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景观生态学的自然风景区道路规划论文_周杨琴

基于景观生态学的自然风景区道路规划论文_周杨琴

中国美术学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总院 浙江杭州 310000

摘要:探讨了生态景观学对于旅游规划的重要作用,以自然风景区道路规划为切入点探讨了这门新兴的学科在风景区研究中的运用。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生态;风景区;道路

1景观生态学理论简介

景观生态学是研究在一个相当大的区域内, 由许多不同生态系统所组成的整体(即景观) 的空间结构、相互作用、协调功能以及动态变化的生态学新分支。国际景观生态学会给出的最新景观生态学定义是, 它是对于不同尺度上景观空间变化的研究,包括景观异质性的生物、地理和社会的原因与系列, 无疑它是一门连接自然科学和相关人类科学的交叉学科。可以直观地指出, 旅游目的地中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 具体表现为山地、森林、草地、各种水域等景观, 构成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景观”。

景观生态学涉及3个关于景观组成元素的基本概念: 缀块、廊道和基底。缀块原意指物种聚集地,具体包括了植物群落、湖泊、草原、农田等。基底是缀块镶嵌在内的背景生态系统。指的是景观中分布最广、连续性最大的背景结构,常见有森林基底、草原基底、农田基底等等。生态景观学以这3种结构基础为核心, 形成了研究3者的功能特征和相互作用的“缀块- 廊道- 基底”研究模式。

自然保护区进行旅游开发将改变保护区3 种结构组成的格局。因此可通过景观生态学的理论来讨论开发所带来生态影响及相应的对策, 合理进行规划,避免对自然保护区, 特别是自然遗产带来不可逆转的破坏。从景观生态学研究内容中可以看出, 自然风景区的道路属于其中廊道的概念, 对于风景区生态的发展和稳定性有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本文将从道路规划的角度来探讨如何运用景观生态学来解决旅游规划的问题。

2.风景区道路规划研究现状:

目前由于旅游产业在经济建设中起到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国内外对于风景区规划的研究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风景区道路作为风景区的一部分,其功能是连接风景区内各个旅游景点,服务设施,在风景区内起到引导交通,游览等重要功能。但是目前国内外大多数设计及研究机构对于风景区道路仅仅是作为景区规划中的一部分来进行的,对于风景区道路的量化指标不够明确,使得一些风景区的道路规划和设计不能完全适合当前和远景发展的需要,影响了整体服务质量,未能讲经济效益发挥到最大限度。

3.自然风景区道路对生态的影响

为了获得经济利益, 自然风景区必须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来为游客提供旅游产品。在此过程中, 道路起到了引导游人, 组织游览的重要作用。道路的构建,将原有的生态斑块进行了分割。按照景观生态学的理论:“物种多样性与斑块面积显著相关”,“对保护稀有种和濒危种以及维持稳定的生态系统, 保护区面积是主要因素”。因此, 在道路规划时, 需要避免道路对重要物种的生态斑块进行人为分割, 从而导致物种生存空间受到威胁; 道路的修建也会阻碍动物觅食或繁殖、迁徙的通道, 使动物面临灭绝的危险致使旅游景区失去珍贵的动物资源; 同时道路形成了新的阻隔带, 影响了原有生态斑块之间的相互作用, 影响了生物发展进程和物种的多样化, 最终会导致自然景区某些有观赏价值的景点特征丧失;旅游道路为游人进入生态环境提供了方便的同时也给生态平衡和发展进程带来了巨大威胁。

4.二者关系:

中国拥有众多自然保护区, 在保护区作为旅游开发区后会为地方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 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生态问题。如何协调保护与开发之间的矛盾成了旅游开发的重点。从生态学的角度来讲, 人为道路的构建改变了原有的生态组成部分, 对生态必将产生影响。道路的构建,将原有的生态系统进行了分割。在保护与开发发生冲突时,保护是第一位的,开发是第二位的。保护是自然风景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根本基础。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现代景观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正在深入开拓和迅速发展的学科, 拥有自己复杂而系统的学术体系, 需要从中提炼出适用的理论和方法从而发展旅游理论及应用研究。

5.道路规划具体方法

由于道路的构建对于自然保护区有着显著的生态影响, 因此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 需要进行周密的道路规划工作。

(一) 规划调研

在进行道路规划之前, 需对规划区域进行全面调研以了解整个地区的自然情况。调研方法包括实地调查以及相关的文献资料的查阅。调查包括气候、地形、野生动物及植物分布; 不同生物群落的分布、大小、以及边缘的规则性、重点保护的生物群落等。在进行调查后需要绘制旅游资源图、生态地质图、水文地质图、土壤分布图、植被类型图、地质灾害图等等一系列的旅游规划相关图纸。

(二) 功能分区

通过调研获得相关数据后, 需要将自然风景区进行规划分区, 决定不同风景区自然资源的利用。将保护区划分为3个部分——核心区、缓冲区和过渡区。核心区为保护区中保持着原始状态或很少受到人类影响的区域, 具有重要的保护与科学价值, 必须受到严格保护, 只能进行科研、监测的活动。为了减少外界对核心区的影响, 应该在核心区外设立缓冲区, 对核心区起到保护和缓冲作用, 可在这个区域内进行一些不直接索取资源的活动如: 科研、环境教育以及旅游等。为了满足保护区内及周边社区群众生活与发展, 可在缓冲区的外围设过渡区, 当地群众可在这个区域进行对前2 个区没有负面影响的经济活动。

(三) 备选方案提出

进行保护区功能分区后, 需要综合考虑自然保护区的自然因素确定适宜建设道路的区域及备选的线路方案。具体的方法可利用地图重叠法, 这种方法由Ed2w ard In skeep提出的。采用一定的方式重叠所有地图, 这就综合地剔除不适合道路建设的所有区域, 最终提出道路规划的备选方案。

(四)最终方案确定

在风景区的道路当中,可以看出, 在景点的道路连接过程中,可以提供若干曲直不同的道路。借鉴景观生态学的理论, 可以对这些道路的生态负面作用做出评价, 最后利用基础图论中最小树方法来确定最终的道路规划方案。这种方法基于如下3个假设: ①进行自然景区的道路规划时, 保证游客游遍旅游保护区内可供开发的重要景点; ②在前一前提下对保护区带来的生态影响最小; ③道路对生态的影响是可预见, 并可以通过一定的形式加以量化。在这些假设下, 首先需要确定连接景点的道路备选方案; 其次,利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 对每一条道路的生态影响进行评价, 将评价量化为影响数值。

6.风景区道路规划原则

6.1 充分利用已有道路,尽量不占、少占景观用地。

旅游区旅游道路的布设,要尽量利用原有道路进行合理改建、扩建或加工维护改造,尽量避免重复建设,以节约投资和减少新修道路对景区和植被的破坏。

6.2 道路修建应顺其自然地形,尽量不破坏植被与景观。

道路的规划与建设中,要综合考虑地形地貌和森林植被、景观景物等的分布状况.

6.3 应尽量串联起不同景观,尽量避免走回头路。

根据景观景物的分布情况,合理规划,做到有景就有路。对一些远景、借景,也要让游客有路到达各个观景点。同时为节约时间,尽量使游客不走或少走“回头路”,这就要求游道的布局是一条或几条直线或环形线。

结束语:道路是旅游活动中基础设施之一,是游人进行游览活动的主要承载体和对象,在景区中有重要的连接作用,能够保障游客步行到达各个景点,为游客提供欣赏自然景色和旅游活动的空间;道路的布局方式还是决定景区开发型态的关键,景区管理者能够通过规划科学的步道系统对游客进行引导,避免游客过量集中于某些生态脆弱的地段,使景区环境与资源得以保护。

参考文献:

[1]王迎化.苗维亚 基于景观生态学的自然风景区道路规划方法研究

[J].旅游论坛.2005 16(4):74-77.

[2]蔡伟斌. 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看自然风景区旅游资源规划

[J].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03(1):62-64.

[3]孟德伟. 城市道路设计中景观生态学的应用

?华东科技:学术报[J].2017 (9):97-97.

论文作者:周杨琴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3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20

标签:;  ;  ;  ;  ;  ;  ;  ;  

基于景观生态学的自然风景区道路规划论文_周杨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