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现代化与国际化研究述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述评论文,化与论文,我国论文,城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现代化与国际化问题,日益显现出来,引起人们的关注,成为有关学术界及业务部门研究讨论的一项重要课题。近年来,这一研究讨论掀起了新的高潮。1988年6月和1989年5月,邓小平同志关于“我们在内地还要造几个‘香港’”的指示,1990年5月,江泽民总书记的“把上海建成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的国际城市”的题词,同年6月,国务院关于“把海口市建设成为具有热带风光和海滨城市特色的外向型国际性城市”的意见,推动着城市现代化与国际化问题的研究讨论更深入地开展起来。
一、城市现代化:概念、意义和内容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党的第十二次代表大会提出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随之,我国学术界,对于如何理解“现代化”这一概念,进行了一场广泛而热烈的讨论。关于城市现代化的概念的研究讨论,就是在这个环境背景下提出和开展的。
对于城市现代化的概念,研究者们都是着眼于先进科学技术的作用和城市整体的现代化来理解的。城市现代化,就是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武装城市的各行各业,就先进科学技术作用下整个城市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的现代化。在做出上述一般性界定的同时,研究者们又从不同方面和不同角度,对城市现代化的概念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首先,城市现代化是一个世界性的概念。城市现代化就是用当代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科学方法装备和管理城市,使城市在经济、社会、文化、基础设施、环境质量等方面以及城市的整体素质上,都达到当时的世界水平。其次,城市现代化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属于历史范畴。一般说来,任何历史时期都有该一时期“现代化”的问题,只要存在着差距,“现代化”的问题也就必然会存在。但是,“现代化”的明确提出,则是18世纪产业革命以来的事。产业革命拉大了各地区、国家、民族的发展差距,同时加强了它们之间的联系,因此也激发出了落后者缩短差距,追求达到先进水平的愿望和运动。这种趋势随着历次技术革命的发展而发展,到当今时代更形强化起来。人们在缩短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的努力中,以代表当今先进水平的城市作为自己城市发展的目标,以及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城市现代化。再次,应该就整个国家的城市体系来理解城市现代化。城市现代化不是指某一个城市所达到的程度,而是指一个国家整个城市体系的质量;城市现代化也不仅仅是指大城市的现代化,要重视城市现代化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小城市的现代化。
多数论者都是从城市现代化在整个国家现代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来阐述其重要意义的。他们提出城市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空间地域载体,是国家现代化的主要阵地,城市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动力和主导;城市在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历程中处于中心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根据城市本身的性质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人们形成了这样一些共识:城市是现代人类社会的主要存在形式,是政治、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的中心,是现代工业的重要基地;在现代,城市是社会先进生产力的凝聚点,是各种生产要素和资源进行优化结合和配置的最佳场所,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主要支点;城市是国家工业与科技发展的主要基地,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和先进的生产方式;中外历史表明城市在社会发展中起着先锋作用;等等。
关于城市现代化的内容,论者大都是把城市做为一个大系统,从其所由组成的诸多子系统来阐述的。
由于人们对城市子系统的划分标准不同,因此,存在着在构成城市的诸多子系统中强调四因素、五因素和七因素的差别。尽管存在这些差别,人们普遍认为,城市经济、城市行政管理、城市教育和文化、城市基础设施是必不可少的因素。典型的观点是,城市现代化主要体现在四个现代化的体系上:形成以高技术工业为核心的现代产业结构和以充分发育的市场机制为核心的现代化商品经济构成的现代化城市经济体系;形成以健全的法制为核心的,具有高度民主的、高效率的现代化城市行政管理体系;形成以社会精神文明为核心的,具有先进发达的科学教育事业以及多层次丰富文化生活的现代化文化体系;形成以高效率的信息系统为核心,以现代技术为基础的完善配套的现代化城市基础设施体系。
与上述从系统的观点分析城市现代化内容的认识不同,有的论者从“城市是集聚经济存在的空间组织形式”的理解出发,强调城市现代化有其确定的内含。它既不是城市生产现代化的同义语,也不与城市生活现代化具有同一性,不能将之变成一个无所不包的广泛概念。所谓城市现代化,就是用现代生产力所创造的现代化的物质手段,对集聚经济所占有的物质空间实行人为的改造,把城市所具有的适聚性提高到和现代化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过程。如果说,城市化所要解决的是集聚的社会空间在数量上的发展问题,那么,城市现代化所要解决的则是集聚的社会空间在质上的发展问题。
二、城市国际化与国际性城市
与城市现代化密切联系的是城市国际化。一方面,现代化城市是现代科技高度聚集,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经济发达的发展中心,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辅射力,由此构成城市走向国际化的现实基础;另一方面,城市的国际化促进城市的进一步现代化,国际经济技术交流、资金的流动为城市现代化提供了保障。没有现代化做基础,不可能有真正意义的城市国际化,而脱离了同世界范围的交往联系,也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城市现代化。
城市国际化——城市间国际性交往的频繁与联系的密切,城市发展中资金、技术、产业、经贸、人员、机构等方面国际性因素的增多,城市内部基础设施、流通设施、文化与服务设施等方面同国际水准的趋近,城市经济运行规则向国际惯例的靠拢,是现代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现代科技进步与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是国际化的不断加强。经济生活国际化要求各国经济加速向开放经济转换,使所有国家都卷入到世界经济联系的密网之中,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不可能置身于世界经济联系之外。同样,作为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心的城市必然呈现出国际化发展的趋势。同时,现代科技进步促进了交通通讯的发达,“使地球大为缩小”,推动了国际经济联系的紧密化,从而也必然推进城市的国际化。特别是,当前全球经济正处在大变动大改组过程,国际经济竞争日趋炽热,各国都在努力追求在急剧变化的世界中确保或确立自己的有利地位,在竞争中获胜。为此,各国都在采取措施扩大本国经济的外向度,加强本国经济参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这也必然推进城市的国际化。如果说资本主义工业化时代,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闭关自守的国家可以抵御资本侵入的话,那么在现代社会里,更没有任何一个城市可以与世隔绝,抵御城市国际化的进程。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告诉我们,任何一座城市要使自己经济发展跟上世界经济形势,就必须将自己的经济发展和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联系起来,着力于城市的国际化。
城市国际化是一国城市的普遍趋势,或者更确切的说是一国城市体系的普遍趋势。城市国际化并不意味着一国的城市在发展外向型经济,建立广泛的国际经济联系,参与国际经济循环方面,是齐头并进、平均发展的。一国城市体系中的绝大多数城市必然是地区性的,是地区性的“集聚经济存在的空间组织形式”,只有少数城市能成为国际性城市。
所谓国际性城市,主要指那些在本国发挥经济中心作用的城市,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雄厚的经济实力,便捷的交通信息网络,特别是能够提供完善周到的服务,使其影响超过国境限制,在全球或世界某一区域发挥着经济以至于政治文化等中心作用的大型城市。
国际性城市的特征是,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对国际经济有较高的参与度和较强的竞争与渗透能力;是跨国公司总部和金融机构的聚集中心;是国际资本积累和聚散中心;是连结世界经济和国内经济的结合点;具有发达的第三产业和较强的服务功能;是国际交往的中心;有合理的人才及劳动力结构。显然,国际性城市的这些特征是相互联系的。其雄厚的实力体现在其联接世界经济与国内经济的作用上。以国内城市体系为依托,并通过其发达的第三产业及服务功能,面向世界市场,服务于跨国公司,使其成为城市体系——集聚经济存在的空间组织形式的中心。
研究者们普遍强调对外开放对城市的现代化和国际化的重要意义。他们认为,对外开放以双重效应引发和推进城市的现代化和国际化。一方面,城市是对外开放的阵地,国家和地区的对外开放都是依托和通过城市进行的。离开了城市也就谈不上对外开放。为了对外开放的有效实施,必然会引发和推进城市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另一方面,城市是对外开放的窗口,最直接地吸纳和承担对外开放的成果。对外开放,参与国际经济循环及同世界市场联系的紧密,国际间竞争与合作及同世界范围的城市交往的加强,世界上城市现代化和国际化的样板示范作用及其发展经验的借鉴,城市现代化和国际化的技术,资金从国外的流入,都会给城市注入活力,对城市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以强有力的引发和推进。从中国和世界城市发展的历史可以明显看出,凡是实行了对外开放的城市,其向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都是必然的。中国沿海城市十多年来的发展更充分证明了这一规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