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瑕 (四川省中江县南华镇中心学校 四川 德阳 618100)
中图分类号: G6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7)12-009-01
科学家们预言, 21世纪世界各国的竞争将主要体现在智力和人才方面, 所以,人才资源是未来社会最重要的"能源"。因此,为了储备最丰富的能源宝藏,我们必须培养优秀的人才。不仅培养他们"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能力,更要培养他们承受失败的意志。要想在未来世纪掌握竞争的主动权,走在发展的前列,在现代社会中立足并有所作为,这就必须要有良好的心理耐受力和自我调节能力。现在的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21世纪的生力军,他们也需要,应该说更需要有良好的承受能力。
然而,如今各类报刊杂志上,不难发现此类文章:某某小学生因同学嘲笑而与之打得头破血流,某学生因作业太多而离家出走,学生因家长说了几句而跳楼……在生活中,我们也常发现许多孩子经不起失败。现在,不论是学校还是家庭,一直忽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缺乏对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许多孩子性格自私,任性,偏激;交往能力,适应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都很欠缺,这些不足如不尽早弥补,将使他们难以适应社会和环境的变化,难以承受社会日益增多的各种压力,难以应付各种生活事件的发生。因此,如何增强小学生心理承受力,寻求心理健康已成为摆在全社会和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
面对现状,我们不能操之过急,而应采取循序渐进的有效措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知、并学会承受,学会适应这个社会。下面, 我就从自身的本职工作--教师立场谈几点对此问题的粗浅看法。
首先,营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爱"的氛围。我们要爱学生,发自内心地爱,让他们感知到被爱,让他们喜欢他们的生活,消除他们偏激的心理,让他们学会去爱他人。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拥有一颗童心。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童心"不是少年儿童的专利, 作为他们的教育者、引导者和管理者的教师,同样也是不可缺少的。无数教育实践证明,凡是具有一颗童心的教师,由于他最理解、体察孩子的心,他也最能赢得孩子们的心。在现实的教育情境中,学生中的某些行为往往让我们感到困惑不解,这主要是我们以成人的眼光来看待它了。要改变这一点,我们必须一切从儿童实际出发,通过直接或间接的种种方式,接触和参与小学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入了解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懂得遵循儿童的心理特征,采用合理的教育方式和方法。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多体谅和关爱学生,尽量对学生宽容而不苛求。
2:对待学生"严格"而不"凶狠"。中国有句古训"严师出高徒。"作为一名老师,对学生严格要求是理所应当的,缺乏严格要求、放任自流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但是"严格"不等于"凶狠"。在批评教育学生时,我们必须把握好分寸,第一,要本着爱护学生,而不是"伤"学生的原则,不要想我是老师一定要赢,要杀鸡儆猴。第二,批评的言词要得当,要考虑学生的心理承受力,切忌冷嘲热讽,大声训斥,进行人身攻击。
3:做学生的朋友。处于成长中的小学生,渴望与老师零距离交流,希望得到老师的关心、帮助、支持和鼓励,一般来说,如果学生感受到了老师的爱,相反地也会产生对老师的爱,学生对老师的热爱,会产生让人难以置信的教育实效,它能使学生自觉尊重老师的劳动,为他所喜欢的老师努力学习,改正自身的缺点甚至于随时敞开心扉向老师诉说心中的烦恼,这无疑又是一次增强学生心里承受力的契机。
让孩子在爱的氛围中长大,细心地感受被爱,并能尽心地爱别人,他们的心理是健康的,向上的,在这个基础上,才可以谈承受力。
其次,作好学生的榜样。学校无小事,事事是教育,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学生又特别是小学生,他们的向师性非常重,如果面对一件特别困难的事,教师能表现出非凡的毅力,果敢的态度,这将是对学生一次生动的教育,他们自然会被老师的行为而感染,产生自强不息的心理,如果老师通过锲而不舍的努力,这中间有无数次的失败,取得了最后的成功,这更将为学生提供了一次承受失败的个案,在他们的心里,也会有"他说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的乐观,更有"不经风雨怎见彩虹"的豁达,这些,都将是他们宝贵的人生财富。
此外,还应与家庭教育相结合,许多独生子女家庭,家长溺爱孩子,又特别是爷爷奶奶们,更是将孩子视为掌上明珠,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我们要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家访等,共同制定培养学生承受能力的策略。
我们的教育--要培养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任重而道远,我们要努力让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也更应努力创设适当的情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在实际生活中,学会感受爱,更学会去爱。学会坚强,学会面对,这样的建设者,才是未来的栋梁,这样的优秀人才,才能适应未来。
论文作者:张海瑕
论文发表刊物:《科学教育前沿》2017年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30
标签:学生论文; 老师论文; 他们的论文; 心理论文; 小学生论文; 孩子论文; 承受力论文; 《科学教育前沿》2017年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