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弛缓瘫和痉挛瘫的临床效果观察论文_田桂梅

怀化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医学中心 湖南怀化 418000

【摘 要】目的:探讨中风弛缓瘫和痉挛瘫实施针灸结合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择本科室2015年1月到2018年1月间90例中风弛缓瘫和痉挛瘫患者,实施随机数表分组:常规组(n=45)、结合组(n=45),常规组进行常规康复治疗,结合组进行针灸结合康复治疗,对比不同方式的康复治疗效果。结果:结合后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较常规组明显升高(P<0.05)。结合组患者治疗后FMA评分较常规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中风弛缓瘫和痉挛瘫实施针灸结合康复治疗可改善患者疗效。

【关键词】中风;弛缓瘫;痉挛瘫;针灸;康复治疗

中风即脑卒中,是临床常发脑血管疾病,多在中老年人群中发生。中风常引起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损伤,导致患者出现多种后遗症。偏瘫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中风后遗症类型,常引起患者肢体功能障碍,对患者日常生活造成极大影响[1]。及早改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是临床治疗中风偏瘫的重点。本研究在中风偏瘫患者临床治疗过程中,对本科室2015年1月到2018年1月间45例中风弛缓瘫和痉挛瘫患者实施了针灸结合康复治疗,现将治疗效果进行总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择本科室2015年1月到2018年1月间90例中风弛缓瘫和痉挛瘫患者,实施随机数表分组:常规组(n=45)、结合组(n=45)。常规组含有男26例,女19例;年龄跨度45-72岁,平均年龄60.4岁(s=9.6);弛缓瘫23例,痉挛瘫22例;结合组含有男27例,女18例;年龄跨度45-73岁,平均年龄60.5岁(s=9.8);弛缓瘫22例,痉挛瘫23例。常规组与结合组患者一般基线资料独立样本检测结果符合对比研究标准(P>0.05)。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研究内容。

纳入标准:参照《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1996年)确诊为中风患者[2];患者及家属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其他严重后遗症患者;认知功能障碍、意识障碍及精神疾病患者;原发性肢体功能障碍患者;其他头颅疾病患者;严重合并症患者。

1.2 方法

常规组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对于痉挛瘫患者在患者康复训练初期指导患者采取拮抗痉挛体位,在患者患侧肢体下部放置垫枕辅助支持肢体,并使患者健肢保持舒适体位。根据患者实际恢复状况开始实施被动训练及主动训练,实施手指、腕部、肩部、髋部、肘部等相关关节屈伸训练,并实施床上的自主翻身训练、握手训练、坐起训练、平衡训练、下地训练等,循序渐进,避免患者过度劳累。

结合组进行针灸结合康复治疗,弛缓瘫患者在顶颞前斜线实施头针治疗,取合谷穴、外关穴、膝眼穴、尺泽穴、足三里穴、极泉穴、太冲穴、阴陵泉穴、气冲穴、伏兔穴等相关穴位进行体针治疗。对痉挛瘫患者实施血管舒缩区、运动区头针治疗,取足三里穴、曲池穴、膝眼穴、外关穴、合谷穴、悬钟穴、肩三针穴、条口穴、昆仑穴、手三里穴、天井穴、丘墟穴等穴位进行体针治疗。选择华佗牌针灸针(0.35*25mm)治疗,对相关穴位常规消毒处理,头针治疗时轻柔进针,入针30mm,得气后,留针60min,体针治疗时实施直刺,捻转手法进针,入针0.5-2寸,得气后,留针30-60min。

1.3 观察指标

①对比不同方式的康复治疗效果。治愈: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神经功能恢复,恢复自主活动,生活自理;有效: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神经功能有所恢复,可短时自主活动,生活部分自理;无效:患者临床症状、神经功能、自主活动、自理能力无改善或加重[3]。

②对比不同方式下患者运动功能状况。使用FMA评价,总分100分,评分高低与能力高低正相关。

1.4 数据统计

用SPSS20.0软件处理,用均数±标准差表示FMA评分,t检验。用率表示总有效率,X2检验,P<0.05表示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方式的康复治疗效果分析

结合后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较常规组明显升高(P<0.05),见下表1。

2.2 不同方式下患者运动功能分析

结合组患者治疗前FMA评分(35.2±4.2)分较常规组(35.3±4.7)分无明显差异,t=0.106,P=0.916。

结合组患者治疗后FMA评分(71.1±4.6)分较常规组(59.1±5.6)分明显升高,t=11.108,P=0.000。

3 讨论

偏瘫是中风患者较为常见的后遗症类型,偏瘫患者运动功能障碍,严重时将出现生活能力丧失,影响患者预后。加强中风偏瘫患者早期治疗,及早改善患者运动功能,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

弛缓瘫和痉挛瘫是中风偏瘫中较为常见的类型,弛缓瘫患者多表现为单侧肢体运动障碍,且存在明显肌力下降、随意肌明显麻痹状况。痉挛瘫患者多由弛缓瘫发展形成,患者肌张力明显提高,多表现为上肢屈曲、下肢伸直状况。以往临床多采取康复训练手段治疗偏瘫,通过针对性强化康复训练过程,使机体运动过程中相关运动神经受刺激,诱发运动神经修复,改善运动神经功能,提升患者运动功能。但康复训练过程对早期患者具有一定疗效,但治疗效果仍待进一步提升。中医认为中风和偏瘫的发生主要因气血瘀滞、经络瘀阻等相关因素引起[4]。本研究中结合组针对患者实际偏瘫类型实施了针对性穴位针灸辅助治疗,结果显示结合后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5.6%较常规组77.8%明显升高,李闯[5]的研究中针灸配合治疗的总有效率也达91.9%,说明实施针灸辅助治疗可进一步提升疗效。本研究中结合组患者治疗后FMA评分较常规组更高,分析原因是:弛缓瘫患者实施头针治疗可疏通经络,体针可活血益气,痉挛瘫头针治疗可改善神经及血管痉挛状况,改善脑部血供,经体针治疗可活血益气、疏通经络,改善患者病因,配合康复训练可进一步促进运动神经修复,改善患者运动功能。

综上所述,中风弛缓瘫和痉挛瘫实施针灸结合康复治疗可改善患者运动功能及疗效,但本研究中未单独分析两种类型偏瘫患者的具体治疗效果,未来可进一步细化探讨,明确两种类型偏瘫患者的疗效差异性。

参考文献:

[1]周星.针灸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弛缓瘫和痉挛瘫的临床研究[J].系统医学,2017,2(2):107-108,111.

[2]付露,潘文宇.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针灸推拿及康复治疗现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5(10):1137-1140.

[3]马家英.针灸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疗效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2015,25(8):40-41.

[4]应其燕.针灸结合康 复训练应用于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效果探析[J].饮食保健,2017,4(22):89.

[5]李闯.针灸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6,9(21):97-98.

论文作者:田桂梅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8年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7/30

标签:;  ;  ;  ;  ;  ;  ;  ;  

针灸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弛缓瘫和痉挛瘫的临床效果观察论文_田桂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