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视角下的旅游城市转型研究_节能减排论文

基于低碳视角的旅游城市转型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视角论文,旅游城市论文,低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生态文明进程中城市发展的低碳导向

城市作为人类最重要的聚居地,是“人类在不同历史阶段,改造自然的价值观和意志的真实体现”[1]。从早期人文主义者的理想国、乌托邦、太阳城、新协和村和公社新村,到20世纪初的田园城市、新城、卫星城市、紧凑城市以及山水城市,都传达出人类对建设一个“清洁、高效、健康、平等、和谐”城市人居环境的美好向往。20世纪中叶以来,世界各国城市发展面临空间、资源、环境、管理上的诸多制约,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在此背景下,国际社会环境保护思潮显示出人类的“生态觉醒”,197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了“人与生物圈计划”(MAB),明确提出要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研究城市,并首次提出了“生态城市”(Eco-city)的概念[2],并由此开启了人类生态文明时代的城市转型发展新长征。在城市转型发展的探索过程中,“生态城市”、“绿色城市”、“健康城市”、“园林城市”、“环保模范城市”等城市发展理念相继产生并用于指导人类城市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愈演愈烈,“低碳城市”成为城市转型发展的新标杆。2003年,英国政府率先提出了旨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低碳经济发展战略[3],并由其碳信托基金会(Carbon Trust)和能源节约基金会(Energy Saving Trust)联合推动了“低碳城市项目”(Low Carbon Cities Program)[4],首批选取布里斯托、利兹和曼彻斯特等三个城市,随后又增设了伯明翰、利物浦、纽卡斯尔、诺丁汉和谢非尔德五个试点城市,通过“推广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控制能源需求”三个方面来进行示范,由此拉开了人类低碳城市建设行动的帷幕。随后,日本的东京、德国柏林、丹麦的哥本哈根、瑞典的马尔默等城市也都开始了低碳城市建设的探索[5]。在中国,2008年1月28日,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和中国国家建设部在北京共同启动了“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6],并选取“上海”和“保定”两市分别围绕“建筑节能”和“新能源利”两个方面进行低碳城市试点建设。随后,珠海、杭州、贵阳、吉林、南昌、广元、赣州、无锡等多个城市提出建设“低碳城市”的构想。与此同时,在汇丰与气候伙伴同行项目(HSBC climate partnership)的共同支持下,气候组织(The Climate Group)正式推出“低碳城市领导力项目”[7],以促进城市各部门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提高“城市低碳领导力”,“探索低碳解决方案”,并于2009年1月14日在北京发布了《中国低碳领导力:城市》报告。2009年4月22日,由中国环境保护部宣传教育中心、美国环保协会等联合主办的“酷中国COOL CHINA-2009年全民低碳行动试点项目”在北京启动[8],首批选择天津、上海、西安、银川、南京、常州、苏州、广州、厦门、沈阳和重庆11个城市针对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碳排放开展试点调查,掀起了中国城市低碳行动的新一轮高潮。

低碳城市行动是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问题在现代社会背景下的重新认识与反思,反映了人类社会文明水平的进步,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低碳城市着眼于控制城市温室气体排放量,是一种“有助于减少碳排放的城市建设模式和社会发展方式”[9]。建设低碳城市就是在“城市实行低碳经济,包括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一个良性的可持续的能源生态系统”[10]。低碳城市中的“低碳”意指“较低”或“更低”的城市碳排放量,其包含了向“零碳排放量”目标迈进的意义。低碳城市理念的提出很好地弥补了生态城市理念在实践中所遭遇的现实瓶颈,为生态文明背景下的城市转型发展提供了更具可操作性的实现路径和确定的目标指向。

2 低碳导向下的旅游城市发展转型

2.1 旅游城市转型发展的低碳指向

旅游是城市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作为旅游发展的空间载体,是最重要的旅游目的地。截止2009年,中国有655座城市,还有19322个建制镇。为提高城市的旅游功能强度和质量,1998年国家旅游局开始推进创建优秀旅游城市活动,先后有308座城市达到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标准的要求,还有105个建制镇和村镇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冠以“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显然,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或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等活动,对于提升中国城镇型旅游目的地的质量和旅游体验环境,营销城镇旅游品牌,促进城镇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应该指出,当前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创建活动,更多关注城市旅游经济水平、城市旅游设施以及城市旅游管理水平。据2007年最新修订《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检查标准》[11],在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达标的20个项目总共1000分的分值配置中,城市生态自然环境、城市旅游交通、城市旅游景区开发、城市旅游促销与产品开发、城市旅游住宿、城市旅游餐饮、城市旅游购物、城市旅游文化娱乐、城市旅游厕所等选项,都与城市的“节能减排”休戚相关,但其分值约占总分值的2/5左右,而“城市生态自然环境”只有45分,“城市绿色旅游饭店”只有10分,“城市旅游厕所中关于环保厕所只有5分”。显然,这样的分值配置和导向,至少没有足够考虑或适应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与倡导低碳城市与低碳旅游转型发展的新要求。

2009年末的“哥本哈根会议”所形成的协议,再度凝聚了人类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责任和行动共识,中国政府在不附加任何条件的情况下,做出了“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的庄严承诺。2009年12月3日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已经明确提出“推进节能环保”的旅游发展新要求,并制定了“五年内将星级饭店、A级景区用水用电量降低20%”的旅游节能减排目标[12]。旅游业不能自诩为“低碳产业”或自我陶醉在“低碳产业”属性层面,不能低估且要高度关注旅游业对城市温室气体排放的“贡献”。基于发展方式转型的战略层面要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首先应该是节能减排、倡导低碳旅游的典范,应该率先进入低碳城市的行列。因此,创新旅游城市发展模式,探索旅游城市转型战略途径,促进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率先实现发展方式转型,对于提升中国旅游业的整体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2.2 旅游城市转型发展的低碳模式

“低碳旅游城市”是旅游城市转型发展的模式选择,它是指基于“减排、微排、中和”的技术经济原理,在充分揭示和认知城市“碳源、碳汇、碳流”机理和现状的前提条件下,按照“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与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的“三低三高”要求,全面改造和提升旅游城市的旅游业能级和质量水平,促进城市成为生态宜居、产品供给低碳化与体验环境畅爽的新型旅游城市。

低碳旅游城市主要包含低碳旅游公共服务、低碳旅游设施、低碳旅游吸引物、低碳旅游环境以及低碳旅游消费方式等五大要素(见图1)。低碳旅游设施是人类最新“低碳技术”应用的产物,无论是新能源的旅游交通工具,还是通过低碳建筑、绿色建筑建造的旅游酒店、宾馆,都是时代进步的产物,代表了人类科技进步,是城市旅游设施水平提升的标志。低碳旅游吸引物是一种高科技的新型旅游吸引物,无论是低碳产业园区、低碳景区、低碳休闲街道、低碳社区、低碳港区还是其它城市公共游憩空间,无不传达着城市的人与自然生态和谐共存的现代气息,展示着城市特有的吸引力。具有低碳设施和环境友好型的低碳旅游体验环境是一种高质量的旅游体验环境,可进一步提高城市旅游的游客满意度和愉悦质量。低碳旅游消费方式是一种旨在减少城市旅游者个人碳足迹的文明科学现代旅游消费方式,如徒步旅游、旅游者对个人旅游碳足迹的“碳中和”、“碳抵消”行为。

图1 低碳旅游城市模型

因此,与一般的旅游城市比较,低碳旅游城市主要强调在城市旅游发展过程中的碳排放量控制和旅游城市自身发展质量的提升两个层面:

第一,低碳旅游城市建设是减少旅游城市碳排放量的重要路径。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的相关研究表明,旅游发展中的碳排放量已经占到整个人类碳排放总量的5%左右,如果仍维持旅游现有的发展速度,而不采取任何举措,这一数字将不断增长,到2035年将增加152%[13]。缓解全球气候变化,控制旅游发展中的碳排放量,是未来旅游发展的趋势。旅游业关联度高,乘数效应传递快,示范带动效应显著。建构低碳旅游城市,正是基于对城市“碳源、碳汇、碳流”的科学测度基础上,因地制宜地采取“减排、微排、中和”等新经济技术途径,以实现城市旅游发展过程中的节能减排目标,从而促进和带动城市系统的低碳化发展,切实为城市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做出旅游行业的贡献。

第二,低碳旅游城市建设有利于提升城市旅游质量。就中国城市旅游发展的历史进程考察,发展城市旅游是城市迈向宜居城市的初级阶段,创建优秀旅游城市并获得优秀旅游城市称号,标志着城市综合功能的完善和宜居城市水平的提升,而创建低碳旅游城市应该是宜居生态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高级阶段,有利于提升旅游城市设施水平,丰富旅游城市吸引要素,以及改善城市旅游体验环境质量,而且,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过好低碳生活,无论是提高整个城市居民素质,还是培育高素质旅游群体,都能推进城市和谐、宜居的生态文明进程。

显然,与中国优秀城市考核的1000分指标体系比较起来,低碳旅游城市凸显的是旅游城市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的一种战略响应和城市整体性节能减排的重大实践举措。因此,低碳旅游城市是基于生态文明导向的旅游城市发展模式的创新,是以更少的城市旅游碳排放量来获得更高的城市旅游体验质量的发展方式转型。

2.3 旅游城市的低碳转型路径

基于低碳视角的旅游城市转型发展,应该着眼于城市旅游公共服务、城市旅游设施、城市旅游吸引物、城市旅游体验环境以及城市旅游消费方式等旅游城市发展要素的低碳化建设与引导,通过构建低碳旅游城市来加以实现。创建低碳旅游城市,促进旅游城市发展方式转型,必须关注五个层面(见图2)。一是建构倡导低碳旅游的公共服务体系,其中最关键的是要根据旅游城市个性化特点,创新或编制旅游城市低碳化的技术经济导则和政策体系,指导和保障旅游城市转型发展的低碳化指向。二是促进旅游吸引物体系的低碳化改造。对城市自然生态景区,要引导其自然生态的保护和进一步提高其碳汇能力,增强其吸纳或中和城市旅游温室气体排放的自然净化能力,要努力提高城市自然生态景区或公共绿地在旅游城市用地中的比例。三是推进城市旅游交通、旅游接待设施、能源供给等旅游城市公共设施的技术装备进步,大力提高城市清洁能源使用的比例,推进使用清洁能源动力的交通运输工具,推进宾馆酒店减排、微排的低碳经济能力。四是营造畅爽的城市旅游体验环境。旅游城市旅游体验环境既有硬环境,也有软环境,公共游憩场所、旅游景区、宾馆酒店、餐饮娱乐场所、公共卫生系统,许多硬环境都与节能减排相关。要努力促进城市旅游交通、景观建筑、能源供给的低碳化,特别注意营造基于自然碳汇机理所形成的高质量城市旅游体验本地环境。五是实现旅游消费方式低碳化。低碳消费方式是减少城市碳排放量的有效途径,研究表明,通过低碳消费方式可以减少城市居民75%的年人均碳排放量[14]。为此,要引导旅游者在实现高质量的城市旅游体验活动过程中开展城市低碳公益行动,以消除或降低城市自身旅游活动所产生的碳排放影响。

图2 旅游城市的转型路径

3 旅游城市转型发展的战略举措

3.1 规范发展,尽快推出低碳旅游城市的行动导则

目前,国家已经制定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颁布了《可再生能源法》、《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颁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等政策文件,为推进低碳旅游城市发展奠定了法规制度基础。全国创建优秀旅游城市的1000分指标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生态旅游或绿色旅游的导向原则。低碳旅游城市是优秀旅游城市提质、创新的新标杆。为此,要紧紧围绕“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日益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战略目标,把握旅游业“国计民生”的战略高端性,从战略性支柱产业与人民群众满意的现代服务业两个层面,在优秀旅游城市1000分值的考核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凸显低碳旅游的价值取向,关注和培育低碳游憩产业和产业集群,进一步提升旅游产业“节能减排、循环发展、绿色环保”的产业属性,创新性地推出低碳旅游城市的建设导则和技术经济考核指标,引导优秀旅游城市发展方式的规范转型,率先为中国城市的低碳化发展做出旅游业的响应。

3.2 互动发展,加快凝聚低碳旅游城市发展的合力机制

优秀旅游城市转型发展低碳旅游城市,其实质是城市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重要战略突破口。中国的城市经历了由消费城市到生产城市、由生产城市到宜居城市、游憩城市的战略转型,其中优秀旅游城市是城市功能完善和宜居城市建设的重要标志,在优秀旅游城市的基础上还有“最佳旅游城市”。但是,这些旅游品牌城市并不等于在节能减排和绿色环保方面也具有显著的示范效应和品牌价值。城市发展需要洁净空气、健康水源与良好的生态环境,需要经济活力与就业机会,需要文化品位和历史传承,低碳城市的建构是一项利国利民、千秋功业的系统工程。低碳旅游城市建构,需要进一步提升城市“湿地公园”、“森林公园”、“海洋公园”、“地质公园”等自然遗产地的生态品质;推进城市产业园区、社区、街道、港区、校区、物流园区的低碳游憩化进程;兴办以低能耗、低耗损为主导的城市文化、会展、体育赛事活动;研发和提供具有显著低碳或微排功能的旅游接待设施、旅游交通、旅游公共服务平台的技术装备和技术支撑,这些都是低碳城市转型发展的新领域。节能减排的政策激励、重点工程资金安排、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治理、低碳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建构,都不是旅游一个部门能够实现的目标,需要城市政府总体上的战略把握。因此,基于旅游业的“国计民生”的高端性,要求低碳旅游城市的建构,必须从城市发展的整体战略价值目标出发,服从国家和城市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战略框架,加强城市规划、国土规划、旅游管理、市政公共设施、园林绿化、环境保护、水利水务、能源、交通与通讯、文化与网络媒体等部门的密切互动,政府机构与非政府机构、公民的互动,凝聚社会共识,合力推进旅游城市的低碳化进程。

3.3 示范发展,培育一批低碳旅游城市排头兵

实现优秀旅游城市向低碳旅游城市的发展转型,目标和导则要具有规范性,但在低碳化的程度和进度上可实行差别引导的原则,规避一刀切的风险。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特色旅游景观名镇(村),不仅在旅游资源特色、旅游功能强度、旅游产品供给、旅游产业规模和质量、旅游体验环境等方面具有显著的差异,而且在“节能减排、绿色环保”方面也具有显著的差异。综合性大都市与中小城市,在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型方面的机制体制和效益也不一样。正在创建优秀旅游城市或特色旅游景观名镇(村)的节能减排与绿色环保方面的起点也不一样。因此,创建低碳旅游城市,推进优秀旅游城市向低碳旅游城市的转型发展,要培育示范典型,在特大城市中,可以以北京、上海、广州、杭州、大连、武汉、长沙、成都、重庆、西安、昆明为示范,探索综合性优秀旅游城市低碳化的技术经济政策和路径。正在创建最佳旅游城市的优秀旅游城市也可以在节能减排和绿色环保方面率先起步,凸显低碳化发展的价值导向。一些世界著名的旅游目的地,如苏州、桂林、黄山、厦门、武夷山、张家界、九寨沟、丽江、拉萨、平遥等城市,要借助其良好的城市旅游基础设施和世界级的旅游吸引物体系,加快其旅游接待设施、旅游景区设施、旅游交通设施、旅游公共服务平台的低碳化改造和技术更新,率先进入低碳旅游城市的示范行列。对一些正在建设或发育的旅游目的地,或正在创建优秀旅游城市的城市,突出低碳旅游的价值导向,推进低碳旅游规划设计的创新,引导其按照低碳旅游的行动导则,创建低碳旅游示范区。通过示范,培育一批中国低碳旅游城市的排头兵,形成中国低碳旅游发展的战略新格局。

4 结论与讨论

城市发展方式的转型是一场深刻的城市革命。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转型发展,既要朝着最佳旅游城市的目标转型,又要朝着低碳旅游城市的目标迈进。创建低碳旅游城市,一是建构城市低碳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二是促进旅游吸引物体系的低碳化改造;三是推进城市旅游交通、旅游接待设施、能源供给等旅游城市公共设施的技术装备进步;四是营造畅爽的城市旅游体验环境;五是引导实现旅游消费方式低碳化。为此,要规范发展、互动发展、示范发展,形成中国低碳旅游城市发展的战略新格局。在未来20年或者更长的时间尺度内,低碳旅游城市将成为城市旅游品牌重要的战略竞争高地,谁在城市旅游发展方式转型、在构建低碳旅游城市的战略层面拥有主动权,谁就能在全球化旅游竞争格局中拥有自己的发展机会和立足之地,拥有发展的话语主导权[15]。

应该指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中国对于低碳旅游城市的建设仍处于探索阶段,低碳旅游城市发展与建设的技术经济规范以及一系列的政策规制尚在酝酿之中,有关城市旅游业在碳排放方面的研究还几乎是空白。为此,进一步基于“碳源、碳汇、碳流”属性及其可测量性,建构旅游城市碳排放现状评估的指标体系,以旅游交通、旅游酒店、旅游餐饮、旅游景区等旅游流最集中的层面或空间为重点,开展中国旅游城市碳排放现状的科学评估,是推进旅游城市转型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命题,我们将进一步深化这些方面的研究。

标签:;  ;  ;  ;  

低碳视角下的旅游城市转型研究_节能减排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