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深化全民所有制经济体制改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全民所有制论文,经济体制改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全民所有制经济关系经过2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前一阶段的改革过程中虽然突破了传统全民所有制理论的束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有全民所有制关系和经济体制,但改革的历史任务并未完成。要全面确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要求,还必须进一步深化全民所有制经济关系内部经济结构和经济体制的改革。
一、深化改革与理论创新
全民所有制是一种体系或系统。包括它的理论基础、内部关系、结构和体制、以及反映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各个相关阶段发展变化的方针政策。全民所有制概念是列宁提出来的,源于马、恩的社会所有制理论。后来斯大林在苏联建立的全民所有制经济,由于没有经验和脱离实际,使这种全民所有制经济存在若干弊端,不能真正发挥全民所有制的优越性。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全民所有制经济,不仅存在这些问题,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我们将改革前的全民所有制关系称为传统全民所有制经济。目前在全民所有制经济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主要还是不切实际和历史遗留下的问题没有得到真正完全的解决。
如何看待和改革全民所有制经济,理论界始终存在着不同看法和观点。有的对全民或国家所有制(全民同国家所有制既有联系又有所区别。在国家消亡以前,二者可以通用。)持否定态度,认为“中国的前途,系于是否实行产权所有制”;有的主张用“民营经济”取代国有制经济;有的主张将国有制经济改革为集体企业所有制经济;有的说经典作家“没有全民所有制的提法”;有的说现在全民所有制概念已经“过时”;近年来还有人说“国家所有制是产生腐败现象的原因”,应当“废除”,等等。这就说明,要搞好经济改革,必须弄清改革的性质、内容和方向;同时要研究和弄清全民所有制经济理论,认识和掌握全民所有制经济理论,认识和掌握全民所有制经济发展的规律性。
改革并不是根本否定全民所有制经济关系,而是要调整和改革那种脱离实际的经济关系,使之符合现阶段社会生产力状况的要求和整个社会经济条件。理论创新也是如此,并非要根本否定马克思和列宁的社会或全民所有制理论,而是要研究他们确立这种理论的条件和依据,以及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经验教训,结合现有的主客观条件,加以调整、补充、丰富和完善,采取相应的办法和措施,正确处理这种所有制的内部关系,从而可以充分发挥其优越性。
我们的传统全民所有制经济关系,经过渐进式改革,如国家对企业的“放权让利”,实行“承包制”和分权、进行价格和工资制度的改革、承认全民所有制经济的商品属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改革目标。进行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和改革等等,已经突破了全民所有制单一结构和框架,初步调整了经济利益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地方、部门、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但改革还不到位,国家和企业经济职能的划分还不稳固、不完善,国家对宏观经济调控的功能还不规范、不健全,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的主体地位还没有完全确立,有些改革政策和措施在贯彻执行中还“打了折扣”。因而不能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要深化改革,必须进一步转变观念和理论创新。所谓转变观念,是要深入地总结历史经验,认清由于传统全民所有制关系脱离实际所带来的种种弊端。理论创新就是要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从方法上懂得全民所有制经济同任何事物一样,有它自己的产生、成长和成熟发展与演变的历史过程,必然依照这种历史过程中每个发展阶段的客观要求来处理其内部纵横交错的生产关系,而不能超越其中任何一个发展阶段。所以,我们这里所说的理论创新,无非是要将马克思主义有关所有制原理与具体实靳相结合,探索在现有历史条件下全民所有制经济发展的规律性,克服传统全民所有制经济的种种弊端,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深化改革的内容,概括起来就是要进一步搞好以下几个基本点:
1.在现阶段,要确立国家是全民所有制生产资料的主体地位,改变国家是这种生产资料的惟一所有者和垄断者,承认中央和地方、部门、行业和企业是其共同的所有者,都是生产资料和主人,从而就可以彻底改变企业的“附属物”地位。
2.进一步改革全民所有制内部由中央独家垄断的单一经济结构,确立中央和地方、部门和企业多层经济结构,依据这各个层次和环节在社会再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正确划分和确立它们各自的经济职能。
3.在社会再生产的两个层次中,企业作为全民所有制经济的基层单位,应当确立和完善它在生产经营中的主体地位;国家作为全民所有制经济的总体代表者,必须改革和完善它在宏观领域的经济职能,其中包括调控和综合平衡、审计和监管职能。促进社会再生产的良性循环。
4.深化改革和完善全民所有制内晨的分配关系,适当降低国有企业所得税率(目前为33%),反对借用种种名义增加企业税、费等负担,鼓励企业投资积极性、增强企业竞争力。进一步改革企业工资制度,适当扩大体、脑劳动的收入差别,激励职工学习先进技术和提高素质的积极性,适当增加有突出贡献的企业高层领导和专家的年薪制金额,进一步搞好将职工收入和生产经营成果相结合的办法,坚决反对平均主义和收入差别过分悬殊的现象。
5.深化改革,全面确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反对不正当竞争和弄虚作假的行为,企业之间的经济交往必须坚持自原互利和等价交换的原则。确立企业法人代表责任制,国家依法对企业加强审计和监管,严防国有资产的流失。
6.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彻底解决企业办社会中的历史遗留问题,化解企业在这方面的直接和间接负担,以便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强其竞争力。
二、深化改革与经济体制创新
传统经济体制经过前一阶段的改革,有了一定的调整和变化,但还存在不少问题。所谓全民所有制经济体制,是关于中央与地方、国家、部门(行业)和企业之间的关系问题。传统全民所有制是指中央集权型经济体制。其内部实行单一经济结构,人财物和供产销等一切生产经营大权都集中掌握在国家手里,部门(行业)和企业特别是企业完全处于一种附属物地位,不能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是完全脱离实际的,不符合全民所有制经济运行和发展的规律性。在社会主义阶段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应当而且必须改变全民所有制内部的单一经济结构,实行中央和地方、部门(行业)和企业多层经济结构,根据全民所有制经济运行经济的性质及其内部各个层次在社会再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实行必要的适当的分权,划分和确定它们各自的经济职能,分工协作,各得其所,共用完成发展生产和经济的任务。
深化改革,就是要依据全民所有制经济内部客观存在的多层经济结构,确立和完善相应的经济体制,彻底改变传统经济体制中央集权型单一经济结构和体制,以适应现阶段同社会生产力状况相适应的全民经济所有制经济关系发展的规律性。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作为全民所有制经济的最高和综合层次,是生产资料的主体和总体代表者,享有同这种地位和作用相适应的经济职能,其中包括制定全民所有制经济发展的总的方针政策,发展战略和指导性计划,全国生产力布局和产业结构,协调和综合平衡,对行业和企业进行审计和监管等经济职能。这是属于国家在国民经济中的宏观经济管理论职能,也是维护和发展全民所有制经济绝对必需的。但不能越俎代庖,干预企业的经济职能。部门或行业作为国家和企业的中观层次,具有承上启下和局部平衡的作用,应根据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和发展战略,确定生产力布局和产业结构与品种结构,进行协调,监管和服务,反对不正当竞争。这是部门和行业发展所必需的。企业作为全民所有制经济的基层单位和基础,应当确立它在生产经营中的主体地位,在国家有关方针政策指导下,面对市场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在竞争中求生存和发展,有关企业从事生产经营和扩大再生产的经济职能必须归企业,应享有同企业作为生产经营主体地位相适应的经济职能、权力、责任和经济利益。否则就不能发挥企业的主动性和开创性。这是企业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也是整个全民所有制经济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应当深刻认识确立企业在生产经营中主体地位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在社会主义发展现阶段的条件下,深化和完善全民所有制经济内部经济结构和体制的改革,就适应现阶段全民所有制经济发展的要求和规律性,正确划分和确立全民所有制内部各个层次的经济职能,权力,责任和经济利益关系,这是充分发挥全民所有制经济和活力和优越性所必需的。相对于传统的中央集权型经济体制,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经济改革的创新。
三、深化改革与企拥制度创新
在深化改革和理顺全民所有制体系内部的经济关系,确立和完善新经济体制的同时,深化和完善企业管理制度的改革也是十分重要的。全民所有制企业确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管理制度创新和现代化,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全球化的需要,是参与国际竞争和信息化时代的客观要求。所谓企业管理制度创新,包括管理概念、管理模式、管理手段和方法的改革和创新。这样,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发挥企业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充分发挥现代企业自主生产经营的各种经济职能,从而调动企业和职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
现代企业制度无论就其组织形式、企业的产权关系、领导体制、组织结构和机构,企业的职能、责任、权力和利益,企业行为以及企业同国家政权机构和关系,都发生了一定的相应的变化。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必须依照有关法律、条例和公司章程加以规范化。企业集团即公司系统的各种组织机构包括董事会、经理层和监事会的职责、权利和义务,由《公司法》明文规定。公司的各种组织和管理机构、业务经营机构,都应有相应的明确的职责和权限,各司其职,分工协作,共同完成生产经营任务,确保公有资产的保值增殖。当然这也离不开国家或社会对企业的审计和监管,从而发挥社会制约机制的作用。
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实现管理现代化,要经历一个发展过程。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和步骤。首先,必须进一步转变传统管理观念,弄清和掌握现代理论、内容和方法,以及实现企业管理制度必要性和意义;其次,要结合新经济结构和经济体制的特点和要求,将管理科学化和民主化相结合;第三,要确立严格的企业法人代表责任制,将企业的经济职能、责任、权力和经济利益相结合;第四,将企业各种严格的岗位责任制同职工的生产经营成果相结合;第五,将企业领导班子管理素质建设和职工的专业技术培训相结合;第六,将原有企业管理中的诚信和合乎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同现代管理手段与方法相结合;第七,将企业的自主经营、自我积累与发展和自我约束机制相结合;最后,将企业享有的独立法人地位同全民所有制经济组织体系包括国家或社会的审计和监管相结合。总之,企业必须要有根据自己的条件和市场发展的要求与信息,来制定企业生产经营的战略和决策,要有明确和管理目标和任务。而建立企业法人代表责任制和职工的科学合理的岗位责任制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建设具有一定专业素质和市场经验的领导班子,是搞好现代企业管理的关键。
四、深化改革与科技创新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知识即科技型经济时代,高新科技发展和生活方式和水平,不仅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基本标志,同时也是划分知识经济时代及其发展阶段的主要标志。中国在某些部门和行业虽说掌握了若干尖端科学技术,但就总体而言,全民所有制经济和企业的科技水平还不高,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如果我们不能集中主要力量,重点发展一批高新技术产业,根据自己的条件和特点,实行超常规发展模式。否则就会处于被动和落后的局面,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其中包括国际市场竞争国内化)中就会遭遇淘汰的命运。
实现科技创新,用高科技技术改造传统全民所有制经济及其企业,首先要有科学的指导思想,这是科技创新及其迅速转化为生产力的首要条件。其次,制定适当的方针政策,是科技创新及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条件。比如根据国民经济近期、中期和远期发展的目标与发展重点,制定出各种优惠政策扶持那些应当优先发展的科技项目,对于那些重要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和产业化,在资金筹集、人才培训和税收政策等方面实行优惠政策,对于银行贷款和先进技术设备及材料供应等方面要有相应的政策保障。第三,关于科技队伍的建设问题,关系到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条件,又涉及到转化的机制问题。我们现有科技队伍的素质不高,工作条件较差,待遇较低,各个部门和单位和发展也很不平衡。这不仅影响到高新科学技术本身和研究和发展,也影响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实现产业化。第四,要有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动力机制。目前不少企业缺乏应用、推广新科技成果的条件和积极性。这样,反过来又会影响到科技人员研究和创新的积极性。第五,要研究适应我国情况和特点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形式和途径。最后,深化和完善科技体制改革,既关系到科技创新和转化的条件,又涉及到科技研究开发和生产经营的机制问题。中国的科技体制经过前一阶段的改革,科研机构逐步形成了市场主体型、混合型和政府主体型三种类型。给科研机构带来了一定的生机和活力,促进了经济建设的发展。但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化和完善改革。
五、深化改革与确立和完善经营机制
深化改革,就是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发展的要求,为确立和完善各种经济机制及其功能的发挥创造必要的条件。
首先,要搞好国民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为在宏观和微观两个领域确立、完善和运用经济机制创造条件。传统全民所有制经济属于中央集权型经济,实行指令性计划和集中统一管理,企业连简单再生产的经济职能和权利都没有。当然也谈不上重视和运用经济机制的问题。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必须根据国家或社会经济中心和企业在社会再生产两个层次中的地位与作用,分别确立它们各自的经济职能,分工合作,共同完成社会再生产任务。企业作为生产经营的主体,为了保证其生产经营的正常运行,使企业资产能够保值增殖,企业必须具有相应的经济职能、责任和权利,必须确立和完善相应的经济机制。以便发挥企业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为其在竞争中求生存和发展提供可能和条件。
其次,深化改革,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为形成和完善生产资料、劳动力、货币和资本等市场经济机制创造条件,市场经济机制的核心是价格和竞争机制。通过发挥这各种市场经济机制的功能,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和快速发展。
第三,深化改革,根据现阶段全民所有制经济的不完全不成熟性,将按劳分配为主和其它分配形式相结合,为确立和完善一种激励机制创造条件。在按劳分配方面,将职工的劳动报酬和个人与企业的经济效益相结合,实行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的原则。既要克服新旧平均主义,又反对差别过分悬殊的问题。完善的分配和激励机制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强大推动力。
第四,要深化金融系统的改革,加快建立现代金融管理制度,为充分发挥银行、证券市场、保险和信用合作系统的职能和作用,完善和发挥金融机制的功能创造条件。金融系统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深化金融制度改革,就是要适应建立现代金融管理制度的要求,完善和实现金融机制的创新。完善和加强依法治理金融系统,增强金融风险意识,整顿和加强金融系统和机构的内部监控机制,严格国家和社会对金融机构的审计和监管机制,确保金融安全、健康和高效和运行和发展,从而使其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重要手段和保障。最后,要深化和完善财政与税收体制的改革,为发挥财政和税收的职能及其机制的作用制造条件。传统财政体制的集权化和依靠行政手段办事,在改革中得到了较大的调整和变化,其中包括财政和税收实行中央和地方分灶吃饭的改革;与此相应,在一定程度上确立和发挥了财政和税收机制的功能,企业上缴利润改为按33%的比例征收所得税,增设了包括个人所得税在内的一些新税种等等。但改革还不完善,有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
总之,通过深化改革,就可以进一步克服传统经济体制的弊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和要求,确立和完善新的经济机制,促进社会再生产的良性循环与周转,从而为国民经济的健康持续增长提供了条件和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