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中医药大学 河南郑州 450046
摘要:胸痹是临床中的常见病,其发生发展多因寒邪内侵、情志失调、饮食失宜、年老体衰等因素有关,总属本虚标实,实为寒凝、血瘀、气滞、痰浊,痹阻胸阳,不通则痛;虚为气虚、阳虚、阴伤导致心脉失养,不荣则痛。血瘀是其病理关键,气虚是其发生根本。治疗上中医具有独特的优势,运用活血化瘀法兼温阳、理气、化痰、益气等取得较好疗效。现就活血化瘀在本病中的应用浅析如下。
关键词:胸痹;活血化瘀;应用
1 活血化瘀治疗胸痹源流
祖国医学早有关于活血化瘀治疗本病的记载。《内经》“刺留血”“泻血络”[1],这是最早有关活血化瘀治法的描述。唐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心腹痛》中有关活血化瘀治疗心痛的理论[2],其采用大黄、芍药、鬼箭羽、桃仁等药治疗心痛病。至宋代,活血化瘀法被广泛用于胸痹心痛的治疗,如《太平圣惠方》中选用含有丹参、当归、莪术等药物治疗胸痹。明清时期,在前人治疗经验基础上,创作出大量活血化瘀方剂,如《古今医统大全》中用金铃子散和灵脂酒治疗热厥心痛;《证治准绳·诸痛门》中提出用大剂量桃仁、红花、降香等治疗死血心痛;《时方歌括》提出“丹参饮:治心痛、胃脘诸痛多效,妇人更效”。活血化瘀法应用的鼎盛时期,当推清代医家王清任,其《医林改错》一书是活血化瘀法的专著,创立的血府逐瘀汤和补阳还五汤等成为后世活血化瘀法治疗胸痹心痛的经典方剂[3]。
2 胸痹病因病机
关于胸痹的病因病机,古今医家的论述不尽相同。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夫脉当取太过与不及,阳微阴弦……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也者,以其阴弦故也”[4],指出胸痹的病机为阳微阴弦。巢元方所著《诸病源候论·心痛诸病》“心痛者,风冷邪气乘于心也”[5],提出寒邪内侵可导致胸痹的发生。宋代《圣济总录·心痛门》曰:“心痛诸候,皆由邪气客于手心主……于饮食,或从于外风,中脏即虚,邪气客之,痞 而不散,宜通而塞,故为痛也”[6],提出了饮食不调、外风入侵亦可导致心之络脉痹阻不通发为胸痹心痛。《医林改错》正式以血瘀论治,认为血瘀证是胸痹发生的主要病机。总之,胸痹发生发展多与寒邪内侵、情志失节、饮食失调、劳倦内伤、年老体衰等因素有关,总属本虚标实之证[7]。实为寒凝、血瘀、气滞、痰浊、痹阻胸阳;虚为气虚、阴伤、阳衰、脏器亏虚、心脉失养。无论何种病因病机引起的胸痹心痛都可使血行失度、血脉不通、血不归经、导致瘀血形成。由此可见,血瘀是胸痹病因病机的重要因素,其在发病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 临床应用
3.1 益气活血化瘀
老年及久病患者,多属气虚血瘀而导致瘀血内阻,心脉失养,如王清任所言:“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临床症见心胸闷痛,气短乏力,神疲懒言,舌质暗淡,脉涩细,方以补阳还五汤加减。
3.2 理气活血化瘀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血的运行依赖于气的推动。虞抟在《医学正传》言“血非气不运”,若情志不遂,肝气郁结,疏泄不畅,气滞则血瘀,不通则痛,临床症见心胸刺痛,痛点固定,两胁闷痛,善太息,舌紫唇暗,脉弦或涩,方选血府逐瘀汤合丹参饮加减。
3.3祛痰活血化瘀
由于津血同源,因此瘀血与痰浊相互作用,瘀可化痰,痰可生瘀,痰瘀互结,互为因果,瘀则血难行,血凝则痰难化,相互搏结于血脉为病。痰和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在某种特定条件下,有分有合,相互转化,故治宜活血与祛痰同用。痰瘀同病是临床最常见的血瘀证病证之一,症见胸闷心痛、心悸、气短、肢麻、眩晕、舌苔腻、或舌有瘀点、脉细涩或促结代,多采用二陈汤、温胆汤、导痰汤、瓜蒌薤白半夏汤、小陷胸汤等利湿化痰或清热化痰之剂与活血化瘀药物进行配伍加减。
3.4温阳活血化瘀
心气虚,日久伤及心阳,则阴寒之邪乘虚而人,血得寒则凝出现阳虚血瘀的证候,其瘀血现象较心气虚更为明显。《医门法律》“胸痹心痛,然总因阳虚,故阴得乘之。”临床症见心胸憋闷,心中空虚,形寒肢冷,气短乏力,面色白,舌暗淡,舌体胖嫩,脉细弱,方以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加减。
4 结语
综上所述,活血化瘀是治疗胸痹的重要的一个方法,同时亦体现中医治病求本的目的。血瘀证成因复杂,临床中运用活血化瘀法应据证而变,无论何种证型,或理气,或益气,或温阳,或祛痰,配合应用活血化瘀药,使不通则痛或不荣则痛向通则不痛方向转变。近年来,随着中医药研究的不断深人,有学者在相关的临床研究中提出,活血化瘀方剂治疗胸痹具有临床疗效。活血化瘀法治疗胸痹具有广阔的前景,值得我们进一步去学习,去挖掘。
参考文献:
[1]田代华.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5.
[2]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389-394.
[3]穆俊霞,张文平.医林改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
[4]范永升.金匮要略[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110-113.
[5]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M].宋白阳.校注.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97-98.
[6]杨健,胡运军.胸痹病因病机探析[J].河南中医,2013.33(7):1062-1063.
[7]周仲英.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136-138.
[8]黄天军.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胸痹心痛临床研究[J].中医学报,2013,11(02):253-254.
[9]崔彦如.活血化瘀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2015,08(12):41-42.
[10]孙媛.试谈活血化瘀法治疗冠心病[J].新中医,2011,43(12):128-129.
论文作者:闫京京,董利沙,常红波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7年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6/8
标签:胸痹论文; 活血化瘀论文; 心痛论文; 中医论文; 北京论文; 通则论文; 因病论文; 《健康世界》2017年第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