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赋分阅读题重在引导学生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引导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SOLO理论与分层赋分阅读题 SOLO,是英文Structure of the Observed Learning Outcome的缩写,译为“可观察的学习结果的结构”。它是一种以等级描述为特征的质性评价方法,既强调学生思维要有广度,也强调学生思维要有深度。SOLO理论把学生对某个问题的学习结果由低到高划分为前结构、单点结构、多点结构、关联结构和抽象拓展结构五个层级,具体含义如下: 1.前结构层级:学生基本上无法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只提供了一些逻辑混乱、没有论据支撑的答案。 2.单点结构层级:学生找到了一个解决问题的思路,却就此收敛,单凭一点论据就跳到答案上去。 3.多点结构层级:学生找到了多个解决问题的思路,但未能把这些思路有机地整合起来。 4.关联结构层级:学生找到了多个解决问题的思路,并且能够把这些思路结合起来思考。 5.抽象拓展结构层级:学生能够对问题进行抽象的概括,从理论的高度来分析问题,而且能够深化问题,使问题本身的意义得到拓展。 近年来,SOLO理论在中学语文教学质量检测中被广泛应用,如文学作品阅读中的分层赋分题,就是运用SOLO理论来检测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新型试题。 二、对一道试题的分析 2015年衢州市柯城区八年级期末质量检测卷有一道分层级赋分阅读理解题,阅读文章是《集中营里的课堂》,问题是:“你如何理解标题‘集中营里的课堂’?”命题者提供的答案示例为: 小说主要情节围绕“集中营里的课堂”展开,塞夫设计让谢达进入集中营和沙宁接头,沙宁在集中营的课堂上将记在脑海里的情报图偷偷交给谢达,最后谢达以生命为代价将地图送出集中营(情节)。集中营的课堂不仅教给孩子们知识,更教给孩子们斗争的勇气和信心;这不仅是课堂,更是战斗的战场;通过集中营的课堂,表现了沙宁、谢达、塞夫机智勇敢、勇于献身的美好品质(情感、形象)。同时,集中营的课堂也揭露了战争的残酷,赞扬了战争中人们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他们用生命捍卫了人性的尊严,在集中营的课堂里上了世界上最感人的一课(主题)、拓展。 显然,命题者分成三个层级赋分:情节层面;人物形象和情感层面;小说主题和拓展层面。 笔者参与了此题的评分,现将学生的答题情况分类总结如下: (一)满分答案 依据该答案的三个层级赋分,笔者收录了如下三则满分答案: 【答案一】首先,集中营里的课堂是指沙宁老师教几个孩子画画,趁教学之时给谢达传递情报。谢达为了传递情报牺牲自己,他勇敢坚强、不畏牺牲的精神,感人至深。同时也反衬出了纳粹的凶狠、残暴、毫无人性。“集中营里的课堂”表现了文章的主旨——反对法西斯,反对纳粹,呼唤人们珍爱和平。 这一答案,回答的思路紧紧扣住“情节”“情感和形象”和“主题和拓展”的层面。这是对命题者的分层赋分规律有清晰了解的学生。 【答案二】“集中营里的课堂”赞颂了谢达勇敢无畏、机智聪明、甘愿为国家付出生命的高尚品质,震撼了所有人,值得敬佩。“集中营里的课堂”表达了波兰人民的愿望,表现了波兰生死存亡时的危急。这个课堂是战争的后果,使谢达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战争多么可怕,人民渴望的是世界和平,永无战争。 这一答案是直奔第二和第三层的深层理解,根据高阶层思维可以涵盖低阶层思维的理论,可以判给满分。 【答案三】“集中营里的课堂”是全文的线索,贯穿全文。谢达和沙宁老师借集中营里的课堂完成了将情报转移给塞夫的任务;“集中营的课堂”里的孩子们认真上课,老师认真讲解,表现了波兰人民心存希望。文章也写出了纳粹的残忍,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在“集中营里的课堂”上,谢达勇敢无畏,令人震撼。文章通过“集中营的课堂”抒发了对纳粹、对战争的憎恨,对波兰人民团结抗敌的信心和勇气的赞扬,突出了文章主题。 这一答案有别于前两则答案。考生思考了问题之后,能紧扣“如何理解‘集中营里的课堂’”进行答题,同时关注到分层赋分的规律、由浅入深的排序。 (二)存在典型问题的答案 总的来看,大多数考生在答题时存在的问题颇多,现选择三则典型的例子进行分析。 【例一】“集中营里的课堂”这个标题,一是贯通全文,点明中心,也引起读者的兴趣;二是从中表现谢达、沙宁和赛夫三位人物的英勇事迹,让人感动和崇敬;三也是表明了集中营以及纳粹会激起人民的反抗,正义会战胜黑暗。 这一答案分析不透彻,证据不足。考生直接写出自己的阅读收获,没有给出充分的证据,既没有深入思考问题“集中营里的课堂”,也没有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因而无法看出思考的过程。但是,答案表现出来的套路倒是很符合命题者提供的三个层级。 【例二】标题是整个文章的中心,也是文章的线索。开头先交代了背景,后来描写集中营的一课,用了大量的笔墨,既和标题呼应,又为下文铺垫。集中营的一课也是谢达不怕困难、机智聪明的表现,是为了保卫家乡最感人的一课。后文写“那个集中营的课堂里,上的是这个世界上最感人的一课”则是点明了主题,呼应前文和标题。 这一答案没有进行分析理解,言不及物,全是套话。 【例三】沙宁老师在集中营里给谢达上课,沙宁老师借上课的机会教谢达画画从而传递情报。从中可以看出战争中人们对和平的向往以及人们的聪慧机智。老师在集中营里上课,表现了战争生活的疾苦和黑暗,也表现了人们为了正义而不畏牺牲的优秀品质。 这一答案显示出考生对问题的思考不足。从学生解答的内容来看,非常符合命题者提供的得分点,可是对“集中营里的课堂”的思考很少。这方面的问题比较严重。 以上三例都有套用固定思路答题之嫌。这样的做法非常危险,且不说会增长学生惰性、损害学生的思考能力,即使仅从应试角度来说,题目类型一有变动,学生就会措手不及。 (三)一份特殊的答案 笔者在阅卷过程中看到了这样一份答卷: 从粗浅的角度去看,这是沙宁老师在集中营为孩子们上课;从细节中去看,沙宁老师借上课的名义,悄悄把情报传递给谢达,这是一堂有意义的课。再深层的理解,谢达为了把情报送出去,决定以慷慨赴死的办法,他这种伟大精神是给读者上了一课,是一堂人生启示课。 这是一份特殊的答案。考生紧扣“集中营里的课堂”思考,从“粗浅的角度”和“深层”去回答“如何理解”,完整深刻地阐释了命题者提出的问题。这一回答没有套路,没有出现命题者提供的“情节、情感和形象、主题”概念,没有出现“线索”“反对战争”这样的词语,但能紧扣考题与文章来回答,思路清晰,思考深入,显示了考生真正具备了理解和思维的能力。 三、分层赋分阅读题命制的思考 其实,前面罗列的满分答案中,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并不深入,虽然他们的答案与命题者给出的答案高度契合,但是并没有紧紧围绕“如何理解‘集中营里的课堂’”来思考。 如此看来,一个奇怪的现象出现了,即命题者和答题者居然有了默契,他们一起抛弃了问题,或者说对问题进行了修改。如果仔细深究,命题者与答题者都在回答这样的问题:“集中营里的课堂”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对于这类问题,衢州市的语文教师毫不陌生,从2014年开始明确“分层赋分”的阅读题,衢州中考卷上连续两年出现这种类型的题目。2014年中考卷《爬树的男孩》一文后的问题是:“猴面包树在小说中有哪些作用?请联系全文,写出你的发现。”2015年中考卷《特雷西的单车》一文后的问题是:“联系你的阅读经验,探究‘拴在树上的单车’在这篇小说中的作用。”综观两年试题提供的答案示例,答题的角度确实可分为三个:情节;人物形象和情感;小说主题和拓展。因为“作用”是多方面的,思考的路径也是多角度的,提供从三个角度思考问题的示例完全正确。 那么,是不是我们的语文教师产生了误解,把思考问题的角度理解为SOLO理论中思维的阶层了?推而广之,认为所谓“分层赋分”的阅读题,思维无非就是这样三个层级。如此,教师在教学中甚至抛弃了对试卷问题的思考分析,而专注于从这三个角度思考问题了。回头细审前述试题,从命题者所给的答案示例以及很多学生答题的思路来看,这样的可能性不仅存在,而且影响面不小。 实际上,这样的认知是错误的、有害的,是亟须改正的。教师需要意识到,辛苦努力总结出的应该是思考问题的角度,有助于帮助学生打开这个类型问题的思路。但这只是一种题目类型的赋分规律,并不是SOLO理论中的层级赋分本质。SOLO理论的五个思维层级适用于文科和理科,也适用于各式各样要求深入思考的问题,并不是只有这样一个类型。 同是层级赋分的阅读题,浙江省其他地市的试题类型与衢州市的完全不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启发。如2015年宁波中考卷第12题:“通读材料,结合相关内容,品出洪素丽笔下的苦瓜之‘味’,展现你的研读成果。”命题者给出的答案示例的“第三层”为: 第三层:从苦瓜与人生关系层面阐述,思维有深度,表述有条理。(5~6分) 【示例】苦瓜中包含着人生真谛。作者的童年是阴暗的,成年后离开故土,定居美国,饱受思乡之苦,然而她直面人生,通过文学创作和艺术创作获得心境的平和、精神的超脱。苦既然是人生无法回避之味,我们就要学会从苦中品出乐,品出美。(从乡愁味、禅味、人生况味等角度阐述,也属于此层级,如果表述有欠缺,只给5分) 这个问题要求学生品读课文,理解主旨,理解“苦瓜之味”的内涵,指向单一而且明确,根本不需要从三个角度回答问题。从所给的答案示例中也可以看出,命题者只要求答题者按照问题思考,并没有要求多角度回答这个问题。 总之,按照问题来思考分析,才是正道;通过思考来解决问题,才是阅读理解检测的真正价值所在。因此,抛弃问题、抛弃思考分析,仅仅沿袭某种套路,对于阅读教学将是一种极大的危害。从SOLO理论来看,每一层级都是围绕“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其核心要求关注到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衢州卷的分层赋分题颇有广度的要求,而宁波卷似乎只强调思维的深度。无论如何,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才是最重要的。分级阅读问题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思考_分层教学论文
分级阅读问题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思考_分层教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