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江主席访美_邓小平访美论文

访江主席访美_邓小平访美论文

采访江主席访美话甘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甘苦论文,访美论文,采访论文,江主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天上飞”和“地上追”

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10月26日至11月3 日对美国进行了正式国事访问。这是继1985年李先念主席访美12 年以来中国国家元首首次访美。 10月14日,上海《新民晚报》的指令传到了驻美记者站,报社领导决定派我全程跟踪采访这一重大新闻事件。事后我才知道,新民晚报是唯一一家地方报纸派出自己的记者参加这次采访的。江主席此次访美首站是夏威夷,最后经洛杉矶回国,将访问威廉斯堡、华盛顿、费城、波士顿、纽约,两度飞越全美大陆,辗转七城市,奔波数万里,发表演讲三十多场,会见美国朋友难计确数,被美舆论称为“旋风”。

我作为一名随行记者,因为没有坐上专机,又需全程跟踪,除了大交通靠飞机外,东部“华盛顿——威廉斯堡——华盛顿——费城——纽约——波士顿”一线数千公里是自己驾车完成的。为了不迷路,我特地租了一辆有卫星导航设备的出租车。

11月2日下午5:30(美国西部时间),即将结束访美的江泽民主席在他下榻的洛杉矶世纪广场大酒店,亲切接见了新民晚报总编辑丁法章和晚报全体驻美工作人员。江主席听了丁法章的介绍后,有些惊讶地问我,“日程这么紧,你一个人怎么跑呢?”当丁法章向江主席汇报“您在天上飞,他在地上追”时,江主席笑了。接见结束江主席同我握手时还关切地说:“我还不知道你是这样跑了一大圈跟着采访,你辛苦了!”此时此刻,我的心情非常激动,连日来的劳累和辛苦顿时化作一缕云烟,一份身为新闻工作者的自豪与光荣感油然而生。

时机有利于晚报

这次采访,光华文媒体记者就有二三百位。我虽然在美国争取到了随行记者的名义,但事实上在采访中丝毫不具优势。首先,从国内来的记者,大都坐上了江主席的专机,没有“赶路”之虞;其次,兄弟单位人多势众,有的近二十人,有的十几人,最少的也有三人,连在美国的《侨报》、《国际日报》也派出三五人的采访小组,有的单位一个点一个人,分兵把守,竞争异常激烈;第三,最急人的是,许多重要新闻的采访,只有几家单位的份,一般记者根本无缘进现场。

客观条件就是如此。关键是要找优势,扬特色。优势有没有?有的。晚报这次最大的优势,是时间上的优势。我每到一地,行装未卸,头等大事,就是找新闻官要一份日程的详尽安排。仔细研究一遍后,发现时机非常有利于晚报,除了少数几场活动外,多数稿子悉入晚报囊中;这一发现令我大喜。特色在哪里?我觉得是两条:“快一些”与“近一些”。新闻比别人快半拍,当然是特色,但最大的特色在于晚报这次有自己的记者在现场。几百名记者都在现场,现场不会亏待谁,但如何抓现场,这就看每个人的本事了。我想,抓过程,抓细节,是晚报新闻的生命。如果我们只会给读者一些结论性、结果式的东西,读者对新闻事件是如何发生的就会一头雾水;如果我们人在现场拿不出一批“细节”,读者就会疑惑:“你们晚报的特色哪里去了?”

独家新闻必须抢

思想方法一明确,如何操作是关键。我的作法是一个字:“抢”。

10月29日下午3:30(美国东部时间), 江泽民主席与克林顿总统在中美高峰会谈后举行了联合记者招待会。白宫对进场记者采取了严格的安检措施。我的提包被警犬嗅了又嗅。下午2 时我就抢到了好位子——第三排,钱其琛副总理、曾庆红特别助理等江主席访美主要随行人员就坐在第一排。这场记者会非常精采,中美记者交叉提问,两国元首轮流作答,坦陈己见,现场气氛十分活跃。但如何把握分寸呢?我想,中美联合声明已经明确“两国建立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江泽民主席和克林顿总统在回答记者提问时,都强调“分歧不应成为两国改善关系的障碍”。这条新闻可谓“独家”;晚报在记者会结束6 个小时后就发了回去,比国内其他日报早了1天。

最紧张的抢新闻是在10月28日至31日这4天间。10月29 日高峰会谈,我清晨6点就站在白宫外的寒风里排队进场,一直到晚上11 时上海编辑部打来电话说,“行啦,压版了!”一整天我只吃了一个面包。晚报师长、同仁们打来电话叮嘱我“快吃东西,快睡觉!”他们都是好心,可我怎么睡得下呢?还有三四个小时,第二天的新闻大战又要打响,生怕眼睛一闭,新闻就溜走了。这4天我总共才睡了几个小时。10月30 日,我早晨在华盛顿,下午赶费城,晚上宿纽约。这天所有的稿子都是在晚上用手机“抢”回去的,再由留守在站内的同事根据我事先传回的背景材料,加上现场采访的“料”,整理成文传回上海。从顾毓琇家回来时,已近上海截稿时刻,我索性坐在马路上街沿用手机发稿,不少路人都在车窗里向我招手。

我写的一组“江主席访美花絮”,很多都是用眼睛观察“抢”的结果。如江主席10月31日上午为纽约证交所开市摁钮,到底是9时30 分还是9时29分55秒,我抢到了这一稍纵即逝的细节, 不少读者反映“印象深刻”。

踏破铁鞋觅细节

我们在学校读书的时候,老师总是告诫我们,新闻要写好,细节是个宝。这次报道有许多读者问我,你的报道细节比较生动,你是怎么抓到的?除了几次大场面的活动外,我同绝大多数同行一样,根本无缘进入新闻现场,所有的细节,“得来全要费功夫”。

受采访条件的限制——这在重大新闻采访中经常如此。这次我亲眼看到不少美国记者与本国保安人员发生“磨擦”的场面。记者的脚虽然动不得,但一双善于观察的眼不应被蒙上。

10月26日,江主席抵达夏威夷40分钟后,就登船来到“亚历桑那号”,悼念二战阵亡将士,向全世界表明中美携手共同抗击法西斯的历史和情谊。这样重大的新闻,限于船体狭小,只允许6位记者登船采访, 其余只能壁立彼岸,望船兴叹。前一天晚上我就逼着自己四下活动打听,收集背景细节,对悼念仪式的全过程做到心中有数,事后同上船的记者对了对,就写成了通讯《浪涛翻卷寄哀思》。

采访江主席拜访顾毓琇,事前我自己不知打了多少电话给顾老。顾老因年事已高,每通电话能掏到一二个细节就满足了。我知道顾老有个儿子在上海,马上同他取得联系,求他帮忙万一会见后采访顾老不便,请他从上海打电话从旁出力。果然,当江主席离开顾宅后,顾家就已大锁上门,闭户谢客,一家人外出吃团圆饭了。要不是事先逼自己多准备几手,当晚的采访就有可能“摆乌龙”了。

10月28日江主席在威廉斯堡参加昔日“总督府”时,几百名记者被挡在警戒线外。眼看细节又要断档,一时急得六神无主。灵机一动,我找准国内一家大新闻单位的记者争取入内采访的机会,请他“投桃报李”,为晚报“多长一只眼”。他一出来,我马上截住他,听他绘声绘色复述一番,生动的细节呼之欲出!

软些软些再软些

这次国事访问,意义重大,内容丰富,新闻报道围绕什么做文章,显得非常重要。有的新闻单位别出心裁,写了一组“文化历史之旅”、“金融商业之旅”、“科技教育之旅”的专稿,很有特色。我想,除了这些以外,晚报还是要围绕老百姓感兴趣的话题作文章,把报道写得软一些。

这次江主席访美,美方接待规格大大超出一般外交惯例。我一到华盛顿,我的大使馆朋友就提醒我注意这一点。一位美方保安人员告诉我,他们已经操练温习了好多遍,这次要求最高。果然,在江主席所到的17个州、市,处处鸣放21响礼炮,处处铺设红地毯,美国朝野礼遇有加,主流派政商两界的红人都唯恐不能单独同江主席讲上一句话,握一握手。拿美国西岸的《洛杉矶时报》来说,日发140多万份, 是全美第三大报,取材非常严格。在江主席访美的8天半中, 照片出现在头版头条位置的,竟达7次之多。如此密集的处理手法, 拿该报工作人员的话来说,“这反映了新闻的价值”。

江主席10月28日晚抵华盛顿时,美方谁出来接待一直是众记者心头的谜——华盛顿外交界近几年盛行的作法是,外国元首访美抵华府后,奥尔布赖特国务卿只在布莱尔国宾馆迎候,白宫只派一名礼宾司官员前去机场迎接。但这次江主席访美,戈尔副总统亲往机场迎接,令华府老记们跌破眼镜。当戈尔与江主席手拉手走过红地毯时,镁光大作,闪成一片,记者们生怕再失去什么。

江主席这次所到7个城市,美方从州长到礼仪官, 都使出浑身解数接待好。在华盛顿,我碰到了在美国政府礼仪部门工作了30多年的玛丽夫人,她在1979年邓小平副总理访美时参与了全程礼仪设计;这次美方为接待好江主席,又特意重新“返聘”这位中国通坐镇指挥。玛丽夫人白发苍苍,手拄拐杖,但只要一开口,大家都听她的,情景非常感人。

10月初我在一个场合碰到洛杉矶市长雷登先生时,他告诉我“江泽民先生即将访问洛杉矶,令我十分兴奋!”他还特意强调,“我会去机场迎接江先生,就象你们中国人一样。”后来当地有些报纸作出大标题“雷登变了”,原因是到洛杉矶访问的外国政要很多,但一向对国际事务很淡漠的雷登先生却很少去机场迎客送人。

江主席此次访美,对于广泛树立中国国家元首的国际新形象作出许多成功的探索。10月16日,江泽民在上海回答《时代》周刊记者所问“当晚上你想到对12亿人要负起的责任,你会不会彻夜难眠”时,江泽民坦然回答,“有时晚上我无法入睡,例如,在发生自然灾害的时候。”这次江主席访美,美国舆论直呼为“亲和力之旅”。

江泽民的亲民形象,此次在美国广获好评。10月26日,在夏威夷希卡姆国际机场,专机抵达前下着雨,不少人被雨淋湿头发和衣裤,但欢迎人群中没有人去动美军基地早已准备好的一批雨伞。江主席走近欢迎人群时,显然注意到了这一情况,他特意向大家致谢,“你们辛苦了!”这天下午他与当地华侨会晤时,开诚布公,主动谈起自己的年龄。他说,夏威夷中山人很多,以前自己当部长时,常到深圳出差,中山是必经之地,所以对广东、中山有很多接触、了解。他的话使许多侨胞感到亲切、自然。晚上他与夏威夷侨民见面时,带头唱起了在40年代就学会的《你好,夏威夷》,令不少老华侨眼眶湿润。在夏威夷州长举办的欢迎晚宴上,江主席亲下乐池,弹奏吉他,并邀请州长夫人张美智上台高歌一曲。江主席拜访顾毓琇时,美方觉得顾老所居住的高级公寓需要乘电梯,希望能改变会面地点。江主席坚持中国“尊师重教”的传统,仍决意登门拜访。登上22层高楼,江主席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早就该来看您了!”

在德雷塞尔大学替儿子江绵恒感谢当年老师的培育之恩;位高不忘旧同窗,邀上海交大读书时的老同学一起聚会;考虑到出席侨界盛大晚宴时间不能过短,特地延长在美逗留的时间;专机离开洛杉矶回国时,在滑翔的十几分钟时间里,江泽民主席座舱的小窗口,他的一双大手一直挥舞着……这一切都勾勒出江泽民主席的为人风范。

这些印象不断在脑海里反复、定格、升华,最后我写出了两篇比较软性一点的通讯《亲和力之旅》和《欢迎仪式看规格 高峰会谈话气氛》,给读者留下了较深的印象。

采访过后的思考

这次参加江泽民主席访美的全过程报道,给我自己也上了生动的一堂课。我曾经在《解放日报》评论部工作,接受了比较严格、正规的思维训练;后来又调至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新闻出版处工作,了解全局、把握重要政治报道的要求与分寸的能力得到了较多的锻炼;到新民晚报驻美记者站工作的一年多时间里,对美国社会的许多情况也有了一些了解;加上晚报领导和同事们的大力支持——这些,都为我搞好此次报道准备了基本的条件。

当然,我也在反思这次报道过程中的得与失。

——如果这次报道,晚报未能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几家主要新闻单位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晚报的优势将如何体现,竞争的格局又是何种态势呢?

——今后我们的读者通过卫星电视的实况转播,甚至通过Internet国际网络的即时传送,可以在第一时间内如我在现场一般,能够接触事件发生的过程,目睹所有的细节,到那个时候,报纸的新闻又该怎么写呢?

标签:;  

访江主席访美_邓小平访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