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金融支持——以浙江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为例论文,浙江论文,产业结构调整论文,金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由于产业结构转换基本遵循从资源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结构到资本密集型的工业结构再到高新技术和服务业产业结构的转变。一国或地区应把产业结构演变规律进行适时适宜转换,才能使产业竞争优势持续发展。目前浙江产业结构调整已从产业间的比例调整进入到产业结构调整,正处在以产业升级为特征的高级阶段的工业化时期,即产业结构从劳动密集型转向技术创新型,因此提高科技水平和增强竞争能力成为浙江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问题。
与西方国家相比,浙江的产业结构还处于较低的水平,突出体现生产技术体系没能随经济实力的增强做出相应的调整,高技术含量的产品的供给能力有限。技术水平的落后使得供给结构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趋势,中小规模、分散经营的生产方式也无法抵御国际竞争的冲击与挑战。产业结构的调整,在浙江既包括产业升级也包括企业转型。在行业转型、产品转型、市场转型、生产方式转型、经营方式转型以及企业合并、收购、重组、破产等等方面,都需要借助资本流动机制才能实现。推动产业结构演进的动力是投资,无论是增量的调节还是存量的调节,优化投资结构对投资流向及对其变化动态过程进行合理的调节,才能使投资流向结构符合产业结构优化的要求。因此适当的金融政策和完善的融资体系对浙江的产业结构调整非常重要。
一 金融作用于产业结构的机理分析
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转化离不开金融的支持与协调发展。金融作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可以减少信息交易成本,提高储蓄——投资转化率、改善经济运行环境。不管是优势产业的发展壮大、还是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或平稳退出,都离不开金融服务。金融的作用渗透于其他经济因素之中,通过需求、供给和宏观政策方向对产业结构的调整产生影响。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能够在储蓄者与投资者之间建立桥梁,提供资金由盈余部门向短缺部门转化。金融资源的配置对宏观经济运行和微观企业的运行效果产生重大影响,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常产业结构的调整有两种基本方式:一种是存量结构调整,既可能是随着供求结构、相对价格等内生因素变动而发生常规调整,也可能是计划者根据一定的价值目标对产业结构失衡做出积极适应性反应,调整的对象是既定的总存量体系;另一种是增量结构的调整,一般是对一定的存量结构基础上发生的流量及其变动幅度、速度和方向的调整和控制。金融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可分为两方面:一是通过金融市场运作影响产业的资金供给和需求,从而作用于产业结构升级;二是通过金融政策与产业政策共同对产业结构的调整起作用。
在我国目前的金融经营体制下,金融运作主要是通过两个不同性质的市场,从两种作用层次不同的渠道对产业结构的调整产生影响:一是间接融资为主的信贷市场;二是直接融资为主的证券市场。信贷市场是对经济体内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商业银行发放贷款的行为将其所集聚的资金向不同的行业进行分配,包括生产贷款和消费贷款两种方式。这两种方式分别从供给和需求方面对产业结构的变动产生影响,生产信贷通过调节增量资金在各经济主体之间的分配,起到用资金支持某些企业或产业发展的作用,从而促成产业结构的动态调整。而消费信贷则通过鼓励个人跨时期消费而影响现在和未来消费的比例关系,支持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从而促成产业结构的调整。证券市场则是通过一级市场的发行和二级市场的证券交易为企业筹集所需资金,并通过市场机制调节资金流向,其中一级市场主要通过新发行证券为企业筹集资金,促成增量资本流向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和行业;二级市场则利用股权转让实现企业的购并和重组,优化资源配置,从而对产业结构的存量产生影响。如果金融体系是在完全市场化的环境中运作,资金将自动流向高利润率的行业和高投资回报率的企业,支持相应产业的发展并使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与需求相结合,从而使产业结构合理化或高级化。
金融作用于产业结构的过程可表述为:金融→影响储蓄、投资→影响资金的流量结构→影响生产要素分配结构→影响资金存量结构→影响产业结构。即金融活动主要作用于资金分配,进而作用于其他生产要素的分配;而在资金存量与资金流量的相互作用时,它首先作用于资金流量,进而作用于资金存量。经济金融化程度越高,这一传递过程就越明显、有效。产业结构调整的目的是产业结构升级,而产业结构升级的根本动力在于技术进步。无论是政府主持下的还是企业自行推进技术进步,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在完善的金融市场和金融制度下,一方面通过制定实施政策性优惠贷款,对商业性贷款的政策担保等金融措施,将资金引向素质好、技术可行和有市场前景的企业和项目上;另一方面,通过鼓励发展风险投资性金融机构,建立和拓展多种形式的风险投资渠道,以解决技术开发的资金困难,有效推动产业技术机构升级和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总之,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金融发挥着重要作用,没有金融资源的参与和支持,也就不会有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完善,金融在产业结构中的作用可归纳为:在一定金融制度下,借助产业政策和宏观货币政策,金融能够调节资金的产业投向、优化产业结构、促进要素投入与生产率的提高。
二 浙江产业结构变动中金融作用
(一)投资对浙江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
投资结构对于各产业部门的潜在产出能力具有决定性影响。从近几年来看,浙江GDP增长率与投资增长率、投资结构具有较大的相关性。浙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变动(基本建设、更新改造)趋势与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基本一致(参见表1)。
表1 浙江固定资产投资的产业分布情况(单位:亿元,%)
年份 第一产业 占比 第二产业 占比
第三产业 占比
2000
3.70.3535433.2870666.37
2001
3.90.3040931.6888468.16
2002
5.10.3452134.8596964.81
2003140.34
180943.42
234356.24
2004150.28
244346.17
283353.54
资料来源:《浙江统计年鉴》,浙江统计信息网。
从浙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收益变动趋势来看,2004年单位投资增加额对GDP增加额的系数为2.05(见表2),有较强的乘数关系。也就是说,随着第三产业投资额的增加,其对GDP的贡献也在增加。根据目前通行的塞尔奎因和钱纳里模式,人均GDP到3000美元时,服务业要达到32.4%。2004年浙江人均GDP为2985美元,而服务业比重为39%,说明浙江目前正处在工业化的高级阶段(人均GDP2400——4500美元)。若要达到现代化产业结构目标,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需要从目前的39%提高到44.7%,浙江应继续对第三产业保持较高的投资率。
表2 近年来浙江投资效率变动情况 (单位:亿元,%)
年 份
投资增加额GDP增加额单位投资增加额带
(亿元)(亿元) 来的GDP增加额
2001
562
7121.27
2002
689
9221.34
2003 1489 15301.03
2004
998 20432.05
说明:单位投资增加额带来的GDP增加额=GDP增加额/投资增加额。
(二)资本市场对浙江产业结构的影响
自中国资本市场建立之日(上海证交所最早上市的老8股中就有浙江的凤凰化工),浙江就拉开了利用资本市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帷幕,浙江上市公司从少到多,规模不断扩大,在浙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截止2004年末,全省已有上市公司99家,发行股票100只,累计通过证券市场募集资金441.7亿元。其中,A股上市公司83家,B股上市公司3家,H股上市公司8家,红筹股6家。全年新增上市公司24家,募集资金66.4亿元。其中国内A股首发上市18家,募集资金54.2亿元,迁址1家;香港H股创业板1家,募集资金0.3亿港元;新加坡红筹股4家,募集资金3.9亿元,股票市值已达GDP的20%左右。自1996年以来,整体业绩一直处于全国前三名,给股东的投资回报率也比较高。从上市公司的产业分布来看,70%的上市公司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中。从区域分布上看,近八成上市公司集中在杭州、宁波、绍兴三个地区;这基本反映了浙江产业结构和地区经济的特点。但上市公司数量、规模与浙江经济在全国的地位还不相称,浙江上市公司单个规模普遍偏小。另外,产权、证券等地方资本市场发育相对滞后,突出表现在证券中介机构的规模、数量相对弱小,全省统一的产权交易市场还未建立。说明资本市场对浙江经济的渗透力不够。上市公司的行业分布主要集中在传统产业,以轻工制造业居多,而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高科技领域的上市公司偏少,行业分布格局一方面说明浙江上市公司的行业分布与浙江的经济结构高度相关。但另一方面,处于传统产业的上市公司比重过大不利于浙江经济结构的调整,不利于结构的转型和升级,更不利于证券市场稳定发展。
(三)浙江金融支持与产业结构变动相关性分析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金融已成为促进经济结构演变的重要因素。从某种角度讲,金融结构就是由一定的金融资源结构组成的。依据各类金融资源所具有的不同特性,各个产业要求的金融资源比例也是不尽相同。通过选择合适的金融资源配比结构,能够更好地发挥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源的合力效果,从而有助于相应产业结构的优化。因此,一定的经济结构构筑的经济发展平台是金融结构发展的基础,而金融结构反过来又能够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金融结构的优化即是经济结构优化的关键。从浙江来看,金融结构对产业结构变动产生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货币化程度逐步提高,经济货币化程度不断提高。货币化指数(M2/GDP)是衡量一国或地区经济金融化程度的指标。指标越高,金融化程度越大,金融对经济的贡献越大。从表中可以看出,浙江货币化指数逐年上升,从1998年的1.04提高到2003年的1.61,这说明浙江经济的货币化程度在逐步提高,金融已成为推动浙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是浙江的经济货币化进程水平与全国经济货币化进程水平相比,可以看出浙江金融的深化程度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见表3、表4)。
表3 浙江经济货币化进程
年份 M2(亿元) GDP(亿元) 经济货币化程度
19985167 4988 1.04
19996282 5365 1.17
20007379 6036 1.22
20018972 6748 1.33
2002
11501 7796 1.48
2003
15142 9395 1.61
资料来源:《浙江金融年鉴》、《浙江统计年鉴》2004年。
表4 中国经济货币化进程
年份 M2(亿元) GDP(亿元) 经济货币化程度
1994
46923.5
46759.4
1.00
1995
60750.5
58478.1
1.04
1996
76094.9
67884.6
1.12
1997
90995.3
74462.6
1.22
1998 104498.3
78345.2
1.33
1999 119897.9
81910.9
1.46
2000 134610.3
89403.5
1.51
2001 158301.9
95933.0
1.66
2002 185007.0
1047901.76
2003 221223.0
1166941.90
2004 253207.7
1365151.86
资料来源:《中国金融年鉴》、《中国统计年鉴》2005年。
其次,信贷投入对GDP增长的作用。从浙江近年来信贷投放效益变动情况看,单位信贷增加带来的GDP增加呈正相关性,但与投资相比其乘数要小些。总的来说,信贷政策配合了浙江省产业政策调整基本方向,拉动了整个产业产值和各产业之间比例的变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产业结构,但总的趋势上看信贷质量并不算高。单位信贷增加额带来的GDP增加额自2001年以来呈下降态势。银行信贷资金能否做到“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的统一,与产业资源能否正常、高效的流动以及是否有效地在产业部门的合力配置有着密切关系(见表5)。
表5 近年来浙江信贷投放效益变动情况
年份 信贷投放增加额GDP增加额单位信贷增加额
(亿元) (亿元) 带来的GDP增加额
1996 480621 1.3
1997 690492 0.7
1998 623349 0.6
1999 753377 0.5
2000 773618 0.8
2001 1059712 0.8
2002 2131
1048 0.5
2003 3401
1599 0.5
2004 2968
1848 0.6
说明:单位信贷增加额带来的GDP增加额=GDP增加额/信贷投放增加额
三 金融支持浙江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建议
产业结构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不断优化的产业结构既为经济发展提供持久动力,也是经济健康发展的最佳验证。而金融支持则通过作用于产业结构变动的内在机制对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产业水平的提升产生着重要影响。对金融部门而言,必须把握产业结构优化方向,通过合理配置金融资源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此建议:
(1)发挥金融资源在浙江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配置作用
产业结构中的金融支持,是使有限的资源通过金融市场流入某一行业,从而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产业范围选择使有限的金融资源流向一些关键性的产业,使有限的资本与经济效果好、发展潜力大的产业结合在一起。这不仅是提升产业整体素质、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和建立产业竞争优势的客观要求,也有利于加速工业化进程。对浙江而言,当前正面临着提升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而要加快制造业的升级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金融体系是否健全、金融服务是否完善。因此,金融资源应更多地配置到制造业中,如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入,发展具有潜力的电子信息、新医药、新材料等行业。扩大直接融资比重,鼓励企业上市融资。同时加大对第三产业的间接融资支持,提升第三产业的水平和比重。
(2)开拓资本市场充分发挥其融资功能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一个国家或者地区人均GDP达到2000到3000美元左右时,其社会经济的发展就需要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2004年浙江人均GDP为2985美元,正处于这样一个水平之中。显然,浙江省政府已看到了这一点,并提出“为做大‘浙江板块’,将在5年之内达到下列目标:股份有限公司的数量由目前的726家上升到1000家,以培育更多的上市后备资源;上市公司数量和融资总额在2002年的基础上翻一番,上市公司总市值占当年全省GDP的比重由目前的21.23%上升到35%;培育出若干家资信较高、规模较大、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证券中介机构,建立和健全产权交易平台,初步形成多层次的地方资本市场体系,证券期货交易量位居全国前列,把浙江建设成为全国资本市场最发达的省份之一。”从一定意义上讲政府非常重视资本市场发展。但问题在于政府如何转变职能,为企业搭台唱戏,营造一个良好的融资制度环境。在鼓励企业通过内源融资充实资本的同时,更要发挥资本市场筹集长期资本的融资功能,鼓励上市企业并购重组、整合资源,增强其在行业中的竞争力。要积极发展风险资本,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从国际经验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有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改善,要根据高新技术企业的融资特点,为其提供多元化融资手段,特别是要培育和引进各类风险机构,并建立风险资本的退出机制。
(3)积极争取有利于推进浙江产业结构升级的金融改革政策
构建区域性信贷政策主题,协调国家的产业政策和信贷政策与地方经济发展和调整的关系。信贷政策应根据区域经济特点实行有弹性的灵活政策,切不可“一刀切”。人民银行的地方分支机构,应加强对宏观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研究,作为区域性信贷政策制定主体,要根据地方政府的产业政策和地方的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在国家的货币政策和总的信贷政策协调一致的情况下制定区域性信贷政策。如,根据浙江民营中小企业多、轻制造业比重大的特点,实行差别利率,对同一产业的流动资金贷款利率允许有较大的浮动空间,对重点扶持的产业实行低利率或优惠利率;制定支持企业进行战略改组的信贷政策,支持产权经营,促进资本市场流动;尽快建立区域性政策金融体系,在经济转型期,资源型产业由于市场信号不灵敏,价格扭曲可能会带来价值流失和整个产业资本形成能力低下的问题,为弥补这一缺陷建立以支持支柱产业发展为主的区域性民营银行,为支持相关产业发展及产业结构升级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
标签:投资结构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产业结构优化论文; 银行信贷论文; 信贷规模论文; 金融结构论文; 信贷政策论文; 经济学论文; 投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