结果。这种不回避变化,不预期世界静止不变,反而积极主动去了解变化的心态,决不是一种保守的心态。
《系辞传》下面又说:
随着人口老龄化人口的增多,老年性白内障患者发病人数也随之增加。患者有晶状体混浊、视力降低等症状,如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就会引起失明,使患者生活不能自理[1]。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中医护理在康复、保健、养生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本文就中医整体护理对老年性白内障的效果进行探讨,内容总结如下。
《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系辞传上》第四章)
在《易传》看来,《周易》的作者要彻底了解天地的幽明、世人的死生、宇宙的始终、鬼神的情状,要囊括事物的万变,促成事物的发展,这种心态也决不是保守的心态,而是积极把握世界及其变化规律的宏大胸怀。所谓“神无方而易无体”,这里的易不仅仅指易卦自身,而是指宇宙变化的全体;无方无体,是指世界的变化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是无限动态的。
这就提出了关于“易道”的问题。所谓易道就是指《易》之道,也是指整个天地之道,强调变易是宇宙的普遍原理和法则:
但是要注意的是在充填工艺的应用过程中,应该注重对充填工艺应用中的充填材料应用浓度控制,如果充填材料的浓度过高,其对应的充填效果就会出现阻碍,影响整体的矿产开发。应该选用浓度较低的材料作为充填工艺应用中的重要性材料去应用,保障在材料的应用中,能够为矿产开采的充填技艺应用奠定基础,促进其整体的开采技能提升。因此通常情况下选用低浓度的尾矿砂,冶炼水淬渣作为矿产充填工艺应用中的集料,保障在其应用中,能够发挥出矿产开采充填工艺应用的效果。按照其对应的充填材料应用步骤,将其对应的充填工艺运行图进行了设计,具体设计如下图1所示:
《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系辞传下》八章)
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动万物者莫疾乎雷,桡万物者莫疾乎风,燥万物者莫熯乎火,说万物者莫说乎泽,润万物者莫润乎水,终万物始万物者莫盛乎艮。故水火相逮,雷风不相悖,山泽通气,然后能变化既成万物也。(《说卦传》第六章)
道始终在流转变迁,从不把自己固定于一个固定处所,一切事物相互变易。变动不居是说不断地变化,不可为典要是说没有一定之规。变化才是整个世界唯一的原理。天道即易道的总体,分而言之,可以三才之道来说明,即天道、地道、人道;狭义的天道讲阴与阳,地道则讲柔与刚,人道专讲仁与义。但易道总而言之,只是一个变化之道,所以说“道有变动”。
二 、观察变化
《说卦传》一开始就明确提出“观变”的观念:
所谓“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这个动也是指变动;而“观其会通”,亦包含有通变的意义在其中。更重要的是,《易传》提出“成其变化”的观念,这就是说,人利用《周易》的体系,不仅为了模拟和了解世界,更在于成就世界的变化,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换言之,既要通其变化,又要成其变化。这样才能建立功业。
所以,四时既是变化的,又是流行不断的,四时的变化流行最明显地体现了变通的意义。天地是永恒变化的,而圣人的使命就是仿效天地的变化,掌握变化的法则,做出合理的决策。所以“变通”是人的社会历史实践中永远要把握的枢纽。用我们今天的语言来说,改革永远在路上。
《易传》中既讲“观”,也讲“察”:
设A为板的截面面积,b为横向收缩变形量。根据混凝土与钢筋变形一致原则,可推出钢筋延伸方向(X方向和Y方向)弹性常数的计算公式: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贲·彖传》)
观和察的对象就是时变,因为在易传作者看来,变不能脱离时,时总是和变相结合的,时变就是处于一定时空之中的变化,把变化置于一定时空环境中来观察,才能获得对变化的具体了解。
赵三听得别人说“女学生”是什么“党”。但是他不晓得什么“党”做什么解释。当夜在喝酒以后把这一切密事告诉了王婆,他也不知道那“女学生”到底有什么密事,到底为什么才死?他只感到不许传说的事情神秘,他也必定要说。
《说卦传》又提出:
《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道有变动,故曰爻。爻有等,故曰物。物相杂,故曰文。文不当,故吉凶生焉。(《系辞传下》第十章)
“妙”就是促使事物发生多样的变化。雷是鼓动万物的,风是吹拂万物的,水是润泽万物的,神就是促使事物变化的。所以,事物的变化有其“能变化”的原因,《易传》认为这个原因就是“神”,神的功能就是妙运万物,以成就变化。但这个神不是古代宗教的神灵,而是易传对宇宙变化的内在动力因的一种说法。因此,人们在观变于阴阳、察乎时变的同时,还要深刻理解事物变化的根源,才能根本上提高对于变化的理解。
恒卦的《彖辞》说:
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利有攸往,终则有始也。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时变化而能久成,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观其所恒,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恒·彖传》)
恒是稳定之意,但恒不是不变,不是与变化根本对立的,恒是在阴阳四时的推移变化、交相感应中得以形成的。恒也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在变化中寻求平衡和稳定。二者不是互相排斥的。这都表现了《易传》的辩证思维。
乾卦《彖辞》以宏大的视野揭示了天道变化流行的全景:
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乾·彖传》)
乾道就是天道。阴阳刚柔相互作用,互相推移,大化流行,无所不在,而天道的本质就是变化,天道的作用也是变化。正是天道的变化使得万物各得其性命之正,而万物也要在因应天道变化的过程中去成就自己的品性、发扬自己的生命。“天地变化,草木蕃。”(《坤·彖传》)天地的变化是造成万物生长繁盛的根本原因,有变化才有生成。
三 、通其变化
《系辞传》提出了“通变”的重要观念: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系辞传上》第五章)
宇宙的变化是在一阴一阳的变化反复中展开的,要认识这些无方无体的变化并不容易。《易传》的作者认为,宇宙的变化,特别是反映在我们这个世界、我们这个人世间,就是“日新”和“生生”。从这里就可以把握变化的真谛。“日新”是说变化不断产生新的要素,新的东西;“生生”是说生命的展开不是重复,也永不停息,而是生命力的蓬勃发展。这种变化不已、生生不息的世界观,不仅决不是停止、不变的世界观,而且是一种充满乐观、包容的宇宙观。特别是,这里提出了,人面对世界的变化,要谋求“通变”,也就是通晓事物的变化,把握世界的变化,以指导我们的实践。通变可以成就事业,所以说“通变之谓事”。说明周易要求掌握世界的变化,不仅是为了认识变化,而且是运用这些认识去成就事业。这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特点,即不仅要认知世界的变化,而且要推动事物的变化,以符合人类实践的目的。通变的思想是《周易》重要的指导思想。
《系辞传》这里又提出了一个重要概念,这就是“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按这个思想,“变”意味着裁,即中断、改变,而“通”意味着行,即连续、贯通的过程。变通就是二者的统一。
夫《易》广矣大矣!以言乎远则不御,以言乎迩则静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阴阳之义配日月,易简之善配至德。(《系辞传上》第六章)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了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为新时代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做好新时代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必须以此为“纲”和“本”,一以贯之,全面深入抓好落实,着力推动组织工作,展现新担当新作为。
“通变”又叫“变通”,通变的工具是易卦体系,而这一体系是以模拟天地四时的变化为基础的。通过这种相似相配于天地之变化流行,以揭示出宇宙的变化机制,促进人类应对变化的发展。
《系辞传》还说:
2011年,水利部选定在湖北省境内的汉江流域、江苏省和北京、宁波、大连、青岛、无锡、苏州、绍兴、中山等8个城市开展水利现代化试点工作,要求各试点地区编制水利现代化规划,指导水利现代化建设。水利现代化规划是新事物,如何合理把握规划定位、规划任务、规划目标,是规划编制中值得探讨的重要问题。
又如“昆北”阴平声字“因”的唱调(《荆钗记·男祭》【折桂令】“听剖因依”,755),该单字唱调的过腔是,该过腔的音乐材料来自级音,故亦谓之单节型级音性过腔。
《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尚其占。是以君子将有为也,将有行也,问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响。无有远近幽深,遂知来物。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与于此﹖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地之文;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非天下之至变,其孰能与于此﹖《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子曰“《易》有圣人之道四焉”者,此之谓也。(《系辞传上》第十章)
①负责大型机械人员,必须持有大型机械行车证。②在进行大型机械作业当中,工程部需要组织专门人员,对大型机械进行监督管理,确保大型机械作业的整体安全性。③科学规划作业区域,相对于出现危险点的区域,需要做好相关处理,设置警戒线,禁止与工程无关的人员入内,避免出现不必要的安全事故。④加强对相关操作人员进行安全教育管理,同时要做好安全技术较低工作。⑤基于交通相对拥挤区域,工程单位需要设置临时通道,使其与工程现场进行隔离,确保施工人员安全。⑥在大型机械设备投入使用前,机械管理人员需要预先对其进行管理,及时检查机械设备是否存在故障,或者存在安全隐患,避免其无法进行施工作业,为工程建设造成不必要的影响。
人们对《周易》的运用有不同的出发点、不同的方式,所谓“以动者尚其变”,是指用《周易》去指导我们的行动。最重要的是重视事物的变化,使我们的行动适应环境的变化。这里再次提出“通其变”,就是通晓和深刻理解变化及其意义,甚至认为通其变者才可以掌握天下之至变。几是变化的苗头,从事物变化的初期,就能掌握其微妙的苗头,研究这些微妙的苗头,关注事物变化的方向,随机应变,这样才能成就天下的事务。
茄子幼苗定植前一周为缓苗期,这个时期要做好防寒保暖工作,禁止通风,密闭温室大棚。白天温室大棚温度控制在35℃左右,夜间温度控制在22℃。
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系辞传上》第十二章)
《易传》特别重视宇宙中各种对立面要素的分化和互相作用,如动静、刚柔、天地、乾坤,认为它们作为宇宙世界的基本要素,其相互作用决定并丰富了宇宙的运动和变化。对立面的分化造成了丰富的世界万象,造成了变化的可能,而对立面的相摩相荡促进了变化的深刻展开。这就是“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而“变化”两字就是这段叙述中的关键词。
含直流电压二次调节的VSC-MTDC互联系统频率稳定控制//袁志昌,吴志力,金强,姜世公,黄寅//(23):9
最后来看变通和时的关系:
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系辞焉而命之,动在其中矣。吉凶悔吝者,生乎动者也。刚柔者,立本者也;变通者,趣时者也。吉凶者,贞胜者也;天地之道,贞观者也;日月之道,贞明者也;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夫乾,确然示人易矣;夫坤,隤然示人简矣。爻也者,效此者也;象也者,像此者也。爻象动乎内,吉凶见乎外,功业见乎变,圣人之情见乎辞。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系辞传下》第一章)
对立面的相互作用产生了变化,而变化总是趋向合宜的时机。自然世界的“变”是自然的过程,不是人所造成的。人的有心参与,则是“动”。变通属于人的主观努力,这种努力必须符合客观事物的变化规律,懂得这个规律,又能主动适应变化的规律,采取正确的应变行动,就能促使事物朝着有利方向发展。而其中一个关键之处在于掌握改革的时机,这就是“变通者,趣时者也”。
四 、成其变化
《系辞传》很重视“成其变化”的观念: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言天下之至赜而不可恶也,言天下之至动而不可乱也。拟之而后言,议之而后动,拟议以成其变化。(《系辞传上》第八章)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明而生蓍,参天两地而倚数,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说卦传》第一章)
《易传》在另一个地方也说:
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系辞传上》第九章)
这是说《周易》的卦象数理体系,就是为了成就变化,以配合宇宙的规律。这里的行鬼神,并没有宗教的意义,而是指宇宙运行的奥妙。
《系辞传》还指出:
①检查预制构件的堆放和场地转弯平面的布置(场地面积,承载能力和道路回转半径应满足项目建设的需要)。②检查起重机械的选择和布局(机器的起重能力和回转半径应满足起重和安装部件的要求)。③检查预制构件的整体安装过程(根据组装顺序和工艺流程)。④对工程的质量进行严格监控,对其严格把关。⑤审查子项目的施工方法(按照规定的要求和数据编制的相关要求)。⑥检查组件产品(运输,堆叠,存储)的保护措施。⑦审查技术措施,确保施工安全和质量。⑧审查绿色施工和文明施工的措施。
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当期之日。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显道神德行,是故可与酬酢,可与祐神矣。子曰:“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系辞传上》第九章)
所谓“神”就是推动变化发生的根源,也就是变化的发动者、主导者,其实就是变化的根据和原因。神之所为,也就是“变化之道”,探索神之所为,与求知变化之道,是同一个意思。“知变化之道”是《周易》的主题和宗旨。
神以知来,知以藏往,其孰能与于此哉﹖古之聪明叡知,神武而不杀者夫。是以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是兴神物以前民用。圣人以此斋戒,以神明其德夫。是故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制而用之谓之法,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谓之神。(《系辞传上》第十一章)
易的作用就是开通人们的心思,去理解世界的变化,消除心中的疑惑。一开一合就是“变”,往来不断就是“通”,对立面的交互替代就是变,进程的反复连接就是通,“变”与矛盾对立及其转化有关,“通”则联系着不断的流行过程。
我国北方在建设等过程中不仅加大了对城市建设的力度,同时也加强了对公路交通的重视。北方公路在长期使用过程中极易出现翻浆现象,一旦出现该现象,不仅对公路、路基产生极大破坏,同时也严重影响该路段的正常使用,极易出现翻车等交通事故,是对我国公共财产和驾驶者人身安全产生极大威胁的主要形式之一。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北方公路出现的各类病害中,翻浆现象占据其中的70%以上,基于此,为了提升北方公路整体使用效率和安全性,必须及时对翻浆现象基本原理加以掌握,为翻浆现象分析及决策精确度的提升提供理论基础。
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县象着明莫大乎日月,崇高莫大乎富贵。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龟。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易》有四象,所以示也;系辞焉,所以告也;定之以吉凶,所以断也。(《系辞传上》第十一章)
变化是世界的原理,也是世界的普遍现象,但是这不等于说人们就能自然地了解变化的普遍性和意义。因此《易传》要求人们要“观变”,即善于观察事物的变化和对立统一,进而了解整个世界与变化的关系,达到穷理尽性的境界。
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系辞传上》第十二章)
《系辞传》又说: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极天下之赜者存乎卦,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化而裁之存乎变,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系辞传上》第十二章)
《系辞传上》十二章在重复了《系辞传上》八章的语句的同时,增加了对“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的再次强调。这个思想在人世的应用,意味着改革应该是中断与连续的统一,措之于天下之民的事业,必须要兼顾非连续性与连续性二者的统一,才能真正取得合理的、符合民众要求的效果。那种休克式改革,正是忽视连续性、渐进性,只偏向裁断的非连续性的改革思维。
本研究利用Minitab软件结合发酵条件响应曲面优化设计,对大豆油脂的提取方法与应用性、预测性进行了全面实验,获得了准确的变量与误差信息,得出了影响微生物法在大豆油脂提油量方面的显著因素,其显著性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培养温度>初始pH值>发酵时间。最后结合响应面分析方法对微生物发酵法背景下的大豆油脂提取工艺进行了进一步的深度优化,获得了最优的大豆油脂发酵工艺参数,为其他相关实验提供了相关参数指标。
五 、损益乃革
最后,让我们来看《易传》对变革思想的阐发。先来看有关损益的思想,“损益”就是古代对社会渐进变革的表达。
《杂卦传》说:
损、益,盛衰之始也。
说明损益的概念不仅应用于变化的自然界,更多的是用于人类的历史变化的概念。
《论语》中记载孔子和弟子子张的对话: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论语·为政》)②
“因”是传承,但传承中有损有益,这是传承中的变化、改变。孔子认为,夏商周三代之礼一脉相承,但每一代对前一代都会有所改变,有所调整,有所增减。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损益表达了人的主观努力,而不是自然界本身的变化。
损益也就是变化,所以:
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雍也》)
这里的变,带有进步的改变之意。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改变都具有历史的进步意义,但有些改变确实具有进步的意义。四十年来的中国改革就具有明显的进步意义。
《易传》特别强调损益与“时”的关系:
损益盈虚,与时偕行。(《损·彖传》)
或损或益,要依据时势的变化,顺应时势的变化而进行。这个时势,对于我们所生活的世界而言,就是世界发展变化的大趋势,世界发展变化的大潮流;跟上世界发展的大潮流,追赶世界现代化发展的合理化,而不是固守自己的主观意志,这就是“损益盈虚,与时偕行”,这就是改革的思维。
天下随时。随时之义大矣哉!(《随·彖传》)
所以,随顺时宜,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所谓随顺时宜,就是指随着时宜而不断变化,不断调整,天下万物,无不如此。随顺时宜,和与时俱进,意思是相同的。
艮,止也。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艮·彖传》)
这里的时都是指时机,人的行动必须注意时机,时机该行动就要行动,时机该停止就要停止。这是对改革的实践而言,因为有的时候,改革时机的选择,比改革的决心还重要。
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丰·彖传》)
“天地盈虚,与时消息”,与“损益盈虚,与时偕行”的意思是一致的,这里强调,与时消息,不仅是自然的变化如此,人的活动事业也是如此,有消有息,一切事物都会随着时间推移起伏变化消长,宇宙中的一切都是如此。
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系辞传下》二章)
照《系辞传》的看法,人类文明社会有史以来,就是在变通中不断发展的,从黄帝到尧舜,都是为了人民的方便,进行了变化、改革,无论在制度上还是器物上,都加以变通。“神而化之”,实际上是指创造性的变化。从这里,《易传》做出了哲学的论断:所谓易道,就是“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事物发展到极点就会变化,变化才能使发展通达无碍,这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人们在实践中,也必须在事物发展的节点上主动地推进变革。
相比于“损益”代表的渐进改变,“革”代表剧烈的改变。
或躍在渊,乾道乃革。(《乾·文言》)
革,去故也;鼎,取新也。(《杂卦传》)
革代表变革的原理,去除一切旧的东西;鼎代表趋新的原则,迎取一切新的东西。革也是天道的内涵之一。革卦的《彖传》说:
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革·彖传》)
从天地来说,四时的迭相取代,就体现了革的意义,在时间的过程中,后者对前者的取代,就是革。没有这种革,就没有四时。从人事来说,商汤代夏,武王伐殷,都体现了革的意义,故易传称之为“革命”。《易传》的作者认为,变革的意义,和变革的时机,都需要特别重视,这对于革命,更是关键。可见《易传》的变革思想,既关注渐进性改革,也肯定根本性变革,乃至革命,这也是《周易》思想内涵的必然结论。
由以上所述可见,《周易》中包含了丰富的变革思维,它主张世界本质上是不断变化的,人必须通晓世界的变化,才能认识世界;人不仅要认识这个变化的世界,还要推动变化的过程,成就这个世界的变化。人必须与世界的变化相配合,形成自觉的变化观,才能更深地理解世界,实现自己的目的。人的历史实践,既有损益的渐变,也有剧变式的革命,而人类大部分的活动,是通过改革实现制度和自我的不断更新,以促进人类生活的繁盛发展。《周易》的变易哲学不仅在历史上曾经是社会改革的理论依据,也是中华民族实践智慧的重要内容。
(谨以此文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写于2018年国庆)
① 《周易》,《四书五经》上,陈戍国点校,长沙:岳麓书社,1991年。
② 《论语》,《四书五经》上,陈戍国点校,长沙:岳麓书社,1991年。
〔中图分类号 〕B2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4769(2019)02-0014-06
〔作者简介 〕陈来,清华大学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文史馆馆员,北京 100084。
(责任编辑:颜 冲)
标签:唯变所适论文; 观察变化论文; 通其变化论文; 成其变化论文; 损益乃革论文; 清华大学国学院论文; 中央文史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