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区域协调背景下城市竞争力的提升_区域经济一体化论文

论区域协调背景下城市竞争力的提升_区域经济一体化论文

论区域协调背景下城市竞争力的提升,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竞争力论文,区域论文,城市论文,背景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8520(2007)05-0026-03

对于城市竞争力的概念,综合国内各种理论研究结果,可以将其表述为,一个城市所具有的吸引各种优势资源,并将其转化为财富的能力。这种能力表现为一个城市在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基础设施、制度环境等各方面的综合能力。笔者认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背景下,城市竞争力更应当体现为一个城市所具有的与其所在经济区域内其他城市互动和协作的能力。一个城市在提升自身竞争力时,应当全面地考虑城市所在区域的发展以及大的经济背景下的各方面因素。

一、经济发展与城市竞争力

中国留日经济学博士、日本国际开发中心主任研究员周牧之指出,从国际竞争的角度看,一个国家能真正参与国际竞争的实际上是大城市、大城市群。一个国家如果要真正实现经济的现代化发展、使自己融入世界经济的发展大潮,必须建设具有竞争力的城市以及经济区域,这一点是由当今世界经济的总体发展趋势所决定的。

21世纪,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对于我国来说,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国内和国际市场之间的界限大大降低,在更为广阔的空间中,我国城市和经济发展面临双重压力和考验: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已经是大势所趋,那么,只有不断加快全球化进程,中国城市才能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会和利益,在更加广泛的空间上尽可能地获取城市发展所需要的资本、技术、信息、人力和服务等各种资源,为自身的发展提供资本和市场;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也意味着竞争对手的增加和竞争程度的提高,而资源是稀缺的,城市在利用全球化带来的益处的同时,也必然面临更大的考验。所以,面对这些实际情况和危机,提高城市竞争力已经成为中国以及世界城市面对经济全球化、利用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迎接全球化带来的挑战所必须考虑的核心问题。

对于我国城市来说,面临的问题则更加严峻。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个人、企业、城市、政府都面临着重新认识自我、重新定位自我的问题。从城市的角度来看转型,就是要从以往的建设城市转向经营城市,重建城市资源整合和配置机制,提高城市对社会资源的吸引力和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同时,城市作为现代大工业发展的历史产物,是现代工业和服务的主要载体。我国提出要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这是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关键。

从世界和我国经济的发展趋势看,要实现我国经济的腾飞,必须建设好城市和城市群,而一个城市如果想实现快速发展,就必须提升自身的综合竞争力,城市竞争力的水平直接影响着城市发展的质量。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经济研究所倪鹏飞博士主编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清楚地表明了两者的关系:要想有针对性、有效的进行城市发展,必须提高城市的竞争力水平,必然要以城市的竞争力的提升为前提。竞争力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城市发展的方向和后续力量。同时,也只有通过城市竞争力的提升为途径的发展才是可以持续的,才能带来城市各方面资源环境和条件的改善,真正实现城市的发展。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城市发展的定位

笔者认为,一个城市竞争力的提高并非一味地招商引资、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等措施,尤其是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一个真正具有竞争力的城市应该是从整个区域协作的角度出发,找到自己的正确定位,并能通过与区域内其他城市的合作和互动而实现区域经济水平的整体提升。从这个角度来说,城市建设的决策和发展首先要实现自身的正确定位。根据倪鹏飞博士主编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的比较数据,居于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前十位的依次是香港、上海、深圳、北京、澳门、广州、东莞、苏州、天津和宁波(不含台湾地区城市)。在这十个城市中,不管是特大型城市,还是稍微小一点的城市,无不是充分认清自己的定位,扬长避短,找到了一条独特的发展之路:如东莞的加工贸易、澳门的娱乐业,北京的高新技术产业等。

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可以说是我国发展最好的经济地带,区域内15个城市的合纵使其正在逐步形成经济一体化,并且最引人注目的是区域内各地已经自觉地意识到上海的龙头老大地位,开始进行各自资源的整合和调配,形成了不同的城市定位和分工。的确,正是在上海的带动和辐射下,长三角才成为今日中国经济最发达、发展最迅速的区域。作为区域核心的上海,早在1993年就正式提出了要推动长三角“大都市圈”的发展,并且其自身的城市定位也已经非常清晰,那就是要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从而带动长三角地区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发展。因此,上海的辐射半径非常广泛,整个城市规划根据车程制造了四个半径的区域概念:第一是半小时车程辐射区,就是以上海的人民广场为中心,辐射到上海各区的每个角落,上海市区之间的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交通网络的布局都以此为依据;第二是一小时车程辐射区,辐射区已经达到了周边的苏州、嘉兴等地区;第三是两小时车程辐射区,即在两个小时的车程中达到南通、常州、无锡、杭州、宁波等地;四是四小时车程辐射区,该辐射区则已经包括了南京。其后的十几年,上海就围绕着以上的区域概念做城市规划,把整个长江三角洲都规划进来,把长江三角洲7000万人口都覆盖进来。这个思路的设想和后续的建设发展,使得江浙一带整个物流、人才流、资讯流,都与上海进行相应的对接,形成了今天长江三角洲地区以上海为核心、各城市协调发展的经济繁荣景象。

相比较来讲,成立于1986年的环渤海经济圈内的城市无论是在自身发展上还是在互动合作上,都已经远远逊色于长三角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内包括由北京、天津、唐山、保定、廊坊等城市所统辖的京津塘和京津保两个三角形地区,以及周边的承德、秦皇岛、张家口、沧州和石家庄等城市部分地区,中心面积近7万平方公里,人口约4000万,其目标是要打造以北京、天津为双核的世界级城市。但是,相比于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来说,北京和天津并没有实现其对区域内经济的“正拉动”效应。作为区域核心的北京,曾确定“分散集团”城市发展模式,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落实,城市规划一直处于失控状态,其对自身的定位也是苦苦摸索之后,在1993年才明确为“全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是世界著名古都和现代国际城市”,但是由于自身原始条件的限制,北京城区的建设也一直呈现为一种逐渐自由扩散似的低效蔓延,由于其城区功能的严重聚集,北京政府斥资建设的卫星城市人口增长相当缓慢,北京城区的人口密度已经远远超过伦敦等大都市,而穿越这座城市的时间成本和交通成本也变得越来越昂贵。

与北京相距130公里的天津曾经和一同被定位为区域核心的北京一样,沉迷于自身的长期规划,甚至与北京进行着竞争与较量,而不是通过协调合作去实现两个城市对于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改革开放之初,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实力根本无法与京津地区相比,但到1990年,珠三角地区即占到全国国民生产总值的5%,已与京津地区相当。1982年,京津唐地区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1/12,至1990年降至1/14,特别是天津,与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相比差距愈来愈大。直到2006年4月,天津滨海新区被国家定位为中国北方经济中心,冀望加快新区建设,以带动整个北方的经济发展。实际上,要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天津除了要利用好国家的优惠政策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在自身的定位和决策上把握好。现在京津塘高速公路已经将北京、廊坊、天津、塘沽、天津保税区、天津港联结起来,根据我国经济建设与科技发展总体布局,在沿海地区将形成五条高新技术产业带,京津唐产业带是其中重要的一条。天津只有首先在这一产业带上发挥好核心作用,才有可能真正建设成为我国北方的经济中心。

可见,在城市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一个正确并且具有建设性的城市定位是至关重要的。它就像一个航标,指引着城市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并为城市和区域的稳定快速发展提供理论保证。

三、提升城市竞争力与区域协作的和谐统一

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表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离不开区域经济合作,在国家内部以及国家之间,城市的经济发展也同样离不开区域合作。尤其是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状况,决定了城市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市场竞争者,而且更是区域经济活动及发展的组织者。城市的建设和发展目标是以其强劲的综合竞争力和经济实力去吸引各种经济资源,从区域角度来说,还包括吸引其他的中小城市和广大周边地区,或者作为区域核心的腹地,去构筑有效的经济协作体系,实现一种协作竞争,而不是打垮国内其他城市和地区。这种协作体系最核心的意义是它的建立因市场竞争所决定和存在,并非行政命令的结果。它的存在是一种由于城市综合竞争力和经济实力的吸引所带来的各种资源和竞争对手的主动融合,从这个角度来说,城市竞争力的提升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是一个互相促进、和谐统一的过程。

居于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前十位的城市全部属于京津、长三角、珠三角这三个中国的经济活跃区,这些地区有较完善的经济基础,加之改革开放程度高、市场经济运行体制相对进步、融入全球化经济较早,必然对世界各地的资本和人才产生强大的吸引力,从而有利于提升城市自身的竞争力。这些城市将自身的发展融入到他们所处的经济区域内,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使其本身受益匪浅,而且,伴随着区域经济的良好发展,城市获得外界发展的机遇增多,如果能够合理地组织城市内外的各种资源,使区域内各城市能够协调发展,又可形成更高层次的、其他城市和区域不易达到的独特竞争力,真正实现城市综合竞争力提升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和谐统一。

相比较来讲,我国的东北和山东半岛地区的很多城市,例如沈阳、青岛等地,虽然自身发展相对较好,但是并未较为明显地体现出其在区域协调上的优势。尤其是山东半岛地区,其所辖的青岛、威海、烟台、蓬莱、日照、莱阳等地,可以说每一个城市都有一些自身的特色,但是就其整体来看,却没有一个好的协作趋势和融合效果,也许这正是山东半岛虽然内部发展稳定、快速,却没有成为一个整体上极具竞争力的经济区域的原因之一,而且这种缺乏区域协作的状况,反过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这些城市向更高层次的发展。笔者认为,这些城市目前都处于良好的发展势头,在城市的长远战略定位上,应当多加考虑当今国家和世界经济的总体发展趋势和发展方式特点,适当的区域合作可以为他们带来更好的成果,所以各城市之间应当创造和利用适当的时机去开展地区间的协作和交流,这种合作包括资金、人才、技术等各个方面,以实现城市和区域综合竞争力的双赢。

实践中,区域合作的良好发展常常表现为集群效应。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面对新的市场条件和国际环境,很多城市要跟上世界经济发展的脚步,在城市管理和发展中都面临一些前所未有的问题,其中城市功能的建设和完善就是很多城市都会面对的。随着经济和交通格局的变化,一些城市成为交通枢纽或一定地域上的经济核心,这些城市的发展很大程度上都体现成为了一种集聚效应,江浙一带以温州经济最为典型的经济成长类型,影响了很多城市的经济发展思路。在浙江,每一个企业集群内部,企业与企业之间是一种竞争与合作关系,几个企业集群之间又形成了一个大的企业集群。生产型企业可以从专业批发商处得到产品信息,以此来组织生产,提高生产小批量、品种多变的小商品的灵活性,也有助于专业批发商以低成本及时组织货源,拓展市场范围。还有运输企业集群、房地产业的企业集群、金融服务业的企业集群等。可见,城市集群正以一种既不同于单个企业,又不同于市场的组织形式促进我国城市的竞争力水平提高,推动着城市的发展。继续加强城市的聚集效应和辐射作用的利用,加强城市竞争力的建设,成为促进城市和区域发展的重要途径。

综上所述,促进城市和区域的发展不仅要从合作上协调,还要从经济实践中吸取经验,找到适合自身的发展方式和道路。对于提高城市和区域竞争力,国家和城市都肩负着沉重的责任和历史使命,怎样进行好制度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市民素质和人才建设、科技和文化发展、城市间协调发展,以及其他一些能够为城市和区域发展提供动力保障的工作,是一个在理论和实践双重总结和探索的过程。提高城市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通过区域经济协调合作、带动城市经济发展,二者是一个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过程,相信通过城市竞争力提高和区域经济协作的和谐发展,可以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范式和不竭的动力。

标签:;  ;  ;  ;  ;  ;  ;  

论区域协调背景下城市竞争力的提升_区域经济一体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