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国际化的顶层设计与提升策略_储备货币论文

人民币国际化的顶层设计与提升策略_储备货币论文

人民币国际化的顶层设计与推进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民币论文,策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12年11月中旬,在北京举行的国际金融论坛(IFF)2012全球年会的专题会议与学术峰会上,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就人民币国际化的顶层设计与推进策略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①。

一、人民币国际化目标与模式

1.人民币国际化的目标

人民币国际化问题是中国经济金融体制改革中的一个战略问题。人民币国际化的提法从何而来?中国政府在二十年前就曾提出,要使人民币发展成为可兑换货币,中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最终目标是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在2008年的G20会议上,中国领导人针对国际货币体系改革问题,提出国际货币体系要多元化。有些人就此推断多元化不但有美元、欧元,可能也有人民币,国内外学者由此开始研究人民币国际化问题。

如果对人民币国际化进行顶层设计,首先要将目标搞清楚:人民币国际化要达到什么程度,是结算货币、投资货币,还是最终成为货币国际化的最高层次——储备货币。人民币国际化的目标当然是最高层次,人民币在国际储备货币中所占的份额至少应在10%左右。这与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大体相等,只有这样才算是人民币实现了国际化,否则只能说是人民币仅仅是走出国门而已。

这里还需要探讨一个问题,即人民币国际化的最终目标是什么?人民币要成为全球的储备货币,这一点非常清楚。有些人认为中国要做的就是静待时机,其实静待时机可能需要很长时间,因为自由贸易结构的原因,而且贸易还是以美元计价的。

人民币区域化比人民币国际化更具有现实性,毕竟人民币在区域的交易和贸易中已经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中国和邻国尤其是与东盟国家之间有自由贸易区,而且东盟10+3也正在进行自由贸易的谈判。因此,在这些市场中,各国愿意在贸易或金融交易时以人民币计价,愿意持有以人民币计价的储备。有些人可能会有疑问,前提是要求金融市场进一步放开和放松监管。但是与人民币国际化相比,人民币区域化对市场放开和放松监管的要求并不是很高。

2.人民币国际化的模式

从国际经验来看,在货币国际化的过程中,通常有两种比较典型的模式。一是贸易结算加上离岸市场的模式,这是日元国际化采用的模式;二是美国与欧洲一些国家采用的货币国际化模式,就是资本输出加上跨国企业的模式。这两种模式使得他们的货币都走向了国际化。如果进一步分析比较,就会发现日本模式是不成功的。尽管日元国际化已经几十年了,日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比重无足轻重。从国际货币的最高层次储备货币来看,2009年日元在全部国际储备货币中的份额仅为3%,而英镑为4.3%,欧元为27%和美元为62%。从国际货币的其他职能,例如作为经济和金融交易中的计价结算货币来看,日元也要远逊色于美元、欧元乃至英镑,日元国际化显然是无所建树。

显然,美国和欧洲国家采用的资本输出加跨国企业的方法,使其货币成功地走向了国际化。中国在人民币国际化的模式选择方面,可能既不是日本模式,也不是欧美模式,应该是吸取两种模式优势的综合模式。在人民币国际化的初期或者前期,以贸易结算加离岸市场为核心,但是也不排除资本输出和跨国企业。在打好基础的情况下,可以采用资本输出加跨国企业为主,当然贸易结算仍然需要推进。

二、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

1.两个“三步走”的路径安排

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选择,可从两个层面分三个步骤来安排,即两个“三步走”。

从地域扩张的层面来看,应坚持人民币周边化、人民币区域化、人民币国际化的取向。其逻辑顺序为,先人民币周边化,推进人民币在港、澳、台三地及越南等周边国家的流通;再人民币区域化,不断提升人民币在其他亚洲国家的地位,使之逐步成为区域性主导货币;最后逐步使人民币实现国际化。

从货币职能的层面来看,坚持人民币结算货币、人民币投资货币、人民币储备货币的取向。其逻辑顺序为,先人民币结算货币,逐步增加人民币在全球国际贸易结算中的份额;再人民币投资货币,使人民币逐步成为主要国际金融市场上的主要投资币种;最后逐步使人民币成为储备货币。

“三步走”只是一种理论上的步骤,在实际过程中,每一个步骤都是一个错综复杂且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且,每个步骤也不一定拘泥于按照这种既定的顺序,要根据情况来调整。显然,现在人民币国际化已经是按照“三步走”进行的。例如在地域方面,人民币已经实现了周边化,并且在区域范围内的影响不断扩大。下一步,必定是走向全球化的趋势。从货币职能来看,现在推进人民币贸易结算实际上就是在发挥人民币结算货币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也不排除发挥投资货币和储备货币的作用。近年来中国与20多个经济体达成货币互换协议,其中一些国家如白俄罗斯等,将人民币作为其储备货币。实际上人民币现在已开始承担储备货币的作用。显然,从人民币国际化的实践来看,基本上还是两个“三步走”的取向。当然人民币国际化,不仅需要积极推进、精心操作,而且更需要关注和防范这一进程中的各种风险。

人民币国际化的顺序问题如顺序、路径的安排;当前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是否仍需在资本项目不可兑换的框架下进行;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出现的风险问题如何来解决,这一系列问题都应包括在顶层设计方案里,需要总体规划。

2.路径安排呈发散性变化

从货币职能的层面来看,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可从三个方面同时推动,呈现出一种发散性的变化。

第一,交易方面。中国国际贸易中将近10%用人民币交易,人民币已作为交易的媒介,这是从实体贸易结算而言。目前金融交易结算用人民币比较少,除香港发行人民币金融产品,一些金融交易通过人民币进行。但是,相比贸易来说,这是远远不够的。真正的货币国际化,应更多地通过金融方面的交易,只有这样才会在交易媒介方面得到一个大的提升。

第二,计价方面。2012年11月29日,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收购伦敦金属交易所(LME),获得对其的控制权。此举试图将大宗商品发展成以人民币计价的一种产品。

第三,财富储值方面。有很多国家的央行已与中国人民银行进行了货币互换,已用人民币作为其外汇储备的组成部分。私人部门更是这样,在香港有很多人存储人民币作为主要的储值工具。

从货币职能的这三方面来看,人民币国际化的每个步骤实际上并不拘泥一定的顺序,可根据具体情况来调整,也可能同时展开。

三、人民币国际化的条件

1.重视两个重要条件

金融改革和资本项目可兑换是人民币国际化的两个重要条件。对于这两个方面,需要特别谨慎。

从金融改革来看。人民币国际化确实有赖于国内金融改革,特别是利率市场化。但是利率市场化也有风险,因此必须在推动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加强金融监管,避免因为利率市场化而产生过度竞争和过度冒险,导致系统性的金融风险。

从资本项目可兑换来看。应更加谨慎,中国不可能在很短的时间里完全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但可以选择性地推动。比如现在可以允许直接投资更多的自由化,证券投资选择性的自由化,而银行贷款的自由化需要保持更加谨慎的态度。

2.不能脱离中国国情

国际上对人民币国际化总是强调资本项目可兑换,其实这个问题的提出就错了。如果观察一下美元、马克、英镑、日元等国际货币,它们在实现国际化的时候,资本项目并没有完全放开。当时的条件与现在不太一样,资本流动的量比较小。但是即便条件不一样,美元没有实现资本项目,就已经国际化了。美元国际化最大的推动力是马歇尔计划,后来大量发行美元,形成欧洲美元市场、亚洲美元市场。人民币国际化不能脱离中国国情,人民币国际化必须走中国特色的道路,中国国情主要表现为中国金融市场发展尚不成熟,资本市场的制度缺陷和功能不完善问题依然存在。人民币国际化可以在资本项目有限放开、人民币有限可兑换的情况下实现。人民币国际化主要以经济发展的实力为基础,海外投资、贷款、贸易、结算活动增加,人民币就会自然而然地走向世界。

3.双轨并行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有人认为,中国应先实现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之后,才比较容易促进人民币境外的国际化。实际上现在走的路是双轨并行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并非单一地由国内到国外,或者国外到国内。

人民币国际化可通过离岸市场来实现。在资本项目相对管制逐渐放松的过程中,人民币国际化可能更多地通过离岸市场来实现,这是一个短期的观察与判断。当然,人民币国际化最终的成功实施需要在岸市场的发展,因为如果过多地依靠离岸市场实现人民币国际化,这也是有风险的。这个风险来自于一个巨大规模的人民币境外市场的存在,对国内金融体系稳定是一种威胁。因为资本项目的管制,不可能是完全有效的。另外,巨大离岸市场的存在,对于国内金融部门的发展也会构成一定的不利。

总而言之,人民币的国际化在未来是可以期待的。但是,这是一个过程,需要积累各种条件。政府可以在基础条件上做很多事情,但政府不要急于通过加快资本项目的开放去刻意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

4.制约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的因素

当前人民币国际化程度还非常低,还处于初级阶段。即使在香港地区,人民币存款已达到6000多亿元人民币,但与中国国内人民币存款总额相比不到1%,规模还非常小。在全球储备货币体系中,人民币的份额几乎为零。展望未来,人民币国际化会不断发展,人民币在国际结算、支付甚至储备货币体系中的地位会逐渐上升。这个过程也许需要十年,也许二十年,主要取决于五个方面的因素。

第一,中国经济发展态势。未来中国经济能否持续、健康发展,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地位能稳步上升。一般预计,2020年中国可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如果这个判断准确并能实现,将对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强有力的支撑。

第二,国内金融体系改革。特别是利率市场化的成功实现,有一个产品丰富、债券类产品大量存在、高度流动、比较开放、监管成熟的金融市场。如果说经济持续发展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基本条件,那么金融市场的成熟是最重要的条件之一。

第三,人民币币值。人民币币值继续保持稳中趋升的基本态势。2011年以来,香港地区人民币波动曾导致人民币在香港地区的存款下降,这就足以说明,人民币币值稳中趋升非常重要。中国未来十年,甚至更长时间,国际收支应保持基本平稳,汇率也会基本平稳。

第四,资本项目开放。在渐进改革的原则下,资本项目进一步走向更大程度的开放。但需要强调的是,人民币国际化不一定要求资本项目的彻底开放、完全开放。

第五,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进展。如果人民币能够如期进入特别提款权(SDR)的定值体系,将对人民币国际化会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这种推动作用是相对次要的,不会有很大的作用。

如果上述因素能够顺利发展,人民币国际化程度在未来一二十年里有可能出现较大的提升,并且有可能成为全球储备货币体系中比较重要的货币。

四、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

1.人民币国际化的进展

近年来人民币国际化的进展主要表现为:一是在跨境贸易中人民币结算量大幅度增加。从2009年开始,人民币跨境结算增长较快,目前通过香港地区的累计已达两万亿元人民币。二是中国与十几个国家签署了人民币互换协议,金额约两万亿元人民币。三是在香港地区出现了以人民币计值的债券,据统计已有180多宗,累计金额2000多亿元人民币。四是香港地区的人民币存款已达6000多亿元人民币,而两三年前数量非常小。

2.积极推进的政策取向

需要从战略高度、顶层设计的高度来把握这个问题。是不是要加快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显然,不可能加快推进,因为这是一个市场化的过程。所以,只有稳步地推进,或称之为积极推进。为什么要积极推进?这是因为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国内经济金融体制改革的一个过程。人民币要实现国际化,要求中国经济的微观基础和宏观层面与之相适应。微观基础方面,例如加强风险控制,提升创新能力,推进现代化金融机构的建设。宏观层面来看,要强化金融监管,推进金融的开放,开放也应包括金融对内开放,还要考虑汇率形成机制的完善、资本项目的开放和国际收支的平衡,以及国际金融合作。所以,人民币国际化对中国来说,要打好基础,练好内功。

3.人民币国际贸易结算

现在新加坡、伦敦甚至包括中国台北都有希望成为人民币结算中心。但是全球贸易只有不超过10%是由人民币结算的。从日本、美国或者其他的国家来看,这个比例是非常低的,如果再有五个境外的结算中心都是可以容纳的,这里不包括其他投资需求。所以,境外贸易人民币结算中心的多寡不是大的问题。

人民币要成为国际货币,除了发挥结算职能以外还有计价的职能。能不能让中国需要从沙特阿拉伯或者伊朗等国进口的大宗商品,包括原油以人民币计价。从2002年开始,美元呈现出贬值的趋势,大宗原油以美元计价,美元贬值,以美元计价的商品价格就上升,中国进口成本就上升。由此可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用人民币计价结算可降低风险。

中国10%的贸易结算大部分都是在香港地区发生的。香港地区有很多人民币存款,假如人民币存款没有出路,这对银行冲击很大,而且对人民币的需求造成影响。只有创造人民币的非贸易需求和投资需求,才能够使这些大量存在银行的人民币存款结算的钱有出路,这是很重要的事情。所以,在香港地区做人民币债券,国内发行人民币债券,就包括所谓境外投资人民币的基金投入到中国的市场,包括允许部分金融机构在中国购买债券等,牵涉到资金回流的机制。这几个海外需求其实是互相关联的,只有其中一个也不行。

4.重视资本项目开放的措施

如果只从贸易渠道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恐怕人民币国际化只能达到10%,甚至不到10%,另外90%的人民币国际化必须通过资本项目开放,让全球想获得人民币的个人和企业能够自由地获得人民币。因此,从资本项目开放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就有重要的意义。

有许多具体的推进资本项目开放的措施需要重视,例如应允许境外参加行通过境内代理行从境内银行间市场拆借人民币,并允许汇出境外。实际上,这是在原来安排的前提下,免去对该项交易真实贸易背景的要求。又如,应允许个人和企业较为自由地把人民币汇出境外。现在规定个人每年可汇出5万美元(折合人民币32万元),这笔美元拿到香港也可以换成人民币,没有必要管制,把30多万人民币从境内汇出到境外。另外,如果企业获批100万美元的话,应该可以让它可以汇出630万人民币。这些都是我们最近提的一些比较具体的政策建议。

除此之外还应关注两个方面,一是跨境人民币贷款。深圳前海开始试点。国内一家企业的子公司,应允许它把人民币通过银行作为中介,以委托贷款的形式贷给境外的另一家子公司。二是优先开放国外央行的QDII的额度。因为这些央行拿到人民币额度,进了银行间市场来投债券,是长期投资者,不会很快速地进进出出,所以风险相对比较低。这些都是有关资本项目开放的具体措施。

5.区域化是重要步骤

人民币应该更多地关注区域化。从贸易角度来看,周边主要国家在用人民币。所以,人民币可能在周边国家先区域化再全球化。但是实际发展的过程可能超过了我们的预期。现在不仅中国香港地区是人民币离岸中心,新加坡、伦敦也在争取做人民币离岸中心,将来纽约也要争取做人民币离岸中心。这当然就不是区域化的概念了,已经是全球化的概念了。为什么新加坡要争做人民币离岸中心呢?在亚洲国家特别是东南亚国家的贸易中,很多结算、交易、财富储值都是通过新加坡金融市场实现的。所以,新加坡争做人民币离岸中心是有一定的道理和根据的。从伦敦来看,欧洲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体,欧洲对人民币贸易结算也有实质性的需求。伦敦是一个非常成功的离岸中心,已是美元离岸中心,当然也想开展人民币离岸中心的业务,伦敦作为一个有战略眼光的国际金融中心肯定要发展这个业务。所以,区域化没有错,全球化也没有错,有可能是同时在推行。

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市场选择的过程。人民币现在中国周边地区已基本实现了区域化,人民币可在很多国家使用。所以人民币是否国际化,关键是中国经济能否保持可持续的强劲增长。扩大人民币在周边地区和国家的使用,特别是在投资、贸易、贷款等方面,相信有十年左右的时间,人民币在周边地区、国际上的影响将大幅度提高。

6.扩大人民币国际流通量

人民币国际流通量不足是制约人民币国际化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扩大人民币的国际流通量就成为必须关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人民币国际化选择综合模式有利于扩大人民币的国际流通量。扩大人民币的国际流通量,有几个重要方面:

一是构建人民币国际化的市场微观基础。其着力点仍然是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以及其他亚洲国家,促成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商业银行为私人部门提供人民币的存、贷、结业务,构建较为完备的人民币结算海外清算网络,推动中国金融机构开拓海外市场,为人民币国际化服务。

二是强化人民币国际化的宏观基础。其着力点是健全包括离岸市场在内的金融市场、强化金融监管,建立健全人民币国际化过程的风险控制体系,完善汇率形成机制,推进资本项目开放,平衡国际收支,加强国际金融合作等。

三是增强人民币国际化的资信厚度。例如增加黄金储备。现在日本的黄金储备为765吨,而美国是8133吨;日本的黄金储备占外汇的比重只有3%,而美国的比重为76%。日元国际化之所以不成功,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货币国际化的资信基础,这可能与日本没有足够的黄金储备有密切的关系。

7.发挥香港的重要作用

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通过香港对人民币跨境使用,人民币国际化能够以一种可控制的方法进行。目前人民币在贸易中的使用已经有很大的发展,尤其是在过去一年里。截至2012年8月,人民币在支付货币方面排名第14位,人民币的贸易结算占整个中国贸易的10%左右。但是,现在人民币的使用主要是集中在进出口,更多地在进口方面,而不是在出口方面。这可能是由于有些贸易商认为这里存在一些套利的机会,认为人民币有一种升值的可能性。中国需要石油进口,而石油价格上升,进口是以美元来计值的。增加人民币的贸易和融资,必须要考虑对经济体开放、外部冲击可能受到更大的影响,这就要求有一个比较灵活的汇率。

2007年,熊猫债券由亚洲开发银行和国际金融公司一起发行。后来又有一些债券由财政部发行,在香港的大型银行也开始发行债券。在近期,还有很多国际企业发行点心债券,此举可帮助建立海外的市场,可将人民币作为一种发债的工具。人民币存款现在是由个人和金融机构来提供。在过去几年中,一些共同基金的监管机制也变得越来越灵活了,尤其在过去一年更加灵活。央行开始进行货币的调期,包括东南亚和日本央行。通过货币调期也可以进行人民币出口的直接结算等等。所有这些情况都表明,人民币已经在东亚使用,尤其在香港地区的使用已有一定的基础。

五、人民币国际化中的风险防范

1.人民币国际化与风险防范

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也中存在着风险,风险可以分为两种:有些人按照传统理论分析资本项目放开以后有很多风险,因此认为要控制风险,不要因有风险而对人民币国际化产生疑虑。有些人则不愿意改变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制造很多困难和很多说法试图阻止人民币国际化。这些所谓评论、所谓经济学家的话是不可信的。实际上,人民币国际化并不要求资本项目彻底开放。有人提出,人民币国际化必须先放开资本项目。对此切不可上当,资本项目不能随便放开。

有专家认为,资本项目的开放在新兴市场领域没有成功的案例,只有失败的教训经验,例如印度尼西亚。许多新兴市场国家大量举债,放开资本项目,导致大量资本涌入,这些国家的金融体系受到了冲击。对于中国来说,并不是说未来十到二十年应该停止资本项目开放,但在未来几十年,对于新兴市场而言资本项目开放是一个敏感问题。

2.消除对风险的过度担心

对人民币国际化风险的过度担心。到底风险是什么,绝大部分人并不是太清楚,具体是哪些风险,如果资本项目开放以后,可能资本会大进大出,导致汇率的大幅度波动,不利于中国经济。这是比较传统的一套逻辑,这些担忧是过度的。

一是资本项目开放未必净流入会很大。香港金融监管局的数量模型证明,中国未来三五年资本项目开放,一方面会更多地把资金带入中国,另一方面有更多地对外投资,所以净流入未必有巨大的变化,自然对汇率也未必有巨大的冲击。

二是中国可以承受更大的汇率波动。即便净流入的量很大,或者净流出的量很大,汇率波动比原来大一些是合适的。如果用年化的汇率变动率来计算,中国现在汇率波动率几乎是全球最低的,大约为2%,而世界主要货币的年化汇率波动率几乎都是在10%以上。所有的国家都能够接受如此高的波动率,为什么中国接受不了。中国现在汇率的波动率或弹性率,甚至比埃塞俄比亚还要低。埃塞俄比亚的经济与资本市场发展程度肯定比中国要低,所以中国现在是可以承受更大的波动。

三是采用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为什么其他国家并不像中国那样担心汇率波动,因为其很多企业用了对冲工具。要让企业使用对冲工具,得先有汇率波动,企业才会使用;而不是先把对冲工具建立起来,每个企业都使用了,最后再开放。很多新兴市场国家采用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取消了行政性对外汇管制,但是对过度的、短期流动通过加税等等方法加以控制。

四是对资本项目开放导致危机的认识误区。许多人都认为,历史上各国出现的金融危机都是由于资本项目开放导致的。其实资本项目开放只是提供了危机的一个条件而已,最大原因是宏观经济不平衡,或是巨大的资产泡沫,经常性项目的失衡,汇率严重的偏离均衡。如果把这些问题解决了,资本项目开放就不会引起很多人对风险的担心。如何减少过度担心,关键在于监管部门中的一些官员不熟悉资本项目开放条件下金融运作和金融创新,不熟悉就会过度担心。例如,对于一些创新产品的申请,由于要突破原有的经营范围,在不熟悉的情况下往往倾向于否决。因此,建议业界和政府之间要有更好的人才流动。

3.人民币国际化可先做局部试验

中国金融改革和实体经济改革可能不一样。实体经济的改革可以一步一步来,当年深圳只是一个小渔村,改革开放使它变成一个特区,通过这个特区来试验实体经济的改革,包括贸易项目的开放等。为了防范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的风险,今天可不可以做同样的事情,在广东或者是在其他地方划出一个区域,做金融改革的特区试验。所有的金融改革都可以通过设立一个试验区的方法,在试验区开放,在其他区不开放。除非资本项目的管制方式很有效,否则会产生很大的套利空间。但是,在其他方面,广东或者其他试验区可探讨,比如金融准入、监管、混业经营等。很多金融改革都可在特区先行先试,为中国的人民币国际化、金融改革探索一条道路。

注释:

①参加讨论的专家学者有:埃德蒙·阿尔方戴利(IFF主席团成员、欧洲50集团主席、法国前财政部长)、戴相龙(IFF常务副理事长、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理事长)、华而诚(IFF学术委员、包商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李若谷(中国进出口银行董事长兼行长)、马骏(IFF学术委员、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乔纳森·安德森(IFF学术委员、IFF首席经济学家)、宋敏(IFF学术委员、香港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主任)、王元龙(IFF学术委员、IFF副秘书长)、温迪·多布森(加拿大多伦多罗德曼管理学院国际商业所共同所长)、张礼卿(IFF学术委员、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院长)等。

标签:;  ;  ;  ;  ;  ;  ;  ;  ;  ;  ;  ;  ;  ;  ;  

人民币国际化的顶层设计与提升策略_储备货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