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现代图书出版业的特点及对我国出版业的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出版业论文,英国论文,启示论文,我国论文,图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3年岁末,在新闻出版总署的组织下,笔者有幸参加了赴英编辑出版和版权业务高级研修班,深入英国的出版社和英国的大学实地考察了英国出版业的历史和现状,结合中国的出版现状进行思考和比较分析,很有启发,感觉英国出版业在全球化出版、出版集团化与小型出版社专业特色化、注重市场营销、政府对出版业的支持等方面都有值得我们借鉴之处。
随着世界范围内知识经济的到来、文化的变革和科技的进步,随着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广泛运用,网络对人类感知活动的延伸,近年来,英国图书出版业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出版业呈现出了全球化、国际化、集团化和特色出版并立、网络化、注重市场营销、应用新技术的发展趋势,对于正在实施出版产业结构调整的中国出版业有非常好的借鉴作用。
一、站在全球化的角度经营出版
出版业国际化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必然趋势。全球化使世界变得越来越小,随着因特网的普及,整个计算机网络已经逐步将世界各地互联成一个名副其实的“地球村”,全球化正由概念逐步变为现实。英国借助英语强势语言的地位,“出版无国界”已成为英国大多数出版公司的共识。
1.从选题策划开始,立意国际出版
英国人口仅有5900万人,是中国人口的1/13,土地面积只有24万平方公里,约是中国土地的1/30,相对而言,英国的国内图书市场很小。但是由于英语已成为全球性商业和科技语言,每年全世界出版的图书中有1/4是英文图书,并且随着世界经济、科技的进一步发展,英文图书需求量还在扩大。英国作为拥有悠久出版历史并以使用英语语言为主体的国家,在英文图书出版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英国有良好的文化教育传统,加之基本沿用了英国教育系统的英联邦成员,从而使英国的图书拥有良好的市场。基于以上原因,英国的出版公司在选题策划时就立足国际市场,不局限于英国国内的狭小市场范围。
2.政府支持图书版权输出,鼓励图书出口
据有关资料统计,1997年英国教育类图书出口销售额为2.59亿英镑,教育类图书销售总量为4.65亿英镑,图书出口占了英国教育图书销售额的56%。1998年英国出版图书约10万种,其中39%的图书销往西欧、澳大利亚、新西兰、非洲和东南亚国家。英国政府有专门的英国文化委员会,十分支持英国出版业的图书出口和版权输出,英国文化委员会每年都有一笔上百万英镑的图书推广费,鼓励与资助英国出版公司在海外举办和参加各种图书展览。此外,英国海外贸易局每年也向一些英国出版公司提供几十万英镑的图书出口补贴。
3.出版公司定位于国际出版,自主向海外扩张
英国出版公司为了在海外英语书刊市场中占有一定的份额,采取了各种手段参与竞争。如牛津大学出版社(Oxford University Press)为了进军美国图书市场和以使用美式英语为主的南美市场,在美国设立了牛津大学纽约分部,出版以美式英语为主的图书。麦克米兰(Macmillan)出版公司为了开拓海外ELT(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英语语言教学)图书市场,收购了海涅曼(Heinemann)ELT图书部,专门根据西欧某些国家国内英语教学需要编写和出版ELT图书。如麦克米兰出版公司根据西班牙中学课程大纲编写ELT图书,供西班牙中学生学习英语使用。世界著名的D·K出版公司(Dorling Kingdersley,多林·肯德斯利)从1974年成立起,就树立了为国际市场出版图书的出版理念,将出版主要定位于国际市场。D·K出版公司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先后在美国、法国、德国和澳洲成立了分公司。为开拓中国的图书市场,D·K出版公司在中国北京设立了办事机构,主要加强与中国出版社进行版权贸易和合作出版。D·K出版公司针对不同国家需要,专门设立有汉语、韩国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等十多个不同语种的销售部。
在英国,所有出版集团公司和大型独立出版社都设有ELT图书出版部。如皮尔森出版集团(Pearson)、剑桥大学出版社、牛津大学出版社和麦克米兰等。英国出版公司还通过收购或兼并国外出版公司的方式打入国际图书市场。例如,英国里德·艾尔斯维尔(Leed Elsevier)出版公司是1993年1月由英国里德公司和荷兰艾尔斯维尔公司合并组成的公司。里德国际公司除在英国拥有一些子公司外,还拥有美国的R·R·鲍克公司和德国的R·C·绍尔出版公司。英国皮尔森出版集团是1998年北美排名第一的大型出版集团公司,它拥有美国的新美国文库公司、艾迪生韦斯利公司。
二、出版业集团化和小型出版公司专业特色化
1.出版业集团化是为了竞争和优势互补的需要
随着出版业务和市场的扩张,大型的集团化规模经营是当代出版业发展的总趋势。在英国,由于出版自由,任何人或组织都可以办出版社,因而竞争十分激烈,风险也很大。为了立于不败之地,出版公司需要强大的物力、财力和人力资源作为后盾,以壮大自己的实力,于是大型出版集团应运而生,企业并购的频率越来越快。
兼并和收购并不完全是“大鱼吃小鱼”的吞并,出版业集团化不是一种形式上的行政捏合,而是为了竞争的需要,使合并双方共同承担市场风险,优势互补,共享市场份额,实现双赢。例如,哈德(Hodder)出版公司拥有海外销售学术图书的市场和高水平的学术图书编辑队伍,但缺乏开拓更为广泛的国际学术图书市场的资金,而霍德兰(Headline)出版公司却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但苦于没有海外学术图书市场。为了优势互补,共同开发国际学术图书市场,两个出版公司通过兼并组成了哈德·霍德兰(Hodder Headline)出版集团。再如,2000年3月,英国最大的国际出版集团皮尔森出版集团花费3亿英镑收购D·K出版公司。由于D·K公司过分高估市场需求,投资出版1300万册《星球大战》一书,但实际销售数却仅仅300万册,从而导致了该公司从1999年9月以来的巨额亏损。为了使公司正常生存下去,D·K不得不寻求与皮尔森出版集团合作。通过兼并,D·K可以有更多资金投入扩大仓库、投资发展网络技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也保持了D·K的出书特色和出版方向。皮尔森集团通过此次兼并,在国际英语和外国语出版市场上组成了集出版小说、非小说类图书以及配图工具书为一体的出版巨头。此兼并、收购消息公布后,皮尔森股票和D·K的股票也得到大幅度攀升。
收购和兼并,也不完全意味着要剥夺被兼并方相对独立的经营权。如里德·艾尔斯维尔兼并了海涅曼教育出版社后,并未对海涅曼进行大的人事改组和经营管理上的严格控制,海涅曼在人事安排和企业内部管理上仍然有相对较大的独立性。
英国目前有四大出版集团公司:皮尔森、哈勃·考林斯(Harper & Collins)、里德·艾尔斯维尔和麦克米兰。这些出版集团公司是以资产为纽带,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兼并、联合组成大的出版集团(20年前,英国有35家教育出版社,到现在只剩下14家,其中大部分是出版集团公司)。在英国,无论是皮尔森还是麦克米兰,没有一家出版集团公司仅限于英国或只限于图书市场,而是跨地区、跨行业、跨国的联合集团公司,其实力与经济效益是不可低估的。例如,1999年英国图书出版品种达11万种,但50家出版集团和大型独立出版社占了英国全国图书销售额的50%。大型出版集团对出版市场占有率也越来越高。
2.小型出版公司的专业特色化
国际出版业的发展历史证明,任何大的出版集团都不可能垄断任何国家的出版市场。英国出版集团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扩大规模容易,但把握规模是很难的。在英国大约有50%的出版社是小型出版社,这一特点与中国的中小型出版社现状有些类似,这些出版社只定位于出版某一类图书,出精品,突出特色,其出版机制非常灵活。例如,牛津狮子出版社(Oxford Lion Publishing)就只出版基督教方面的图书。网上销售的出现,为英国小型出版社提供了网上图书营销的新思路。小型出版社的活动空间依然很大,无需都扩大规模。如果出版社能走出一条有特色的出版之路,及时把握时代前进的步伐,与时俱进,走品牌特色之路,依然会拥有一定的市场空间。
三、现代信息技术对出版业管理和市场营销的重大影响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在各行各业中的广泛应用,对出版业的影响也是空前的。
1.出版业管理的网络化
在英国,图书质量好,差错率低,利润高,出版周期短,其中一个关键的原因就在于现代计算机技术在出版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计算机和信息网络技术已广泛运用于出版管理、编辑、生产和营销等各个方面。出版社从选题申报、出版进度、成本核算到发货途径、回款情况等都编成网络系统,一目了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实现了出版全系统的动态管理。
2.连锁经营和网络出版、网络营销
在英国,零售市场的集中使图书出版越来越商业化,全英国的书店都被W.H.Smith等几家连锁企业垄断,这使得图书出版越来越商业化。许多学术方面的书刊由于印数少而无法出版,但是网络的兴起和网络出版的出现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可能性。网上出版(Online Publishing)把作者一出版社一读者的传统模式改变成作者一读者的模式。作家在国际互联网上将会打破出版商对图书这一领域的垄断,这对传统出版社的存在价值提出了挑战。网络出版可以把国际上最新研究成果迅速通过互联网络传送给读者。由于网络出版是无纸印刷,这样可以大大降低出版成本。另外,一般科研人员和学者都会使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直接在网上阅读有关专业文章。据1998年的统计,在英国互联网上单与医学相关的期刊就有2680种。网上浏览《英国医学杂志》的人数在1998年就已达到1070万,而其中70%是英国以外的读者。
网络推销将成为英国书业未来营销的重要手段。在英国,图书销售的电子化带来的一个有趣现象是旧版图书的得宠。网上书店不像传统书店那样只提供它们库房里的备货书目,而是尽可能地让读者查询并买到在一般书店里根本看不到的书。因此,随着按需印刷(Print in demand)的出现,那种因为无法大量印刷而不能出版图书的时代即将过去。按需印刷会降低印刷成本,使得书店可以在三四分钟之内印出所需的图书,从而大大改变传统的营销概念。
3.注重图书及其附属产品市场的全方位开发
英国对图书市场的开发,注重不同层次的读者群体,一般会装本,当硬皮本销售高峰期开始下降时,适时推出平装书,当平装书的销售高峰期下降时,及时精心修订,推出修订本冲击市场,在推出图书的同时,会同时推出与书有关的附属产品(包括玩具和电子图书等)。
当前,我国正在进行出版产业结构调整和出版业集团化建设,英国图书出版业在市场营销、集团化过程中的成熟案例和注重出版的全球化、国际化、网络化等方面的经验都值得中国出版业借鉴和学习。
按照市场规律,先期推出硬皮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