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息肉患者血脂影响因素的初步探讨论文_韩明达

胃肠息肉患者血脂影响因素的初步探讨论文_韩明达

(哈尔滨市双城区人民医院内分泌科,黑龙江省 哈尔滨市,150100)

摘 要:目的:针对胃肠息肉与血脂水平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研究。方法:收集58例胃息肉患者和62例肠息肉患者为观察组,55例非息肉患者为对照组。对患者空腹TG、TC、LDL-C、HDL-C水平进行观察,并结合患者息肉病理大小、类型、部位及数量等,分析患者的血脂指标。结果:在血清TG、TC指标方面,观察组患者比对照组患者高,在HDL-C指标方面,观察组患者比对照组患者低,患者之间存在的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肠息肉患者中同时存在高尿酸、脂肪肝的患者与高脂血症的关系比较密切(P<0.05)。结论:胃肠息肉患者都具有异常的血脂水平,肠息肉患者高脂血症是病情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患者同时存在高尿酸、脂肪肝具有更大的风险患高脂血症。

关键词:胃肠息肉;血脂水平;高脂血症

1. 前言

在消化系统中,胃肠息肉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其病因主要是胃肠道粘膜隆起导致局限性增生引发的肿物,是胃肠肿瘤的一种癌前病变,因此,防治胃肠息肉对于消化道恶性肿瘤发病率降低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尚未明确胃肠息肉的发病机制,但研究结果表明,在产生肠息肉及其病情的发展中,血脂异常是一个重要危险因素,一些研究结果表明血脂水平与胃息肉被Hp感染之间存在关系,本文主要针对胃肠息肉与血脂水平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研究。

2. 资料与方法

2.1 患者资料

收集2015年1月—2016年1月期间的120例胃肠息肉患者有关资料,另收集55例非息肉患者有关资料,将炎症性肠病、原发性脂质异常代谢、消化道肿瘤家族史及病史等,以及降血脂等对血脂代谢产生影响药物近期未服用过的患者予以排除。患者经内镜检查确断,58例胃息肉患者和62例肠息肉患者为观察组,55例非息肉患者为对照组。胃息肉组患者中,有35例女性,23例男性,患者年龄在28—79岁之间,平均年龄(52.6±6.5)岁;肠息肉组患者中,有37例女性,25例男性,患者年龄在30—78岁之间,平均年龄(52.7±4.7)岁;对照组患者中,有29例女性,26例男性,患者年龄在23—74岁之间,平均年龄(48.2±5.1)岁。在性别、年龄等基本资料方面,两组患者之间存在的差异不具有统计意义(P>0.05),可进行比较。

2.2 方法

对两组患者的空腹血脂、胃肠息肉部位、大小、数量、病理类型等性质进行比较,胃息肉患者结合息肉性质的不同对血脂水平及Hp 感染、慢性胃炎与异常血脂之间的相关性分别进行分析;肠息肉患者结合息肉性质对高血压、高尿酸、高空腹血糖、脂肪肝与异常血脂之间的相关性分别进行分析。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3 统计处理

采用数据处理软件SPSS 17.0对有关数据进行分析,采用(x±s)形式表示患者计量资料的有关实验结果,采用t检验方法分别对胃息肉组、肠息肉组与对照组患者之间的血脂水平进行比较,应用t检验方法比较息肉的不同性质,息肉组患者的临床特点不同与高脂血症是否存在之间的比较采用X2检验方法,P<0.05表明患者有关数据之间存在的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01表明存在的差异具有显著性。

3. 结果

在血清TG、TC指标方面,观察组患者比对照组患者高,在HDL-C指标方面,观察组患者比对照组患者低,患者之间存在的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肠息肉患者中同时存在高尿酸、脂肪肝的患者与高脂血症的关系比较密切(P<0.05)。

4. 讨论

胃息肉是一种增生性胃黏膜疾病,病变主要位于黏膜层和黏膜下层,容易向恶性肿瘤发展,胃息肉发病原因及病情发展与Hp感染、饮食及慢性炎症刺激等很多因素的作用可能具有一定关系,但尚未明确其发病机制。由于在临床中胃息肉不具有明显的临床表现,而在病理中腺瘤性息肉等类型可向恶性肿瘤发展,因此,对胃息肉产生及病情发展深入分析,明确产生胃息肉的有效控制因素可使胃息肉发病率明显降低,进而使胃息肉降低癌变率。有关研究结果显示,胃息肉同时存在肠息肉时,将提高产生胆固醇、甘油三酯的患者比例,分析异常血脂可能与产生胃肠息肉具有一定关系。也有观点认为胃息肉患者的主要患病风险是肥胖及高脂血症,但血脂水平直接影响胃息肉的程度有待进一步研究明确。

近年来很多研究结果显示,Hp感染与异常血脂具有一定关系,Hp感染患者中存在异常胃黏膜的TG水平比没有明显异常胃黏膜的患者高,HDL-C比没有明显异常的胃黏膜患者低,表明胃息肉患者产生异常血脂与Hp感染可能具有一定关系。结肠癌主要是因结肠息肉产生基因突变而发生,结肠息肉被视为结直肠癌前病变,因此,影响产生结直肠癌因素的相关研究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肠息肉受血脂水平的影响机制还有待明确,有观点认为TG可利用对促增殖和抗凋亡作用激素的调节,利用对K-ras 通路介导丝裂原活性的激活,使细胞受到刺激而产生异常增殖。此外,血脂利用对胆汁酸排泄、循环的改变,造成胆汁酸不良吸收或抑制丁酸机制,创造对DNA 损伤、生成血管及增殖细胞具有促进作用的微环境。

5. 结语

总之,胃肠息肉患者都具有异常的血脂水平,肠息肉患者高脂血症是病情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患者同时存在高尿酸、脂肪肝具有更大的风险患高脂血症。在日常生活中应采取对饮食、生活方式的改变使代谢得到有效改善,息肉发病率才能降低,肠息肉患者应对血脂水平进行有效控制,避免病情向恶性肿瘤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旭颖,孙涛胃.息肉合并结肠息肉发生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综合临床,2016.10

[2] 刘静,李静.胃息肉的研究进展[J],锦州医科大学学报,2017.2

[3] 贾德梅,王嫱,褚南疆等.成年健康体检人群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血脂异常的相关性研究[J],重庆医学,2018.6

[4] 赵红.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血糖代谢、血脂代谢指标的关系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7.11

[5] 李良霄,刘彦洁,王朝阳等.慢性胃炎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临床治疗及血脂与炎性因子变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7.6

论文作者:韩明达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9年第0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5

标签:;  ;  ;  ;  ;  ;  ;  ;  

胃肠息肉患者血脂影响因素的初步探讨论文_韩明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