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东耀[1]2016年在《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对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当代价值》文中研究表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国人民正处于抗日战争最困难阶段,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最主要的矛盾是日本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中国共产党面临着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联合包括国民党在内的一切进步力量,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为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就必须采用革命的手段。又由于文化对革命又有能动的反作用,能推动革命向前发展,能满足革命的需求。所以,文化建设就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可缺少的一环。针对中国社会当时的实际情况,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建立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文化纲领就是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所谓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它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斗争相结合的产物,代表了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它是科学的理论。正是在这种文化思想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由于其自身的重要性,它在我国革命战争的年代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样地,它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年代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我国现阶段文化软实力提高的借鉴和启迪作用,更是不容低估。文化软实力在一个国家或民族内部体现为国家或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在外部体现为吸引力、渗透力、感召力和说服力。文化软实力具有增强民族感召力的作用,这种感召力不仅能够凝聚本民族的力量,还会吸引其他民族学习借鉴;文化软实力不仅具有产生社会凝聚力的功能,还具有推动文化生产力发展的功能。文化软实力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是软实力的第一要素,是贯穿软实力的经纬,是维系软实力的灵魂。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但是,在新经济形态下,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过程中,面临着一些新挑战,比如:我国文化的民族性、科学性、大众化受到威胁。受到威胁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全球化的影响、封建残余的腐蚀、文化服务大众的意识不强等。如何在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的启示下,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是摆在我们面前非常现实的问题。文章提出了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对策,那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社会主义文化的民族性、发展文化的科学性、坚持文化的大众化。
许力[2]2006年在《论新文化发展观的形成、发展及实现途径》文中研究说明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建设中国先进文化是我们党的一个历史使命。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并首次鲜明地提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论断。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为核心内容的新文化发展观的提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纲领在现阶段的具体化。 本文系统地论述了新文化发展观提出的历史背景、形成和发展过程并对其进行了哲学分析,最后提出了新文化发展观实现的一些可行途径。新文化发展观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基础。新文化发展观的形成及发展经历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理论的形成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纲领的发展过程。通过对新文化发展观的哲学分析可知,文化与经济的辩证关系是它的立论之本;文化与政治的相互作用是它的方向指引;它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根本要求;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着力点。新文化发展观是对中共历代领导人文化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它引导着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新文化发展观的实现途径要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叁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为经济建设服务;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逐步进行文化体制改革。
姚庆武[3]2003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纲领的形成和发展》文中提出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叁代中央领导集体继承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关于文化建设的理论,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实践进程中,明确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纲领,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的正式形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纲领的提出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又是中国社会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还是全面提高社会成员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纲领的形成和发展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是邓小平关于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理论的形成阶段;第二个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纲领的形成和发展阶段。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向前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纲领的提出,是中国先进文化历史进程中的又一次飞跃,是邓小平文化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在科学的文化理论指导下来,我国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也积累了极为丰富而宝贵的经验: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叁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必须把提高人的整体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其根本目标和基本出发点;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必须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国际国内局势的巨大变化,目前我国的文化建设也面临很多问题。其中,如何在文化多样化的情况下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如何在文化技术化趋向中,全面提高社会成员素质,这些都是我国在新世纪的文化建设实践中必须加以解决的重大课题。
邓灿辉[4]2003年在《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的形成与发展》文中提出新民主主义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文化和中国新民主主义文化革命和建设相结合的产物,而体现为新民主主义文化指导原则和奋斗目标的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是解读新民主主义文化的一把钥匙。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指引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它的形成与发展是中国先进文化研究中必须承担的课题。 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产生于20世纪上半叶,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文化的有关论述和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各种文化主张构成了其形成的理论依据,中西文化的论争和新民主主义文化革命和建设的需要则是其形成的实践依据。 本文以中国革命不同时期的历史任务为分期标准,以大量史料疏理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的形成与发展脉络,认为从“五四”运动至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是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的萌芽时期;从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至抗战前夕,是其形成时期;从抗战前夕至抗战后期,是其成熟时期;从抗战后期至建国初,是它的发展时期。 文章认为,马列主义文化理论与中国文化革命和建设相结合的过程中,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形成了先进文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之所以是中国先进文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概括,一是因为它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二是因为它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纲领提供了借鉴和启迪;叁是因为它始终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是党内外集体智慧的结晶,只有中国共产党才帮助中国人民真正找到和把握了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开辟了中国文化发展的正确道路。文章归纳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在形成与发展中留下的四条主要历史经验:①找到了共产主义先进文化思想与中国社会发展客观要求之间的结合点和结合方式;②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一元化和主导地位;③以“综合创新”作为科学方法论;④坚持文化为政治经济服务,为不同时期历史任务服务。
邓灿辉[5]2010年在《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的历史评价》文中研究表明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是中国先进文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成果的理论概括,它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纲领的建构提供了借鉴和启迪,它是中国共产党党内外集体智慧的结晶。在其形成发展过程中走出了一条马克思主义文化中国化的成功之路,找准了共产主义先进文化思想与中国社会发展客观要求之间的结合点和结合方式,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一元化和主导地位,以"综合创新"作为科学方法论,坚持文化为政治经济服务,为不同时期的历史任务服务。
韦玲[6]2009年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逻辑联系》文中研究表明新民主主义社会论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我国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理论做出的新发展,两者都是在立足于本国国情的前提下,根据特定历史时期的阶段性特征,提出的符合我国发展规律的理论。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系统探讨两者的逻辑联系,提出历史的经验教训对我们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本文运用逻辑和历史相一致的方法,即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论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产生的背景进行历史的考察,然后在理论上再现出两者的逻辑联系。对二者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现实意义做出系统的阐述。从历史逻辑上看,两者是前后相连的两个历史阶段,前者的历史发展进程决定了后者的历史必然性。从理论逻辑上看,两者属于同一理论逻辑体系,其中前者作为该体系的逻辑前沿,为后者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而后者作为该体系的逻辑延伸,对前者做出了合乎逻辑的发展。新民主主义社会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提醒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要始终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宋军[7]2011年在《中国共产党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文化不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而且是文明进步的重要目标;不仅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而且关系民生幸福;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软实力部分,而且是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具有高度文化自觉的政党,历经90年的艰辛发展历程,总是以思想文化上的觉醒和觉悟,来推动各项事业发展,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文化发展战略思想。党的文化发展战略思想是中国新民主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可靠指针。目前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文化发展建设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党对文化建设的重视由此可见一斑。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软实力在国家综合实力竞争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中华民族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世界文化多元多样、各民族各个国家的优秀文化为世界文化的发展繁荣作出了贡献,中国作为一个有着悠久文化的大国,理应用自己的先进文化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基于上述文化发展的地位和重要作用,论文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文化发展战略思想作为研究主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从理论意义上看:1、历时研究党的文化发展战略思想演进历程有助于揭示中国特色文化发展战略思想演进规律,为今后党的文化发展战略思想深化发展提供理论依据;2、系统研究党的文化发展战略思想,论文建构了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的总体布局和理论基础的宏观认识框架,它与论文建构的文化发展战略要素思想体系一同,初步形成了对党的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研究的规范结构,有助于在学术上,对党的文化发展战略思想进行总体研究;进行宏观理论与战略要素间的关照与反馈联系研究,进行战略要素间互动研究,为今后党的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的发展和深化,提供了可循的结构规范,及动态关联的思考方式。3、比较研究党的核心领导人的文化发展战略思想,有助于掌握党的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的阶段性理论特征,有助于我们更客观的根据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变化考察、评价和展望党的文化发展战略思想,为我国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提供理论借鉴。4.整体研究党的核心领导人的文化发展战略要素思想和宏观认识框架,有助于我们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提高对党的文化发展战略思想认识的自觉性,进而推进我国文化事业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建设。从现实意义上看:1.加强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研究,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实需要;2.加强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研究,有助于实现文化、经济、政治、社会“四位一体”的协调发展,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3.加强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研究,是实现文化的国际交流、互补,满足国内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客观需要;4.加强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研究,有助于在全球化趋势中,向世界推广中华优秀文化,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满足文化自觉自信自强的时代需求。论文研究思路:紧紧围绕党的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研究的规范结构,即文化发展战略宏观认识框架和文化发展战略要素思想体系进行研究。从党的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的理论基础研究开始,进而对90年的党的文化发展战略思想进行历时性的、比较性的、系统性的研究。历时性是将历届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文化发展战略思想按历史演进分为四个阶段进行研究,揭示各发展阶段的联系与演进关系,此外在演进进程的研究中,也揭示了党的文化发展战略思想体系的逐渐形成过程。比较性是将党的核心领导人的文化发展战略思想进行同类战略要素比较,宏观认识框架比较,通过较细致的比较考察党的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的细微演化,为总结出党的文化发展战略思想演进的趋势性特征与本质特征提供根据。系统性是将党的文化发展战略思想分为宏观认识系统和战略要素子系统,主要是从整体性上考察系统之间和系统内部间的区别联系与互动,进而对党的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的流变、演进有了整体把握,这种动态关联的考察,为总结党的文化发展战略思想建设的基本经验提供宏观整体视野。上述的全部研究,也为对即将进入的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党的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的新局面进行展望提供了合理性的研究基础。论文主要内容共分八章。第一章是中国共产党文化发展战略思想概述,主要是选题背景、意义,理论概念,文献综述,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二章是中国共产党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的理论基础,认为中国共产党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的直接理论来源是马恩列关于文化的理论论述,同时也借鉴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思想资源。从第叁章至第六章是对中国共产党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的系统研究,论文按照党的文化发展战略思想内容的演进与发展历程,将历届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文化发展战略思想分为战略奠基、战略开拓、战略创新、战略发展四个阶段进行研究。对每个阶段的文化发展战略思想,论文首先从宏观认识的视角入手对本阶段党的文化发展战略思想进行总的概括,然后按照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的构成要素:战略目标、战略方向、战略思路、战略措施、战略任务、战略重点等进行理论体系分析,最后对每个阶段的思想理论贡献进行综合评价,并与前一阶段思想理论进行比较,构成了历时研究、系统研究、比较研究、整体研究的综合深化研究态势。第七章是中国共产党文化发展战略思想演进特征与基本经验,论文在分阶段、分要素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一个整体的观察和分析,来把握党的文化发展战略的整体面貌,进而抽象出党的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的本质和趋势性特征,并概括出党的文化发展战略思想演变的基本经验。第八章是中国共产党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的新局面。论文在最后部分,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下一个新阶段,党的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的新局面进行了展望。从宏观的角度对新局面、新角度、新理念、新布局进行了概括,然后按照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的构成要素:战略目标、战略思路、战略措施、战略任务等对新局面下党的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理论体系进行了分析研究,探索了实现新阶段党的文化发展战略新局面的四条路径。论文对党的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研究有如下尝试性创新研究成果:第一,论文认为党的文化发展战略思想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即包括宏观认识框架,又包括战略要素体系。第二,论文认为党的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的理论是以马克思、列宁、西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四个方面的文化思想为理论来源。其中,马克思、列宁的文化思想是党的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的主要来源。第叁,论文认为党的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的演进历程分为战略奠基、战略开拓、战略创新、战略发展四个阶段,并总结出党的文化发展战略思想演进的本质和趋势性特征、基本经验。第四,论文认为党的文化发展战略思想形成体系是个逐渐过程。
毕彩云[8]2011年在《毛泽东新民主主义国家理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毛泽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如何在中国最终确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国家制度不但是毛泽东一生理论追求的核心,更是毛泽东革命实践的最终追求。那么毛泽东是如何设计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制度在中国最终确立的呢,这就是本文研究毛泽东新民主主义国家理论所要回答的内容。毛泽东新民主主义国家理论是改革开放以来毛泽东思想研究领域、近现代史研究领域和中共党史研究领域一直关注的热点。在改革开放进入到21世纪第二个十年的今天,笔者总结和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在选取毛泽东个人理论研究范畴的视角下,在梳理毛泽东新民主主义国家理论形成发展历史过程的基础上,以毛泽东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基本理论、政治理论、经济理论、文化理论为框架展开论述,试图对毛泽东新民主主义国家理论作出自己浅薄的思考。本文的主要观点是:毛泽东新民主主义国家理论即毛泽东在中国最终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具体途径的理论,既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纲领,同时又是领导社会主义革命转变和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全国性政权保障。它所设计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分别是:在政治上,实行无产阶级领导的联合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以及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的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各革命阶级联合政权;在经济上,实行国营经济为领导的社会主义经济、合作社经济和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并存的多种经济构成模式;文化上实行共产主义思想体系指导下的民族的、科学的和大众的文化纲领。这样的国家理论,其基本的发展前途是在民主革命赢得全国胜利后及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和直接衔接,以确立中国的社会主义国家制度。所以,1952年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开始,既是毛泽东适应于当时具体历史条件下的思考,更是其一贯的国家理论的坚持。在本文的绪论部分中,笔者主要介绍了论文选题的源起和研究意义、当前相关研究的现状与不足,本文的研究理论、方法和框架结构、资料的搜集与准备等内容,并对研究对象做了相关的界定。毛泽东新民主主义国家理论是一个政治学问题,所以本文的整体结构是试图在梳理毛泽东新民主主义国家理论形成和发展历史的基础上,尝试分别以基本理论和具体理论两大板块为框架展开论述。关于毛泽东新民主主义国家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本文主要从历史的角度以“两步走”革命战略理论的形成发展过程为标准进行梳理。之所以如此,因为在笔者看来,革命的“两步走”战略理论才是决定毛泽东新民主主义国家理论的核心:不但没有革命“两步走”战略理论的产生,就没有毛泽东新民主主义国家理论的出现;而且正是源于对这个革命“两步走”战略理论的不同解释和看法,才导致了今天学者们对毛泽东新民主主义国家理论具体内容理解的各种见仁见智的不同。关于毛泽东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基本理论,笔者主要从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性质、特征、历史地位等角度建构其论述的框架。关于毛泽东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具体理论,笔者主要从毛泽东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政治纲领、经济纲领和文化纲领叁方面展开论述。最后,本文总结分析了毛泽东新民主主义国家理论的主要特点,并联系现实简单区别了毛泽东新民主主义国家理论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间的异同。
金裕[9]2015年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现代化道路的文化抉择》文中研究表明清末以来,面对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入侵,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更多地从文化的角度思考中国的前途命运和现代化道路问题。从洋务运动迈开中国现代化步伐到辛亥革命中国现代化的全面启动,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艰难的探索和多种文化选择,但是都没有成功。直到马克思主义的传入,才赋予了先进中国人实现救亡图存现代化的新视角与新思路,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也得以彻底改变。本文立足已有的研究成果,以现代化的视角,围绕中国近代以来的现代化道路选择问题,首先分析了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西方资本主义文化认识上的转变及确立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历史必然。其次,把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系统阐述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的形成及内涵。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的形成是在国民党甚嚣尘上的反共声浪中,中国共产党回击国民党的反共政策,系统回答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国革命的全部见解。指出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的重要地位、指导思想、基本特征、建设方法和基本策略等问题,形成了系统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第叁,客观分析和评价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时期这一文化选择的意义和启示。这一文化选择不仅为中国民主革命胜利和早期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也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理论来源。总之,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时期对探索中国革命和现代化道路而进行的这一文化选择,不仅指导了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在实践中的发展,也为中国共产党人探索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文化建设积累了丰富经验,提供了重要启示和借鉴。
周韬[10]2000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纲领刍议》文中研究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纲领经邓小平、江泽民的阐述而明确成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纲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建设相结合的产物。它的制定翻开了文化建设崭新的一页。文化建设之旅循纲而行史有稽征,不容非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纲领将带来精神文明之花在中国大地上吐蕾绽放的灿烂前景。
参考文献:
[1]. 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对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当代价值[D]. 代东耀. 河南农业大学. 2016
[2]. 论新文化发展观的形成、发展及实现途径[D]. 许力. 西安科技大学. 2006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纲领的形成和发展[D]. 姚庆武. 湖南师范大学. 2003
[4]. 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的形成与发展[D]. 邓灿辉. 湖南师范大学. 2003
[5]. 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的历史评价[J]. 邓灿辉.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6]. 新民主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逻辑联系[D]. 韦玲. 云南师范大学. 2009
[7]. 中国共产党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研究[D]. 宋军. 华南理工大学. 2011
[8].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国家理论研究[D]. 毕彩云. 吉林大学. 2011
[9].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现代化道路的文化抉择[D]. 金裕. 辽宁大学. 2015
[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纲领刍议[J]. 周韬. 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0
标签:文化论文; 先进文化论文; 软实力论文; 炎黄文化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毛泽东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