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经济的前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国经济论文,前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美国遭遇了被称为“国难日”的恐怖主义袭击事件,几乎在一瞬间,6000人失踪300多人死亡的惨剧,令全球震惊。经济学家们反应迅速,他们预告全球经济面临灾难及其理由,其中最典型的也许是世贸大楼内的办公室遭毁灭的摩根士丹利公司,最近发表研究报告,预测2001年全球经济增长由原先估计的2.1%减低为1.8%,并且预计全球经济到2002年,将由3.4%减低到2.1%。该公司的首席经济学家罗其认为,恐怖事件将把美国带入10年增长首次衰退并波及欧亚,他说:“当前情况比70年代中期和80年代初的经济萎缩更糟糕。全球经济面临二战以来最大衰退。”
当下,全球上空一种悲观的气氛弥漫着,有人用“元气大伤”、“衰退”甚至“没落”来形容美国的未来。事实果真如此吗?
不该过分悲观的前三个理由
1、美国经济自身存在稳固的财政储备和强大的自调节功能。例如政府和联储通过减税400亿(2002年再减700亿)政策;加速国家安全和军备开支政策,可以稳住经济不至于剧烈波动。其次,美国遭遇袭击后,国际社会普遍确认恐怖主义是对全人类和全球政府宣战,采取了空前一致的对策,特别是联手干预市场,例如日本、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瑞士、新加坡、菲律宾、韩国、中国台湾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央行纷纷减息,给全球投资者吃了定心丸。这种历史上罕见的大团结,犹如一帖“缓冲剂”,暗示着全球的合作精神,而暗示正是消除“恐惧”心理的最佳良方。
从美国内部看,在9·11恐怖事件发生前一个月,正是经济泡沫挤出的微妙时刻,8月公布了二季度经济指标,显示全美协议投资额下降了13.6%,纳斯达克的市值掉到了去年年初的一半,道琼斯股票交易清淡,广告收入大幅度下滑。这些迹象如果放在别的国家,几乎就是经济崩溃,然而在美国却依然稳定,民众的消费不仅没有紧缩,反而在平稳中增长了2.1%,结果在这个第二季度,其经济不跌反升,增长了0.7%。美国的0.7%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国民充足的“信心”。
看来,是民众的“信心”调节着经济的命脉。其实,从凯恩斯或者从更早的亚当·斯密起,经济学就与心理学“结盟”了,心理学的信心不属于逻辑范畴,不足以用数学推导。经济心理学毫不理睬各种经济的数学模型,可以归类于非逻辑关系,经常用事实否定了众多数理经济学和技术经济学的逻辑预测。其实中国经济同样如此,民众有6万亿的存款放在银行,如果一天之内挤兑,整个国民经济不垮台才怪。目前中国经济也是依靠民众的信心支撑着,才免于历史上的1852年英国,因为民众挤兑银行而发生的经济崩溃的悲剧。
2、美国民众的信心在一段时期后可望回复。了解民众对经济的信心,莫过于股市,因为炒股票就是炒未来,股市历来是经济的晴雨表。美国股市近况如何?以9月20日即复盘后的第四天为例,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的跌幅达到1200点,纳斯达克综合指数1500点关口失守,标准普尔500指数跌收于1000点之下。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欧洲、日本、台湾、香港等地股市也纷纷下挫,人们普遍担心美国经济疲软,最终将累及全球。
突发性恐怖事件犹如一记闷棍,人们尚处在突发恐怖的昏厥中,来不及更多冷静的思考,但是时间一长,信心就可以恢复,对此历史胜于雄辩。据李科先生关于历史上重大突发事件的分析看,似乎不必过虑,以道琼斯指数为例,1950年的朝鲜战争,突发期间为-12%,半年后为+12%;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突发期间-9.4%,半年后为+28.7%;1987年的“黑色星期一”为-34.2%,半年后为+15%;1991年苏联解体为-2.4%,半年后为+11.3%。那么,为什么出现突发事件的半年后,股市又立即得到复苏呢?
3、支持美国经济发展的原动力从未消失。历史上美国股市复苏的原因至少有两点:一是美国的股市是一个存活在经过了长期完善的自由市场经济中,有历史的法治规范与道德诚信传统,政府监管严厉和透明度高的程序,腐败较少滋生,保证了合理的经济秩序和制度,规避了股市由于内部原因发生的灾难根源;二是美国此期间的经济增长,依赖于“科技向一切领域渗透”,特别是教育领域里高度发达的科技创新。对此,有必要回到过去做一点冷静分析,即问一下:那长达10年美国经济增长的来由是什么?看看这种增长的因素是否还存在,如果消失了,说美国经济衰退当然成立;如果这些增长因素继续存在,只不过由于周期性的起伏规律,则没有理由过分焦虑或悲观。
美国经济10年增长,今天的基础照样坚实稳固
记得1996年12月31日美国出版的《商业周刊》发表了一组文章,讨论90年代以来,美国出现了持续8年的经济强劲增长的奇迹,他们认为这是传统经济学难以解释的。其特点是“三高”(经济增长率高、出口高、企业赢利高),和“三低”(失业率低、通胀低、财政赤字低)。这种“不伴随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状况,突破了传统的通货膨胀与失业率之间的此消彼涨的经济学平衡原理。被国际经济学界称为“新经济”现象。其结论是,“新经济”转换了传统经济的技术背景和市场规律。其三个基本特征是:
A、高科技产业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已然成为支撑美国经济发展的脊柱。由计算机与通讯的结合,把自动化生产节约的劳力密集和资本密集,带上了高效益的信息密集、智能密集方向,高科技带动了新的消费需求,这个消费需求的不断涌现和高涨。与此同时,高科技产品的功能,并不因为功能增加而价格提高,相反,价格反而不断地下降,例如从286、386、486,到今天的pentium4就是最具说服力的典型。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发达促进了知识和技术对于传统经济的渗入,尤其是互联网的高速扩张,使知识的价值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
B、由于国家立足点选定在长效的教育领域,国民素质中的创造性能力加强。在效果上,除了巩固自己的诺贝尔奖的霸主地位外,国民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导致人的就业适应能力增强,提高了就业的灵活性,当然也就是失业人数的下降。
C、美国的全球化战略,给它带来了无与伦比的广阔市场,使得出口机会大大增加和利润上涨,也使得它的进口原材料价格下降。经济学的价值规律表明,市场面积和市场广度,决定了买主增加和产品利润增值。
以上几方面导致了美国经济的10年持续增长。今天看来,这些因素不仅没有因为袭击事件而消失,反而在充实壮大,显示其勃勃生机。所以没有理由对未来全球经济过分悲观。
补充的也是最重要的理由
美国自80年代起的历届总统都号称自己是教育总统,都把科技作为国民经济增长内在的发动机。例如2000年,经过了克林顿任职8年的苦心经营,信息产业占据美国国内GDP的8%以上,对美国经济的贡献率达35%,科学技术犹如一列加速的重量级火车,带着强大的惯性,突发事件可以产生瞬间冲击但阻挡不了前进的周期性规律。只要美国的3600所大学的1400万学生和教授,以及720个国家实验室的科学家都健康地活着,对于美国经济就没有必要抱过于悲观的情绪。
从这个意义上看,这次恐怖事件中,真正受到重创的,既不是价值12亿美元的“世贸中心大楼”,也不是客户投资的数十亿美元财富,而是工作在大楼里的800家公司里一大批经济学家、顶尖的分析师、IT及金融英才,如摩根士丹利在世贸中心南楼工作有3500名雇员,占用了中心的25个楼层。据悉,大楼爆炸时,美国经济学家协会的顶级学者正在开会,目前尚不明他们的情况。其中不幸遇难的人,给美国经济造成的损失无疑是巨大的。
美国的强盛,不在于高楼大厦建筑群,而在于建造这些高楼的人,更在于这些人的头脑中已经深深扎根的创新精神,以及这种精神在今天全球经济中的散布。它不同于传统经济学的有形经济形态,它既不同于资源的物质和能量,也不同于货币的流通和交换,它是一种人文信念,是任何邪恶都不可战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