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需求的新特点与新变化——来自东北贫困县23个村的调研报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调研报告论文,新变化论文,贫困县论文,农村金融论文,需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农村金融的重视和投入的加大,农村金融环境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但关于这几年农村金融发生的变化、农民已经获得的金融服务以及农民期望获得的金融服务,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为此,由中央国家机关团工委主办、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承办的百村调研活动第十三团选取了吉林省通榆县的边昭镇、开通镇和向海乡3个乡镇的23个村开展了农村金融调研,期望从一个代表性区域了解东北地区贫困县的农村金融改善情况。
本次调研的基本背景
通榆县为国定贫困县。全县面积8496平方公里,辖1个经济开发区,8个镇、8个乡、6个国营畜牧(林)场,172个行政村,人口36.4万。截至2010年末,全县GDP实现71.2亿元,第一、二、三产业比重为33∶32∶35。通榆人均占有耕地、草原、林地、芦苇面积均居吉林省首位,盛产葵花籽、打瓜、蓖麻、杂粮杂豆、草原红牛、向海鱼等产品。
调研采取问卷调查与个案访谈相结合的工作方法,设计了包含33个问题的农村金融调查问卷,问卷突出了农村金融的变化、农民得到的金融服务和农民希望得到的金融服务三块内容,累计获得109份有效问卷。同时,还对部分农户进行了深入的个案访谈,以便了解其具体需求。
整体来看,当地居民以传统的种养和打工为主,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种植业(54.1%)、养殖业(11.9%)和外出打工(9.2%),算上同时种植和养殖(5.5%)的农户,传统种养殖业收入来源的农户比例达到了71.5%,是典型意义上的农业县。在农民家庭年收入方面,5000元以下的占15.6%,年收入5000元~20000元的占45%,20000元~50000元的占36.7%,10万以上的占比不到1%。
简单来说,农村金融服务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支付结算、取现等基础金融服务,第二类是贷款融资等普通服务,第三类是通过投资、购买理财产品等实现保值增值的较为高级的金融服务。相应的,农村金融变化也可以结合上述分类进行分解:一是农户获得的基础服务情况,如当地是否增设或撤并金融机构、农户是否增设结算账户;二是农民贷款情况,如是否获得融资服务(贷款),利率如何、对比前些年是否更容易;三是农民投资行为情况,如是否接受现代金融产品、是否进行投资行为等。此外,调查组还调查了民间金融情况,主要是借贷利率情况。
(一)基础金融服务
从当地金融部门了解到,2008年至今当地一共撤并2个网点(均为信用社网点,一个为什花道乡,一个为新兴镇)。撤点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部分乡镇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网点一直处于亏损状态。但同时,在通榆县城也新增了政府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隆鑫小额贷款担保公司等新兴金融机构。此外,部分金融机构增加了新的服务方式,如农业银行开办了流动金融服务、增设转账电话等电子机具为部分乡镇农户提供金融服务。过去三年,有45.9%的农户新设立了结算账户(如存折或者银行卡),拥有银行卡的农户达到72.5%,79.8%的国家补贴是通过银行或者信用社的存折发放的。整体而言,过去三年,金融机构在当地有扩张也有收缩,但整体处于改善的状态,大部分农民开始享受到现代化的基础金融服务。其中,应当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认识金融机构撤点情况,即如何提供低成本的基础金融服务,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农户贷款情况
据调查,过去三年有59.6%的农户表示曾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过贷款。这个比例非常高,对此有几个解释:第一是问卷可能略为高估了这一比例。从调查组走访的农户来看,给人的直观感受是贷款难问题仍旧困扰广大农户,农户中也有不少从农信社、农行等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贷款的,但直觉上占比没有这么高。第二是问题的时间跨度比较长。该问题跨度三年,某些农户可能在较早的时候获得过贷款。如调查中的贫困户齐德反映贷款很难,但他也曾从信用社获得过贷款。此外,即便获得了贷款,在获得贷款的过程中是否有额外负担等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这反映了获得贷款的难易程度,对此,后文有相关数据统计。在贷款利率问题上,表示“贷款利率比以前还要高”的农户占比达到53.2%,只有10.1%的受访农户表示贷款利率要低一些,也有22%的农户表示变化不大。在“觉得获得贷款比以前更难还是更容易”的问题上,仅16.5%的人表示更容易,53.2%的农户表示难度更大了,如农户齐德现在再想从信用社获得贷款已基本不可能。
从供给的角度来说,从2008年到2011年6月,通榆县全县农户贷款余额从3.91亿元增长到8.42亿元,增长116%,但农户贷款户数仅从6.16万户增长到6.54万户,增长率仅为6%。以占农户贷款供给90%的农信社为例,过去三年半农信社农户贷款余额增长了96%,但户数增长不超过1%。这说明新增贷款主要用于老客户(据了解,当地信用社借新还旧的情况十分普遍),而大量新客户被排除在贷款之外,这部分程度上可以解释当地农户贷款难的问题。
图1:通榆县主营收入来源与收入构成
(三)农民的投资行为
过去三年,有17.4%的农户进行了投资活动(如买基金、股票、保险等),其中12.8%属于过去未买过而近三年开始加入投资队伍的,仅4.6%为以前就曾买过,只是近三年买得更多了。不过,仍有70.6%的农户至今未进行过任何形式的投资,如果算上空白部分的11.9%,这一比例高达82.6%。这反映了两个情况:一方面,随着农户近几年收入水平的提升和金融意识的提高,部分农户开始参与投资。可以预计,未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比例还将进一步上升。另一方面,大部分农户仍未涉足投资,这涉及金融意识、收入水平,以及金融机构的理财产品供给问题。实际上,在近些年的持续通胀压力下,广大农民并没有投资的意识和工具,他们经常抱怨种子化肥和生活资料价格上涨过快,却很少有可以保值增值的渠道。与城市居民娴熟的不动产投资、贵金属投资、证券投资等投资行为相比,广大农民只能被动忍受货币贬值。一般来讲,当通胀来临时,以农民为代表的底层国民是最大的受害者。如果算一笔粗略的账,2009年全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为26万亿,其中定期存款16万亿,活期存款10万亿。以城市人均收入是农民人均收入3.3倍粗略估计,农民储蓄存款为6万亿,其中定期3.7万亿,活期2.3亿。按照当前的通胀水平(以5%估算)和利率水平(一年期存款利率3.5%,活期利率0.5%)差额估算,全国农民每年损失约1590亿元。当然,我们欣喜地看到国家正在往这方面努力,诸如给农民发放农资综合补贴等措施,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民对通胀的抵御能力。
(四)民间借贷情况
调查组在个案调研中,了解到当地民间借贷(当地称为“抬钱”)利率多为24%(月息两分),目前也出现了30%乃至36%的情况。从时间分布来说,近两三年,尤其是今年以来,民间借贷利率明显上升。调研中据农户反映,2008年、2009年借贷利率多在18%左右,2010-2011年初大约为24%,目前进一步上升,开始出现30%甚至更高的个案。从问卷调查来看,只有5.5%的人表示周围民间借贷利率为12%,22.9%的人反映为18%,不到4%(3.7%)的人反映为21%(含18%~24%),55%的人反映为24%,不到2%(1.8%)的人反映为30%甚至更高,加权民间利率达到21.8%。
从全国的大背景来看,由于中央银行紧缩性货币政策,全国信贷规模均趋紧张,这客观上滋生了资金保大弃小、保城弃乡、保工弃农的现象,推动今年以来当地民间利率不断上扬。从微观角度来说,不少借高利贷的农户每年的收入仅能维持生活和偿还利息。如我们调研中的农户齐德借了3万元高利贷,一半利率月息一分五,一半利率月息两分,加权年化利率为21%,每年仅利息要偿还6300元,而其收入项每年仅为25463元,占比24.7%,如算上偿还信用社贷款利息则为28.8%,扣除各类开支,年结余仅3255元(如偿还本金则为负),基本没有扩大再生产的资金。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简单看出近几年农村金融的变化:第一,基础金融服务得到改善。过去几年,当地金融机构撤并现象仍存在,但同时也有一些新的金融机构和新的服务方式涌现。广大农户开始使用银行卡等现代金融支付结算工具,现代金融服务开始深入农民当中。第二,农户贷款难问题依然是农村金融问题的一个难点。这突出表现为贷款可获得性降低、贷款实际利率的提升,民间借贷利率呈现进一步上扬态势。第三,农户的现代金融意识有所提高,部分富裕农户开始涉足简单的投资活动。总体来说,近几年当地农村金融服务有结构性的改善,但重点难点问题仍旧突出。与广大农民的金融需求相比,金融机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农民资金需求和现有农户贷款的特征与局限
(一)资金需求与供给特征
在借贷需求方面,67%的农户表示有借贷需求,额度从5000到10万不等。其中3万元以下的资金需求累计占86.3%。
在“你以往缺钱的时候都从哪里借钱(或贷款)”这个问题上,回答中受访农户中有63.3%从亲戚朋友处借钱,29.4%的受访者通过民间借贷,41.3%从正规农村金融机构贷款,其中24.8%的通过信用社贷款,从农行贷款的占9.2%,从邮储银行贷款的占7.3%。一般来说,农户融资渠道是多元的,在分布上按照利率从低到高分别是:大多首先向熟人借款,其次求助于信用社等正规金融机构,实在没有办法才求助于民间借贷。而且当一种融资渠道不足时,他们通常会选择不同的融资方式,比如亲戚借一些,银行贷一些,民间抬一些。如果我们将融资方式叠加,则问卷累计有146笔借贷关系,其中亲戚朋友借款占47.3%,民间借贷占21.9%,正规金融机构为30.9%(其中信用社贷款占18.5%,农行贷款占6.8%,邮储贷款占5.6%)。
在对贷款利率的承受程度方面,33.9%的农户表示能承受年化6%的利率,33%的表示可以承受12%的利率,31.2%的表示可以承受15%,还有少数表示可以承受20%以上,加权利率为年化11.9%。实际上,农户对利率的承受能力是较高的,调查组了解到,当地信用社的借贷利率在15%左右(月息一分三,年化15.6%)。同时,当地民间利率在24%左右,二者相差大约10个百分点左右,部分信贷人员很容易从中进行套利。在“除利息以外,你贷款1万块钱需要额外给多少钱”这个问题上,调查组共取得了12个数据,其中最少的80,最多的500,中数为200,平均值245元。以此推断,当地农户贷款利率额外负担成本在2%~2.5%之间。
(二)借款用途与借款期限
在贷款用途方面,73.4%的农户表示借款主要用于购买种子、化肥、种苗等农业投入,这也是当地农户的主要借款用途,与当地的经济特征相适应。其次是盖房子(23.9%)、教育支出(21.1%)、给家人看病(17.4%)、购买农用机械(14.7%)、从事非农业生产经营(12.8%)。一般来讲,金融机构大多将贷款贷给具有盈利性产出的生产经营活动。但是实际上农民的贷款用途是很难进行监控的。不过从本项调查中还是可以看出,生产性支出是主要用途。而其后的盖房、教育、看病等非生产性用途的资金,应当是通过民间借贷予以满足的。
在借款期限上,一年以内(含)占86.8%,如果我们进行近似加权处理,能得到一年以内农户贷款的平均贷款期限为7.9个月(在调查组的一个访谈个案中,贷户的贷款期限为8个月)。这说明大多数农户贷款都是年内借贷年内归还的,这也是农户贷款的一个典型特征,即所谓“春贷秋还冬不贷”。但是,对于部分生产周期较长的,这样的期限安排可能就需要作出一定的调整。
(三)贷款担保与便利程度
当地的贷款担保方式主要为个人担保(31.5%)、多户联保(28.7%),其次是土地承包权抵押(15.7%)、房产抵押(16.7%)。一般来说,农村房产是不能抵押的,这里主要是乡镇居民的房产抵押。值得关注的是,在多户联保这种方式上,25%的农户表示愿意参与并使用这种担保方式,这与之前28.7%的农户使用联保方式比较接近,而75%的农户不愿意。孟加拉格莱珉银行的尤努斯教授创新地提出了五户联保的方式,解决了担保难的问题。但在中国,据一些农村金融机构反映,联保贷款的不良占比高于一般担保贷款,主要原因在于当一户不归还贷款时,其余几户也经常不归还贷款,以免承担高于自己贷款部分的其他人的贷款。
不过,81.7%的农户反映,从金融机构获得正规贷款不方便,主要原因在于审批效率不高(36.7%的农户遇到过这样的问题)、无法提供有效担保(22.9%)、利率过高(21.1%)、没有关系(16.5%)、需要请客送礼给回扣(44%)等。贷款便利程度本质上是资金稀缺的另外一种反映形式。在农村金融市场需求大大高于供给时,包括前述的回扣等在内的各种形式都会增加贷款者成本。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简单得到农民的贷款需求特征和已经获得贷款服务情况:第一,大约2/3的农户有贷款需求,其中80%在3万元以下,主要用于农业生产,贷款期限多在一年以内,加权期限为7.9个月。这说明农户贷款需求大,额度不高,期限不长。第二,正规金融机构可以满足大约40%的农户金融需求,但超过80%的农户对正规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服务不满意。其原因主要集中在审批效率低、附加成本高、利率高和无法提供有效担保等方面。第三,由于农村信贷市场资金稀缺,管制利率与民间利率的巨大差额使得农户额外成本(回扣)在2%~2.5%左右。整体来看,农户已经获得的金融服务尤其是贷款服务与农户的实际贷款需求之间仍旧存在较大差距。
当前农民潜在金融需求分析
(一)基础金融服务
对于足不出村就能进行转账和查询存款、且安全性很有保障的转账电话,有74.3%的农民表示愿意使用,这为我们跳出传统的通过设立物理网点为农户提供金融服务的思维提供了依据。在ATM机使用方面,24.8%的农民表示会使用,54.1%的农户不会使用,还有18.3%的农民没见过这样的机器。同样,在手机银行方面,仅有10.1%的农民会使用,57.8%的农民不会使用,还有24.8%的农民根本不知道手机有这方面的功能。整体而言,农户对一些新型的支付结算工具有使用意愿,但也需要一定的教育引导和适应过程。结合前述“农村金融变化”一节农村信用社撤销物理网点的实际,建议可以通过电子化服务方式提供低成本和现代化的金融服务。
(二)贷款服务
调查组通过一个开放性问题搜集了农户的意见。其中意见比较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提高贷款额度,充分满足生产生活需求;二是拉长贷款期限,很多农民都表示希望能够在春耕时及时获得贷款进行农业生产,且贷款期限能够与生产的现金流相匹配;三是降低贷款利率,最好降低到12%以内;四是提高贷款审批效率,减少不必要的手续,让贷款获取得更便捷;五是改善担保方式,如有的农户反映联保不方便,或者难以提供抵押担保等。
(三)其他金融服务
在“你觉得银行等金融机构是否应该研发一些适合你的金融理财产品”这个问题上,受访农户中34.9%表示应该,并表示有余钱的话即愿意进行投资;48.6%的农户表示暂时不需要,算上16.5%的空白选择,一共为65.1%。与前述“过去三年17.4%的农户进行了投资活动(如买基金、股票、保险等)”相比,未来有此类需求的农户人数在不断增长,金融机构也应当针对这种需求态势进行相关产品的研发。
进一步改善和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的建议
(一)微观层面:短期视角
1、大力改善农村金融支付环境建设。摒弃以往铺设高昂物理网点的老路,改为大量投放电子化机具,构建多层次的以电子服务渠道为核心的新型农村支付结算网络。一方面,包括转账电话在内的电子机具成本很低,可以高效率、大面积地进行规模投放。另一方面,在转账电话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卡媒介实现小额取现等功能,满足农民现金支付的结算习惯。同时,通过电视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满足不同类型农户的需求,以低成本实现农村金融服务在广袤农村地区的财务可持续。
2、通过多种手段缓解农民贷款难问题。一是改善担保问题。通过扩大抵押品范围(如重庆试行三权抵押,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和宅基地使用权盘活)、政府参与出资成立小额担保公司等方式,解决农民担保难问题。二是大力发展农民经济组织,通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强农民市场议价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同时,充分发挥政府、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的合力。一方面,由政府和政策性金融先期介入,适当降低回报率要求,对部分暂不可商业持续的农户加大服务力度。另一方面,当农户自身发展达到可持续发展水平、适合商业性金融介入时,以及本身便具有商业可持续性的农户,由商业性金融机构加大支持力度。三是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微型贷款组织。通过鼓励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民间非政府组织的小额信贷项目等,多渠道增加金融供给,提高农户的贷款可获得性。
3、不断研发适合农民需求的金融产品。在当前通胀率高企的情况下,国家可考虑对广大农户的小额存款利益予以补贴。金融机构也要发挥重要作用:一方面,要加强对农民的金融教育,通过“送金融知识下乡”、媒体宣传、银行引导、向农民示范等多种方式,增强农民对金融机具的掌握能力,提升其现代金融意识。另一方面,要研发针对农户的金融产品。对于广大普通农户,可以设计以增强对抗通胀能力为核心的小额保值储蓄产品,增强包括农民在内的底层国民的抗通胀能力。对于部分富裕农户,可以有针对性地研发相关理财产品。
4、构建金融普惠服务基金。本着“以城补乡、以强持弱”的理念,设立全国性的金融普惠基金,运作资金主要来自境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利润的一定比例,并用于补贴和支持农村地区尤其是欠发达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网点增设、开展小额农户信贷及布设金融电子化机具等,引导金融资源更多投向农村地区,提升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和水平,促进城乡金融和区域金融平衡、协调发展。
(二)宏观层面:长期视角
农村金融问题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手段,农村金融的改善,能促进农业与农村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反过来说,“三农”的进一步发展,也将改善农村金融的外部环境。从宏观层面(长期)来说,经济发展与金融改革是推动农村金融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动力。
1、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推动工业化、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大量吸纳和转移农业人口,是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作为拥有丰富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县域,在承载制造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如河南省确定的180个产业集聚区,其中118个落户在县域。鼓励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既能就近提高农产品的加工程度,提升农户在产业链中的地位,也能够在产业链周围产生一大批从事非农业生产的新型农民。此外,随着劳动力的不断转移,农村土地集约化利用程度将会不断提高,进一步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农村金融提供一个更好的外部环境。
2、稳步推进金融改革。主要是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在当前政府管制利率形成的丰厚息差收入的情况下,金融机构的主要精力都在城市业务和大型项目,对于农村金融、中小企业则缺乏足够的热情。当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直接融资市场不断发展时,息差收入的减少必定会促使金融机构沿着相对而言的高息差方向去寻找中小型客户。当前,随着城市业务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现在很多银行将目光放到县域,如工行提出三年内在县域增设3000网点、中行和建行各提出增设400家和200家村镇银行重返县域,在一定程度上激活了县域金融市场,也必定会对农村金融服务的改善起到一定的作用。
注释:
①这23个村分别为:八冷昭、大房、大官、东哈、西哈、富国、哈拉毛头、和平、后四家子、金星、柳树营子、龙井,前大房、四井子、天宝、铁西、佟家店、五井子、西宝龙岱、西战、新胜、兴隆、腰围子。
②以6.7亿农民计,人均8955元。2009年全国居民人均储蓄存款2万元。6万亿实际上高估了2009年的农户储蓄,但是考虑到近两年农户的收入增长,应当可以大致反映基本情况。
③对于一个生产周期,我们以9个月来估算,一般农户都是年初贷款年末还款。
标签:金融论文; 农民论文; 农村金融论文; 金融机构论文; 三农论文; 贫困问题论文; 金融服务论文; 利率论文; 农村信用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