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食用菌病害的防治原则和方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病害论文,食用菌论文,冬季论文,原则论文,方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每年冬季,食用菌生产中总会规律性的发生一些病害,令人讨厌但又无奈。在即将进入冬季的时候,笔者根据以往的技术咨询和经验,总结了入冬后食用菌多发性的几种病害,对防治病害的原则及其方法进行讨论,希冀更好地避免和杀灭,最大限度保障菇农及企业的生产效益。
一、冬季食用菌病害的主要表现及原因
冬季生产中,食用菌容易发生一些病害,并且极有规律性。因此,只有对其进行透彻分析,才好对症下药,否则“有病乱求医”、“有病乱下药”等初级错误还将继续发生,从而延续或加重食用菌的残留,降低生产效益。下面,笔者就来介绍一下病害的主要症状和原因:
1.发育迟缓:温度偏低,处于子实体正常生长需要温度的下限水平,子实体生长受阻,发育迟缓。
2.色泽趋暗:冬季菇棚需要保温,加之遮盖物偏厚,光照不足,尤其空气湿度长时间保持较恒定状态,导致菇体没有了正常的光泽。
3.褐色斑点:多是细菌性病原侵染所致,这也是低温季节出菇、菇棚保温所出现的特有问题之一。
4.平菇菌刺、猴头菇暗红色:棚温低,低至子实体耐受的最低温度以下,但尚可使之勉强存活的温度界限范围内。
5.子实体“攥拳”:一是菌株问题——尤其平菇的中广温型菌株在低温季节出菇,就会出现该问题;二是药害,主要是敌敌畏等药物,无须将药物喷洒到菇体上,只要食用菌的气体交换中含有敌敌畏的气味,即可发生该问题。
6.花菜、杏鲍菇“白疙瘩”、菌盖菌柄比例失调:除温度低以外,环境中的二氧化碳浓度过高是主要原因。
7.长短不齐:主要是没有经过菌丝后熟处理、搔菌处理不到位,以及现蕾后没有进行调温控制等原因所致。此外,接种的菌种块大小不一、菌种的菌龄差别较大等,也是重要原因。
8.发黄或者死亡:主要有两大原因:第一是真菌性病原侵染,第二是温差等刺激过重,菇蕾或幼菇不能适应而死亡。实际生产中,多以前者为多。
9.呈水渍状:主要原因是长时间密闭菇棚、空气湿度基本恒定。此外,即使短时的大水喷淋,也会使食用菌呈水渍状,如香菇,一旦喷洒大水,该菇体终生呈现水渍状。
二、冬季食用菌病害的防治原则
整体生产中的一个总原则:预防为主,防治并重;对病害预防的一个原则:防则到位,宁过勿省;对已发病害的一个原则:治则彻底,不留后患;生产中始终坚持的一个原则:结合生产实际,切忌等待观望、切忌本本主义、切忌道听途说、切忌筑室道谋。
三、冬季食用菌病害的防治方法
对待食用菌病害,首先,应最大限度的杜绝病害的发生——预防之策;其次,应尽力控制病害的蔓延——发病之初;第三,防止产生新的污染源——治则彻底。根据今年的气候状况,预测今年食用菌生产的具体情况,现提出六条防治措施,供菇农朋友及相关企业参考:
1.联合行动,共同预防,使原有“病源”被清除或消灭,并不再产生新的病源地。无论生产中的废料、污染料,或者发生病害后清理出棚的菇脚、死菇、料表废料等,均应进行彻底处理,集中生产区最好能统一指定销毁地点进行处理。一般可对上述废料挖坑后重喷多菌灵500~800倍溶液,然后深埋,也可焚烧处理,使病原菌、杂菌就此被杀灭,以免形成二次污染或传播的可能。
2.讲究营养平衡,促使菌丝体及子实体健壮,也是预防病害的有效手段之一。据分析,包括棉籽壳在内的所有基料均不能完全满足食用菌菌丝和子实体生长对营养的需要,尤其某些中微量元素的缺乏,使得子实体在生长过程中产生某些非正常现象,如同人体缺乏维生素℃,从整体上并无特别感觉,但是俗称的“烂嘴角”现象却很明显,食用菌的生长也是一样的道理。因此,补充或加强某些营养,使之更加健壮,是很有效的防病措施之一。具体办法是:在拌料时按每250千克干料加入120克食用菌三维营养精素(拌料型),在子实体幼菇阶段,即兑制食用菌三维营养精素(喷施型)等温溶液进行直喷,可收到抗杂、防病、高产、优质的生产效果,现已有国内20多个省市区的朋友通过试验认识到该举措的优势,早已成为该方法的受益者。
3.加强病害的预防。实践证明,喷洒百病傻以及赛百09溶液,是目前预防以及灭杀侵染性病害最有效的药物。山东潍坊、聊城、德州等地部分菇农采纳后,自春季的出菇到秋季的栽培,至今未发生病害,而其它生产户则大量发生如死菇病、黄菇病等病害,后经处理,虽然仍可继续出菇,但减产明显,一般减产幅度在50%左右。预防病害的办法是:对菇棚进行彻底消毒杀菌处理,一般采取菌袋发菌至出菇期间每5天左右对棚内墙体、地面喷施一遍300~500倍的百病傻溶液,与200~300倍赛百09交替喷施,防病效果十分理想。注意事项:出菇期间的用药,一定不要触及子实体,一旦正常菇体沾附该药物,则生长停止,并使子实体携带药物,形成药物残留,不符合食品安全规定的要求。
4.清理死蕾、死菇,并破坏料表0.2厘米左右,使用药物杀菌。基本方法是:发现侵染性病后,停止菇棚用水,将死菇、死蕾等摘除,并将料表刮掉0.2厘米左右,露出新料,将所有废弃物清理干净,兑配200~300倍的百病傻溶液对料面及病区进行喷洒,严重者可对料面进行药液涂刷,并隔天再喷洒一次。注意两点:一是注意药物浓度,不可随意提高,“是药三分毒”,平菇菌丝与病原菌(真菌)菌丝同属微生物的菌丝形式,在杀灭或抑制病原菌菌丝的同时,药物势必也将对平菇菌丝发生某些负面作用,因此根据“病性”掌握适宜的药物浓度,是非常必要的。二是在用药以后,应加强遮光、通风等管理,使平菇菌丝有一个休养生机的时间及条件。待被破坏的料面重现平菇菌丝并呈现倒伏或匍匐状生长时,预示着再次现蕾出菇,此时即可再度进入出菇管理阶段,重复出菇管理即可。
5.采取措施,提高棚温,待平菇菌丝体及子实体处于适宜温度条件下,提高自身抗性。进入冬季后的棚温,尤其单坡式、普通斜面式菇棚,棚内温度受自然气温的影响极大。建议有条件的应安装使用水温空调器,其他的生产者可采取日光并辅之火炉升温相结合的办法:在棚内塑膜下,加覆一层遮阳网,在天气晴朗的上午9∶00后至下午15∶00左右,揭开草苫,使之日光加温,热量可透过塑畦进入棚内,但其光照却被遮阳网挡住,即可使棚温很快升高,效果很是理想。但在阴、雨、雪、雾等天气时,应在棚内点燃火炉,升温,最好事先修建火墙,使用砖、坯等砌起长长的地面火墙,既作烟囱,使烟气外排,又同时起到升温的作用,对于没有太阳的天气升高棚温是非常必要的措施,该法只要保证火炉燃烧时不消耗棚内氧气即可。
6,加强通风,尤其在保湿与通风发生矛盾的时候,应以通风为主,保湿为辅,宁因通风降低一点产量,也不要因保湿而发生病害。低温季节的出菇阶段,人们大多重视保湿保温,而忽略了通风,据调研,现阶段下大多菇农的棚湿保持在90%以上,相当部分超过95%,在棚温保持稳定、棚湿较高、通风不足、二氧化碳浓度较高的的条件下,杂菌、病害极易发生并形成蔓延,有的甚至会形成暴发。笔者在长期食用菌研发实践中发现,通风问题所具有的重要性和易被广大菇农所忽视的现实,由此渠道给实际生产所带来的危害,比其它因素给生产造成的损失要大得多。因此,近年来在指导生产时,笔者一直提倡并呼吁菇农加强通风措施,必要时应予强制通风。自然条件下,菇棚的通风应在中午9∶00~10∶00至下午14∶00~15∶00的时间段打开通风孔或门窗,以最大程度地缩小棚内温差;有条件的可在菇棚安装排气(拔风)筒,使其底部距地面15厘米左右,顶端高出菇棚3米左右,需要通风时,打开底部,排气筒可自动抽气排出,否则,可堵住下部,停止排气即可。使用水温空调的菇棚,则基本没有通风不良之忧。
联系电话:1327646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